论发展消费信贷的若干理论对策_供给和需求论文

论发展消费信贷的若干理论对策_供给和需求论文

论发展消费信贷的若干理论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消费信贷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经济已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成了中国经济的焦点问题,消费信贷作为一种崭新的消费方式和信贷渠道可以起到刺激消费、拓宽银行资金运用渠道等多种功效,正是在此背景下,消费信贷作为一项扩大内需的重要政策被寄予了很高的厚望,引起了政府、银行、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多方关注。

一、什么是消费信贷

虽然讨论消费信贷的文章多如牛毛,但大都没有对消费信贷的概念作出准确界定,很多人对消费信贷的理解是模糊的、片面的。面对消费信贷的准确理解关系到决策层如何正确决策、实务界如何准确定位、居民又怎样正确使用消费信贷的大问题。可以说,能否正确理解消费信贷的含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消费信贷能否健康发展。一般认为:消费信贷就是“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作为一个通俗的说法是可以的,但并不准确。准确地说,消费信贷就是以刺激消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目的、用居民未来收入作担保、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以特定商品为对象的贷款,具体来说,它包括如下几层含义:

1.从性质上说,消费信贷是信用消费的一种形式,但并不等于商品赊销。简单而言,凡是以借债或延期付款的形式进行的消费均称为信用消费,因而信用消费的形式有很多,如通过向亲朋好友、高利贷者和银行等借款消费及赊销消费等。消费信贷只是信用消费的一种,它是由金融机构向居民个人发放的、用于居民购买特定消费品的贷款,因而消费信贷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消费信贷不同于商品赊销,商品赊销是由企业提供的,属于商业信贷是银行信用,是以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的信用消费形式。

2.消费信贷的目的是刺激消费、扩大商品销售、加速商品周转、提高消费者生活水平。在商品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不仅可以刺激消费需求、扩大商品销售、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整体生活水平。消费信贷不是以牺牲未来生活水平来换取今天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在不影响未来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提高今日之生活质量。

3.消费信贷的使用者必须要有稳定的未来收入,不能“寅吃卯粮”。消费信贷的使用者是预计到未来有一笔收入,但现期缺乏消费的资金,为提高现期消费水平而向银行申请贷款,待取得未来收入后偿还。稳定的未来收入是消费者贷款的基础,是还款的担保,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才能承担还款的责任,才不至于使消费者因借款而增加额外心理负担。消费者在使用消费信贷时一定要仔细衡量自身的未来收入情况,因而消费信贷的主要发放对象是中等收入阶层,它显然不同于社会经济。

中国是一个崇尚节约的民族,消费习惯是“量入为出”,似乎这种消费观念与消费信贷相冲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消费信贷并不等于“超前消费”,所谓“超前消费”是指超越了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身收入水平的一种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往往和“奢侈品”相联系;而消费信贷是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有未来稳定收入做保证、用于购买适用消费品的消费形式,它实质上也是量入为出,只是一种更为长期的量入为出,是从较长期(比如5年、10 年甚至更长)的角度根据预计的未来收入来安排当期支出,“把明天的钱拿到今天来花”,和中国传统的“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并不矛盾。同时,只要消费者用贷款购买的不是超越自己承受能力的“奢侈品”、而是必要的生活消费品如住房、住房配套设备等,那么与中国勤俭节约的伟大传统也不相悖。

上述对消费信贷概念的分析清楚地表明了消费信贷与其它概念的区别。消费信贷是以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的信用消费,它不同于商品赊销,也不是“寅吃卯粮”,更不是“超前消费”,与中国勤俭节约的传统、“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也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只有正确理解了消费信贷的内涵与处延,才能促进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

二、中国现阶段发展消费信贷有什么现实经济意义

1.消费信贷有利于提高消费倾向,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选择,所以有效刺激消费是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保证。尤其重要的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供给相对过剩和通货紧缩的特征,消费品市场从卖方市场格局向买方市场格局转化,而另一方面,居民储蓄率日趋高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在此情况下,国家去年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扩张投资需求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但从消费领域看,仅拉动消费增长6.8%, 今年头五个月消费市场依然偏淡,可见,扩张投资需求对刺激消费作用有限,进一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还有赖于发展消费信贷进而扩张有效需求。

