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位冠状静脉动脉化在常温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附3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跃堂[1](2019)在《旋股外动脉降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获取及应用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旋股外动脉降支(dLCFA)的获取以及血管旁路构建方案。方法:前瞻性的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10月拟于我科室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54例拟采用dLCFA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均进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筛查,对47例适合者进行了应用,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29-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0±7.3)岁;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手术的患者有13例,在心肺转流辅助下进行手术的有34例。结果:本研究2例患者的dLCFA的走行出现变异,较早的转向了深部肌群,从而导致能够取用的长度比较短;2例患者存在较大的肌皮穿支,从而导致dLCFA主干比较细小,无法取用,3例患者的股动脉存在闭塞性病变,因此最终有47例患者完成了 dLCFA的获取,并成功的构建了血管旁路,4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29-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0±7.3)岁,其中心脏不停跳进行手术的患者有13例,在心肺转流辅助下进行手术的有34例;47根dLCFA旁路血管,长度在7.0-16.2cm,平均长度为11.1±1.9cm;内径在1.9-3.5mm,平均内径为2.6±0.4mm。所有的dLCFA均为单侧获取,其中从左侧获得dLCFA的有24根,从右侧获得dLCFA的有23根,所有的患者在手术前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测,和自体的桡动脉相比,dLCFA血管壁比较薄,临床观察发现其与自体乳内动脉相似。采用dLCFA构建旁路,共计47支,其中40支作为游离血管旁路使用,分别为对角支共计28支,前降支共计1支,中间支共计2支,钝缘支共计9支;有7支因dLCFA长度不足,则是首先构建“Y”型复合动脉旁路,最后构建桥血管旁路;所有的患者采用dLCFA构建旁路的同时,均采用原位带蒂左胸廓内动脉构建一支血管旁路,其中的26例搭桥患者,我们对其实施了全动脉化治疗,14例获取了双侧乳内动脉,其中有8例患者采用原位带蒂右侧乳内动脉旁路,23例患者经过术前的仔细筛选,获取了桡动脉。还有21例患者,我们使用自体大隐静脉来构建血管旁路。47例患者中每位患者进行搭桥支数约2-4支,平均3.3±0.7支;47例患者当中旋股外动脉降支获取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没有下肢功能障碍和皮肤感觉异常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旋股外动脉降支获取简便,使用安全,是临床可行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动脉旁路血管,术前应对下肢动脉进行CT血管造影筛查,术中应采取合适的旁路建立策略。
马润伟[2](2007)在《犬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影响移植桥通畅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冠状动脉竞争血流与移植血管桥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一直以来都没有被阐释清楚,一系列临床研究观察到冠脉竞争血流将降低移植血管的远期通畅性,但是却无法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原因之一是尚无理想的冠状动脉竞争血流的动物模型能够很好模拟人类冠状动脉竞争血流与移植血管桥之间相互作用的病理过程。本研究拟建立冠脉竞争血流对移植桥远期通畅性影响的实验模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影响移植血管桥的机制探索一条新途径。方法对20条实验犬应用其右颈总动脉或颈内静脉行右乳内动脉根部和右冠状动脉主干旁路移植手术,术中分别测量阻断和不阻断右冠状动脉主干时候的移植血管桥和右乳内动脉根部的血流量变化;实验组调节右乳内动脉根部血流量使其和右冠状动脉主干血流量相近的时候,再次测量移植血管桥的血流量。术后3月观察实验犬右颈总动脉或颈内静脉内膜厚度、内膜面积、管腔面积和血管直径,以及内皮细胞生长情况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静脉桥内膜截面积明显大于正常血管,而实验组又比对照组要小。实验组的管腔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和正常颈内静脉组,其腔内有血栓形成。对照组和实验组静脉桥的外径均比正常静脉大,对照组内膜厚度不均匀,局部增厚明显,静脉中层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外膜的弹力纤维断裂,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实验组静脉平滑肌层和外膜的弹力纤维较完整;内膜增厚,中层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较整齐。(2)实验组、对照组和正常颈总动脉内膜和内膜截面积比较无明显差异。对照组和正常颈总动脉外径无明显差异。实验组管腔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和正常颈总动脉的管腔面积,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对照组和正常颈总动脉的管腔面积无明显差异。实验组颈总动脉管腔内有血栓形成。(3)在术后3月对照组PCNA阳性细胞仍有增殖,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主要分布颈内静脉桥中膜近管腔侧与内膜。