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传统荣辱观的时代价值转换_儒家论文

儒家传统荣辱观的时代价值转换_儒家论文

儒家传统荣辱观的时代价值切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儒家论文,荣辱观论文,传统论文,价值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6)05-0003-05

一般意义上,“荣”就是光荣、荣誉。“辱”即羞耻、耻辱。荣与辱一直是中国古代先哲们研究的命题,儒学思想家的荣辱观有着鲜明的特点。本文仅从儒家传统荣辱观的现代价值的视角,探讨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的意义和途径。

明荣知辱,即划清荣辱的界限、确立荣辱的衡量标准,这是儒家传统荣辱观首先解决的问题。

任何一个社会,对社会现象、人们行为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需要有明确的主流价值取向。儒家先哲们认为荣辱之分在于仁、义、礼。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1]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2]宋朝时期的陆九渊指出:“由义为荣,背义为辱。”[3]这说明荣辱不在地位、财富、名声,只要遵守道义,符合伦理纲常的就是光荣的,反之,则是耻辱的。据此,荀子从“义”、“势”两方面解释了荣辱问题。荀子认为,荣分“义荣”,“势荣”,辱也有“义辱”和“势辱”。凡是由人们自身修养所带来的荣誉为义荣;来自“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4]等方面的荣誉是势荣;“流淫,汙漫,犯分,乱理,骄暴,贪利,是辱之由中出者也,夫是谓之义辱”;[4]势辱则为外力对人们形体上造成的耻辱。荀子指出“君子可以有势辱,而不可以有义辱,小人可以有势荣,而不可以有义荣。”[4]儒家把仁义作为衡量荣辱的最高标准,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仁义是处理人伦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虽然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有着不同的表述。正如孔子所说,人们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5]“君子去仁,恶乎成名?”[6]因而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7]孟子认为,“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8]荀子则指出:“礼者,人道之极也。”[9]礼使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宗法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位置。人只有按仁义而行事,才能知荣明辱,正确的处理人伦关系。不然,当政者不仁,就不能保江山社稷,平治天下。“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8]就此说,人们荣辱观的确立需要仁义规范的衡量与约束。离开了仁义礼制的规约,人们的荣辱观就会发生混乱。

好荣恶辱,这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儒学思想家从知耻的重要性,阐发了确立荣辱观对于个人、国家、民族的意义。孔子曰:“行己有耻。”[10]告诫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要时刻保持一颗羞耻之心,即总是以仁义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检点自身。知耻作为一种道德感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孟子提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1]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靠本能而生活。在社会中生活,人无羞耻感就与动物没有两样。知耻,对于人来说意义重大,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人生的第一要事。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11]也就是说,世上最无耻的是人不知道自己没有羞耻之心。凡为恶之言行,皆源起于人羞耻感的失却。人一旦丧失了知耻感,就会没有是非、善恶观念,忘却自己的社会责任,泯灭应有的自尊、自重和自爱,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甚至无视社会道德规范,无恶不作,成为一个道德堕落的人。“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12]知耻,是人的基本德性和道德人格表征,是人有所作为的动力。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以此为耻,方能知错而改,奋发有为,才能自觉地褒荣贬耻,扬善抑恶,严谨自律,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13]保持自己的羞耻心,就可逐渐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失去羞耻心,人则与禽兽为伍。

作为个体的人应当有羞耻感;作为一个民族,也应当确立正确的荣辱观;对一个国家来讲,同样要加强知耻教育。儒学思想家认为,国家的强盛,天下的兴亡,需要其成员隆礼尊道、贵仁尚义、明荣知辱,当然百姓要形成知耻感还须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一个社会,要“修仁义,伉隆高,正法则,选贤良,善百姓”。”[14]也就是说,国家要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引导人们修行仁义道德,扶荣祛辱,遵章敬贤,形成安荣恶辱的社会风气。作为君主,首先自己要率之以正,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3]如此,“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誉”。[15]就是说,在国家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其社会成员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而且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使其成员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人人知耻,则民心向上,社会稳定,国力增强。一个社会,如果无耻之行不受谴责,那就会人性泯灭,正义缺乏,禽兽横行。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虽然历经坎坷,但在那种博大精深的耻感文化的熏陶下,民族精英、志士仁人不断地求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使我们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以说,只有炎黄子孙人皆知耻,中华民族才会免受耻辱。儒家前贤提出的“杀身以成仁”[16]的舍生取义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7]的大丈夫人格,在今天仍然是我们需要继承的优良传统。中国当下正处于改革转型期,受价值多元化的冲击,许多主流价值被颠覆,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一定程度上社会在很多方面失去了基本的荣辱感,引发了诸多道德失范现象,也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因此,我们需要确立明确的善恶是非标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告诉人们现时代我们要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荣辱观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其确立也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既需要外部的条件,也要有自身的艰苦努力。对此,儒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思想。

