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年就业创造制度环境——中国青年就业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就业问题论文,中国青年论文,青年论文,制度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国际劳工组织联合于2004年12月—2005年3月开展了“中国从学校向工作过渡调查”, 这是在中国开展的有关青年就业问题的首次较大规模的调查。由此可对中国的青年就业问题有一个较总体的、全面的了解。
调查发现,青年就业状况一方面受青年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市场需求的影响。从需求方面看,第一,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正规部门对青年劳动力的实际需求有限,而非正规部门的就业质量相对较低,青年就业的非正规化程度高,就业质量低。大部分青年就业无保障,工作不稳定,工作时间长,工资率低,依靠“青春”“讨饭吃”。低龄青年和农村青年尤为如此;第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的层次还比较低,决定了青年就业的行业、职业层次比较低,且城乡存在明显差异;第三,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从供给方面看,由于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以及经济困难等原因,青年受教育水平受到限制。
虽然创业作为另一种就业形式,不但可以创造收入,还能创造就业岗位,并且从创业动机和效果看,青年创业活动比较有生命力。然而,由于受到自身资源少、社会经历少的限制,青年创业活动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
调查还发现,青年失业突出地表现为结构性、摩擦性和自愿性失业。由于青年文化水平低,而正规部门雇主对青年的文化水平和工作经验有切实要求,导致一方面部分劳动力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失业。同时,由于劳动力市场经验不足等原因,一部分青年经常变动工作,表现为摩擦性失业,还有一部分青年持观望和对工作挑剔的态度而处于自愿性失业状态。
各个年龄段和各种文化程度青年都存在失业问题,但程度不同。而文化水平低是失业青年面临的最大、最根本问题。由于文化水平低导致青年失业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长期失业则会导致青年逐步边缘化和就业更加困难。社会经验不足也使青年求职存在盲目性。
因此,对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特别是那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青年,如果没有适当干预,一些人的过渡期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对于这部分青年,即非正规就业青年、失业青年和部分非经济活动青年,有组织的、正规渠道的帮助目前还较少。
针对此次调查,结合国际上促进青年就业的经验,本文提出促进青年积极参与劳动力市场活动、提高青年就业质量的政策建议:改善教育投入结构,提高教育供给能力,加速解决由于青年劳动力素质低造成的供给瓶颈问题;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劳动力市场机制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为促进青年就业创造制度条件;为青年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信息服务;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和培训机制;加强对非正规就业青年的保护;创造有利于青年创业的社会氛围,改善青年的创业环境;实行就业援助政策,促进失业人员和有就业愿望的非经济活动青年就业;为女青年提供针对性服务;为农村青年提供专门服务。
摘自《中国劳动》(京),2005.1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