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人性化:成人教育的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理念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1)04-0024-05
人们寻求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自然欣赏;崇尚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的情感抒怀;赞叹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气质风韵;期盼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息”;寄望于美学、诗歌、艺术担当起人类精神关怀的支撑体;呼唤人性融于教育,教育充满人性。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物质化和商业化的发展,市场、消费、人的感官满足在不断强化,而内心的呼唤在挣扎,人们时常反问自己幸福吗?快乐吗?似乎取得“成就”就是一种快乐,而所谓的“成就”多数是社会功利所体现的那部分,并不是人本身的期许。于是,人就成为一部机器,需要不断生产出功利性的产品,而我们的教育正在成为生产这种“功利产品”推波助澜的工具。成人教育更是如此。由于成人学生面临工作和生存的压力,强调重视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变化方面的“生存”需要成为成人教育的主导思想,因而,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因其有用而倍受教育的关注,而精神信仰及艺术情感等则被视为无用招致教育的冷落。所以,在成人教育世界中,理性的僭越、知识的割裂、生活的遗忘、主体的压抑,致使本应互融互生的成人教育和人性之间相互剥离,引发了成人教育异化与非人性化等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对成人教育与人性的关系这一问题重新审视。
一、疏离人性:成人教育走向异端
成人教育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自发地形成的。它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发展,相对忽视人的发展,特别是在物质功利需求导向的现实社会中,人正在渐渐地被“物化”。因此,无论是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形式上,成人教育都远离了人的需要。究其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其结果必然使成人教育在实践中失去它在本义上对人引导的作用,反而成为压抑、限制和束缚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手段,疏离了人性。
1.外在因素——社会物欲的膨胀引发了成人教育的功利性
随着工业文明中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的丰厚激起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热情和崇拜。身陷招标、聘任、竞争等重重压力,人们往往会在自觉不自觉中丢掉了原本倍值珍重的做人的诚信和善良,做事的高尚和纯洁,教育和人都在偏离自身的轨迹。教育和人都不再是“目的”,而成为了“工具”。成人教育更是成了人们获取物质利润的工具,很大程度上来说不再是“为人”教育,而是“人为”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几乎都是根据人们对物质和功利的需要而进行设计和组织的,成人教育演化为知识的投资场所,知识又被分成了不同等级,最“有用”的知识就是最能换来金钱的知识。成人教育的作用理所当然就变成了为成人提供快速有效、产生经济利益的实用知识。正如尼采所言,教育成了“精神本能退化的工场”,“人变成为机器”,使人丧失自我和生命本能,听命于知识、听命于金钱、听命于国家、而唯独不听命于他自己[1]。于是,教育不再是“使之为人”的教育,而是“使之为物”的教育。学校成为批量生产的加工厂,学生成为统一规格的产品——感情冷漠,缺乏个性,必然影响到人的健康而全面的生存和发展。
2.内部因素——知识的价值效用被割裂引发了成人教育的狭隘性
在成人教育中,知识的授受被看做体现成人教育作用的最重要的途径,体现为通过授受使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人发生预期变化的验证手段。而知识作为教育的中间环节,其效用性是多方面的:第一,通过某些知识的传授,可以使人获得某些有用的技能;第二,通过某些知识的传授,使人获得学科性知识体系,并形成某些具有基本力量的心智能力;第三,通过对知识的理解,使人获得关于世界、社会与人的意义框架。知识被认为是提升自我认识和通向澄明和智慧的途径;第四,通过知识的运用,使人获得某种生活方式的信念并据此而生活。知识的上述四种价值效用是辩证统一的,但是在现代成人教育的实践取向上,知识的四种价值效用被割裂了[2](P141)。在教育目的上,成人教育的实用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知识的授受几乎成了成人教育唯一的目标,获得学历和文凭成为衡量成人教育有效性的唯一标准,而对人格形成、心理健康、精神丰富和社会适应能力等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造成了受教育者“意义”世界的缺失。在教育内容上,开着统一的课程和用着统一的课本,立体的社会现实被浓缩为平面的课本内容,人们从课本中只能学到“何以为生”的知识,而迷失掉“为何而生”的思想启迪。在教育形式上,随普通教育一起被规定在一定的封闭环境中,甚至比普通教育更为严重。在有限的时空中,学生接受着“快餐式”的教学,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基本表现为:“授—受”的关系、“领导—被领导”的关系、“塑造—被塑造”的关系。这种主客体控制模式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受教育的快乐,而且教师本身也丧失了教学的乐趣。因为,“教师本身也是疏离的;他在教室中并没有真真实实存在着,他在扮演着一个角色;他完成责任,遵从指示。……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与自己疏离、与教材疏离、与他的学生疏离,慢慢的,便也一定的,教师终于成为客体中的客体,物体中的物体”[3]。所谓教育“照料人心魄”、关注人生的使命就变得越来越黯淡了。
3.教育结果——成人教育失去了“教化人生”的本义
社会物欲的膨胀引发了成人教育的功利性,知识的价值效用被割裂引发了成人教育的狭隘性。“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等教育因其有用受到人们的追捧,对生命的关怀,对人的自由和生存尊严的教育被淹没在实利主义的潮声之中。无论“教育即生活”还是“知识就是力量”,教育和知识都被当成满足人类物质欲望的手段,远离了人的精神自由。“知识就是美德”的命题则越来越被人们所遗忘。“教师即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能沦落为一个转述式的“教书匠”,学校由此可能会成为一个“知识市场”,而无法成为一个能够“打动灵魂”的地方[4]。成人教育因此失去了其最初“教化人生”的本义,成人难以从教育世界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体验到丰富的学习人生,教育使人失去了生存的惬意,人的欲望、精神及其自由受到控制,人的开放性、创造性被僵化。成人只管被动地接受所谓有用的东西,逐渐沦落为“知识的奴隶”和“技能的填充物”,使人的自由意志、生命活动、个性等丰富的人性丧失殆尽异化为工具,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的精神关照逐渐远离人们。成人教育对人之发展的偏差,制约了成人教育功能的完整性,影响了成人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的结果必然走向可悲的境地。
