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干部公共服务动机对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市221名专职团干部为分析对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团干部论文,北京市论文,专职论文,公共服务论文,动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4)04-0063-06 一、研究背景 1.公共服务动机理论 美国学者贝恩在《公共行政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一文中曾经指出,公共行政领域中的动机问题、微观管理问题和绩效测量问题是值得后来学者深入研究的三个重要主题。[1]在后续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围绕这三个主题,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作为“工作动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公共服务动机(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理论及其相关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美国学者瑞尼(Rainey)是最早对“公共服务动机”进行关注的研究者之一,他在1979年的研究中比较了企业员工和政府部门员工的工作动机,发现了公共服务动机的存在,并首次提出了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2]虽然瑞尼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一个很复杂、难以捉摸的概念,但是很多学者都围绕公共服务动机的内涵和外延开展了进一步的探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佩里和怀斯所做的定义,他们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一种个体对主要或者仅仅植根于公共机构和组织的反应倾向。[3]佩里在梳理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公共服务动机的四维度结构:公共政策的吸引、对公共利益的承诺、同情心和奉献精神,并据此开发了公共服务动机的有效测量量表。[4]佩里的研究无疑为后来的学者开启了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大门,此后,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动机相关研究得以开展。 从目前国内外关于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文献来看,对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除了对公共服务动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之外,其他的研究一般从探讨公共服务动机的前因和后果两方面展开,前因是指促使改动及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后果是指该动机对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5]在关于公共服务动机前因的研究中,目前学者主要是从个体特征、工作特征、工作环境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因素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在关于公共服务动机的后果研究中,则主要围绕公共服务动机对个体离职行为、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态度、工作绩效和工作投入的影响展开。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后果研究要多于对公共服务动机前因的研究。 2.公共服务动机与组织承诺之关系研究 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始于美国社会学家Becker(1960),他把组织承诺看做是员工随着对组织投入的增加而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反映了雇员和组织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6]在笔者看来,组织承诺是个体认同并投入特定组织的程度,承诺表示个体超越了对组织的被动忠诚,它涉及一切与组织有关的活动,使得个体心甘情愿为了组织的利益而奉献自己。在对公共服务动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瑞尼最早意识到公共服务动机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可能关系,他认为对于公共部门组织承诺的实证研究应该探究其动机基础,而组织承诺可能是提高公共服务动机的关键。克鲁森(1997)通过研究发现,服务导向的公共雇员有更高的组织承诺。随后,布鲁尔和塞尔登(1998)考察了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承诺间的关系,对于工作承诺则通过价值观与组织类似、兴趣以工作为中心、组织激励三个指标测量,结果发现举报者比不举报者的工作承诺水平更高,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也即公共服务动机对工作承诺有显著影响。乔伊(2001)以人格特征变量、工作特征变量、工作经历变量、公共服务动机为自变量,以组织承诺为因变量,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了公共服务动机与组织承诺的关系,发现公共服务动机显著影响组织承诺,是进入方程的所有变量中解释力最高的。[7]学者金(2005)对韩国政府雇员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控制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服务年限、职务级别的影响后,公共服务动机与情感承诺相关显著,与前面学者的观点一致。在我国,吴绍宏(2010)和叶先宝(2011)分别以澳门公务员和福建公务员为研究对象,对公务员的工作满意度、公共服务动机和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探讨;李小华(2010)以MPA研究生为分析对象,对他们的公共服务动机状况以及其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由于相关研究较少,目前关于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丰富。 在我国,共青团干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也是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团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水平究竟如何?团干部对于共青团的组织承诺状况如何?团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与组织承诺之间是否存在作用关系?如果二者之间存在影响,那么影响程度又是如何?以上几个问题构成了本研究的起点。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团干部公共服务动机水平和组织承诺状况,并对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探讨,建立影响模型。 2.研究工具 作为一项针对青年团干部公共服务动机和组织承诺方面的调查,本研究采用公共服务动机量表和组织承诺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其中,公共服务动机量表以目前国际通行的美国学者佩里的公共服务动机测量量表作为蓝本,在此基础上经预试修订而成的。研究量表一共4个维度、23个题项,其中3个项目测量公仆热忱度(即公共政策制定的吸引力维度);6个项目测量公仆承诺度(即对公共利益的承诺维度);5个项目测量公仆怜悯度(即同情心维度);9个项目测量公仆牺牲度(即自我奉献维度)。