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 以文化人——江苏江阴市大力实施“幸福进万家#183;文化欢乐行”工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阴市论文,文化人论文,江苏论文,万家论文,欢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苏省江阴市围绕建设“幸福江阴”目标,以民为本,大力实施“幸福进万家·文化欢乐行”工程,通过政策扶持、加大投入、优化设施、凸显亮点、创新机制、繁荣文化,使人人共建共享先进文化发展成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1、创新路径,构建共建共享和谐文化。从人民满意出发,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核心,在面向市场和面向群众中寻找共建共享和谐文化发展路径。一是定位和谐文化理念。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了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幸福江阴”目标,共建文化强市,让全市人民共享先进文化发展成果。二是营造文化发展环境。出台《关于构建和谐文化建设幸福江阴的决定》,并下达了目标任务责任书;下发《关于开展“幸福进万家·文化欢乐行”主题活动的实施意见》,实行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设立宣传文化发展资金,完善了《江阴市文学艺术奖励条例》等。三是优化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了以市级综合性文化中心为龙头,以镇文化活动中心为依托,村企业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城乡文化活动网络。在健全“三校”(市民学校、员工学校、农村学校)、“二室”(镇室内文化服务中心、镇室外综合文化广场)的基础上,各村(社区)都建有“五个一”标准,即有一个适宜开展小型文化活动的综合活动室,内有一个“农家书屋”;有一个室外文化活动场地;有一处10平方米左右的宣传画廊;有一支专门管理人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增加投入,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该市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要逐年提高市、镇两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增长幅度,同时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市区亮点带状化。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建立了集“五馆一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艺术馆、大剧院)的天华文化中心,总投资达6亿多元,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成为建国以来江阴投入最大的公益文化设施,年接待活动、参观人次超过35万。目前,江阴城区已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了22条城区街道的文化景观建设,累计建成50多个文化景点。二是市场运作社会化。多渠道的投资方式是公益文化建设社会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市影剧公司积极引进社会资本,以冠名、挂杯、联办等形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的文化投融资新格局。市锡剧团打破单纯锡剧表演模式,与兴澄特钢企业联姻;天华艺校依托自身优势与新潮集团联姻,形成强强联合,实现了文化与企业的双赢。三是农村特色鲜明化。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文化“四送”(送戏曲、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下乡活动,由市财政承担60%,镇承担40%,总费用1041万元。去年,全市送戏下乡1510场,送电影下乡1200场。同时,全市建成了近500个村、厂级文化活动中心(室),集镇文化设施总面积超过5.6万平方米。特别是“五一”、国庆、元旦、春节期间,市委都要精心安排“幸福进万家·文化欢乐行”文化活动,并进行媒体公示,为城乡群众送上了集文艺演出、群众体育、游园活动、广场电影、主题展示、图书展销等一体的“文化大礼包”。
3、城乡互动,精彩纷呈文化活动惠及百姓。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幸福进万家·文化欢乐行”实现常年化、制度化。一是读书工程常抓不懈。早在1993年,市委市政府率先在全国实施了“一二三”(拥有一顶书橱、订阅二份以上报刊、拥有三百册左右图书)家庭读书工程,城乡形成了抓头(各级领导干部)带民、抓点带面、抓厂带村、抓小(在校中小学生)带大(家长)、抓富带贫、抓读带用的教育特色体系。二是龙头活动形成规模。每年举办了以“拥抱文明”为主题的群众文艺会演,市文明委成员单位文化部门抓龙头,负责辅导、挑选、评奖,使群众性文艺会演实现了社会效益最大化。每年文艺会演前后持续近9个月,共上演原创节目100多个,全市3万多人直接参与演出活动。三是特色文化打响品牌。积极鼓励乡镇特色文化在市区展示展出,扩大影响面。先后在市区举办了顾山镇根雕艺术展、月城镇小戏演出等等。尤其是戏剧小品形成特色优势,采取了以市文化馆创作带动乡镇文化中心合作的方法,创作的《阿二骂钱》、《鸡笼风波》、《半句话》等一批获得国家文化部群星奖。目前,全市已有11个镇被命名为各类特色文化之乡,“全国故事之乡”、“全国小戏之乡”、“江苏民乐之乡”等荣誉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