二、人性化:成人教育的时代呼唤
人性化教育是指合乎人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对教育是否合乎人性的理性反思和推进教育实践的理性选择等。具体而言,一方面,教育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规则或规范指导下选择恰当的手段进行活动,涉及目的、规则、手段的抉择及其理据。另一方面,教育是出于人性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通过个体与社会互动来进行的。它不仅包括认知理性,还包含人性的非理性因素,是知识与智慧、情感与理性、特质与精神、自在与自为的辩证统一,是人学习、劳动、生活、情感、创造实践的综合。走向人性化将是现代成人教育的本真、成人教育发展的根本和成人教育的时代内容。
1.“人性化”是成人教育的本真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内在要求,是教育的本体功能。离开了对人的培养,教育便无所作为。同时,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成人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体现并受制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本质规定,即是一种以成人受教育者为培养对象的教育活动。
古往今来,中西方教育家对教育的本质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孔子在《说苑·卷十八辩物》中,曾对“成人”作了阐述:“颜渊问于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饬身以礼乐。夫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5]可以看出,孔子的“成人”理念体现了人之全面发展的要求。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也生动而具体地阐述了他的成人教育思想。他认为,理想国的实现,需要有理想国的最高统治者,即“哲学王”。哲学王除了要有超群出众的先天禀赋外,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训练。所谓严格的训练,不仅仅是指完成普通教育,还包括成年后接受军事训练,磨炼其意志,形成勇敢的美德,接受哲学教育同时,需养成其思维,形成智慧的美德[2](P61)。捷克的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因为他们既然是人,就不应当成为没有理性的兽类。”[6]可见,无论是孔子还是柏拉图,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教育思想,对于成人教育的理解最重要的一点是:成人教育是面向所有民众,是延续生命的全部过程,是渗透所有生活领域,是实现人之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成人教育内在的本质要求和意义所在。
2.“人性化”是成人教育发展的根本
随着工业革命、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社会价值越来越明显,职业技能成为成人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这种倾向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在职的成年人有必要接受在职教育,但当其成为唯一性的教育价值观时,则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它遮蔽了成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的个性,从而消解着成人教育存在的根基,引起人们对成人教育存在的质疑,甚至认为可以用职业教育代替成人教育,造成成人教育的被动。
那么,成人教育将何去何从?首先,我们看看现代社会对成人教育的理解。在1976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大会上通过的《成人教育发展总条例》(以下简称《总条例》)对成人教育的定义是:“成人教育”一词表示有组织教育过程的整体,也不管它是否延伸或取代中小学、学院、大学以及学徒期的初级教育,通过成人教育,那些被自己生存的社会所承认的成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技术或职业水平,或使自己向新的方向发展,以及改变自己在全面发展个性和参与均衡的独立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活动这两方面的态度或行为。《总条例》强调了个人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并能参与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之中。成人教育作为与社会生活之间联系得最紧密的教育活动将为人的继续学习提供需要和服务,使之在这个日益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保持自尊并获得全面的生存技能,培养人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能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人。因此,“使人成人”或者说“人性化”将是成人教育发展的新一轮机遇和自身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
3.“人性化”是成人教育发展的时代内容
成人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总是面向时代和未来的。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社会对劳动者素质和人自身对素质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人”的发展和为人服务的理念将是成人教育人性化的时代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发表的《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报告就曾提出:归根到底,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开放的人。1996年该组织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对全面发展的人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这样的人即“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和学会与他人共处的人”,从而提出了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愈来愈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还需要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使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我国不少教育思想家呼吁,教育要回归人的教育,要用人类积累起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成果灌注人的心灵,以培植人的德性,精神生活才是人类的真正家园,感官的享乐和物质的满足永远短暂易逝。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寻求生命的意义,精神愉悦和美的享受将成为现代人关注和探究的核心。成人教育专家高志敏于2005年前后提出了成人教育研究应当“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的新理念[7]。未来的成人教育研究应该是聚焦“人”——关怀成人生活世界、心系成人精神家园的研究。
