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比较与实证分析_贸易条件论文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比较与实证分析_贸易条件论文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比较与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发达国家论文,条件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76(2006)01-0065-04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TOT)的概念是普雷维什和辛格在1950年提出的,是指商品的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指数之比,它衡量的是出口对进口的单位购买力,这是一国获取贸易利益空间大小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贸易条件的改善表明一国福利水平上升,反之则意味着福利水平下降。普雷维什和辛格都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大多出口低价格的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而进口的则是高价格的工业制成品,因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是趋向恶化的,并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

事实上,根据国际贸易理论,贸易条件的变化与贸易规模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且,针对不同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这种内在联系又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为了更好地阐明其联系与区别,笔者采用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1981年-2003年这23年的出口值、进口值、GDP指数以及贸易条件指数(Index of TOT)等数据加以说明。

一、发达国家情况

由表1不难看出,从1980年代到本世纪初,发达国家的进出口值大致呈逐年递增趋势,出口值由1981年的12432亿美元上升至1990年的24536亿美元,到2000年已接近4万亿美元;进口值也由1980年的1.4万亿美元激增至4万亿美元。1981年-1983年间,由于资本主义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贸易萎缩,影响了贸易条件,但就总体而言,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在这二十多年间基本呈现出改善趋势。以1991年为基点,1980年代贸易条件指数还在88左右徘徊,到1990年代最后两年已经上升到104.3。这说明,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也不断改善。

表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值与贸易条件比较 单位:10亿美元

TOT指数(1991年为基期) 出口值进口值

年份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1981122.3

85.9 647.9 1243.2 623.1 1328.9

1982122 87.1 563.5 1177.2 577.2 1248

1983113.8

88.9 544.4 1161.7 543.7 1225.3

1984116.7

88.6 579.5 1240.1 5451339.8

1985115 89.4 549.6 1282

520.9 1374.2

1986104 98.3 520.7 1488.3 5251548.1

1987101.1

99.4 625.9 1735.8 593.4 1829.5

1988101 100.7 710.5 1986

704.6 2067.7

1989105.8

99.7 782.4 2126.8 763.2 2238.3

1990114.5

99.4 872.6 2453.6 857.3 2572.2

1991100 100

1031.8 2502.2 964.8 2593.1

1992102.7

101.7 1113.8 2650.5 1060

2706.5

1993102 103.2 1171.2 2597.2 1260.9 2557.8

1994103.5

103.9 1373.1 2913.5 1440.7 2904.7

1995103.3

104.3 1659.3 3469.8 1755.8 3435.9

1996103.4

103.7 1786.7 3564.2 1888.1 3558.8

1997103.4

102.6 1894.6 3643.3 1992.6 3636.1

1998101.4

104.3 1778.6 3671.4 1817.9 3736.5

1999101.4

104.3 1906.6 3744.2 1847.5 3930.5

2000105.3

101.1 2361.913997.8 2225.434337.7

2001102.2

102.2 2253.383871

2174.594155

2002101.6

103.2 2430.983984.6 2304.654255.5

2003101.6

104.2 2878.144560.7 2723.594916.8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1993、2004、2005.

表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GDP指数比较(以1991年为基期)

年份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年份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1981

72.1

63.4 1993

103.1 112.5

1982

71.9

65.4 1994

106.3 118.9

1983

74.5

67.7 1995

108.8 124.8

1984

79 71.7 1996

111.8 130.4

1985

82.3

75.6 1997

114.9 135.7

1986

85.1

79.8 1998

117.6 138.7

1987

88.3

83.4 1999

121.1 142.7

1988

92.8

87.6 2000

124.9 148.6

1989

96.1

90.8 2001

126152.6

1990

98.8

94.8 2002

127.7 157.4

1991

100100

2003

129.3 163.5

1992

101.9 106.3

资料来源:《WORLD ECONOMIC OUTLOOK》,1986,1996,2004.

