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利转化中产品与服务组合效应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合论文,效应论文,专利论文,高校论文,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专利是一种高信息量集成的知识产权,相关统计分析表明,专利涵盖了世界科技信息的90%-95%。从知识管理角度来看,专利技术基本上是一种指导人们“如何去做”的显性知识。显性知识虽然具有易于传播的特点,但企业若想真正将这种显性专利技术知识成功产业化,首先必须将其转化为企业内部的隐形知识,而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1]。但是,由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20所国内高校联合完成的“大学专利技术转化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实现成果转化的项目不到1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2];且涉及专利技术的技术合同占学校技术合同的比例不高[3]。尽管大量研究表明,专利质量不高、专利技术转化配套政策存在瓶颈以及专利转化机构市场化能力较弱等是制约高校专利技术成功转化的重要因素。但近些年,随着我国高校与企业专利技术合作日益增多,另一个严重问题凸显出来,即很少有高校考虑将专利技术产品与配套的服务结合起来共同转化,“重产品轻服务”已经成为制约高校专利转化的重要瓶颈。技术产品的成功转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提供方的配套服务,完善的服务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提升学习能力,更能弥补专利技术本身和政策等方面在专利转化过程中的缺陷。所以,本文从产品与服务组合的角度研究高校专利转化过程具有现实和指导意义。
1 专利转化中产品与服务组合效应的内涵
1.1 专利转化中的产品与服务
整体产品是从整体上把握产品的概念,是市场导向营销观念的直接体现,它站在顾客需求角度考虑产品内涵,强调从顾客购买产品所获得的全部利益和满足来把握产品概念[4]。整体产品的内涵突出产品的完整性,尤其对于专利这种高新技术产品,顾客需求更为成熟,更应当挖掘产品特性,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在高校专利转化过程中,“专利产品”并非只包括已经产品化的专利,其内涵更倾向于一种虚拟化的整体产品,一般指高校成熟的专利技术以及企业在引进专利技术后,高校所提供的配套服务。
服务作为产品的一个重要特性,指服务提供者与服务使用者协同生产价值的关系,通过工作共享、风险共享、信息共享、决策共享的选择实现价值增加[5]。服务一般通过改变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实现协同,分为3个层次:①客户对产品的基本期待,即客户主观上对产品是否满意;②通过分析客户的客观需求,满足其期待,使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增加;③超越,即超出客户期待,令客户难忘。
1.2 组合效应的内涵
有关组合效应及其内涵的研究较少,一般生物学和力学领域较多提及此概念,且彼此有相通之处。生物学从组合效应实现过程界定其内涵,强调影响效应的诸因素均不可或缺。力学领域的组合效应则更多从组合效应的结果界定其内涵,突出组合效应是一种最不利或最优化的效应。综合两个领域对组合效应的理解,考虑高校专利转化过程,我们会发现服务本身是产品的价值延伸,割裂专利产品与服务,或者忽视任何一方的影响力对高校专利转化的最终结果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将专利产品与服务组合起来,才能帮助高校实现最优化的组合效应。
因此,本文把高校专利转化过程中产品与服务的“组合效应”定义为:高校在充分考虑企业专利需求层次的基础上,统筹不同阶段企业专利需求与高校专利后续服务的特性与影响力,通过确定最优的需求与服务配套路径,实现专利转化价值最大化。
1.3 组合效应对高校专利发展的作用途径
(1)组合效应体现在通过为企业客户提供高价值的心理感受,扩大高校专利顾客群体的广度和深度。作为高校重要的客户资源之一,企业一般通过售后服务区分提供相似技术的高校。可以说重视售后服务就是重视企业需要,产品与服务的组合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忠诚度,促使企业由潜在顾客向终生顾客转变。
(2)组合效应体现在通过服务建立市场与专利应用反馈信息,强化高校研究的市场适应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角色也在发生改变,传统脱离市场的科研定位已经过时,高校必须注重培育市场竞争力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在专利转化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利用后续服务这种渠道,获取来自专利技术产业化下游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与完善专利产品的研发方向,提升科研竞争力。
(3)组合效应体现在通过培育企业更强的品牌忠诚度,提升高校的品牌形象。在营销领域,品牌价值已得到充分验证,而专利产品的配套服务可以使企业加深对高校的信任,这种信任本身就是一种品牌效应的表现。
2 高校专利产品与服务组合效应影响因素
高校专利转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实现产品与服务的组合效应,不仅要考虑专利产品和服务的特性,也要考虑如何协调二者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因此,有必要对影响专利产品与服务组合效应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权衡各自的影响力。
2.1 专利技术性能
专利技术性能是高校提供专利产品的核心,是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同时也是专利产品与服务组合效应的主体构成要素。它是客户要真正引进的东西,是客户需求的中心内容。高校承担大量国家和地方政府科技计划项目,侧重于基础研究以及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开发,通常具有较高的创新度和较低的可替代性。因此,技术适用性、复杂度和成熟度成为高校专利技术产业化重点考虑的技术性能因素[6]。如何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使研发的专利技术在性能上能够满足客户的真正需求,是实现专利产品与服务组合效应的前提条件和关键要素。