(4)阻断右冠状动脉主干后颈内静脉桥和颈总动脉桥血流量明显增加,右乳内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调节右乳内动脉血流量使其接近右冠状动脉主干血流量,测得颈内静脉桥和颈总动脉桥血流量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1研究结果和创新性1.1本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建立了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影响移植桥通畅性的动物实验模型,并观察到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引起移植血管桥内血栓形成,甚至闭塞的病理变化。本实验模型安全性好,死亡率低,可重复性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影响移植血管桥的机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平台,探索了一条新途径。1.2本研究观察到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可以明显降低移植血管桥内血流量,并通过实验证明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可以引起移植血管桥内血栓形成,甚至闭塞,国内外尚未见报道。1.3本研究观察到“Y”型动脉复合桥的分支血流量会受到冠状动脉竞争血流的抑制,Y”型动脉复合桥的分支的通畅性受冠状动脉竞争血流的影响,实验结果有力佐证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在临床实践中所观察到的结果。2研究展望本研究由于经费和时间限制没有研究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对移植血管内皮细胞应答、凋亡的影响。也没有研究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如何诱发移植血管桥内血栓形成的机制。本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为今后从更深层次研究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影响移植桥通畅性的机制奠定了非常有价值的基础。
公斌,赵莉,张志勇,宿学家,林庆录,李松龄[3](2006)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附36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手术死亡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36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搭桥3.2支,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90%患者术后4-8h拔除气管内插管,48%患者未输血,术后心绞痛均消失。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正确掌握其手术适应证、手术配合、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关键。
王忠武[4](2005)在《选择性逆向冠状静脉搭桥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冠状动脉搭桥术(conventional CABG)虽然已广为接受,但仍面临着一些难题有待于解决。其中之一便是:对弥漫性血管病变远端通畅不良者无法施行CABG。这类患者占搭桥手术候选者的12%~15%,甚至更多。针对弥漫性血管病变远端通畅不良者施行选择性逆向冠状静脉搭桥(selective retrograde coronary venous bypass,SRCVB)的研究,会为给这些患者带来好处。 鉴于此,本研究拟就冠状静脉逆灌程度及临床疗效方面探讨SRCVB。 目的 1 寻找选择性逆向冠状静脉搭桥营养心肌的解剖学证据,从而佐证选择性逆向冠状静脉搭桥(SRCVB)的有效性。 2 通过对SRCVB术式病例手术前后对照分析、OPCABG的病例和同期行SRCVB的病例术后早期心肌酶、肌钙蛋白水平的比较,进一步探讨SRCVB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1 基础实验 取完整的离体新鲜家猪心脏5个,用25℃生理盐水漂净并取出房室腔内血栓块,从右心房侧剪开冠状静脉窦,用5号头皮针剪去针头后的较柔软硅胶管,轻柔地沿心中静脉插入2.0~2.5cm,用1号丝线于距胶管尖端1.0~1.5cm处胶管上缝扎后室间沟内走行的动静脉1~2道,防止心中静脉回流,并缝闭后降支动脉以模拟其闭塞。先用肝素盐水(500ml生理盐水加
郑树云,丁毅[5](2005)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00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丁毅,刘勇[6](2003)在《原位冠状静脉动脉化在常温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附3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一直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很棘手的问题,以往的内膜剥脱术,或是心肌激光打孔均未能很好地解决。近年来,多数外科医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原位冠状静脉动脉化上,希望借助心脏的静脉系统来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因为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都伴行有静脉,这些静脉的回流范围几乎和相应动脉的供血区域一致,而且心脏静脉没有静脉瓣,所以应用移植血管将动脉血导入这些静脉可以起到动脉搭桥的作用,我们在近期完成了3例,现报告如下。
