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面向新世纪教育、教学体系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学论文,新世纪论文,之路论文,自主创新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的学习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经验的文化活动。在当代信息社会中,由于知识、信息量的不断增长,每个人要能积极地作用于环境并发展自身,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人的生存可以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
一、两种学习类型的剖析
学习总起来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或称适应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这两种类型学习的提法源于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于197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注:〔美〕詹姆斯·博特金、〔摩洛哥〕马迪·埃尔曼杰拉、〔罗马尼亚〕米尔恰·马利察著,林均译:《回答未来的挑战》——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报告中提出消除这种差距的方案在于:推进新的学习观——创新性学习。
维持性学习强调的是要培养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它的价值基础是预先给定的,主要以公认的准则为基础,它重视摹仿继承、重获取知识成果和积累信息的能力,这不能说没有它的合理之处,并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可少的。但这种学习已不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今天人类问题的解决已不可能处在一个封闭的领域内,而必须是以必要的变化为中心。创新性学习就是要求能善于系统地提出问题,并把问题集中起来。它对公认的、典型的解决问题方法所抱的态度是:在采用它以前先加以判断,然后根据价值来决定是否采用。例如人在骑车遇上十字路口时,维持性学习教的是:当出现红的或绿的交通灯时该怎么办?但如果正巧遇上全市停电,所有灯都不亮时,受维持学习的影响人们就会犹豫不决起来。由此说明这种学习只能按给定好的原则解决问题,遇到边界情况就会无所适从,所以在走向学习化社会中更应着重培养的是使学生具有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精神。学习的任务不仅仅是满足于获取某一结论性的内容,而是要把重点放在掌握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上。创新性学习是通过重建整体而不是分裂现实来促进我们思维的,因此它是以整体性思维为主导的,它反映了综合—分析的时代精神。
总之,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学习的本质在于获得一种对主体而言是新颖的经验。这种新经验或是现有的、或是未知的、或是需要探索的。创新离不开继承,但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对当代人来说,更需要的是创新性学习。我们用“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来表达,是为了弘扬鲁迅先生倡导的路“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这一探索与开拓的精神;同时也在于表明“学无止境”的这一深刻涵意。走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不限于青少年时代和学校教育。学习是终身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无墙的,人们随处可学,凡是人际互动中的交谈、生活中的见闻与感受都可说是一种学习。因此,自主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大学习观。现在基础教育中正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青少年儿童能具备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基础教育如果能带领儿童青少年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必然会大大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对他们个人来说,将终身受用,对社会来说,则可为我国的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奠定坚实而牢固的基础。
“自主”与“创新”两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只有自主与创新的完整统一,才能充分展示高科技、高情感时代人的自尊、自信、自强、自律这一进取型的人格精神。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时代,要跟上千变万化的形势,为对付未来的挑战作好准备,我们就必须更有效地学习,必须改革学习和教育方面一切落后的方法和内容,改革不适于迅速提高学习能力和教育水平的传统体制,使学习和教育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表现为预期性和参与性。
预期性是思维态势超前的表现,是积极直面人生,认真识别生存背景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因此在基础教育中,预期性的教育和教学在于能引导学生为面向未来而学。在学习上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一)能有目的地学习 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并能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
(二)能有选择地学习 根据学习的要求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内容,在大量信息面前,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
(三)能独创性地学习 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习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
(四)能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 对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结果等具有自我认识和调控的能力,能主动发现学习中即将出现或已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五)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前途和人生道路有美好的憧憬和丰富的想象力,并有实现理想的愿望和责任感。
参与性是化个体思维为创新性的社会化功能的实践。在基础教育中,参与性的教育和教学在于引导儿童、青少年具有团体的意识、行为和社会归属感、义务感、责任感,它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一)能主动适应群体或团体的生活,知道并自觉遵守其规则,能为群体或团体所接纳。
(二)具有人际交往的意愿和能力,能和集体成员相互协作、互相尊重,根据集体的需要自觉承担和转换自己的角色,能在参与集体活动中主动学习。
(三)积极维护社会的利益,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在社会生活中自尊、自重,能发挥个人独特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应有的正当权利。