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等理念的提出和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成人教育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需求:城市化的推进带来的人员结构的变化,新兴行业劳动就业岗位的出现,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需要,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等,都必须通过教育得以完成。成人教育作为与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息息相关的一种教育活动,为人的需要和发展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走向人性化:成人教育的理想境界
境界是“一个人的灵明所照亮了的、他所生活于其中、实践于其中的生活世界。”[8]成人教育对人性化的关注和追求不仅使成人教育对人性的成全成为可能,而且也使成人教育领域中人性的发展成为必然。它使成人教育人性化强调从人性的需要和“意义人”的假设出发,克服片面发展状态、回归生命本源,关注生命的完整性、可持续性、个别性和理解性,最终走进与人性互融的理想境界。
1.人之为人:成人教育人性化的内涵
人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成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即帮助成人成其为“人”。因为只有教育才能使人成为“人”,教育必须全面承担“成人”的责任。而成人教育的主体是特定的人,这一“特定的人”是相对成熟的生命体,教育是他们的生命走向不断完善和超越的重要过程。传统的成人教育理念基本上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关注的是部分成年人的就业、学历提升和知识更新问题,实际上满足的只是社会和成人的部分需要,对于成人的整体需要关注不够,特别是对整体社会成员的公民素质培养不足,造成成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公民实践能力的匮乏。因而,帮助成人不断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从只追求功利的异化状态中走出,学会与自然共存、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与发展,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自由发展”。这个“人”不但拥有知识、会工作,还要有美好的情感、积极的价值观;不但拥有文凭学历,还有创造的灵性和向往“善”、趋“美”的追求。这都将是成人教育新的内涵和目标。当一种教育令人向往,让人乐于体验、享受,并荡漾于其中,从其过程和成果中感受到它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时,这样的教育就实现了“人之为人”的真正目的。
2.动态地生成:成人教育人性化的特色
中国文化礼俗中的“成人”观念主要是从人的体质、心智及其社会性的成熟着眼。《礼记·冠义》的“成人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之礼行焉”表明了这个意思[9]。而孔子对“成人”的理解超越了礼俗的“成人”理解,将“成人”指向了人性不断超越和完善的终身过程,并作为教育关怀的终极目标。孔子对“成人”的理解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名词,即人格完备之人;二是作为动词,指追求和成就完美人格的过程。正如在《论语·为政》中阐述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0]可见,孔子的“成人”理念指向的是全民的全程,即所有的人一生的发展追求。美国成人教育学家E·林德曼(E.Lindeman)在《成人教育的意义》一书中对成人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成人教育的文化治理任务在于提高成人的文化水平,使之更多地理解人类生命的意义;成人教育是一个生命展开、不断回归关照的循环过程[2](P5)。中西方教育家们对于“成人”的理解,认为它是无限的超越再超越,是人之为人的终身境界追求。正如保罗·朗格朗认为:教育应该是每个人从生到死都在继续着的过程,在每个人需要时,应以最好的方式提供知识[2](P272)。成人教育以其广泛的社会性、全民性、终身性、灵活性等特点,紧随于人们的身边,为人的各种教育需求尽可能地提供帮助,为实现人性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有着其他教育不可代替的功能。这种诠释既蕴含着又大大超越了过去成人教育目的观的静态理论框架,并将整个成人教育理论体系引领到一个更为开阔的意蕴境界。
3.关注着个体:成人教育人性化的主体价值
关注,这是成人教育工作者应持有的一种态度和一种价值观念。而教育的价值就体现在对人的主体需要的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所以我们要去关注人,了解人。正如乌申斯基所言:“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11]了解人一定是从个体开始,而个体一定有其异质性、特殊性、多元性、个别性、创造性,个体无疑成为教育人性化的始基。现代成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有补充和更新知识或技能的需要;有发展其潜在能力,最终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做个“成熟”的人的需要,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所以,成人教育要尽可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内容。“我们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决定他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与受训。这应成为一条原则”,“学习者,特别是成人学习者,必须有选择他要进哪一类教育机关、获得哪一种训练的自由。”[12]因此,教育以人的需要为本,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开展教育活动,使每个人都获得其所应有的进步。
综上所述,走向人性化是成人教育的理念。无论是在异域还是在本土,它都有着悠久的思想和实践渊源;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历史都留下了对其反思和追寻的足迹。在今天,“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的。”[13]成人教育必须适应于人们满足物质需要的职业性质的变化,而且必须构成塑造完整的人的连续过程,体现对人的精神需要和意义世界的寻求。而现代成人教育以其服务对象全员性、教育水平多层性、蕴涵内容丰富性、方式途径多样性、时间空间广阔性、培养过程的终身性的特点,完美而深刻地诠释了成人教育人性化的理念。尊重学习的主体,提供人人终身学习的机会,重视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使教育成为“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就是成人教育所要彰显的人性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