荣辱观产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也就是说从认识论上为什么要提出荣辱问题。这一点也是任何思想家都不能回避的。对此,儒家从人性的角度寻求了理论支持。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8]强调了人性的相同和后天践履的重要性。后来的儒学继承者对人性问题作了不同的解释。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而且这也是仁义礼智的端点。人们通过存心养性,就可明荣知辱,担当大任。荀子则认为人性恶,人生来就有好利,耳目之欲等本性,顺其发展就会产生争夺和犯分乱理的行为。但人们可“化性起伪”,成为君子。“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2]人的本性尽管相同,但其后天习行程度的不同就有着各异的荣辱观。虽然儒学思想家对人性有不同的解释,但他们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一致的。性善、性恶的观点实质上都是坚持人性可失又可求的,希冀人们能够成圣成贤。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人本身就有善端,有荣辱之心,只要扩而充之,就可为尧舜。荀子的性恶论指出道德是源起后天的作为,人们的荣辱观是在隆礼积善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他们都注意到了道德主体性的发挥问题,把荣辱与人性的可变联系在一起。

荣辱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在人们的一行一动之中。儒学家从多个角度阐发了荣辱的内在结构及与荣辱相关的问题。

首先,儒家认为荣辱是与廉洁、节制密切相关的范畴。廉洁就是严于律己,循礼遵法,洁身自好,不贪欲,不谋私利。“有廉耻者,不生于大辱。”[19]廉洁之人不屑于狗苟蝇营,坚持人格的尊严,能够公正无私,尽己为人,精忠报国,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一个人私心太重,贪欲就胜,就会放纵自己,毫无廉耻,践踏伦理纲常。“好胜者灭理,肆欲者乱常。”[20]不耻者无所不为,他们把什么都想据为己有,而且不知羞耻的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这种人当政就会专权暴戾,奢侈无度,丧国害民。做人则会道德败坏,人性丧尽。廉洁就是要求人们行为要有度,要节制自己的欲望。人的饮食男女之欲应该得到满足,合理的个人利益需要给予尊重。但是,欲望不加以节制,而且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那就会把人混同于动物。“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21](P13)因此,人对自己的行为需要给以理性的限制,在各种利诱面前能够把握自己。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和个人利益的时候,必须处理好公与私、理与欲、义与利的关系。

明荣知辱,还要不断地改过迁善。孔子认为,“过,则勿惮改。”[22]人只有正视自己的过错,不断检点自身,才能有所进步。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七情六欲,个人能力与社会要求也会有一定差距,其言行难免有过错。缺点和不足不可怕,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23]也就是说,人们有过错是一种羞耻的事情,对过错遮遮掩掩、屡教不改是一种更严重的耻辱。人们需要通过反省,即“内自讼”,检点自己的言行,找出自己的不足,分析原因,制定纠错方案。内省是为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改过的目的是迁善,见贤思齐。对此,荀子提出要敬贤,即学习仿效贤者。对贤者“贵而敬之”,“亲而敬之”,以明确贤者为什么能够获得荣誉,并被人们所敬仰的原因,同时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缺憾。孟子指出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反求诸己,对所有事情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能推卸责任。

明荣知辱,就要正确地对待荣誉。儒家认为荣誉、显赫的名声不是靠吹嘘和争抢得到的,而是来自人们自己的不懈努力。名誉是“争之则失”,“夸诞则虚”[24]。人们只有潜心修身,专心致志学习,靠自己的实力不断取得较大的成绩,才能被社会所承认。名誉固然是重要的,它也是人在生活中需要争取达到的。如果仅仅为了虚名,或求得一时的荣耀而不择手段,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要做到宠辱不惊,虽然荣来誉,辱招毁,但是毁誉在人,立身有己。有时名与实是有一定距离的,有时在大是大非面前个人的荣辱又是小事,为了大义可以不顾毁誉。这就要求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气节,做到持志守身,从正不流,穷达自制,成仁取义,正确的对待富贵贫贱、荣辱功名。儒家反对为了荣誉而荣誉,因为在荣誉中必须包含深刻的内涵,即以仁义为核心。只有通过自身修行道德而获得的荣誉,才是人们所要实现的价值目标,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荣誉。反之,为求得地位、财富等形势上的荣耀而奔波,至多是小人之杰,为天下君子所不齿。

荣辱观的确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此,儒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的方法和途径。如他们提出要从经权的结合上对待荣辱的关系,也就是既坚持原则性,要求按仁义规范行事,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决定。孟子对嫂溺是否相救的问题说过,“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8]荀子、董仲舒等也对忠君孝亲等问题,提出了灵活运用人伦规范原则的观点。进一步说明了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荣辱问题的把握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其目的是使荣辱问题人性化。儒家认为确立荣辱观的关键是在于人们个人自身主动性的发挥,其中的重要一环是进行修身。孔子提出了从尚志到学思结合,直至身体力行而达到道德最高境界的道德修养的整个过程,孟子则把善养浩然之气,反求诸己当作修身的主要内容,朱熹论述了“居敬”、“穷理”互补的修养方法,陆九渊的“剥落”、“减担”,王守仁的“致良知”等方法,都从不同的方面阐发了修身对于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意义,并把其作为人们荣辱观确立的主观条件。另外,儒家在强学、积累、知行、学思等方面也有着较详细的论述,是研究荣辱观的重要历史资料。

