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腹部手术后腹壁切口疝的效果对比论文_朱曦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人民医院 湖南望城 410200

摘要:目的:比较在腹部手术后腹壁切口疝的治疗中应用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腹部手术后腹壁切口疝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以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以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对比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和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中出血量比较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腹手术比较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的特点,可作为腹部手术后腹壁切口疝的首选治疗方案。

关键词:切口疝;腹腔镜;开腹手术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切口的筋膜层未愈合或筋膜层裂开所致,是腹部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临床症状表现为腹壁切口处肿物突出,并伴有隐痛、牵拉感、下坠感等不适症状,需实施手术治疗[1]。开腹手术是经典术式,具有手术视野好,便于操作的优点,但该手术方式所致的创伤严重,术后恢复慢。随着腹腔镜技术和微创医学的发展,使得腹腔镜疝修补术成为治疗腹壁切口疝的新术式。本次研究中以82例腹壁切口疝患者为例,对比应用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腹手术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自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腹部手术后腹壁切口疝患者82例,以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26-78岁,平均(45.3±6.5)岁;首次手术方式:胃癌根治术16例,胃十二指肠腹部溃疡穿孔修补术12例,结肠切除术10例,其他3例。研究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25-79岁,平均(45.0±7.0)岁;首次手术方式:胃癌根治术16例,胃十二指肠腹部溃疡穿孔修补术14例,结肠切除术9例,其他2例。两组的上述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研究组实施腹腔镜疝修补术,术前在腹壁标记疝环及补片边缘位置,选取仰卧位,气管插管全麻后常规消毒铺巾,根据切口疝的位置选取穿刺口,尽量远离原手术部位,放置Trocar,建立人工气腹,压力维持在10-15mmHg,以30°腹腔镜观察补片及腹壁缺损处的位置,并建立2个戳口,置入Trocar,放置相关操作器械,以超声刀将粘连处分离,暴露疝环,了解疝环的位置、大小,渗液较多者以电凝烧灼疝囊内壁,再次观察腹部缺损处,确定补片的大小并标记位置。在疝环外5cm处标记补片边缘,将大小合适的补片以4点固定法固定,并予先留置缝线,标记补片上下方向。将补片卷曲后置入腹腔,以防粘连面朝向腹壁,将补片铺平伸展,放置在疝环下方,使用腹部钩针将补片四角预先缝好的缝线钩出腹壁,皮下打结,在补片和疝环边缘以螺旋钉固定。切口疝较大者在切口处予以“U”形缝合,收紧缩小疝环并于皮下打结。观察腹腔内及穿孔处无活动性出血,结束手术。

对照组实施开腹手术,取仰卧位,全麻后术区常规消毒铺巾,在原手术切口处切开腹壁皮肤,将原手术瘢痕、皮下组织及皮层逐渐切开,达到疝囊后切开疝囊颈部,将疝环周边腹直肌与后鞘之间间隙游离,切除多余疝囊,将合适的补片置于腹直肌后鞘或腹膜前间隙中,将缺损处覆盖,缝合补片边缘与腹直肌后鞘,使补片与腹壁双重固定,检查无活动性出血,术区放置负压引流管,关腹。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另外对比两组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统计学分析工具为SPSS22.0,计量资料以(?x±s)表示,数据比较为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数据比较为X2检验,P<0.05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围术期指标比较

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腹壁切口疝可视为腹部手术切口未愈合或迟发的切口裂开,在腹腔内压力作用下腹部脏器组织经腹壁的切口向外突出,疝囊可由已经愈合的腹膜形成,也可由腹膜裂开后逐渐形成[2]。腹壁切口疝的病因与切口感染、腹壁薄弱或存在使腹内压增高的慢性疾患等因素有关,其症状表现为站立和用力时切口处有疝块突出,并伴有腹部隐痛、牵拉下坠等不适感,严重者可与腹膜外壁组织粘连形成难复性疝,并出现不完全梗阻的表现,因此需及时采取治疗措施[3]。

从本次的研究结果中可看出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两组的术后下床首次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短于对照组,说明应用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腹部手术后腹壁切口疝与开腹手术比较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的恢复时间;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腹腔镜疝修补术的并发症更少。目前手术是治疗腹部手术后腹壁切口疝的主要方式,置入补片是修补的首选。常规的开腹手术切口较大,出血量多,对腹腔内脏器影响大,术后恢复缓慢,并发症发生率较高[4]。本研究中对研究组患者应用腹腔镜疝修补术,术中无需对原切口的稳定瘢痕组织分离,保留原腹壁瘢痕处的强度。腹腔镜的手术切口较小,无需切开腹膜,手术的创伤小,出血量少。将补片置于腹壁缺损下方,操作简单,稳定性好,对腹腔内脏器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小,患者可更快的恢复[5]。因此腹腔镜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综上所述,在腹部手术后腹壁切口疝的治疗中应用腹腔镜疝修补术比开腹手术的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更快,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帅帅,李海玲,崔景利,等.3D腹腔镜联合杂交技术在腹壁巨大切口疝中的应用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6,21(12):929-931.

[2]乐飞,李健文.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存在的问题、争议与对策[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8,38(2):183-186.

[3]罗文,王勇,段鑫.腹腔镜联合开腹修补手术治疗造口旁疝27例疗效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7,55(7):539-542.

[4]虞哲科,王晶晶,赵铮铮,等.腹壁切口疝腹腔镜治疗效果分析及术后并发症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1):1879-1881.

[5]朱俊,商艳霞,冯梅,等.腹腔镜与开放式手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临床效果比较[J].西南国防医药,2017,27(11):1178-1180.

论文作者:朱曦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6

标签:;  ;  ;  ;  ;  ;  ;  ;  

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腹部手术后腹壁切口疝的效果对比论文_朱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