(一)回归模型

发达国家贸易条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般而言,根据国际贸易理论,贸易条件的变化与贸易规模及本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有着内在联系。为了探究这种联系,笔者采用发达国家1981年至2003年出口值、进口值以及GDP指数等数据与TOT指数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为:

Y=47.977+0.02X[,1]-0.025X[,2]+0.665X[,3]

3.696 -4.673

4.137

R[2]=0.875 F=44.226 D-W值=1.07

其中,X[,1]表示出口值;X[,2]表示进口值;X[,3]表示GDP指数;Y表示TOT。

通过经济计量分析表明,发达国家贸易条件与出口值和GDP呈正相关关系,与进口值呈负相关关系,修正拟合优度为85.5%,回归模型在整体上是显著的。X[,1]的系数表明,其他变量不变,出口值每增加十亿美元,贸易条件指数就会上升0.02个百分点;X[,2]的系数表明,其他变量不变,进口值每增加十亿美元,贸易条件指数就会下降0.025个百分点;X[,3]的系数表明,其他变量不变时,GDP指数每上升(下降)一个百分点,贸易条件会上升(下降)0.665个百分点。

(二)原因分析

由上述回归结果显示,对发达国家来说,贸易条件大致随贸易规模的扩大而逐渐改善,同时也会因石油等能源产品或其他重要初级产品价格变化而产生波动。但对其影响更大的仍然是GDP的增长。这一结论基本符合经济规律,其原因是:

1.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其GDP的增长意味着在贸易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从而对贸易条件的积极影响更大。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由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尽管GDP增长率不高,但其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上,比起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拉动型增长而言,更有利于提高本国的产业竞争力,改善贸易条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年代,人员、资金、技术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产品周期越来越短,在这样的环境中要保持垄断地位,就只有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据统计,发达国家几乎掌握了全球90%的尖端技术,而美国更是占据了七成之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发达国家才获得了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而创新的结果,就是让发达国家在新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上处于垄断地位,从而得以维持昂贵的垄断价格。同时,发达国家经济的继续增长,令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优势地位更加稳固,能更方便地操控产品的世界价格。

2.发达国家出口规模的扩大也起到了改善贸易条件的作用,但作用较之GDP而言不太明显。一般而言,出口规模扩大往往会恶化贸易条件,但对发达国家而言,其出口贸易货物构成中制成品的比重较大,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91年,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品结构中的比重已达78.3%,而发展中国家仅为56%。到2002年,发达国家中除了个别国家如澳大利亚(29%)、加拿大(63%)、新西兰(28%)、挪威(22%)的制成品出口比重较低以外,其他国家的这一指标数值都超过世界78%的平均水平。由于工业制成品的附加值较高,因而在199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在出口价格控制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产品出口价格通常较高。

进入1990年代后期,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体系逐渐形成,工业制成品在发展中国家出口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1980年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工业制成品还只占25%,而到了1998年,这一比例就猛增至80%,2002年更是高达90%。显然,发达国家在制成品出口上的优势已经减退,不过其贸易条件并未明显恶化。究其原因,应该归结为发达国家对外贸易重心的转移。传统制造业的地位逐渐被新兴的技术与服务贸易所取代。发达国家往往凭借自身的资本及技术优势,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及提高技术含量等方式维持其贸易垄断地位,以保证出口产品价格不会因为贸易规模的扩大而大幅下降。

3.在进口方面,发达国家进口规模的变化对贸易条件起着相反的影响。这是由能源以及原材料的需求导致的。世界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原材料和能源的进口价格随着需求的激增而上涨。表1中1981年贸易条件指数的下降和1986年贸易条件指数的陡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石油价格的上升与下降导致的。尽管发达国家通过各种贸易集团,采取各种经济及政治手段,不断压低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初级产品及原料的价格,但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纷纷团结起来,建立各种初级产品联盟来稳定价格。尤其是最近,石油、煤炭、矿产等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飞涨,可见,进口值的变化对贸易条件起着负面的影响。

二、发展中国家情况

通过对表1数据的分析,不难看出,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其进出口贸易值在这23年中同样呈现递增趋势,除了受198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导致贸易规模有所缩减之外,其他数据均表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规模正逐渐扩大。但是,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并没有随之明显改善,相反,在19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是不断恶化的,其指数从1981年的122.3下滑至1988年的101,之后虽然在1990年上升至114.5,但在随后的10年里均在102左右波动,贸易条件并未明显改善。

