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述评论文,企业竞争力论文,评价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和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之所以要评价企业竞争力,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能够从定量上把握企业竞争力水平和状况,为政府制定政策及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竞争力评价信息,分析竞争的优势劣势,制定竞争战略,改善经营管理,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的主要评价方法
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分为单项指标评价法和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单项指标评价法是直接用某企业单项指标的报告期数值与基准期数值对比,或用两个不同企业的同一指标实际数值对比得出相应的结论。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是先对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形成一个综合指标,然后根据综合指标数值得出相应的结论。截至目前,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方法至少在20种以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为以下几种:
1.1 因素分析法(注:金碚:《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0期。)
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可以采取“由表及里”的因素分析方式,即从最表面、最容易感知的属性入手,逐步深入到更为内在的属性和因素。一般来说,越是内在的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越深刻、越长久,但其产生作用的逻辑因果关系可能非常复杂;而越是表面的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越直接、越短暂,但其产生作用的逻辑因果关系也较简单。最表面、最容易感知的属性和因素可以表征为企业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这类指标可以选择能够直接反映企业市场地位的数值,例如,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及其增长率、企业的盈利率、企业规模等。这类指标直接表明企业竞争的结果,可以视为企业竞争力在目前的实现状况,因此,可以最直观地反映当前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但是,这类指标并不能说明企业竞争力的原因,所以,它们实际上并没有揭示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因素。而要揭示和评价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就必须进一步评价影响竞争力显示性指标的决定性属性和因素。而在这些属性和因素的背后又有更深刻更内在的因素,而且,在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企业所处的关系环境又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样,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就会是一组非常复杂的统计数值。而且,有些决定和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可能是难以计量的。因素分析法的基本要求就是尽可能地将决定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各种内在因素分解和揭示出来。
1.2 对比差距法(注:金碚:《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0期。)
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可以采取企业与企业直接比较的方式:假定同类企业中最优秀的一家或几家企业的一系列显性特征对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影响,因而,可以通过本企业和最优秀企业的一系列显示性指标的比较来评估本企业在竞争力上存在的差距。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环节:(1)选取对比指标;(2)比较本企业与最优秀企业各指标的差距;(3)进行综合汇总,评价本企业与最优秀企业之间的总体差距。这种方法同前一种方法的共同之处是都要进行详细的因素分析和统计数值的计算,不同之处是后一种方法是一对一的比较,可以进行多指标的直接对比,而不必进行数值的加总比较,因此可以避免确定各因素的权重过程中的主观因素。
1.3 内涵解析法(注:金碚:《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0期。)
内涵解析法的特点是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重点研究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决定性因素,对于一些难以直接量化的因素可以采取专家意见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分析判断。与前两种方法主要分析竞争力的外延性指标不同,这种方法重点分析竞争力的内涵性因素。这种方法要达到的目的是揭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对其作用进行评价。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环节:(1)确定决定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其因果关系;(2)通过统计分析、专家意见、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企业竞争力的实际情况;(3)深入进行企业核心能力的剖析,发现企业核心理念及其渗透性(即是否贯彻到企业运行的各个部分和环节),以判断企业竞争力的强弱。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深入到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分析,具有深刻性。缺点是难以全面计量化,可能含有较大程度的主观性。而且,有些因素在性质上是难以进行企业间的直接比较的。