马速佳[7](2014)在《LP-PLA2及PTX3在人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表达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目前,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的提高。饮食习惯也有了改变,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量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大,体力活动减少,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动脉粥样硬化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潜在因素,动脉硬化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此病常与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相伴。脑力劳动者较多见,其对人民健康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由此产生的并发症已对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ASO)是下肢动脉的一种退行性病变,病因在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近些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其临床表现为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活动后易疲劳、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坏疽,甚至威胁生命。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阶段对ASO的相关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治疗等,但是总体治疗效果十分有限。目前,ASO的发病机制有脂质浸润学说,血流动力学理论,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内膜损伤理论等理论学说。近来国外学者研究表明ASO是感染、血脂紊乱、炎症反应等共同参与的慢性疾病。目前,深入研究ASO的发病机制以及疾病的进展,制定和改进其诊断、治疗的方法,努力实现ASO的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LP-PLA2是一种和AS有着紧密联系的被高度关注的磷脂酶A2超家族的一种。LP-PLA2是一种新的炎症酶,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其在血浆中主要与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结合,能水解LDL,生成ox-FA和Lyso-PC,继而加速AS的发生和发展。研究显示LP-PLA2参与AS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破裂的过程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五聚体蛋白-3(pentraxin-3,PTX3)是国外学者最近研究发现的由381个氨基酸组成的五聚体结构蛋白,PTX3是构成长正五聚蛋白的主要成员,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AS的病理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PTX3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密切相关,在破裂的冠状动脉斑块中检测到了PTX3的高表达。然而,在ASO患者的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LP-PLA2和PTX3的表达水平是否存在变化,以及二者之间是否有一定关联性,目前未见相关文献报道。研究目的:探讨人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LP-PLA2与PTX3的表达水平相互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进一步探讨ASO的发病机制。材料和方法:1.收集自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行下肢股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31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5.45±9.40岁),所有病例术前均有下肢缺血病史,并术前均经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和血管造影(CTA)等检查证实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同时选取外伤股骨骨折损伤股动脉后,行股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搭桥术中切除的股动脉标本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0.50±8.85岁)作为对照组。术前排除门静脉高血压,动脉硬化,全身性炎症性疾病,肿瘤史。每位受试患者均签署《人体斑块组织科学研究同意书》。标本离体后迅速分成两等分,一份用10%甲醛溶液固定,另一份迅速放入液氮灌中,后转移至-80℃冰箱备用。2.对获取的标本进行HE染色,并根据其形态学差异将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成稳定组(14例),不稳定组(17例)。另8例正常股动脉作为对照组。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三组标本中LP-PLA2蛋白及PTX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LP-PLA2蛋白及PTX3蛋白变化的意义以及二者彼此之间的关系。4.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三组中LP-PLA2mRNA及PTX3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LP-PLA2mRNA及PTX3mRNA变化的意义以及二者彼此之间的关系。5.统计方法:实验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相关结果以x±s表示,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秩和检验。三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并应用Spearman进行相关分析,分析动脉硬化斑块组中LP-PLA2蛋白及PTX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以及LP-PLA2mRNA及PTX3mRNA的表达相关性。