所有题目都是用李克特5分量表作答,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在组织承诺的测量方面,笔者选取的是阿伦(Allen)和梅耶(Meyer)构建的组织承诺测量量表,该量表将组织承诺划分为三个维度进行测量:[8](1)情感承诺。情感承诺是对所参与的某个组织认同的强度,代表了个体愿意为组织努力和留在组织中的情感和意愿。高水平情感承诺的员工更愿意继续留在组织中。(2)持续承诺。持续承诺是个体对自己离开组织所会失去的现有附属利益的判断,出于这种判断而愿意继续留在组织中。持续承诺与个体对自己离开组织的机会成本的理解相关。(3)规范承诺。规范承诺是个体由于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对所在的组织产生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认为应该留在组织中继续工作的承诺。规范承诺反映了个体对组织的责任感,以及个体与组织价值的一致性。在本研究中采用阿伦和梅耶制定的组织承诺量表,经中译并对个别词语修订而成。量表所有题目仍然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作答,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此外,在本次调查中,所涉及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最高学历、工龄和职级等6项,均以单一选择的形式作答。 3.研究方法和对象 本研究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北京市共青团系统的专职团干部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通过抽样的方式,分别选取了250名团干部作为研究对象,抽样样本范围覆盖了北京市十一个区县。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累计回收问卷230份,回收率为92%。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删去严重漏答题目、多答案和明显随机作答的无效问卷9份,共得到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96.09%。对于回收有效的调查问卷,利用SPSS 18.0作为统计工具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获得221份样本,其中男性126人,占57%,女性95人,占43%;年龄在20-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之间的分别有31人、121人、62人、7人,百分比分别为14%、54.8%、28%、3.16%;未婚87人,占39.37%,已婚134人,占60.63%;最高学历为博士研究生、硕士(含研究生)、本科、大专及以下的分别为3人、76人、131人、11人,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36%、34.39%、59.28%、4.98%;职级为办事员或科员、副科、正科、副处、正处的分别为99人、42人、42人、33人、5人,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4.80%、19%、19%、14.93%、2.26%;工龄在2年及以下、3-5年、6-10年、11-15年、16-20年的分别为25人、77人、83人、33人、3人,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1.31%、34.84%、37.56%、14.93%、1.36%。从数据分布来看,本次受调查人员在性别、年龄、婚姻、学历、职级和工龄等指标的各个阶段区间内分布恰当、比例适中。我们认为本次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1.共青团干部公共服务动机状况 (1)公共服务动机量表信度检测 为保证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我们首先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可信度检验。本研究采用克朗巴哈(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来评估量表系数。通过检验,我们发现公共服务动机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a=0.927。其中,公仆热忱度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a=0.752;公仆承诺度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a=0.766;公仆怜悯度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a=0.703;公仆牺牲度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a=0.904。以上总量表和各维度的信度指标均超过了0.70,说明量表测试结果均有较好的信度,达到了心理学测试要求,予以接受。 (2)公共服务动机各维度表现的描述性分析 本研究中公共服务动机各维度的取值均以该维度下各题项总和的平均值来替代,而变量的取值则以该变量下各维度总和的平均值来替代,即公共服务动机的总体取值为公仆热忱度、公仆承诺度、公仆怜悯度和公仆牺牲度四个维度总和的平均值。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公共服务动机的总体描述性分析具体如表1。 由于本研究所采用的公共服务动机量表是李克特式5级计分法,所以在各维度的得分中,“3分”作为中间状态即理论中值。参照已有的研究,笔者将小于3分界定为“低公共服务动机”水平,大于3分界定为“高公共服务动机”水平。从公共服务动机各量表的描述性分析来看,受调查的团干部群体的公共服务动机均值为4.2548,具有较高的公共服务动机水平。团干部群体在公仆热忱度、公仆承诺度、公仆怜悯度和公仆牺牲度等维度都有较明显的表现。其中,从团干部在公共服务动机各维度上的表现来看,由强到弱依次是:公仆承诺度﹥公仆怜悯度﹥公仆牺牲度﹥公仆热忱度。 2.共青团干部对团组织的承诺状况 (1)组织承诺量表信度检测 同样,为保证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我们首先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可信度检验。本研究采用克朗巴哈(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来评估量表系数。通过检验,我们发现组织承诺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a=0.945。其中,情感承诺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a=0.932;持续承诺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a=0.820;规范承诺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a=0.902。以上总量表和各维度的信度指标均超过了0.70,说明量表测试结果均有较好的信度,达到了心理学测试要求,予以接受。 由于本研究所采用的公共服务动机量表是李克特式5级计分法,所以在各维度的得分中,“3分”作为中间状态即理论中值。参照已有的研究,笔者将小于3分界定为“低组织承诺”水平,大于3分界定为“高组织承诺”水平。从组织承诺量表的描述性分析来看,受调查的团干部群体的组织承诺均值为3.7335,说明他们具有较高的组织承诺。团干部群体在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等维度都有较明显的表现。其中,从团干部在组织承诺各维度上的表现来看,由强到弱依次是: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见表2)。 3.共青团干部公共服务动机与组织承诺的关系分析 (1)公共服务动机各维度与组织承诺的相关分析 为了分析公共服务动机与组织承诺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我们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对公共服务动机与组织承诺二者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 从上表可以看出,公共服务动机的各维度与组织承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中,公仆热忱度、公仆承诺度、公仆怜悯度和公仆牺牲度四个维度与组织承诺呈显著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23、0.459、0.446和0.598。