1.4 模糊综合评价法(注:胡大立:《企业竞争力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101、102—105、81、80—97页。)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美国控制论专家艾登(Eden)于1965年创立的。企业竞争力模糊评价的理论依据是: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具有模糊性。通常我们把竞争力强度分为很强、较强、一般和差4个等级,但很难界定每个等级的标准。这种等级的分类也只是人们主观意识的结果,分类本身就有“模糊性”。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中,一些因素因具有模糊性而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分数来评价。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采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来对企业竞争力做一定量的评价。模糊评价法有单因素的模糊评价和多层次的模糊评价两种方法。由于企业竞争力受多因素的影响,宜采用多层次的模糊评价法来评价企业的竞争力。一般评价步骤为:第一步确定因素集;第二步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集;第三步建立评价等级集;第四步确定隶属关系,建立模糊评价矩阵;第五步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利用多层次模糊评价法进行企业竞争力评价,首先评价二级指标,其评价结果相对于一级指标构成一个模糊评价矩阵,与一级指标权重集相乘得到企业竞争力模糊评价的最终结果。
1.5 灰色多层次评价法(注:胡大立:《企业竞争力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101、102—105、81、80—97页。)
人们常用颜色深浅表示信息完备的程度,将系统分为3类:信息完全明确的系统称为白色系统;信息完全不明确的系统称为黑色系统;信息部分明确部分不明确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经济系统、管理系统、生态系统等都是灰色系统。1982年,邓聚龙教授创立了灰色系统理论。灰色系统评价方法主要有灰色聚类、灰色统计和灰色关联分析。企业竞争力的灰色评价的依据在于:企业竞争力评价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首先因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太多而且复杂,人们在评价时,只能选取有限的主要指标来进行分析。其次,所选取的评价指标的数据,有些是已知的——可以从现有的统计资料中获得,有些指标的数据却是未知的——无法从统计资料中获得。因此,该系统具有信息不完全,或者“灰色”的特征。鉴于该系统的灰色特征,运用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此系统是非常适宜的。
1.6 综合指数评价法(注:聂辰席:《企业竞争力定量评价的综合指数法》,《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综合指数评价法是一种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其评价的方法是:第一步确定评价项目的权数。由于本指标体系为多层次的,所以既要求一级系统的权数之和为1,又要求各子系统内部各项目之和为1,确定权数的方法目前多采用专家咨询主观定权的方法。第二步计算各子系统的综合平均指标。对于正指标直接用其报告期与基准期对比;对于逆指标,先求其倒数值,然后用上述相同的方法进行对比,算出“个体指标”,最后用事先确定好的项目权数对它们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子系统综合评价的平均指数。第三步对各子系统的平均指数进行加权平均,求出综合平均指数。包括反映企业生产要素投入的统计指标T、反映企业产出水平的统计指标O、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经济效益)状况F、企业资产运营状况A、企业债务水平和偿债能力D、反映企业发展潜力的统计指标P、反映企业国际竞争力指标I、企业服务能力S等8个子要素。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数学模型。评价的标准在于:如果综合平均指数接近于1,则说明甲乙两企业的整体无明显差别;如果综合平均指数大于1,则说明甲企业优于乙企业;如果综合平均指数小于1,则说明甲企业劣于乙企业。综合平均指数与1的离差越大,说明不同企业的差异越明显,故各企业能依据综合平均指数的大小,进行企业间的比较,确定本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有关原则
具体设计或者构建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坚持和遵循一定的原则。对此,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比较有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
何苏华等人认为,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坚持3条原则:(注:何苏华:《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及其评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1)市场原则。市场竞争的内容和结果决定着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构成,从而决定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所以,市场原则是建立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原则。(2)对比原则。这一原则直接指导着评价过程中指标的赋值和量化处理。即每一项指标的量值都不应是自身所具有的客观状态,而应是相对于具有较强竞争力产品比较后的结果。(3)综合原则,由这一原则所确立的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应是综合评价方法。即在多指标分单项对比的基础上综合,最后得到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总体评定。