检验水准α=0.05,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免疫组织化学结果:1. LP-PLA2蛋白在斑块组织中均有较强的表达,在对照组中表达较弱。LP-PLA2蛋白表达呈棕黄色颗粒,主要分布在炎性细胞的细胞质中。三组中LP-PLA2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554,P=0.000<0.001)。稳定斑块组(2.399±0.853)中LP-PLA2蛋白的表达高于对照组(1.043±0.061)(Z=2.191>Z0.017=2.1,P <0.05/3=0.017),不稳定斑块组(6.142±0.472)中LP-PLA2蛋白的表达也高于对照组(1.043±0.061)(Z=5.418>Z0.017=2.1, P<0.017),而不稳定斑块组(6.142±0.472)又高于稳定斑块组(2.399±0.853)(Z=3.736>Z0.017=2.1,P <0.017)。2.PTX3蛋白在斑块组织中均有较强的表达,在对照组中表达较弱。PTX3蛋白棕黄色颗粒主要分布在炎性细胞的细胞质中。三组中PTX3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92P=0.000<0.001)。稳定斑块组(3.081±1.191)中PTX3蛋白的表达高于对照组(1.057±0.434)(Z=2.177>Z0.017=2.1,P <0.017),不稳定斑块组(9.107±1.131)中PTX3蛋白的表达也高于对照组(1.057±0.434)(Z=5.421>Z0.017=2.1,P <0.017),而不稳定斑块组(9.107±1.131)又高于稳定斑块组(3.081±1.191)(Z=3.768>Z0.017=2.1,P <0.017)。3.对斑块组织中LP-PLA2蛋白与PTX3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二者呈正相关(rS稳定组=0.959, r0.05,14=0.538, p<0.05; rS不稳定组=0.998,r0.05,17=0.485, p<0.05),在对照组中两种蛋白无相关性(|rS对照组|=|-0.236|,r0.05,8=0.738,p>0.05)。二、RT-PCR结果1.三组中LP-PLA2mRNA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973,P=0.000<0.001),LP-PLA2mRNA在不稳定斑块中的表达量最高(0.698±0.053),高于稳定斑块组(0.304±0.103)(Z=3.656>Z0.017=2.1,P <0.017),稳定斑块组中LP-PLA2mRNA的表达量(0.304±0.103)又高于对照组(0.102±0.037)(Z=2.262>Z0.017=2.1,P <0.017)。2.三组中PTX3mRNA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098,P=0.000<0.001),PTX3mRNA的表达量在不稳定斑块组最高(0.773±0.129),高于稳定斑块组(0.358±0.108)(Z=3.673>Z0.017=2.1,P <0.017),稳定斑块组(0.358±0.108)中PTX3mRNA的表达量又高于对照组(0.126±0.006)(Z=2.218>Z0.017=2.1,P <0.017)。3.相关性分析显示,斑块组织中LP-PLA2mRNA与PTX3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S稳定组=0.995, r0.05,14=0.538,p<0.05;rS不稳定组=0.963, r0.05,17=0.485,p<0.05),两者的表达在对照组中无相关性(|rS对照组|=|-0.561|, r0.05,8=0.738,p>0.05)。结论:1.LP-PLA2和PTX3在人体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高表达。2.LP-PLA2和PTX3的高表达可能与人体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3.LP-PLA2和PTX3可能在人体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的不稳定性发病机制中存在协同效应。
何亚峰,马小静,金晶,陶凉[8](2013)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外科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小切口治疗冠状动脉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外科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小切口治疗冠状动脉瘘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3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行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外科小切口治疗冠状动脉瘘手术病例24例,均应用超声心动图、64排CT检查确诊先天性单纯冠状动脉瘘,排除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和冠状动脉瘤。本组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6个月至12岁,均无显着临床表现,因听诊发现心脏杂音行超声心动图确诊冠状动脉瘘后入院。瘘口直径312 mm,平均4.5 mm,入院后行64排CT检查,进一步明确冠状动脉瘘起源、走行、瘘口部位及毗邻情况,均采用微创小切口手术,即全麻、非体外循环下手术,切口长度小于4 cm。围手术期及随访均无死亡病例。结果 24例均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成功行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瘘结扎或褥式带垫片缝扎。其中瘘口起源于右冠状动脉22例,左冠状动脉2例;瘘口入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左心室分别为5例,11例,2例和6例,TEE监测术后与术前对照显示原有冠状动脉瘘瘘入心腔处的异常分流信号消失,观察心肌各室壁无节段性运动异常,心功能无减低,二、三尖瓣原有反流减轻、甚至消失。手术无死亡,无转正中切口或中途改行体外循环病例。随访3个月至4年,复查超声及心电图均无心肌缺血、残余漏等并发症。结论 TEE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手术中能明确冠状动脉瘘起源、走行及入口,保障手术安全且能即刻评价术后疗效,在外科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治疗冠状动脉瘘术中具有重要意义。