儒家荣辱思想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现实人们价值观的确立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对儒家的荣辱观需做辩证的考察,不能一概而论。

儒家荣辱观以仁义为尺度,坚持了重义轻利的基本思想,具有道义论的倾向。一方面,崇尚道义可以激励人们树立强烈的荣辱感,自觉履行社会道德规范,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倾注全力,排除障碍,克服困难,不管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也义无反顾。另一方面,过度的强调道义的重要性,甚至绝对化,就会忽视人们自身正当利益的实现,人为的造成义利的对立与冲突。这容易使人们在树立荣辱观的过程中谨小慎微,畏手畏脚,墨守成规,赶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当前,在义利方面把握荣辱问题应处理好几对关系,一是荣辱与道义的关系,即以什么标准衡量荣辱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对“义”给予明确的界定。应该说,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实现祖国的繁荣,民族的昌盛,这是最高的义,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着重点。为之作出自己的贡献也是最光荣的事,反其道而行之则是耻辱的。这种大义又化为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具体要求,规范着人们的言行。当前,“八荣八耻”是一种最基本的价值共识,应以“八荣八耻”来区分最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二是义与利的关系,其主要解决二者的和谐问题。经常有人把义和利对立起来看待,实际上是片面的。如果义不能与利结合在一起,不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利益满足和精神享受,那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是毫无意义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5](P103)同时利离开了义,就成为没有社会价值的东西。社会意义上,利益是多元分层的,各种利益关系的处理是有一定规范要求的。尽管这些要求是具体的、历史的,但正是这些规范把人们置身于一种人类社会的氛围之中。“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认识到自己是人。”[25](P166-167)由此义和利是相互融合的,绝不是一种总是处于对抗状态的关系,也决不能把义或利作绝对的理解,并以此当作衡量荣辱的标准,而应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尺度。三是尊重个人正当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利益的实现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而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关注个人利益不再是一种羞耻的事情,只要按照社会要求行事就是光荣的。当然,尊重个人利益,不是崇尚极端利己主义,也不仅仅只是关注个人利益,而是要把个人利益的实现与其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人在社会中需要承担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庭、对他人的责任,不只是对自己的满足,因此应该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利益。只有这样才是光荣的,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是耻辱的。

儒家在荣辱观确立的途径方面强调主体性的发挥,注重人们的道德自觉,对于个人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利于荣辱观的形成。但是,荣辱观的确立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行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26](P251)从整个社会来说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安排,要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全社会讲荣辱,人人知荣辱的氛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能只是个别部门、少数人的事情。只有全社会都动员起来,大家把荣辱问题当成是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才能使明荣知耻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荣辱观的确立需要有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在当前首先要建立社会舆论平台。一般意义上,社会的主体舆论评判荣辱的尺度,会引导大众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荣辱观。今天,我们要树立的荣辱观属于社会主义的范畴,这就要求按照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就要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对此必须是十分明确的。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我们的人民明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有全新的理念,但这并不是让人们放弃基本的道德底线和伦理准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有序发展,要有与之相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需要有社会主义公民的高尚道德与之相伴。对此,要抓好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等教育环节的结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价值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使全体社会成员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又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宣传教育是从社会的层面开展的活动,对个人来讲,还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细化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之中,具体明确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亦即使荣辱问题由理论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切忌大而化之,只是当作口号,搞形式主义。荣辱观的确立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趋于科学完善,更要强化道德实践。道德实践就是人们自身道德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社会公民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道德水平,完善自身的道德素质是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应有之意。通过具体的道德实践,社会公民逐渐明确社会的价值标准,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养成正确的荣辱意识,并在此指导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也可以说,道德实践就是一个把社会道德原则不断内化为个人自觉意识的过程。进行道德实践,就要从现在做起,把弘扬正气,扬善抑恶当作自己的社会道德责任,应该看到在当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时下,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拜金主义、本位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权钱交易,权权交易,行贿受贿,贪污腐化,等等。各种丑陋现象的出现,表明了目前在社会生活中部分人基本道德的沦丧,以及工具理性的扩张。如果任凭这种荣辱颠倒,是非不明的现象泛滥,那我们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会延缓。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使每个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基本任务。从现在做起,就是从今天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求真务实的道德实践中,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一点一滴,日积月累,不断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标签:;  ;  ;  ;  ;  ;  ;  ;  

儒家传统荣辱观的时代价值转换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