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用户信息搜索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用户信息论文,因素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国家和各种投资主体在科技信息资源,尤其是在因特网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方面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并形成了初步的资源积累和沉淀,但是今天的科技信息搜索和获取的效率并不容乐观[1]。因此,基于对科技创新工作者的科技信息搜索行为的过程、影响因素和规律的研究,从科技信息资源的提供、科技信息搜索认知的构建、科技信息搜索策略等多个方面改善科技信息搜索的质量和效率,对科技创新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关于信息搜索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关于用户信息搜索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可分为两大类:①基于用户信息搜索全过程的分析。知名的有Willson模型、Kuhlthau模型和Choo三阶段模型。其中Willson模型重点对从搜索需求到搜索行为发生的整个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2-3];Kuhlthau模型重点对信息搜索全过程中的个体认知因素影响进行了分析[4-5];Choo模型则将信息搜索活动分为3个过程:信息需要、信息搜索和信息利用,并检验了认知、情感和情境因素对这些过程的影响[6]。②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交互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探索,比如Saracevic的分层模型以及Choo的信息搜索过程模型等。其中Saracevic模型就来自对计算机层、界面层和用户层3个分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7]。
对上述诸模型进行考察不难发现,这些模型在研究过程中都特别重视信息用户的个体认知因素。这种研究视角给本文的相关研究以较大的启示。
2 科技数据库网站用户信息搜索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与上述研究相比,本文涉及的用户对象是信息用户群体中的一个特殊分支——科技用户,即学术型用户。学术型用户可以是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人员或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也可以是高校教师或学生;他们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断地承接研究任务;他们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探索未知、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他们在自己的研究中总是需要不断地借助于他人的知识成果来启发研究思路,创造新的知识,因此需要经常不断地搜索信息;他们也是科技数据库——一种以现代电子载体形式大量承载科技研究成果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主要用户。也就是说,本文所关注的是科技用户与基于因特网网站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交互特点、规律与机理。基于此,本研究在参考文献[8] 所给出的科技数据库网站用户信息搜索行为模型基础上提出以用户、系统、环境为顶层分析框架的科技用户信息搜索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科技数据库网站用户信息搜索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在图1所示的科技用户信息搜索行为分析模型的三大影响因素中,我们首先将基于数据库网站的信息搜索过程看成是信息用户与信息系统(简称系统)作用的过程,这里的信息系统主要是指集成了信息资源、软件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检索等功能和硬件系统提供的数据表达、存储、传递平台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信息系统,或者说网站数据库系统。用户的信息搜索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将受到搜索主体——用户自身以及搜索客体——信息系统的制约,所以关于科技信息用户搜索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的源头首先应该定位在这两大因素上。国外的有关研究所构建的影响因素也不外乎这两大方面,其中有关用户个体因素(比如个体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以及知识与经验等因素)分析则是人们更为感兴趣的研究主题(根据所获取的文献资料,相关的研究论文有110多篇)。