周圣华[9](2010)在《早期支架内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相关预防措施评价》文中认为背景药物洗脱支架(DES)明显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率,但是支架内血栓仍然是潜在危险。其发生率很低但预后很差。预防支架内血栓仍是目前冠心病介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目的通过分析DES早期支架内血栓(EST)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对改善DES置入质量的指导作用,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补液速度与血小板聚集率(RPA)的关系,从而探讨优化介入质量和围术期管理对预防EST的作用。方法1、回顾分析2004年至2008年连续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及介入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查找EST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2、分析2007年至2009年连续行OCT检查及支架置入患者的PCI及OCT资料,分析不同压力下内膜脱垂、夹层及支架贴壁质量。3、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围术期不同补液速度对DES置入后RPA的影响。结果(一)EST的危险因素分析1、570例连续完成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有4例(0.70%)在DES置入后平均4.25天发生EST。2、发生EST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龄、吸烟、多种原因支架贴壁不良及围术期管理不当等;其中主要可控危险因素包括支架贴壁不良和围术期管理不当。3、EST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胸痛和低血压状态,部分合并心源性休克(25%)、上消化道出血(50%)和顽固性心室颤动(25%),虽经急诊介入、药物及其它治疗,但病死率仍高达50%。(二)OCT对DES贴壁质量的观察及后扩张的指导作用1、OCT检查过程中有7例(22.6%)患者发生一过性心绞痛和轻微ST段改变,无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血栓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2、支架贴壁距离:厚壁支架Cypher和EXCEL之间无统计学差异(140.19±18.08μm比138.98±12.15μm,P>0.05);薄壁支架Partner和TAXUS之间无统计学差异(124.43±10.50μm比121.08±11.64μm,P>0.05);厚壁支架Cypher和EXCEL与薄壁支架Partner和TAXUS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与命名压扩张相比,4种不同支架在后扩张的支架贴壁距离更近(P<0.05),内膜脱垂和支架边缘微小夹层发生率更低(P<0.05)(三)围术期补液速度对DES置入后RPA的影响1、与常规补液相比,快速补液并不增加出血、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P>0.05)。2、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清渗透压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快速补液组术后4小时的RPA较常规补液组明显降低(P<0.05)。3、常规补液组有3例患者在PCI术后发生心绞痛等临床症状,怀疑容量不足致EST,急诊造影检查除外支架内血栓且经快速补液等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结论1、EST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是支架置入质量和围术期管理。2、支架贴壁距离与支架的总厚度有关。3、后扩张明显减少支架贴壁不良,降低内膜脱垂和支架边缘微小夹层的发生率。4、PCI围术期快速补液能够降低RPA,有利于预防EST。5、优化介入质量和围术期管理有可能是降低EST的有效措施。
李耀辉[10](2010)在《从气血相关和“通则不病”探讨冠心病微血管新生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临床研究目的:探讨气血相关及“从通论治”、“通脉可以生脉”与冠心病微血管新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导师门诊病例,对纳入病例的证候诊断采用1990年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提取的证候要素主要依据王永炎院士等所确定的29中证候要素为依据。对符合标准的111例医案依次录入Excel 2007表中,采用频数统计方法.结果:①,发生在39岁以下的胸痹患者仅占8.1%,在40岁~79岁之间占到88.2%;②,89%的胸痹患者兼有基础病变,57%患者兼有3种以上基础病变;③,胸痹患者主诉以胸闷、气短、胸部不适为主;④,患者的舌质以暗红舌、舌红为主,二者在所有病例的舌象里占到69.3%;⑤,薄白苔、黄腻苔、薄黄苔、白腻苔加在一起占77%;⑥,单一脉象以弦脉和滑脉为主(77.8%),复合脉象以弦滑脉、弦细脉为主(63%);⑦,胸痹心痛的完整病机分解为单一证候因素,频率最高的有血瘀、气虚、肝旺、阴虚、肾虚、三焦不畅、气滞等7种;所有的病例的完整病机多由2个或者2个以上证候因素组成,以3个证候因素和4个证候因素组成的辩证证型为最多;⑧,药物使用频次在前16名的依次是:瓜蒌、枳壳实、郁金、赤白芍、丹参、旋复花、全蝎、黄芩、天麻、三七、熟大黄、麦冬、羚羊粉、柴胡、黄芪、葛根;⑨,以此组药物构成导师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方药,适用于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属于气虚血瘀、肾虚肝旺证型者。结论:“从通论治”、“通脉即可以生脉”的思路不仅重视心脉痹阻、心气不足的局部问题,更着眼于人体的整体性而言,强调全身气机的通畅运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这就是“通脉即可以生脉”的机理。