2.消费信贷有利于为经济增长提供推动力。消费的增长始终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以消费为导向也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真谛。居民消费的增长与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正是经济规模扩展与经济向更高层次进化的根本推动力。据测算,在日本居民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4%,在韩国为64.8%,在美国为68%,而我国该项指标为50%,在发达国家,信用消费占其整个消费的比重达30%,按此计算,可增加消费1300亿元左右,将带动消费增长约4.5%, 若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0%,则最终可拉动经济增长2.3%。 这对在重重困境中运行的宏观经济运行是何等重要。

3.消费信贷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生产信用固然对经济增长与供给改善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但是,单一生产信用不可避免发生重复建设现象,导致供给与实际消费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同时,生产信用扩大投资需求更多的是扩大中间需求,扩大中间需求所影响的产业链条也是有限的,更何况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的最终支持,所扩大的中间需求可能是低效或无效的,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都不会持久。所以仅依靠生产信用和扩张投资需求决非长久之计,而消费信用将更有效地引导供给的改善,保证供给与消费需求结构性平衡。在经济相对过剩时期,消费信用应成为我国宏观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的调控手段,通过有倾向地发展消费信贷,可有效地引导产业结构升级,最终以消费需求为导向更广泛地带动若干产业链条上相关产业的发展。

4.消费信贷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改善,提高金融资本的运作效率。我国商业银行所固守的传统经营理念是将金融资本用于发放生产信贷,专注于生产领域利润的分割。这一经营理念在当今银行业激烈竞争与金融业务大大扩展的趋势中显然是落后的,其弊端亦尽显无遗。发达国家的消费信贷占银行贷款总额的20%~30%, 而我国此比例仅为1%,消费信贷的滞后发展与金融资本集中于生产领域,一方面使银行资产风险相对集中,尤其是在我国国有企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恶化了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另一方面,过高的居民储蓄意愿与倾向也加大了银行经营成本,加重了银行负债业务的负担。而消费信贷的发展能促进商业银行与消费者的良性市场关系的建立,拓展巨大的金融业务的发展空间,同时又便于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

5.消费信贷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在信用消费发达的国家中,消费信贷的规模与变动传递着消费需求及消费意愿的市场信息,这无疑有利于决策当局对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的了解,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决策当局亦可通过利率或信贷条件等的调整影响居民的消费支出,以实现政策意图,而且由于信用消费在发达国家普及程度高,这些政策的变动可直接影响到几乎每个家庭。我国始终缺乏有效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机制,接连的利率下调,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降低储蓄意愿的效果,究其原因在于居民对未来不确定的支出预期消费,当前,通过消费信贷的发展,增加决策当局提高消费倾向的手段尤为重要。

三、中国现阶段发展消费信贷有哪些有利条件

目前,我国已经结束了短缺经济,进入了买方市场,消费已经从供给约束型转向市场约束型,从过去的国家计划包揽消费进入了个人自主消费,消费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从宏观上讲我国经济转轨进入了供给总量过剩的阶段,在这一局部过剩转向全面总量过剩的阶段,需要利用消费信贷来协调过剩条件下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发展消费信贷是运用金融手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措施,促进生产主导型经济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转变。市场经济是消费导向的经济,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从原先的“我做什么你吃什么、我有什么你吃什么”转变为“我要吃什么你做什么”。

启动消费信贷的有利条件可以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来看,首先的供给的全面总量过剩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消费品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不存在短缺商品,近70%的商品供给大于需求,剩下的1/3的商品供需平衡或者基本接近平衡,包括劳务在内的整个消费价格已经连续13个月下降;2.农产品过剩,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国际农产品市场萎缩,农产品出口锐减,库存增加,农产品及肉、蛋、禽价格逐月下降,农产品的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集中表现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持续19个月下降;3.生产资料过剩,钢材、木材、水泥、机器设备库存大量增加,价格持续下降,从1996年初开始持续三年价格下滑,即使特大洪涝灾害后的重建、1000亿的特别国债和银行13亿贷款的增加投放也没能阻止生产价格的下跌,生产资料有效需求严重不足;4.金融资本过剩,金融机构的全国信贷收支连续三年顺差,存款大于贷款,并呈现逐年扩大趋势,信贷收支顺差在1996年为7400亿,1997年为7500亿,1998年为9173亿,1999年第一季度为11000亿,经济和金融都处在需求不足、 供给过剩的条件下,从而引起价格长期低迷;5.现在的通胀率是负增长,1999年一季度的通货膨胀率为-2.6%,银行存款利率为正, 经过连续六次降息后名义存款利率是3.75%,实际利率是6.35%,远远高于名义利率,利率还有下调空间。