曾巧生认为,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选取,应该坚持4条原则:(注:曾巧生:《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江西化工》2002年第3期。)(1)重要性。不同的指标反映不同侧面和内容特征,且对于某项具体的经济活动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有较大的差别,选取指标时应考虑对竞争力影响的重要性,即对竞争力的贡献程度,做到所选指标个数不很多,但严格区分主次,取舍得当,突出直接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指标。(2)可操作性。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适应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计算方法科学、操作简单、资料易取得。(3)科学性。要求设计的各指标必须概念确切、含义清楚、计算范围明确,既能系统科学地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全貌,又能在某一方面提示对企业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项目。(4)可比性和相对稳定性。竞争力指标应在企业间普遍适用,其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应可比,同时为研究分析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其指标前后时间不宜变化太大。应有相对稳定性。
王建华等认为,构造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必须遵循5条原则:(注:王建华、王方华:《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软科学》2002年第3期。)(1)目的性原则。设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衡量企业竞争力的状况,找出企业竞争力弱的原因所在,指出改善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2)科学性原则。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应该准确地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企业同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比较,挖掘竞争潜力。(3)全面性原则。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显在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不仅要反映企业竞争力的“硬”指标,还要考虑企业竞争力的“软’指标。(4)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对定性的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对其赋值,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都必须有明确的概念和确切的计算方法。(5)通用性和发展性结合的原则。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即设立的指标能反映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企业竞争力的共性。建立的竞争力指标必须具有发展性,即可根据具体的行业和企业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灵活应用。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设计
3.1 金碚指标体系设计法(注:金碚:《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3期。)
金碚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法也是一个指标体系评价的方法,包括测评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尽可能地用比较综合性的测评指标,特别是具有显示性的指标,这是企业竞争力强弱的最终的显示性的表现。测评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直接计量的指标,另一类是难以直接计量的因素。对不能直接量化的因素,用一些间接计量的指标来反映,即对一些特殊人群的问卷调查来实现。从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目的来看,测评指标要有综合性,指标数不要太多,力争用数量不很多的测评指标就可以基本上把企业竞争力的结果反映出来。分析性指标一般能够更详细具体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竞争力状况。这些指标可以解释企业为什么有竞争力,或者为什么缺乏竞争力。测评指标特别是其中的显示性测评指标所反映的是竞争的结果或者竞争力的最终表现,而分析性指标所反映的是竞争力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与测评指标不同,分析性指标是一个为数较多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指标体系(参见表1)。指标选取过程主要沿着两条线索进行:一条是专家学者通过理论分析来构架它的基本框架,另一条是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把有关人群(主要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验集中起来,即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上确定选取什么样的指标更好。从而可以做到理论依据可靠,选择程序合理,逻辑线路清晰,操作方式可行,逐步优化细化。
表1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指标类型 指标构成 作用 数据获取
测评性指标 直接计量指标 反映竞争力的结果 统计资料
显示性指标
潜力性指标
间接计量指标 反映不可量化的因素
对特殊人群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分析性指标 多种类、多层次的指标 反映竞争力的原因,即决定竞争力的因素 统计资料及对比分析
3.2 胡大立指标体系设法(注:胡大立:《企业竞争力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101、102—105、81、80—97页。)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动态性的系统。对应于企业竞争力的概念模型,其表现层即为显在竞争力;而作为影响层与决定层的信息技术、组织结构、人力资本、企业文化、知识管理能力等则为潜在竞争力。胡大立设计的指标体系旨在充分评估企业显在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从而对企业竞争力做出尽量全面的衡量。胡大立评价法是一种多因素评价方法,该方法设计了12大要素70个指标。(见表2)
表2 企业竞争力的理论指标体系
评价要素 评价指标
评价要素 评价指标
营运能力 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的合理性、组织外向拓展能力、均衡