导师治疗冠心病不仅仅局限于胸痹心痛气虚血瘀的基本病机,还同时从整体上把握患者的完整病机,强调五脏六腑的气机特别是三焦气机的通畅是治疗冠心病的前提。胸痹心痛不仅仅是心气不足、心脉痹阻的问题,也与其他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尤其对于具有一定内伤基础的中老年冠心病患者而言,其病机更具有复杂性。“从通论治”、“通脉即可以生脉”的观点具有临床意义。实验研究目的:主要从促血管新生角度探讨活血益气法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构建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RT-PCR技术,从心梗大鼠梗塞边缘区心肌血管面密度、梗塞边缘区VEGF及其mRNA、bFGF及其mRNA的表达的角度,结合冠心病气虚血瘀的基本病机,观察活血法、益气法、活血益气法的干预作用。结果:实验研究包括四个部分。实验一,主要是成功建立心肌梗死的模型,造模后模型与假手术组大鼠术前术后心电图比较,假手术组大鼠手术前、术后心电图未见明显变化。模型组大鼠术后即刻心电图Ⅰ导、Ⅱ导ST段可见弓背抬高;肉眼观察:假手术组大鼠心脏体积正常,颜色鲜红,表面光滑,无任何斑点;模型组大鼠心脏体积明显变大,左心室部分有灰白色的室壁瘤;HE染色普通光镜观察,假手术组心肌细胞排列整齐,未见心肌细胞肥大现象;模型组部分心肌细胞核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大,心肌纤维增粗,胞浆着色深。从而证明心梗模型是成功。实验二,用Ⅷ因子阳性染色免疫组化法检测活血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梗塞边缘区微血管密度的影响,结果假手术组、模型组、倍他乐克组、活血益气方及其拆方各组均可看到新生的微血管。假手术组微血管增生不明显,模型组可见少量微血管增生,倍他乐克组和活血益气方及活血方组可见较多增生的微血管。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倍他乐克组、活血方组和活血益气方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O.01)。实验三,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活血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梗塞边缘区VEGF、bFGF的影响,结果假手术组、模型组、倍他乐克组、活血益气组、活血组、益气组都有bFGF的表达。假手术组bFGF的表达量最少,模型组有bFGF少量表达,气血组与倍他乐克组bFGF表达量最多。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血组与倍他乐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组、活血组bFGF的表达量也明显增加,但与模型组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气血组、益气组、活血组、西药组的VEGF的表达水平均有显着性差异,都可以使VEGF的表达上调,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血组、西药组二者与活血组、益气组相比,在VEGF的表达水平上也有显着性差异,都较活血组、益气组的表达水平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血组与西药组相比,VEGF的表达水平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组和活血组在VEGF的表达水平上无显着性差异,二者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相比,二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四,用RT-PCR技术检测活血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梗塞边缘区VEGFmRNA、bFGF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假手术组VEGFmRNA的表达最少,气血组、活血组、模型组与之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益气组、活血组与模型组相比VEGFmRNA的表达显着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益气组VEGFmRNA的表达量和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活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bFGF mRNA表达量显着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模型组和活血组之间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活血组的bFGF mRNA表达量还是高于模型组;而益气组、活血益气组与模型组的bFGF mRNA表达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活血益气方药促使冠心病治疗性微血管新生的疗效确切,其理论依据是“通脉即可以生脉”:作为血管新生的物质基础,气血具有相关性,气血的通畅是微血管新生的前提条件;气血的通畅不仅包括胸痹心痛局部的问题,也包括全身气机的运行通畅,特别是“通行诸气”的三焦气机的通畅。②,活血益气方药促使冠心病微血管新生的机理是:活血益气方药能够持续上调促血管新生因子VEGF、bFGF基因与蛋白的表达,以及VEGF基因的表达,提高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促进心肌侧支循环的形成。创新点:本文通过气血相关从“从通论治、通脉即可以生脉”角度探讨了冠心病治疗性微血管新生的理论与临床,具有临床研究的创新性;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和RT-PCR技术从气血相关探讨了活血益气法治疗冠心病微血管新生的机理,具有实验研究的新颖性。
二、原位冠状静脉动脉化在常温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附3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位冠状静脉动脉化在常温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附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旋股外动脉降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获取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与中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犬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影响移植桥通畅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研究目的 |