而将系统设置为影响因素之一则主要是因为本分析模型描述的是一个基于与系统交互为基础的搜索活动。关于这一观点,Saracevic模型给予了很大支持,Saracevic认为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信息内容,以及人机交互界面中的导航体系、术语标记、界面布局设计等等都是用户搜索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我们认为与用户、系统相并列的顶层因素还应该考虑除上述两个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我们不妨称之为信息搜索活动的环境因素,如果说系统是搜索活动小环境的话,那么系统之外的因素,如组织、社会以及激发用户搜索需要的工作环境等等可以称之为大环境,或非系统环境,以下简称为环境。事实上用户、系统、环境三因素对信息搜索既有其独立作用的一面,同时三者之间又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我们还可以把上述三因素看作是用户内部因素与用户外部因素的体现。总之,本文认为从用户自身、用户交互对象——系统,以及影响用户、系统本身的大环境3个角度去梳理用户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使得研究思路更为清晰。图1还反映了科技数据库网站用户信息搜索过程的三大阶段,即启动、搜索、获取。
3 基于用户、系统和环境的信息搜索影响因素分析
3.1 用户因素
信息搜索行为是一个具有很高个性特征的活动。例如,对某个人来说是信息,但对另外一个人可能就不是。接受同样研究的个体对于同样一篇文章,一个认为合乎其要求,另一个人可能不这样认为。事实上,信息用户从定义信息需求、确定搜索策略、提取搜索结果乃至到最后的满意状态形成,都是因人而异的。关于这一主题可以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这里,主要是提出解释科技用户信息搜索行为个体影响因素的底层框架。根据有关研究成果,影响科技用户信息搜索行为的主体因素如图2所示。
图2 用户主体因素分析模型
在Wilson模型中,Wilson将从信息需要产生到信息利用的信息活动循环中的影响变量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9]:①心理变量包括生活观、价值观、政治倾向、对于创新的态度、习惯、偏好、成见、自我感知(对知识和技能的自我评价)、兴趣、知识、任务等。②人口统计变量包括性别、年龄、社会和经济地位、教育和工作背景等。③人际变量包括工作角色、要求、规则和限制;已建立的行为标准和模式(在特定的职业类别中);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责任级别。④环境变量包括立法、经济情况、稳定程度、部门的组织结构,信息文化、IT技术、信息资源的分布、组织类型等。⑤信息源特征变量包括信息的流通、适量性和可靠性。
由上可知,在Wilson模型中与个体因素有关的影响变量是心理变量和人口统计变量,其他变量可归于我们所提出的分析模型中的系统及其环境因素。将个体因素分为上述两个方面有其合理性,即一个涉及个体外在特征,一个涉及个体内部心理活动,前者决定了个体的心理活动背景。
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年龄、职业、社会地位都会以不同的知识背景、经验背景、价值观、生活观等表现形式来影响用户的信息搜索行为。后者是以心理活动的形式(如记忆、思维等)表现出来,它直接引导用户与环境交互的每一个步骤。同样,具有相同外部特征背景的个体也会因为不同的环境刺激导致不同的心理活动差异,从而导致知识、经验、观点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心理变量和人口统计变量两者之间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
依据心理学基本研究框架和Kuhlthau模型,我们将心理因素分为认知因素和情感个性两部分。Kuhlthau模型基于对高中学生信息搜索行为的长期研究,提出了影响信息搜索全过程的三大因素:情感因素(感觉)、认知因素(思维)和物理因素(行动)。这项研究显示人们进行信息搜索的整个过程是思维、感觉和行动相互作用的过程。比如他认为不确定性是一种认知状态,它会导致用户焦虑和缺乏自信的情绪症状,由此会导致搜索行为的产生。这与本分析模型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认为用户搜索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个体的内在认知因素,比如知识经验、包括情感在内的相关心理因素[10]。在心理因素中,对信息搜索行为有实质性影响的主要是认知因素。基于科技数据库的信息搜索本身就是一个学习与认知的过程,是一个从搜索体验到用户认知图式改变更新的过程。因此认知因素是我们作为个体影响因素中要重点探讨的内容,也是我们对其进行细致因素分解的原因。在构建用户个体因素体系框架过程中,我们将依赖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比起一般的网络信息搜索(网络冲浪、网络购物等),基于科技数据库的信息搜索将在很大程度上更加依赖于科技用户个体本身的知识与经验,尤其是用户的专业领域知识,这对搜索过程中是否能甄别出有价值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基于科技数据库搜索的知识及其经验的影响也不能低估,它与搜索效率高低有直接联系。