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南城卫生院 湖北 襄阳 441211)
【摘要】 目的:探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时导致消化系统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4在我院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481例,对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导致消化系统损伤的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和探讨。结果:经过治疗共有72例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胃黏膜损伤等消化系统损伤;就患者既往病史看,85例有消化系统疾病病史患者中有13例(15.3%)并发消化系统损伤,而396例无消化系统疾病病史患者中有59例(12.2%)并发消化系统损伤,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就患者的职业看,并发消化系统损伤的72例患者中工人、农民、无具体记录患者61(84.7%)例。结论:既往消化道病史、年龄是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导致消化系统损伤的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消化系统损伤;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3-0059-02
抗血小板药物具有抑制血小板释放、聚集、黏附、等功能,抗凝药物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功能对血液凝固加以阻止[1]。上述两种药物虽然可防止患者形成血栓、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也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程度不同的消化道出血、消化系统损伤是两种较为显著的不良反应 [2]。本文对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导致消化系统损伤的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和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4在我院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治疗的住院患者481例。其中198例为神经内科患者,166例为心血管内科患者,117例为心血管外科患者。患者住院时间为6~25d。患者中男292例,女189例,男女比为1.54:1。患者年龄为38~82岁,平均年龄(64.5±5.4)岁,其中50岁以上患者408例,占患者总数的84.8%。患者职业:20例(4.2%)为公务员,37例(7.7%)为教师,43例(8.9%)为公司职员,129例(26.8%)为工人,168例(34.9%)为农民,其余84例(17.5%)无记录。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以下指标进行观察和记录:(1)一般资料:患者职业、年龄、性别等;(2)临床特点:包括患者的既往病史、主诉、辅助检查等,对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后粪便潜血试验阳性、出现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者行胃镜检查;(3)治疗:除行介入、手术等和治疗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阿司匹林(单独使用)每天100 mg及华法林(单独使用)每天3mg进行治疗、双抗治疗(氯吡格雷每天75mg +阿司匹林每天100mg)、三抗治疗(+氯吡格雷每天75mg +阿司匹林每天75mg+华法林每天3.0mg)。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治疗后出现消化系统损伤的患者给予泮托拉唑、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内镜检查结果显示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需行止血治疗,必要者行手术治疗。出现消化系统损伤症状但内镜检查结果提示仅为浅表性胃炎(伴有或不伴有轻度糜烂)的患者,给予铝碳酸镁或埃素美拉唑或泮托拉唑口服治疗,使用剂量分别为3mg/d、20mg/d、40mg/d。观察患者短期(25d内)预后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经过治疗共有72例(15.0%)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胃黏膜损伤等消化系统损伤。对25例(5.2%)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局部药物电凝止血、喷洒止血、止血夹止血、注射药物止血等),1例行胃黏膜修补术进行治疗,内镜、手术止血后均静点生长抑素及奥美拉唑注射液进行治疗。
2.2 为预防胃黏膜损伤,给予未主诉消化道不适的134例患者PPI(质子泵抑制剂)口服。本组共有177例患者使用PPI治疗,177例患者中有62例(12.9%)患者并发消化系统损伤 (13.9%);其余304例患者未使用PPI治疗,304例患者中有81例(16.9%)并发消化系统损伤,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2.3 就患者既往病史看,85例有消化系统疾病病史患者中有13例(15.3%)并发消化系统损伤;而396例无消化系统疾病病史患者中有59例(12.2%)并发消化系统损伤,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2.4 就患者的职业看,并发消化系统损伤的72例患者中工人、农民、无具体记录患者61(84.7%)例。
2.5 预后
患者中有32例(6.6%)死亡,其中死亡患者中有20例并发消化道出血而死亡。32例。死亡患者死因:15例呼吸心跳骤停、1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肺栓塞;其余患者均好转或治愈而出院。
3.讨论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趋于年轻化。使用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虽可将低血栓栓塞的风险,无疑也会增加消化系统损伤的风险[3]。有消化系统疾病病史、职业、高龄等可能是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并发消化系统损伤的几种危险因素。所以,应详细询问有消化道损伤临床表现的患者既往及目前是否接受过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耐心细致的告知可能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方法,并密切随访[4]。
综上所述,既往消化道病史、年龄等都是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导致消化系统损伤的危险因素,明确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权衡利弊,根据具体情况治疗与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5]。
【参考文献】
[1]崔凝罗,和生.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系统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0):1553-1558.
[2]邵颖,李趵嬗,谭漫红等.168例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0,22(4):195-197.
[3]丁燕娣.抗菌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8):121-122.
[4]黄小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消化系统损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探讨[J].医学信息,2014,27(8):148.
[5]邹小凡.肺炎支原体感染消化系统损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8(20):9-10.
论文作者:李之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4
标签:患者论文; 消化系统论文; 损伤论文; 消化道论文; 病史论文; 药物论文; 中有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