方法 |
结果 |
结论 |
1 研究结果和创新性 |
2 研究展望 |
英文摘要 |
Abstract |
Material and Methods |
Results |
Conclusion |
中英文词对照表 |
前言 |
一 冠状动脉移植血管桥远期通畅性的对比 |
1 动脉桥的远期通畅性 |
1.1 左乳内动脉的远期通畅性 |
1.2 右乳内动脉的远期通畅性 |
1.3 桡动脉的远期通畅性 |
1.4 胃网膜右动脉的远期通畅性 |
2 大隐静脉桥的远期通畅性 |
3 复合桥的远期通畅性 |
二 冠状动脉移植血管桥远期发生狭窄的可能因素 |
1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移植血管桥血流的影响 |
2 移植血管桥"线性征"的原因和转归 |
3 血管壁剪切力在血管粥样硬化中的重要作用 |
三 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实验动物 |
2.试剂和药物 |
3.主要设备 |
3.1 手术设备 |
3.2 检验设备 |
二 实验方法 |
1.实验动物分组 |
2.动物模型的建立和饲养 |
2.1 手术准备 |
2.2 手术步骤 |
3.实验终点的取材 |
三 评价方法 |
1.病理形态学检查 |
2.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3.扫描电镜检查 |
四 测定指标 |
1.内膜厚度的测定 |
2.内膜截面积、管腔面积和直径的测定 |
3.PCNA阳性细胞指数(PCNAI)的测定 |
五 监测指标 |
六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 形态学观察 |
1.大体情况 |
2.病理检查 |
2.1 颈内静脉桥组 |
2.1.1 内膜厚度和内膜截面积 |
2.1.2 管腔面积和直径 |
2.2 颈总动脉桥组 |
2.2.1 内膜厚度和内膜截面积 |
2.2.2 管腔面积和直径 |
二 免疫组织化学测定P C N A指数 |
三 扫描电镜结果 |
四 右冠状动脉主干内竞争血流对移植桥及右乳内动脉血流量的影响 |
1.颈内静脉桥 |
2.颈总动脉桥 |
五 监测指标 |
讨论 |
一 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对移植桥血流的即时影响 |
1 动脉血流系统对静脉移植桥的影响 |
1.1 静脉桥在动脉血流系统中重塑的机制 |
1.2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 |
1.3 静脉桥在动脉血流系统中细胞凋亡过程的变化 |
2 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对移植桥血流和右乳内动脉血流储备的影响 |
2.1 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对移植血管桥血流量的影响 |
2.2 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对右乳内动脉血流储备的影响 |
二 冠状动脉竞争血流造成犬移植血管桥远期发生闭塞 |
三 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对复合移植桥通畅性的影响 |
结论 |
1 研究结果和创新性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1) |
综述(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3)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附3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围手术期处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OPCABG的益处 |
3.2 OPCABG的病例选择 |
3.3 手术中配合 |
3.4 手术操作技巧 |
3.5 术后处理 |
(4)选择性逆向冠状静脉搭桥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
1.中文论着摘要 |
2.英文论着摘要 |
二、英文缩略语 |
三、论文 |
1.前言 |
2.实验材料与方法 |
3.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4.讨论 |
5.结论 |
6.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7.参考文献 |
四、附录 |
1.综述 |
2.致谢 |
3.个人简介 |
(5)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0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治疗结果 |
3 讨论 |
(7)LP-PLA2及PTX3在人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表达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和附表清单 |
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 |
目录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教育经历和攻读研究生期间的优秀表现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研究成果 |
致谢 |
(8)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外科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小切口治疗冠状动脉瘘(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仪器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9)早期支架内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相关预防措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早期支架内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OCT对DES贴壁质量的观察及后扩张的指导作用 |