也就是说知识经验将成为影响信息搜索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一点可以在德国福瑞堡大学关于用户的领域知识和网络信息素质对用户网络信息搜索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11] 中得到支持。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知识经验是个体认知客观事物规律、特征的结果,即感知、思维、记忆的结果,而知识经验积累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的认知风格、认知能力有关。为此,我们将影响科技用户信息搜索的认知因素进一步又分解为知识经验、认知能力以及认知风格,在认知能力中学习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2 系统因素
我们这里所说的系统主要是指科技数据库,或是拥有数据库资源的图书情报机构所建的网站,这些网站的主要业务是提供科技文献数据库检索服务,为科研用户提供领域内的专业资料,比如维普,万方,CNKI等。
Saracevic的模型[7] 将人机交互过程分为3层:计算机层、界面层和用户层。其中计算机层包括硬软件资源、同时也包括各类信息资源,如文本资源等。界面主要是指为用户提供和支持存取、查询、导航、浏览等功能的导航体系设计、界面设计、术语等。
文献[12] 则提出了与系统相关的因素:馆藏覆盖面、时间拖延情况、结果显示形式、系统查全率、系统查准率等。其中馆藏覆盖面与Saracevic模型中的信息资源因素类似,该文作者还认为信息资源的覆盖面、准确性和更新程度是评价网络信息的重要标准,显然也是影响用户信息搜索的重要因素;文献[12] 中的结果显示形式、系统查全率、系统查准率均可归属到Saracevic的模型中的界面因素中[7]。
通过文献[7] 我们了解到评价计算机的软件因素主要涉及到计算的特定算法和方法的有效性,比如搜索功能、纠错功能、反馈功能、帮助功能,事实上这些都是影响用户搜索的重要的系统因素,而影响系统功能发挥的硬件方面因素主要有设计属性以及其内在的特征。
综合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将系统因素分解为以下4个方面的下级因素:硬件、软件、界面以及信息资源。
3.3 环境因素
影响用户与系统的环境因素我们统称之为环境因素,在这里我们选择其中的主要因素予以列举。
3.3.1 社会、组织环境因素 根据科技用户信息搜索所处的特定环境,我们可以将社会、组织环境因素分为信息用户所在的组织环境、信息服务商提供的服务环境(当这种服务环境以系统比如网上咨询服务的形式体现时,该环境与系统因素有一定的交叉)以及国家政府大环境。
1)组织环境。首先,很多研究都认为,用户的信息搜索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组织的影响,组织的环境或组织的目的和策略会成为他是否发生信息行为的原因。组织有自己的关于任务解决的规则,比如有的组织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传统的报刊文摘而不是因特网,那么它的成员就会受到这种规则的影响[13]。
在因特网时代,很多组织都在为其员工搜索信息买单,尤其是需要不断搜索他人研究成果的高校、研究所一类的组织。近年来,很多企业也开始关注与他们有关的数据库产品的购买。这些情况无疑都表明一种新的组织工作规则正在形成,组织成员应该在他的工作中经常去使用因特网信息资源,由此为组织创建一个良好的创新工作支持平台。从另外一方面看,信息产品的团体消费行为也在某种意义上促成了个体用户信息消费的行为特征,比如他们对信息资源更多地关注质量因素,而不是价格。
Wilson[3] 还认为人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外部环境因素对信息需求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角色(包括职业角色)的信息行为受到该社会为具体角色建立起来的行为模式的影响。职业角色的特征与所处的职位及工作角色密切相关,某些角色则意味着特定的信息需要。比如研究工作者就是一个不能离开信息的职业角色,他的研究任务本身就是一个孕育信息需求的土壤,而研究任务一直到由此产生的搜索任务,在我们看来都是一个用户信息搜索行为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不能忽视的是来自组织其他人(当然也包括组织之外的人群)已有信息行为的影响,比如其他人的信息搜索习惯、方法、经验,它们都会在不同层面影响信息用户的信息行为。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信息用户在信息行为发生过程中,尤其是初始进入信息环境阶段,可能利用的一种环境资源。
2)信息服务环境。网站提供商除了提供系统外,还可能提供系统以外的各种服务,比如文献传递就是因特网时代比较重要的服务内容,因为还有很多资源限于知识产权问题,而不能全文在线服务,这就需要提供商组织离线服务,具体包括向有权限的全文提供商请求有偿传递、纸质文献的离线复印邮寄等。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提供时间最快、操作最便利、成本合适的服务就变得至关重要。事实上很多用户可能就是因为最后全文获取操作的烦琐而离开了网站,使得本可以被利用的资源因此而搁浅。