因此,参与性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现代人学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自然的存在,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时刻处在交往关系的网络之中,正是这种关系,才能从质的层面上改变人的生存方式,赋予人以主体性的力量。人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表现自己的存在,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热情地参与各项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社会实践,参与有利于奉献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社会实践,才有可能审时度势地观瞻未来,把握与现实人生密切联系的预期性。
如果说预期性重在培养一种个体思维精神的话,那么只有同时强调参与性这一社会性的特点,才能使预期性不致变成不着边际、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而科学预见的引发和持续,又可为有效地参与提供有益的启示和良机。所以预期性和参与性这两方面必须结合起来,才能互相补充,体现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
而自主性、整体性则是实现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目的。自主性就个体而言是使自身的生命状态提升到一种主动驾驭自身命运的积极状态,因此它是取得个人成就的关键。但自主性决不等于任意性,它应是在外在可能的条件下充分地享受或占有自由的一种机智和权利。整体性则是能确认个人作为集体的一部分,与集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能学会关心周围世界,从关心他人到关心自己生活所在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而且在对自身的发展上同样也有一个整体性的问题,即能注意自身整体素质的发展,做到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社会—文化健美,因为人是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统一体。
因此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必须紧紧围绕以人格塑造为核心的教育文化模式,沿着科学启蒙(求真)、艺术陶冶(求美)、交际习得(求善)的教育策略,以真正达到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内在素质。
可以预料,自主创新性教育将促使人们受到全面发展教育、全脑教育、全人生教育,从而能逐步解决长期以来人的发展中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人文、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矛盾和冲突,有助于实现人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这一境界。
三、自主创新性学习的中介要素
客观世界所呈现的知识信息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学习也是丰富多彩的。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指称现实事物的文字符号,而且包含整个人文化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自身实践中积累的文化;学习的过程——互动或相互作用不仅需要运用视听觉的感知接受信息,而且需要调动人身心的全部功能,包括情感、意志的调节和参与;学习的结果——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不仅是认知能力的获得,还包含动作技能和态度的习得,因此学习应该是全面性的。学习的内容既是人类实践取得的所有成果,它的丰富性就决定了学习中介要素的多样性。
人的智慧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美国学者加德纳的研究,人类的智慧至少包含了以下七种:语言的、数理逻辑的、音乐的、空间感受的、身体运动的、人际关系的、个人内省的。这些智慧都是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基础,因此也只有运用丰富多样的学习中介,才能使人的多种智慧有表现和发展的机会。
作为一切学习的媒介,学习中介要素包括了语言、工具、价值、人际关系和形象。当然也还有其他的要素,但上述要素尤其值得重视,因为它们作为不可分割的元素,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发生相互的作用。
在维持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中往往抬高语言而牺牲其他要素;工具虽然受到某种程度的注意,但又被看作是次要的手段;其他要素则处于不明确的状况或受到过份的限制。因此适当平衡这些要素的功能,尤其是要重视价值、人际关系和形象,这是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的一个先决条件。
语言这一学习的中介要素历来受到人们重视,因为语言展现了从有限的成份和法则中获得无穷可能性这一功能。但对它过分的偏爱往往会成为自主创新性学习开展的一种阻力。
当代工业社会的工具和技术已显得越来越强有力。熟悉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已经影响了这一时代的几乎一切人的学习,因此工具体对学习过程也就更有影响。工具是人的认识器官的延长,认识器官不仅是五官,还有身体和四肢。特别是手,它和脑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现代生物学、解剖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说明:大脑皮质内有特定的区域同全身有关部位相联系,其中代表手的特定区域,它的面积占了大脑皮质的1/3。但在一些社会中,凡是把智力工作看得高于体力劳动的地方,几乎都贬低了能够扩大体力的工具。过去中小学在工具选用方面也往往只重视视听手段,这显然是很不够的,因而要合理设计各种类型的学具,让儿童通过各种工具的使用去亲身感受、思考并动手操作,这对他们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作用。
在学习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价值。把价值称为“要素”是为了强调它们在学习中所起的工具性作用。价值的出现是一种分界线,它使客观与主观、事实与判断、手段与目标,甚至合理与不合理都得以区分。
价值在决策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决策的过程是以评估选择、权衡利弊、考察现在决策对未来的结果为基础的。现在人们已开始意识到如果价值被忽视,就无从在两个行动过程之间作出审慎的选择。过去用单一尺度来衡量事物的看法已越来越不能适应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因此必须有多样的、有伸缩力的价值体系来取代它。当一个人必须要从多样的价值中作出选择时,这种压力就会引起紧迫感,而正是这种紧迫感促进了创新性学习。因此,可以说价值是任何创新性学习的酶。重视价值这一学习要素的作用,旨在使儿童从小就学会主动选择。儿童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童真、童趣、童心,要使他们能开展创新性学习,就必须考虑儿童的这种文化价值尺度。学校教育文化应当充分提供儿童能在学习上主动选择的机会。然而在我国,来自家庭、学校教育文化中对儿童强迫和命令的特性内在地阻碍了儿童真正的学习和发展。首先应该让儿童享有人的价值与尊严,不应当只服从于成人,由成人来任意摆布。
而人际关系作为参与性的内在方面,对学习的作用更不能低估。参与性的先决条件是人的倾向性,是责任和义务,是积极的行动和建设性的行为,这些都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的互动来加以发展。但在以往的人际关系中较多是一种垂直的而不是水平的联系,它使人们的相互作用不是平等的,从而成为学习的一种障碍。要促进自主创新性的学习,则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中的师生、生生关系是社会上人际关系的缩影,应使学生从小就学会交往、通过交往来习得。
