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博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 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创伤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本组对20例内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42岁,平均48岁,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151-02
一般资料:膝关节遭受内外翻暴力的撞击或坠落造成的压缩暴力等均可导致胫骨平台骨折。由于胫骨平台骨折是典型的关节内骨折,其处理与预后将对膝关节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胫骨平台是膝的重要负荷结构,一旦发生骨折,使内、外平台受力不均,将产生骨关节炎改变。由于胫骨平台内外侧分别有内、外侧副韧带,平台中央有胫骨粗隆,其上有交叉韧带附着,当胫骨平台骨折时,常发生韧带及半月板的损伤。本组取20例胫骨平台内侧骨折患者,均为Schatzker分型Ⅳ型病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42岁,平均48岁,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回访愈合最长时间为12周,最短6周。20例患者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临床表现:伤后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障碍,因系关节内骨折,均有关节内积血,应注意询问受伤史,是外翻或内翻损伤,注意检查有无侧副韧带损伤。关节稳定性检查常受到疼痛、肌肉紧张的限制。
手术适应症:平台骨折的关节面塌陷超过2mm,侧向移位超过5mm;合并有膝关节韧带损伤及有膝内翻或膝外翻超过5°。
治疗原则: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韧带的完整性,保持膝关节活动为目的。1.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及正常解剖关系。2.保护骨折段的血液供应。3.尽可能程度恢复下肢功能。4.防止并发症及误漏诊。
手术操作过程:连续硬外麻醉,仰卧位,膝内侧弧形切口,自膝关节线上1cm侧副韧带后起,向下前达胫骨粗隆内缘做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分开鹅足腱。骨膜下显露胫骨内髁骨折线,抬高复位塌陷的骨块,骨折整复后先用克氏针暂时固定,然后胫骨内侧放置锁定钢板,骨折远近两端各打入锁定3枚螺钉,人工异体骨植入骨折复位后因骨质缺损所造成的骨质缺损中。在内固定时,需要借助C臂x光机。在临床实践中植骨对于支撑钢板有至关重要的重要性。实行的植骨及作支撑钢板内固定的病例随访中均未见有再塌陷、移位的情况。
术后处理:稳定骨折术后不予石膏外固定,严重不稳定骨折行石膏托外固定,并延迟两周下地负重,术后病情稳定后开始行膝关节CPM功能锻炼,术后两周拆线,六周后拄双拐患肢免负重下地,术后三个月骨折愈合后完全负重行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讨论:1、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常用的为AO分型和Schatzker分型
Schatzker分型
Ⅰ型——单纯外侧平台劈裂骨折(),典型的楔形非粉碎性骨折块向外下劈裂移位,此型骨折常见于无骨质疏松的年轻患者。Ⅱ型——外侧平台劈裂合并凹陷骨折(),侧方楔形骨块劈裂分离,并有关节面向下压缩陷入干骺端,此型骨折最常见于老年患者。Ⅲ型——单纯外侧平台中央压缩骨折(),关节面被压缩陷入平台,外侧皮质完整,易发生于骨质疏松者。Ⅳ型——内髁骨折(),此型骨折可以是单纯的楔形劈裂或是粉碎和压缩骨折,常累及胫骨棘。Ⅴ型——双髁骨折(),两侧胫骨平台劈裂,特征是干骺端与骨干仍保持连续性。Ⅵ型——伴有干骺端与骨干分离的平台骨折(),除单髁、双髁及关节面骨折外,还存在胫骨近端横形或斜形骨折。
胫骨平台的AO分型
41(胫腓近端)
A——关节外骨A1——关节外骨折、撕脱性骨折
A2——关节外骨折、干骺端简单骨折A3——关节外骨折、干骺端粉碎骨折
B——部分关节内骨折B1——部分关节内骨折、简单劈裂骨折
侧关节面B2——部分关节内骨折、简单压缩性骨折B3——部分关节内骨折、劈裂压缩骨折
C——完全关节内骨折C1——完全关节内骨折、关节简单骨折、干骺端简单骨折 ,C2——完全关节内骨折、关节简单骨折、干骺端粉碎骨折,C3——完全关节内骨折、粉碎骨折
1、外侧粉碎骨折 2、内侧粉碎骨折 3、外侧+内侧粉碎骨折
2、术前检查在诊断上的价值胫骨平台骨折是通过关节面极其严重复杂的骨折,手术前对损伤程度、类型及并发症诊断应尽可能准确。作者采用x光片及三维重建CT相结合的方法。x片检查无疑是基础的检查手段,它提供了胫骨平台骨折类型、整体移位的方向。而平台为松质骨构成,一旦骨折多为塌陷粉碎,常伴有骨缺损,对于老年患者尤为明显。所以,X光检查对内外髁骨折粉碎程度、骨缺损的情况以及后关节面的骨折情况常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三维重建CT检查通过多层而的水平面,矢状面及额状面的扫描对骨折的粉碎程度、碎骨块的位置、骨缺损伤情况等在图像上清晰的显示出来。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术中准确的复位、牢固固定提供了可贵的客观资料,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3、功能锻炼:胫骨平台骨折是关节面的骨折,膝关节又是负重关节,术后宜“早活动、晚负重”,关节活动有利于加速关节滑液的循环,有利于营养物质扩散到软骨最深层,同时机械的应力可促进骨祖母细胞向软骨组织细胞的转化,有利于肉芽转变为透明软骨,术后2~3 d伤口出血基本停止,引流已拔除,除嘱患者行股四头肌收缩外,即行CPM 锻炼[ ,对减轻术后膝关节粘连僵硬,扩大膝关节活动范围有良好的作用,但要注意活动范同应根据患者术后骨折的稳定情况,韧带修复的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CPM 活动范嗣。绝对禁止现过早下地负重行走,骨折愈合后也不宜立即负重行走,一般骨折不严重,固定牢固者也不应少于3个月,严重者在6个月后,这样可使骨痂由编织骨状态向排列有序的骨小梁转化,避免骨小梁压缩使关节面塌陷,造成创伤性关节炎的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 熊伟芝,郝敬明,胡春艾,等.螺旋CT二维及四维重建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1999,l9(5):655—656.
[2] 梁秀兰.人字石膏只动下肢等长收缩训练预防肌肉废用性萎缩[J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0):628
[3]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56.
[4] 汤发强,胡世平,陈祖星,等.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原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9 (22):762-763.
论文作者:刘鸿博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0
标签:胫骨论文; 关节论文; 平台论文; 膝关节论文; 术后论文; 韧带论文; 患者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