从需求方面来看,我国具有潜力巨大的消费需求,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1.住房制度改革带来大量的住房需求,原有福利分房制度取消后,居民对商品房的需求尤其是潜在需求巨大;2.汽车也是新的消费需求的增长点,家庭自用汽车和经营使用汽车都带来了对汽车贷款的强大需求;3.广大农村地区对耐用消费品,特别是家用电器,以及小型农业机械设备的需要还远远未能满足;4.教育体制改革后实行收费并轨会带来大量的教育资金需求,电脑的普及、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住房装修等等都是扩展消费信贷品种的契机。

另外,目前价格下降、企业利润下降、亏损增加、生产能力闲置、工人下岗的现实状况,和我国20年来的经济增长完全不同,打乱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轨道,这是我们发展消费信贷的经济基础,宏观经济要求我们利用消费信贷协调供求平衡。同时政府、金融机构、零售商和厂商携手对消费信贷提供了政策和服务支持,这也是发展消费信贷的有利条件。

四、现阶段发展消费信贷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

从全国的商品供给和银行的资金来看,现阶段开展消费信贷具有供给的充分条件,主要的障碍和难点应该是消费信贷的需求不足。消费信贷的需求约束表现在:首先,消费信贷是一种信用消费,而在我国的消费结构中即期支付消费和信用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衡,消费信贷受到消费方式的约束。全国3万亿的消费总额中,消费信贷总额只有300亿元,仅占1%,现款交易方式的即期支付消费总额则占总消费的99%。 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信用消费在个人的消费总量中的比例要达到20%,这是一种普遍和流行的消费方式。从消费拉动GDP增长的相关性来看, 如果我国消费信贷总额占消费总额的比例能够提高到5%, 即增加1200亿元的消费信贷,就可以带动全国GDP增长两个百分点, 完全可以弥补出口需求不足的损失。在经济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中,交易方式更多地是信用交易方式,以货易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并不符合市场化的内在要求,信用消费应该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消费取决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我国居民收入特别是持久性收入增长缓慢以及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开展消费信贷的主要障碍。1998年1~9月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06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 而其中具有明显持久性收入特征的国有集体企业单位职工工资收入仅增长2.9 %;1~9月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也有所减缓。由于收入特别是持久性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其缓慢的增长必然抑制着居民的消费增长。另一方面,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5倍,城镇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2倍,如果考虑到特高收入户和特低收入户的因素,分配差距更为明显。由于收入较多地集中在高收入阶层,加之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很低,影响到居民消费的较快增长。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需求增长的影响不容忽视。第三,我国城乡、城区之间的消费结构失衡。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年人均消费水平大约在3800元,而农村的年人均消费水平只有1080元,两者的对比接近4∶1。并且,在城乡的消费结构中,城镇居民的日常消费已经基本饱和,住房、汽车等高档消费品还不普及,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急需升级换代;而在农村消费品市场上,由于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环境缺乏和传统的消费观念的制约,农村具有巨大潜力的消费品市场尚未开发。这样,城乡消费结构中的消费品市场空档既阻碍了居民消费,也提供了开展消费信贷的广阔空间。同时,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拉大。据有关资料测算,上海等东部地区的人均消费是贵州等西部地区的5.7倍。 西部地区不仅是东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动力和廉价劳动力的主要来源,而且是东部工业产品的最大销售市场。可以说,西部地区的消费品市场不开发,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启动及持续增长是没有希望的。第四,产品市场价格长期低走和金融市场实际利率较高不利于开展消费信贷。总体上讲,市场价格长期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的供给大于需求,但是也不可否认市场存在着不正当的价格战。不管怎样,产品市场价格的长期低迷会形成人们推迟消费的心理预期,而不利于消费信贷的启动。另一方面,由于物价长期负增长,尽管名义利率水平多次调低,但是1998年实际利率水平仍然高达6%多。这就是说, 在当前低名义利率和更低的物价水平的经济中,持有货币或储蓄仍然是有利的选择,此时开展消费信贷自然会受到消费者经济理性的制约。第五,在经济改革推进的关键时期,广大居民因住房、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而增加未来的支出预期,消费倾向会进一步降低。当这种预期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共识时,启动消费信贷就会遇到消费者的共同抵制,形成更为严峻的经济形势。第六,消费需求不足也与传统的消费观念有关。我国历来具有提倡节约的良好民风,不能否认,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经济形态由短缺转向局部过剩甚至是全部过剩,经济运行需要由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型,传统的消费观念就会成为刺激消费需求的思想障碍。当然,在我国现有的发展水平上,提倡美国式的快速消费也是不现实的,但是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的经济思想,是当前开展消费信贷的必要条件。