最后作为学习的一种要素——形象,它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在以往总被认为只是在艺术方面才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其实形象不仅是推理的基础,而且具有整体把握事物的综合性。多用形象来思维并不仅仅是儿童,成人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也总先呈现出全部形象,这种呈现的速度和数量要远远超过理性的论述。形象还能产生洞察力和直觉能力,它常常可能在艰苦的理性思考和计算后,出乎意料地揭示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它在创新性学习和认识中有着不可缺少的独特作用。
综上所述,创新性学习的中介要素,它们各自虽有独特的作用,但这种独特作用又只有在整体性的构架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它们之间又是不可分割的。
四、探索构建面向新世纪教育、教学体系,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
(一)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是学习社会的中坚力量,担负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塑造一代代人的崇高使命,也是探索构建新的教育、教学体系的核心力量。要引导学生走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教师自己先要开展自主创新性的学习;以学导学,边学习、边指导,在指导中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二)基础教育要探索与建构自主创新性教育、教学体系。
第一,要拟定“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的教育、教学目标。充分运用课程教材内容中的潜在教育因素,以自主创新性学习为尺度,调整、补充与拓宽、充实新的综合性知识,为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性学习提供基本材料。
第二,开展自主创新性学习还必须借助一系列的学习中介要素,以达到优化组合的目的。人的智慧表现是多样的,学习也应该是全面的,不能单纯依靠某一中介要素进行。全面学习可使大脑两半球协同参与,有利于言语和非言语学习形式的紧密结合,这对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作用。
第三,要调动各种教育因素,采用多种教育、教学形式,拓宽儿童受教育的空间,以增加他们自主选择的余地。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开展阅读、交往等实践活动,从而做到四会(会读、会说、会写、会做)。
第四,要积极推进“参与性”、“预期性”的教育、教学活动,鼓励儿童勤学好问,逐步形成探索性学习的习惯。
最后,还要逐步完善教与学双方自主创新性学习与活动的评价方式及激励机制。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不能只着眼于以“成功”为尺度来看待创新性学习。对儿童青少年来说,要把握他们模拟创新性学习的时机与动机,多给予尝试的机会,尊重并接受他们不完善的尝试。
(三)学校、家庭、社区要探索与建构自主创新性教育、教学体系相协调的战略。协调战略的立足点应建立在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的总目标下,能推进全民教育,加速教育民主化、普及化进程。特别是推进全民自我教育。要以主体自我教育为核心,做到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互动与协调。
主体自我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属是社会。家庭教育是起始,学校教育是中坚,社区教育是统整。在总目标下的互动与协调中,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家庭教育是走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的始发站,因此一定要抓好。当前我国各地的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的互动与协调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今后的任务就是要在弘扬人的主体性、进一步提高教育文化品位的过程中,逐步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
诚然,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推动下,从根本上来说,自主创新性教育、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建构离不开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在走向学习化社会这一总体背景,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教学体系迈进。其中突出的就是成人“继续教育、再教育”的系统(包括学历的与非学历的,在职的与非在职的)已呈现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交叉网络与格局,从而开拓和展现了全民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的无限广阔前景。
五、结语——学习无止境、探索无止境
世人皆知的“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警世铭言,早已超越了历史时空,如今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则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前不久光明日报驻外记者杨志清以“建设‘知识的欧洲’”为主题浅析了欧盟跨世纪的发展战略,更是引人注目。他根据去年底欧盟委员会发表的“为了建设一个知识欧洲”这一《白皮书》指出:信息技术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改变着过去生产组织的性质,从而改变着整个社会。所有这些变化都引起了对劳动力素质更高的要求。这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变教育机构办教育为全民办教育,特别是企业要参与办教育:变一次性学校教育为持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由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全面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分析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杨志清在文中简略地介绍了欧盟委员会建设知识欧洲的六大基本目标。(注:参见《光明日报》,1998年3月27日第3版。)现概述如下。
(一)鼓励获取新的知识。在知识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个人的知识技术水平。为此,考虑在各成员国建立“知识来源中心”,在地区和国家一级建立新的“个人知识能力登记卡”,推广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
(二)促进学校和企业的联系。诸如积极发展各层次的实习制度和职业培训,解决教育和生产脱节现象。企业要参与教育培训,对培训的无形投资要列入计划。
(三)加强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网络建设。在2000年实现所有学校和教育机构入网的目标。
(四)反对社会排斥。不分国家和地区,不分性别,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正常人和残病人,不分智商高低,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权利。
(五)掌握三种欧盟成员国语言。旨在缩小各国之间的语言交流障碍,促进多种文化的融合与劳动力自由的流动。
(六)建立欧洲教育空间。旨在加强各成员国师生之间的交流,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推广。
我国地处亚洲,有了“知识的欧洲”的明鉴,一旦全国各族人民都能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我们深信:在新的21世纪里,也定会出现一个“知识的亚洲”。到那时,整个人类必将展示出更为崭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