1. 研究对象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围术期补液速度对DES置入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
1. 研究对象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防治进展 |
文献综述(二)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从气血相关和“通则不病”探讨冠心病微血管新生机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一 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概况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性微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
综述三 冠心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理论探讨 气血相关与微血管新生的理论探讨 |
1 气血关系与微血管新生的生理、病理 |
2 “不通则病”是微血管生成障碍的主要病机 |
3 “通则不病”“通则病减”是促使微血管新生的根本机理。 |
4 针对气虚血疲证的活血益气法是本次实验研究的基本治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治疗性血管生成使冠心病的治疗得到了突破性发展 |
2 VEGF、bFGF的上调是治疗性血管生成的关键事件 |
3 研究中医药对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性血管生成具宥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111例胸痹医案回顾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临床统计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导师治疗胸痹心痛的特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从通论治"、"通脉即可以生血脉"——-导师学术经验浅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活血益气方药促进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血管新生的机理研究 |
实验一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活血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梗塞边缘区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活血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梗塞边缘区VEGF、bFGF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四 活血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梗塞边缘区VEGF、bFGF mRN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原位冠状静脉动脉化在常温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附3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旋股外动脉降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获取及应用分析[D]. 王跃堂.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5)
- [2]犬冠状动脉竞争血流影响移植桥通畅性的实验研究[D]. 马润伟. 昆明医学院, 2007(05)
- [3]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附36例报告)[J]. 公斌,赵莉,张志勇,宿学家,林庆录,李松龄. 实用医药杂志, 2006(08)
- [4]选择性逆向冠状静脉搭桥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的研究[D]. 王忠武. 中国医科大学, 2005(06)
- [5]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00例临床分析[J]. 郑树云,丁毅.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5(01)
- [6]原位冠状静脉动脉化在常温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附3例报告)[J]. 丁毅,刘勇.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3(01)
- [7]LP-PLA2及PTX3在人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表达的相关研究[D]. 马速佳. 郑州大学, 2014(03)
- [8]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外科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小切口治疗冠状动脉瘘[J]. 何亚峰,马小静,金晶,陶凉.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18)
- [9]早期支架内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相关预防措施评价[D]. 周圣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0(09)
- [10]从气血相关和“通则不病”探讨冠心病微血管新生机理的实验研究[D]. 李耀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
标签: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冠状动脉硬化论文; 冠状动脉狭窄论文; 血管支架论文; 心脏搭桥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