除了网站提供商以外,一个组织内部的信息服务代理商,如组织内部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环境对于用户信息搜索行为也有至关重要影响,这时用户的搜索知识培训学习、信息资源介绍、导航服务、权限设定等任务都可能由信息服务代理商承担,因此用户信息搜索的成功与否就与他们有着不可低估的关系[14]。
3)国家大环境。作为社会大环境,国家的信息政策,信息产业的发展,一直到信息资源的整体配置水平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微观的信息消费活动乃至信息搜索行为。
3.3.2 课题任务/搜索任务因素 课题研究任务与搜索任务是组织环境中滋生出的重要内容,它对用户尤其是科技数据库网站用户的信息搜索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也是科技用户信息活动的重要特征,因为激发科技用户信息搜索需要和行为的主要情境因素就是课题任务与搜索任务。
所谓情境就是行为发生时的环境。事实上情境因素包括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因素,即在某个特定客观环境下,主体因为某些主观原因而导致某种行为的发生。导致用户搜索行为发生的情境是:信息需求产生于某一个人不能理解的情境,当他意识到某种差距存在的时候,就会寻求各种方式来填补。比如当人们感知到某种知识的匮乏时,就会产生信息需要。对于科技用户来说,其产生信息需求所处的情境就是面对研究课题所产生的问题而自身没有足够的知识来解决。这个情境就会激发科技用户的信息需求。
在本文中,我们将用户主体因素与外部因素进行了分离,因此这里的情境因素主要是谈外部因素,比如对于科技用户来说引发其搜索行为的课题任务及其搜索任务。见表1和表2[15]。
事实上课题任务与搜索任务之间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前者是用户承接的研究课题,后者是因为研究任务对信息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个新任务,文献[16] 认为:搜索任务应看成是课题任务的一个子任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题任务都必然导致搜索任务的发生,只有当个体在任务执行中,由于知识缺乏导致认知上的差距时,人们才会考虑信息搜索,于是就产生了搜索任务[17-18]。
从表1我们看到人们对课题任务的研究主要涉及如下的维度:课题的目的,复杂度[19],规模和阶段[20-21]。课题任务的目的是任务执行者最后能够感知的最终结果。目的在开始时可能是模糊的,但是可能会随着任务的进行而逐渐明确。课题任务的复杂度主要涉及任务表现的可预见性和任务的子任务等。事实上课题任务的复杂度是个体的感知,依赖于研究者在课题任务方面的知识水平。Bystrm曾经研究了课题任务的复杂度如何影响信息搜索者的需求和对不同信息源和信息类型的选择[19]。只有一定复杂度的课题任务才会导致数据库的使用或者其他复杂信息系统的使用的理论假设,是有待论证的。
表2涉及搜索任务的研究反映了人们对搜索任务的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层面。文献[22] 则从搜索任务行动和复杂度以及完成任务所使用的策略角度来研究搜索任务。表2中搜索目的就是搜索者所期望的最后结果,比如何种信息,文档,事实等。Jarvelin认为搜索任务的目的可能主要是收集问题(任务)的信息,领域的信息,或者问题(课题)解决的信息[2,19]。
搜索任务的复杂度涉及到多个维度。比如,信息搜索过程中的子任务的类别,任务结果的可预见性.搜索子任务的数量等。搜索任务的策略由搜索者执行搜索任务的方案组成。搜索任务策略可能包含了使用何种的信息源以及可能会使用到的搜索方法,策略也可以被描述为以何种次序来执行搜索或者使用信息源,这些理解对于我们后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Reid建议“信息搜索任务”应该成为信息搜索的一个新的研究焦点[16]。事实上对课题任务以及搜索任务的特征与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认识用户信息搜索行为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4 结束语
影响信息搜索行为的因素如图3所示。
图3 信息搜寻影响因素总结图
对于影响科技用户信息搜索行为各层面的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认识和探索用户信息搜索过程的完成机理,理解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如何最终达到满意状态以及在信息搜索过程中用户的满意度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并基于这些影响因素构建科技数据库网站用户满意度评测量化研究模型,进而为研究如何提高信息用户服务水平、设计人性化的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提供有意义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