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率、生产能力有效利用率
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指数、员工平均受
经营安全 自有资本构成比率、产权比率、流动 教育程度、员工的观念素质综合指数、员工的
能力
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 人力资本 信息技术水平、顾客受教育程度、顾客的信息
息倍数
技术水平、人均利税率、人力资本开发成本率、
人力资本开发成本利润率
获利能力 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
企业文化 聚合力、企业文化适应性、企业文化建设投资
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 率
市场占有率、市场覆盖率、市场应变
市场控制力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国际化销售密
资本运营 附加经济价值EVA、资本保值增殖率、固定资
度、企业社会形象、营销能力、顾客忠
能力产使用率、规模——单位成本函数、企业融资
诚度 率、企业资信度、留存盈余比率/股利支付率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拥有率、信息技术无保障
水平
率、信息技术使用率、信息技术投资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环境指数、知识收集能力指数、知
收益率、信息技术投入增长率
能力识运用能力指数、知识传播能力指数
人均技术装备水平、设备先进程度、
技术创新 能源消耗利润率、原材料消耗利润
企业经营权力系数、社会责任成本率、社会贡
能力
率、技术创新投入率、技术开发人员
外界环境 献率、社会积累率、政府经济政策对企业的影
比率、新产品开发成功率、新产品产
关联水平 响
值率、新工艺产值率、专利水平
3.3 张金昌指标体系设计法(注: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5—88页。)
张金昌所设计的是一种以盈利能力为基础的指标评价体系。张金昌认为,从定量评价来看,显示竞争力高低的最基本指标是盈利能力指标,它可以用资产利润率或利润总额来表示。盈利能力是企业竞争力高低的最终反映,从相互比较角度来看,盈利能力是企业各种竞争优势的综合反映,从竞争结果来看盈利能力是企业最终取得收益水平的反映,从竞争过程来看盈利能力高低反映了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对竞争对象的吸引力的大小。从盈利能力角度出发来评价企业竞争力,则企业的竞争力主要由利润、资产、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数量、销售价格等因素决定,由此构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表3 基于利润的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评价因素指标构成
竞争力评价指标 利润
价格、数量——成本
竞争力决定因素 质量
营销
规模
技术
消耗
决定因素评价指标增加值
价格、销售收入、市场份额
成本、生产率
3.4 李友俊等人的指标体系设计法(注:李友俊、李桂范、康喜兰、徐庆文:《企业竞争力的模糊评价》,《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李友俊等学者认为,根据企业竞争力的本质内涵,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反映企业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指标体系的构造应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协调性、可行性和层次性的原则,以准确反映企业竞争力和使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相匹配为前提,构造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一观点,李友俊等学者也设计了一种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见表4)
表4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计算公式或指标内涵
市场占有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某类产品销售量/市场同类产品销售量;工业总产值(增
生存能力指标 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加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利
产品销售率 润总额/产品销售收入;工业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
资本保值增值率;企业资信度;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金融部门对
发展能力指标 设备新度;环保设施投资占技改该企业的信用评估等级;期末固定资产净值/期末固定资
产原值;环保设施投资/技改总投资;根据企业外商投资
投资比值;利用外资金额 金额汇总而得
抗风险能力指标 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 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产品销售收入/流动资产
平均余额
从事科研开发人员占全员比值;从事科研开发的人数/全部人员的人数;转化的科研成果
科技开发能力指标科研成果转化率;企业拥有专利数量/科研成果总数;根据企业获得专利的数量统计而来
数量
3.5 贾玉花等人的指标体系设计法(注:贾玉花、纪成君、王红亮:《企业竞争力及其综合评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贾玉花等人认为,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对企业自身及竞争对手进行评估,其关键之一在于是否可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根据企业竞争力的特征,可把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显在指标体系和潜在指标体系。(见表5和表6)
表5 显在指标体系
外部状态 指标指标计算公式 指标的作用
产品市场相对销售收入/主营业务相同的上市反映企业的经营规模和产品获顾客接
商品服务市场
占有率
公司的销售收入之和 受的程度
销售收入增(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去年主营 反映企业主营产品在市场中受顾客接
长率业务收入)/去年主营业务收入受程度的发展态势
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资金市场 股东权益比例净资产/总资产 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