除消费信贷的需求约束外,从开展消费信贷的技术层面看,我们的政策操作方式也值得研究。例如,住房信贷的首期付款比例太高,还款期限又较短,政策操作明显脱离民众的购买力水平,政策效果也不显著。再者,金融、保险、商品经销网络之间缺乏一个完整的协调机制,使金融机构和消费者都面临较大的风险。消费信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低押贷款,对于缺乏保险机制的抵押品,金融机构和消费者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火灾使住房信贷的双方遭受损失。

五、中国现阶段发展消费信贷的重点如何选择

目前,中国传统经济体制进入脱胎换骨的改革攻坚阶段,在这个阶段,体制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展开,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实施两个“三年改革目标”进入决战阶段。经济增长从规模扩张时期开始进入结构调整时期,结构调整的内涵既包括供给结构的调整也包括需求结构的调整,不仅是经济结构调整还包括城乡结构调整在内的社会结构调整,消费信贷就是调整经济结构的一种有效措施。当前启动消费信贷,是扩大内需、启动市场、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协调经济短周期和中周期交织矛盾的一个有利的金融措施。我国的经济发展周期开始进入从短周期向中周期过渡,中、短周期交织重叠的这样一个新的周期,在中、短周期交织重叠阶段,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着双重的任务和目标,既要追求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又要启动短期需求;既要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又要防止短期行为和重复建设。中周期面临的任务是产业升级结构调整(5~10年),我国的传统产业的升级、 调整是经济增长保持后劲的根本源泉。在中周期要靠扩大投资来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但中周期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任务又只能在资本的不断循环和周转中完成。但我们又面临着短周期的消费不足、需求不足、生产能力严重闲置的困难,必须扩大需求,扩大就业,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保持资本顺畅的循环周期,所以我们目前面临着中、短周期的双重任务,现在启动消费信贷是协调中、短周期任务交织矛盾的重要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利用消费信贷启动需求、促进结构调整,必须要选择好重点发展消费信贷的重点产业,或者说应该以什么消费品为重点来发展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应选择①关联度大;②需求大的产业作为重点。具体的讲,包括:房地产、汽车、中高档耐用消费品、教育、旅游、农业机械等。今年春节期间,在某地开了个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资交流会,在会上当地农行现场发放农用汽车消费信贷(分期付款),结果3 天就销售了1000多辆农用汽车。比如房地产能够带动76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外消费信贷的一半是住房贷款。就因为选择产业关联度大、人们需求大的产品作为消费信贷的发展重点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消费信贷的乘数效应,更好地达到启动消费,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目标。美国“罗斯福新政”就是通过发展建筑业、汽车、钢铁三大产业关联度大、需求大的经济支柱来控制经济衰退、促进经济发展的。

2.消费信贷的主体和对象的重点要抓住中等收入阶层。消费信贷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高收入阶层不需要消费信贷,低收入阶层不敢使用消费信贷,只有中等收入阶层恰恰是使用消费信贷的市场主体,从根本上说,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支撑市场的主体就是中等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包括知识分子、公务员、律师、医生、会计师、审计师、教师等,中等收入阶层都是跟人力资本相联系的主体。首先这批中等收入阶层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次他们的生活已经跃过温饱线,开始进入较高的生活水平发展阶段;第三,这个阶层又是以自立型为特点的群体,他们都是与人力资本相联系的核心群体。因此,在中国要发展消费信贷必须改革收入分配政策,培养中等收入阶层。