(一)回归模型

笔者对发展中国家这23年来出口值、进口值、GDP指数以及TOT指数等数据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以下回归方程:

Y=138.985+0.001X[,1]+0.013X[,2]-0.477X[,3]

0.087

0.88-4.187

R[2]=0.643 F=11.394 D-W值=1.787

其中,X[,1]表示出口值;X[,2]表示进口值;X[,3]表示GDP指数;Y表示TOT。

显然,在回归方程中,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值对TOT的影响并不突出,但是对GDP的影响却较为显著,且呈负相关关系,即GDP指数每上升1个百分点,TOT指数则会下降约0.5个百分点。这也印证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陷入了贫困化增长困境的事实。发展中国家贸易量逐年递增,由于贸易的推动,GDP的增长率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但GDP数据的飞速增长并不能掩饰贸易条件恶化的现状。联合国在2000年1月发布的统计材料中指出,1980年至1999年第一季度,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下降了42%,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5%,非食用类农产品价格下降了30%,矿物价格下降了45%。自从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舒什提出贸易条件恶化论以来,贫困化增长一直就成为困扰发展中国家的难题。

(二)原因分析

1.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大多为农业国,且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之发达国家低,生产结构比较单一,因此,出口产品也相对单一,多为农产品、工业原料等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因而出口价格偏低;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进口价格普遍较高,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贸易条件恶化不足为奇。

2.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贸易对象是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地位低下,导致在贸易中无法获得主动,易受发达国家操控,出口价格被恶意压低,而进口产品价格仍居高不下,进一步恶化了贸易条件。

3.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体系的逐步完善,原先的初级产品出口正逐渐为工业制成品所代替,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贸易条件。但从长远来看,由于发展中国家所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为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且根据产品周期理论,这类产品大多已经进入成熟期,生产工艺实现了标准化和机械化,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市场饱和,供大于求,使得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而不少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恶意竞争,盲目出口,竞相压价,也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出现了增量不加价甚至是降价的现象。

4.发展中国家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也会因为跨国公司的价格转移策略而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发展中国家往往求资若渴,因而给予跨国公司相当多的优惠条件。然而,跨国公司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时,一方面高价从母国进口原材料、中间产品、机器设备,另一方面又降低出口制成品的价格,减少在东道国的利润以避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价格,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价格,从而恶化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

三、结论

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末,尽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贸易条件的变化却各有不同。由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随其所处的优势地位及其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其贸易条件日趋改善;而发展中国家因为历史遗留问题以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影响,尽管贸易规模明显扩大,但贸易条件却呈现出恶化的趋势。

贸易条件的改善与恶化直接反映出一国福利的上升与下降,因此,在扩大贸易规模的同时,积极改善贸易条件是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有人提出用本币升值来解决贸易条件恶化问题。诚然,本币升值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出口产品价格的上升和进口产品的相对便宜,但是,作为最重要的金融工具,货币币值的轻微波动都会引起经济体的剧烈震荡,稍不谨慎就会造成经济灾难;而且币值上升对贸易规模的影响并不确定,虽然有助于刺激进口,但同时也会对出口造成阻碍。

笔者认为,币值上升对于改善贸易条件而言,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真正使得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结构不完善;二是因为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就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发展中国家应该努力改变单一的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从原先的初级产品逐渐转向制成品出口,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大技术投入,鼓励创新,由一元的经济模式向多元迈进,提高本国的竞争力。

第二,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发展中国家只有团结起来,以集团的力量与发达国家抗衡,才能争取平等合理的国际地位。近年来,发展中国家联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集团都旨在建立平等互惠的国际贸易关系,要求与发达国家平等对话,最大限度地改善贸易条件。

过去的二十多年来,受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其他诸多原因的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变化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但是,从经济增长水平来看,发展中国家明显要快于发达国家,差距正在一步一步缩小,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条件的努力也逐渐显出了成效,两大集团将向着平衡稳定、共同受益的方向发展。

标签:;  ;  ;  ;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比较与实证分析_贸易条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