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颗粒成就大事业-记全国劳模、中科院院士郭慕孙论文

人物小传: 郭慕孙 (1920~2012),祖籍广东潮州,1943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46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工系获硕士学位,1956年回国协助叶渚沛所长筹建化工冶金研究所,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流态化研究室,1979年他当选全国劳模;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1989年获 “国际流态化成就奖”,2008年入选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 “化学工程百年开创时代”50位杰出化工科学家,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亚洲学者。

小颗粒成就大事业
——记全国劳模、中科院院士郭慕孙

郭慕孙的学生曾这样评价恩师: “郭先生有着敏锐的学术思想、罕见的严谨认真、纯粹的学术风骨和永无止境的科学追求”, “在郭先生的学术词典中,是没有跟踪这一词汇的,他强调的是 ‘独到’和 ‘特色’,先生为实验室的题词 ‘注重积累、追求卓越、瞄准前沿、服务需求’体现了他一贯的学术思想。”

“破天荒”提出新概念

1920年,郭慕孙出生于湖北汉阳,父亲郭承恩曾留学英国,回国后受聘沪杭甬铁路工程师,母亲周石南是小学教师。在父母的培养教育下,自幼好奇心很强的郭慕孙喜欢做造型各异的风筝,还常到弄堂口的小作坊向工人师傅学习车床技术。1937年,父亲与朋友在上海合作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工业炼气公司,打破了法国企业在华气体工业的垄断地位,上海的报纸进行了报道,认为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当时正在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读书的郭慕孙对父亲的壮举深感自豪,从小就立志做像父亲一样的 “工程师”。1939年他考入上海沪江大学(现上海理工大学)化学系。在学期间,他的各科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同时担任校刊 《上海观察者》的编辑。

1943年大学毕业后,郭慕孙在上海汉堡化工厂和生化药厂工作了一段时间,便只身前往重庆等待留学机会。1945年,他凭借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和突出的英文水平,如愿以偿获得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工系的奖学金。

回头看看,40年来,每一次中国走到历史关口,都是以深化改革来进行突破,而每一次改革开放启动之前,我们国人的思想意识就会有激烈的碰撞。在这期间,思想解放会推动改革的成功,包括意识形态观念、所有制结构、行政管理体制、法律制度等,都有重大的突破性的进步。

为进一步推广流态化技术,郭慕孙在1958年首次发表了 《流态化技术在冶金中之应用》,1963年又发表了 《流态化垂直系统中均匀球体和流体的运动》,并撰写了 《广义流态化》等论著,由此带动了一系列的工业研究。他将 “广义流态化”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冶金过程,使流态化技术逐步为我国工业界所重视。

在划定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区,科学勘察,合理布置井位,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现代化的工艺凿至含水层,用井管保护井壁,以获取深层地下水来满足饮水需求。

“流态化”大显身手

1956年,正在筹建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以下简称 “化工冶金所”,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著名冶金学家叶渚沛得知郭慕孙刚刚回国,便发出工作邀请。郭慕孙欣然加入化工冶金所。

为了将自己在美国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延伸,扩展到颗粒有进有出的流态化体系,郭慕孙提出了 “广义流态化”理论,成功预测了八种流态化类型,计算了不同颗粒和流体系统的流态化行为,分析了许多工程技术问题,并且将该理论和计算方法应用到科研项目中,如低品位铁矿的富集和有色金属分离等。这在流态化领域是首次提出,它构建了适用于整个颗粒——流体系统和流态化的理论框架,取得了独树一帜的理论突破。

郭慕孙的导师威尔汉姆教授很欣赏这名中国学生勤奋严谨的学习精神。导师告诉他,跟颗粒有关的流动问题只有两类工作,一是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二是通过松散颗粒介质的流体流动。如何把二者结合,寻找规律就是需要研究的问题。那时,他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都在实验室工作。当时没有测流量的现成装置,他就用一些管子反复计算设计制作,与导师一起在液固体系上作了系统且有成效的试验研究。1946年10月,他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固体颗粒的流态化》,1948年发表在美国 《化工进展》杂志上。他们首次观测到液固和气固流态化的差异,提出了 “散式”和 “聚式”流态化的概念,建立了颗粒与流体相互作用的流动参数统一关联式,丰富了流态化的基础理论,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流态化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郭慕孙后来回忆说: “当时流态化还是一个新名词,那篇论文首次区分了流态化的不同类型,并列出了大量的实验数据,那是破天荒的。”