程度
外围环境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余额 反映股东收益的收益水平
社会贡献率 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 反映企业为政府上缴的物质财富
表6 潜在指标体系
企业内部素质 指标指标计算公式
指标作用
人均技术装备程度 固定资产平均原值/员工平均人数 反映人均占有生产工具的多少
技术素质 设备技术水平 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 反映当前固定资产技术水平
固定资产增长率 (年末固定资产-年初固定资产)/ 反映企业硬件设施规模的增长
年初固定资产 情况
人员素质 技术人员比例 技术人员数/员工总数
反映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
员工的学历程度
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员工人数/全 反映企业员工的平均受教育程
部员工人数度
全员劳动生产率
销售收入/员工平均人数 反映人均创收能力
存货周转率
销售收入/存货平均余额 反映存货管理水平
管理素质 应收账款周转率
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反映应收账款管理能力
总资产周转率 销售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
反映企业运用资产赚取收入的
能力
销售净利率
净利润/销售收入
反映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
3.6 张晓文等人的指标体系设计法(注:张晓文、于武、胡运权:《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方法》,《管理评论》2003年第1期。)
张晓文等人认为,评价指标是企业竞争力评价内容的载体,也是企业竞争力评价内容的外在表现。由于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很多,非常复杂,为了把握企业竞争力的运动规律,把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成两部分,即评价因素和分析因素。评价因素是反映企业竞争力外显特征的评价指标,也就是表示企业竞争力得到发挥的那种状态的变数,称为“外显变数”。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以及竞争力的水平高低可以通过这些评价指标的变化来测量。分析因素是影响企业竞争力水平变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决策等进行制约。这些分析因素称为“动力因素”。张晓文等人运用层次分析法,把企业竞争力评价内容分成4个层次:(1)基本要素。包括三方面:能力资源、能力制度与机制和能力状态。(2)评价要素。在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抽取表示企业竞争力得到发挥的那种状态的变数,用“外显变数”来体现出评价因素功能的要素构成。(3)指标层。把各种评价要素的状态进一步细化,用评价指标来表现出来,从而更加直观、具体地体现了企业竞争力在这一要素方面的外显特征。(4)操作层。其功能是说明定性评价指标的内容及定量指标的计算方法。由此建立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11个评价要素,30项评价指标组成,其中定性评价指标11项,定量评价指标19项。(见表7)
表7 企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
基本要素 评价要素 评价指标
人力资源 具有中高级职称人员占企业职工的比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企业
职工的比重:企业经营班子在职工中的威望度
装备状况 主要装备的技术水平
能力资源 财务状况 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年现金净流量
信息资源 企业信息网络对经营决策的支持作用;企业对同行业发展情况的了解;
企业对竞争对手的了解
财务状况 企业品牌知名度;本企业文化对自身发展的作用
制度与管理创新 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运行程度;企业法人代表的决策创新能力
近三年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平均比重;近三年新产品销售额占销售
能力制度与机制 科技创新 总额的平均比;从事科研开发人员占企业全部职工比重;企业拥有核心
技术的竞争优势
营销创新 市场占有率;国际销售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企业营销网络建设情况
规模能力 资产总额(万元);销售总额(万元);净利润(万元)
能力状态 生长能力 销售收入近三年平均增长率;净利润近三年平均增长率;净资产近三年
平均增长率
盈利能力 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
3.7 肖智等人的指标体系设计法
肖智等人认为,21世纪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六大基本要素:(1)企业总体经济实力要素。包括物耗利税率、工资利税率、资金利税率、固定资产投资率、产品质量价格比。(2)人力资本要素。包括职工教育、职业技术培训费占销售额比重,管理人员中管理专业大学生所占比重,职工人数中大学生占的比重。(3)科技开发要素。科技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职工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例、新产品投产率、新产品产值率。(4)经济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包括应用经济信息的总量指标、经济信息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标。(5)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新产品替代率和开发率、技术进步项目收益率、新技术带来的成本降低额、新技术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率。(6)企业偿债能力。包括资产负债率、现金净流量比率、长期负债率。(注:肖智、冉松况:《21世纪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统计研究》2002年第5期。)
标签:企业竞争力论文;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模糊理论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产品竞争力论文; 销售收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