3.发展消费信贷,在市场定位上,根据中国的现实应选择从城市到农村、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采取重点突破的方式,逐年发展。因为东南沿海,大、中城市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来讲,市场经济较为发达,中等收入阶层较为集中,更具有发展消费信贷的现实条件。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用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消费信贷。中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农民是市场的主体; 中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的大部分,中、西部也是市场的主要部分,但是目前我国的消费集中在城市和东部,结果造成市场和消费的错位。中国的农村市场开发不了,中国的消费市场是没有希望的,中、西部的市场开发不了,中国的经济也是没有活力的。中、西部的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为中、西部是东部地区工业原材料和动力的供给地;还是东部工业产品最大的销售市场;西部的劳动力资源是东部发展经济廉价劳动力的来源;西部是东部经济西扩进入欧洲的“二十一世纪丝绸之路”。因此我们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优先发展东部地区转向重点开放中西部地区,发挥东西联动作用,推动东西部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增加新的拉动力量。在继续发展城市工业化的同时转向发展农村小城市,启动以农村小城市发展为引导的农村市场的潜在需求。如何在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发展消费信贷是我们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六、中国发展消费信贷需要完善哪些配套措施

开展消费信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工程,而是涉及到许多方方面面。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发展消费信贷需要完善其它相关的配套措施。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文章呢?

1.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毫无疑问,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不可否认,随着竞争的引入以及收入分配政策调整的滞后,社会上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居民储蓄存款为例,估计20%的少数人掌握了近80%的居民储蓄总量,而80 %的多数人只有20%的储蓄,明显不合理。实际上,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很低, 收入过度向他们倾斜,并不能大幅度提高社会的消费总量。况且,消费的推动毕竟要靠80%的寻常百姓人家。因而,有必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我们的想法一是开征利息所得税,按照储蓄总额超额累进计征;二是开征遗产税。这两项举措主要是针对高收入者而言的,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一些困难,但如果开征适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收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促使他们少储蓄多消费。同时,政府应确保提高低收入者阶层的收入水平。那么,改革工资分配制度恐怕是必要的。另外,征集的这两类税收,建议专款专用,建立社会保障基金。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如果相对别人而言,收入相对地下降了,或者,即使没有相对地下降,但由于对未来收入与支出的预期不稳定,也不可能让人们多增加现期消费。因为人们毕竟要通盘考虑,要为以后着想。目前消费的不景气,与人们的收入和支出预期不稳定有关。现实情况表明,改革的进程不会放慢,只会加快。其中,住房、养老和医疗等方面的改革,涉及人们的生老病死,很关键也很敏感,最为老百姓所关心。然而这些方面的改革充满了相当多的变数,导致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稳定。为了应付日后更为深刻或者动荡的变革,人们选择现期少消费,为将来多储备,不无道理。这实际上是人们在为自己建立保障。难怪有人说,压缩消费是在为自己投保。如果政府能帮助建立覆盖面广、密集度大、令老百姓放心的社会保障制度,那么至少人们不会太多地压缩现在的消费。目前,社会保障制度仅以财政为主导,社会化程度远远不够,无法完全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那么,建立商业性和强制性相结合的社会保障统筹体系,就显得非常迫切。

3.改革银行的经营观念。以前,我们的银行关心的是如何更好地为生产提供支持,这在短缺时代无疑是对的。当经济进入相对“过剩”的年代,继续坚持这种观点恐怕就不合时宜了。因为,“过剩”经济是消费主导的经济,消费不足无法带动经济的全面增长。当需求不足时,采取各种措施刺激以消费需求为主的需求,就很有必要。发展消费信贷无疑为银行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银行开展消费信贷,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活跃市场。因而,银行应该从重点支持生产适当地转向有选择地支持消费。这不但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有利于银行资产的多元化。

4.继续完善商家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如果货架上的商品质量不可靠,即使人们手头宽裕也是不愿消费的,尤其当消费者的上帝意识、质量意识得到显著提高的时候。如果商家能明确承诺良好的售后服务,并能够适时兑现,那么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就能得到解决。否则,借钱买低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恐怕是不合算的。

标签:;  ;  ;  ;  ;  ;  ;  

论发展消费信贷的若干理论对策_供给和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