20世纪80年代,郭慕孙夫妇与姐夫胡焕庸先生(地理学家)。

1975年11月11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代表团访问日本。左四为郭慕孙。

1961年,郭慕孙在捷克参加国际流态化技术会。

由于居民点比较分散,服务设施配置不完善。北部山区和西南部部分乡镇服务设施基本只集中在乡镇驻地,其他村庄居民生活非常不便利。传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村镇规划中长期采用的公共服务设施层层划拨、集中配置的传统技术路径,客观上造成了服务设施配置不合理。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农业干旱是制约农业发展的最突出因素[1]。干旱发生频繁、持续时间长、作用范围广、后续影响大,及时有效的监测、评估干旱的变化和影响,对政府决策、防灾减灾以及减少因灾损失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1992年到1997年是EMMS模型发展最艰难的阶段,一是模型受到质疑,二是EMMS的应用尚未开展。在这个关键时期,郭慕孙带领大家积极开展工作,经过持之以恒的不解努力,终于计算出了结果。他们首次建立了流态化系统中非均匀结构的稳定性条件,突破了对两相流系统进行量化模拟计算的瓶颈,将颗粒——流体系统计算广泛应用,并被延伸至其他系统,在国际上逐步确立了多尺度方法这一领域。通过发展离散模拟,又扩展到其他系统建立普适方法,并与离散方法结合,形成以问题、模型、软件和硬件结构相似为特征的高性能并行计算模式。此发展的极值多尺度方法,推动了化工过程实时模拟的实现,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赞扬,被广为应用,这其中凝聚了郭慕孙大量的心血。

然而,散式流态化与聚式流态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别,一直未能从理论上给予合理的解释。1984年郭慕孙又提出了快速流态化的流域划分,针对无气泡气固接触的特殊流型特点,从多尺度概念入手,指导他的博士生进行能量最小多尺度 (EMMS)方法的研究。

在1946年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年会上,威尔汉姆教授所作的流态化研究报告让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与会代表印象深刻,美国碳氢研究公司请威尔汉姆教授推荐一位精通流态化的毕业生,郭慕孙自然是最佳人选。为了心中 “工程师”的梦想,郭慕孙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在该公司担任实习工程师,次年便加入了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郭慕孙在那里做了很多流态化的实验和计算等开拓性的工作。虽然工作稳定,但郭慕孙仍然心系祖国,1956年8月,郭慕孙终于等来了回国良机,携家人乘船辗转香港回到新中国的怀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国际上很多流态化研究的同行热衷建立气泡模型时,郭慕孙并未跟风而上。他针对气固流化床中气泡对相际接触和传递的不良影响,独辟蹊径开创了稀相流态化、快速流态化等无气泡气固接触新领域。经过10余年的刻苦攻关,他所创立的 “广义流态化”理论和 “无气泡气固接触”理论,已逐步成为流态化研究领域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1973年,郭慕孙率先提出了 “快速流化床”的一维模型,预测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快速流化床中颗粒聚团的存在。然而当时化工界对是否存在聚团仍存争议,甚至关于聚团假设的投稿也被拒之门外。郭慕孙始终坚持以聚团为核心建立模型研究。至今近40年的艰难研究历程证明,颗粒聚团是一种介尺度现象,而介尺度问题又是很多复杂现象的共同瓶颈,由此更加体会到当时郭慕孙选题的前瞻性和重要性。

文革期间,郭慕孙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仍在艰难困苦中坚持科研工作。他在小板凳上写出了 “用气相迁移法从含有色金属复杂铁矿中提取有色金属”的手稿。对于我国最大的镍钴矿资源的综合利用,他提出的氯化迁移的构思时至今日仍值得探索和借鉴。

郭慕孙在家中给学生们讲解几何动艺。

2000年,已是80岁高龄的郭慕孙开始筹划主编一部巨著 《流态化手册》,他亲自编写详细的写作提纲,组织国内外64位知名学者参与撰写,这部316万字的 《流态化手册》于2008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化学工程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样就可以理解:本为表示味觉属性状态的“甘苦”为什么会用于借指美好的处境和艰苦的处境,也可以指称在工作或经历中体会到的滋味,多偏指苦的一面;本为汉字构造部件的“丘八”为什么旧时被用于称呼士兵了,八十八岁为什么会被称为“米寿”,一百零八岁为什么会被称为“茶寿”了。

“小颗粒”发挥大作用

郭慕孙与颗粒有着不解之缘,一辈子的科研工作基本都与颗粒息息相关,为推动我国颗粒学的学科发展倾注了极大心血。1978年,他在中国科学院学科规划中就提出化工的四个科研方向,即传递过程、化学反应工程、生物化工和颗粒学。1984年,他在化工冶金所筹备建立了颗粒学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颗粒形态表征等科研工作,并派出科研骨干到国外学习,培养了许多从事此项科研工作的人才,带动了我国这一交叉学科的迅速成长。1986年9月,他组织成立了中国颗粒学会,亲自担任理事长至2002年。至今该学会已成立了颗粒测试、颗粒制备与处理、流态化、气溶胶、超微颗粒、生物颗粒、能源颗粒材料七个专业委员会。

为促进中国颗粒学研究的发展,更好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郭慕孙于2003年创办了PARTICUOLOGY (颗粒学报)并亲任主编。他对所有入载文章都一字一句认真修改,严把质量关。2008年该刊已成为SCI源刊,2012年的影响因子达到1.423,在被SCI收录的国内化工类期刊中位居榜首。他在化工著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编委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了十余载,为中国学者的文章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经他修改的论文,有的达十几稿之多,国际同行为之赞叹。

郭慕孙就是这样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直到去世当天还在为青年人讲科普、改稿子。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对流态化学科和颗粒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知识财富。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风骨将永远激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

本刊记者闫长禄整理

标签:;  ;  ;  ;  

小颗粒成就大事业-记全国劳模、中科院院士郭慕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