公共服务动机总量表与组织承诺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关系达到0.611。 (2)公共服务动机对组织承诺的回归分析 在证实了团干部公共服务动机与组织承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讨公共服务动机各个维度对组织承诺的预测作用,借鉴前人的研究,我们将公共服务动机作为自变量,组织承诺作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分析。经检验发现,当组织承诺总量表作为因变量的时候,只有公共服务动机中的公仆牺牲度和公仆热忱度两个因素进入了回归方程。为了进一步分析清楚公共服务动机和组织承诺之间的影响关系,接下来,我们将公共服务动机的各个维度分别作为自变量,分别对组织承诺各维度进行回归分析。 首先,我们以团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各维度作为自变量,对组织承诺中的情感承诺维度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 从上面的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当情感承诺作为因变量时,公共服务动机的公仆牺牲度和公仆热忱度两个维度进入了回归方程,经过t值概率和F值概率的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回归效果较好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公仆承诺度和公仆怜悯度这两个维度因为在回归分析中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被剔除掉。从回归结果的自变量排序上来看,公仆牺牲度因素排在最前,这说明该维度与情感承诺关系最为密切,公仆热忱度维度与情感承诺的关系次之。回归后得到的调整后R[2]值为0.410,这说明公仆牺牲度和公仆热忱度两个自变量对情感承诺的联合变异量解释为41.0%;得到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从大到小为:公仆牺牲度-0.430,公仆热忱度-0.303,这说明公仆牺牲度和公仆热忱度对情感承诺具有较强的正预测能力。根据这种关系,在团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高团干部的公仆牺牲度和公仆热忱度来提高他们的情感承诺。 接下来,我们以团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各维度作为自变量,对组织承诺中的持续承诺维度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 从上面的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当持续承诺作为因变量时,公共服务动机的公仆牺牲度和公仆热忱度进入了回归方程,经过t值概率和F值概率的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回归效果较好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公仆承诺度和公仆怜悯度这两个维度因为在回归分析中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被剔除掉。回归后得到的调整后R[2]值为0.201,这说明公仆牺牲度和公仆热忱度两个自变量对持续承诺的联合变异量解释为20.1%;得到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从大到小为:公仆牺牲度-0.356,公仆热忱度-0.153。这说明公仆牺牲度和公仆热忱度对持续承诺具有较强的正预测能力,根据这种关系,在团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高团干部的公仆牺牲度来提高他们的持续承诺水平。 最后,我们以团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各维度作为自变量,对组织承诺中的规范承诺维度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 从上面的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当组织承诺作为因变量时,公共服务动机的公仆牺牲度和公仆热忱度两个维度进入了回归方程,经过t值概率和F值概率的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回归效果较好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公仆承诺度和公仆怜悯度这两个维度因为在回归分析中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被剔除掉。从回归结果的自变量排序上来看,公仆牺牲度因素排在最前,这说明该维度与规范承诺关系最为密切,公仆热忱度与规范承诺的关系次之。回归后得到的调整后值为0.372,这说明公仆牺牲度和公仆热忱度两个自变量对规范承诺的联合变异量解释为37.2%;得到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从大到小为:公仆牺牲度-0.397,公仆承诺度-0.304,这说明公仆牺牲度和公仆承诺度对规范承诺具有较强的正预测能力。根据这种关系,在团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高团干部的公仆牺牲度和公仆热忱度来提高他们的规范承诺。 (3)团干部公共服务动机对组织承诺的影响模型 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公共服务动机对组织承诺具有较强的预测效力,与布鲁尔和塞尔登(Brewer & Selden,1998)、乔伊(Choi,2001)、金(Kim,2004)以及李小华(2012)等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公共服务动机对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均有显著影响,拥有较高水平公共服务动机的团干部不仅对所在单位有更多的感情,而且愿意继续留在单位,对单位忠诚。 但是,就团干部公共服务动机的具体维度而言,其公共服务动机各个维度对于组织承诺的影响力情况是不一样的,根据以上回归分析,得出共青团干部公共服务动机对组织承诺的影响模型如图1。 图1 共青团干部公共服务动机对组织承诺的影响模型 四、结论 根据共青团干部公共服务动机对组织承诺的影响模型(见图1),可以看出,在团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中,能有效预测个体情感承诺的是公仆热忱度和公仆牺牲度两个子维度,能有效预测个体持续承诺的维度是公仆牺牲度,能有效预测个体规范承诺的维度是公仆热忱度和公仆牺牲度。与上述三个维度相比,公共服务动机中的公仆怜悯度对于组织承诺的影响关系相对较弱。 结合研究发现,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通过加强团干部的工作热情、倡导团干部的奉献精神等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改善团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来提高团干部对于共青团组织的承诺度。例如可以给团干部提供一些独立开展专项工作活动的机会,尽可能地让他们能从头到尾地参与整体工作的完成,使他们看到自己工作的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还可以提高他们对组织的承诺水平;就倡导团干部的奉献意识而言,可以进一步加强团组织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作用,通过在组织中营造公而忘私的组织氛围,使团干部意识到自身工作对社会的价值,自己在工作中的地位、作用,进而提升其公共服务动机水平,增强他们对共青团组织的认同,加深他们对组织的承诺度,把一批又一批真正热爱共青团事业的优秀团干部始终团结在团的周围,激发出他们更大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共青团干部公共服务动机对组织承诺影响的研究&以北京市221名专职团员为例_自变量论文
共青团干部公共服务动机对组织承诺影响的研究&以北京市221名专职团员为例_自变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