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 重庆 404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护理中个性化护理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利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予以个性化护理)各50例,对比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均较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中,给予患者个性化护理具有确切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急诊护理;个性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4-0260-02
据统计,近些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攀高[1]。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表明,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效的院前急诊护理是确保其能够安全入院治疗的关键[2]。因此,要尽早展开急救措施,疏通梗死的血管,对患者的生命进行积极有效的抢救。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的急诊护理,对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中开展个性化护理,特以50例患者为例展开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并获得临床确切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8.5±2.4)岁;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70.1±3.1)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院前急诊时,观察组患者采取个性化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具体操作如下:
1.2.1对照组 院前急诊护理时,使患者接受常规的医疗护理。医护人员在接到患者得急救电话时,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事发现场,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采取基本的的急救措施,包括生命体征观察、镇静镇痛、建立静脉通路等护理。
1.2.2观察组 患者在采取常规急救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护理。主要的护理内容包括:(1)及时出诊:医护人员在接受患者的急救电话之后,应简明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及时派遣救护车前往患者的发病地点,然后再主动取得与患者家属的联系,进一步了解病情详细的进展状况,正确指导患者家属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急救方法。(2)急救护理:在整个急救过程中,要求所有人保持安静,嘱患者避免活动,千万不可用力排便及避免用力咳嗽,在治疗用药时,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立即行18导联心电图后安置心电监护,吸氧,给予患者嚼服阿司匹林300mg、替格瑞洛180mg,同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保证穿刺操作的动作迅速而准确,各项基本操作均应该做到熟练准确,给予患者静脉使用硝酸甘油,疼痛剧烈者给予吗啡5~10mg皮下注射,在急救前,要了解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建立多种治疗方式,起病在3~6小时内最多不超过12小时者及早使闭塞的冠脉再通,使心肌得到再灌注。(3)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骤,患者可因疼痛剧烈出现紧张,加重心脏负担和心肌耗氧量,病情进一步加重,对后续抢救的实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足够的情感支持,帮助其获得战胜疾病的信心。(4)转运护理:在转运中,科学的急诊护理后,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都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此时医护人员应及时将患者转运到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进行转运前,应与患者家属沟做好通工作,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的基本状况以及转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风险,获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之后快速转运患者,并沟通好医院的相关部门。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对比出诊时医护人员反应时间、患者入院时间、急救时间;(2)统计转运成功率、急救诊断率、急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8.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 反应时间、患者入院时间、急救时间
观察组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均较对照显著缩短 (P<0.05)。 见表1。
2.3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0%(0/50),心源性休克发生率4.0%(2/50),病死率为2.0%(1/50),明显低于对照组12.0%(6/50)、18.0%(9/50)、18.0%(9/50),发生率显著减少(χ2分别为4.432、5.005、7.111;P<0.05)。
3.讨论
及早疏通患者梗死的心肌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治疗措施,缩短患者急救的时间,简化医护人员的操作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必要的院前急救措施,能够有效提升疾病治疗效果,改善预后。个性化护理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实践中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差异制定护理方案,且可根据实施情况灵活调整,护理针对性强。研究发现,在对患者进行常规院前急诊护理基础上,增加个性化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及时出诊、急救护理能够帮助患者争取抢救时间,转运护理可改善患者负性应激;辅助心理疏导则可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增强治疗依从性。通过对上述两组各项数据进行比对可知,观察组患者出诊反应时间、急救事件、入院时间明显缩短,且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个性化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可缩短患者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个性化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曾英.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11(8):1116-1117.
[2]刘颖,赵婷.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13-15.
[3]俸秀兰.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进展[J].华夏医学,2014,27(1):192-194.
论文作者:张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9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急诊论文; 时间论文; 发生率论文; 成功率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8月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