2.2 配套服务
专利的技术性能决定了其后续服务具有更多知识服务的特性,即高校需要向客户提供有关专利产品的技术方案、性能、质量、技术、核心及产品化过程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等技术和专业知识,且专利的技术含量越高,服务就显得越为重要。专利转化效益与后续服务的质量密切相关,服务与专利技术性能的融合程度能有效弥补专利技术本身的缺陷,进而最大限度实现专利产品与服务的组合效应。
2.3 专利需求层次
客户利益是一切高校专利转化工作的出发点,而明确客户对高校专利的需求层次则会为高校开展工作明确方向。客户需求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具有发展性。它要求高校在满足客户需求时作出相应的变化,从客户利益角度协调自身的发展。高校专利转化过程相当复杂,而要做到专利技术、配套服务以及客户需求层次的动态平衡,必须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把握高校专利转化中产品与服务的组合效应,明确企业专利需求层次。
3 高校服务与企业专利需求特性
合适的实施手段是高校实现组合效应的关键,而企业专利需求层次是高校提供后续服务的前提。下文将就高校专利技术服务模式和企业专利需求层次及其特点展开论述。
3.1 高校专利技术服务模式及特点
专利作为一种显性知识,具有知识的一般属性,企业从高校引进专利技术实际上是知识传播的过程,知识传播在技术流通领域更多表现为技术的后续服务。而高校根据专利自身的技术性能状况设置相应的配套服务模式,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地实施专利,而且会增进双方的交流沟通,深化彼此的合作。双方交互的程度会随服务标准化程度的不同而不同[7],综合考虑知识服务提供过程中服务双方交互的程度,并结合专利自身的技术特性以及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服务操作手段,本文将专利后续服务模式分为跟踪服务模式、咨询服务模式和自助服务模式。
3.1.1 跟踪服务模式
这种服务模式一般要求高校指定专职顾问或顾问团队,从客户需求分析开始到满足客户需求为止,全程跟踪参与。一般来讲,在专利转化过程中,专利技术性能越高,技术复杂程度也越高,实施难度也越大。因此,针对这种专利的转化,高校需要对专利信息进行实时跟踪调查,并定期向客户提供调查报告,使用户能够获得最及时的专利动态信息,为客户的专利事务提供最及时的信息保障,否则专利产品与服务的组合效应就可能被削弱。该种模式下服务双方的交互程度最高,双方对服务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程度也最高,从而产生了较高的服务成本。服务方式主要有制定专利配套技术研发方案、管理咨询、法律服务等。
3.1.2 咨询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高校以专门的知识、信息为资源来解答客户提出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是咨询服务模式的基础,信息生产贯穿整个咨询过程。咨询本身就是信息增值的过程,具体表现为通过信息在高校和客户之间的流动带来的智力信息服务,与原始信息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价值[8]。考虑到服务成本与效率的影响,在专利转化后,咨询服务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在高校与客户之间建立沟通桥梁,为信息传递提供支撑,且咨询服务较跟踪服务更适用于技术性能相对较低的专利组合转化,通过信息交流,既实现了专利价值提升,又达到了服务效果。高校一般通过网络技术服务平台和通信技术服务平台两种方式向用户提供具体的知识和信息,例如Email咨询服务、电话咨询服务和网上咨询台等。
3.1.3 自助服务模式
高校根据以往服务的经验及客户需求内容的分类,对低层次且重复性大的需求,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通讯手段为客户提供标准化服务和解决方案,并由用户采用自助服务的方式满足其需求。据统计,中小型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1%,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资金实力,都决定了绝大多数企业在引进专利后,会选择更为便捷、成本更低的后续服务来满足自身需要。与跟踪服务模式和咨询服务模式相比,自助服务模式更能与技术性能低的专利相融合,最能符合客户预期。自助服务满足的一般是客户最基础、最基本的需求,但往往也是客户最为看重的,因此自助服务质量也往往最能体现高校专利后续服务的整体水平。
3.2 企业对高校专利需求的层次及特点
企业对高校专利需求的层次是指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个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高校专利现时需求的划分。由于引进的专利多涉及高科技领域,产品复杂度高、技术创新链长,专利的产业化进程与企业科研人才、资金投入以及科研设施等产业化资源密切相关,且受国内外市场竞争、国家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对专利技术的需求时刻变化,也体现了企业作为客户的一种特性。
Kano模型由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9](Noriaki Kano)在行为科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启发下提出,它将满意与不满意标准引入质量管理领域,并基于此定义了3个层次的顾客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本文从Kano模型出发,结合专利在企业的运用现状,将企业对高校专利的需求划分为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战略型需求(见图1),且不同需求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见表1)。
图1 企业专利需求层次
3.2.1 基本型需求
企业的基本型需求是指那些不涉及后续服务,且由国家政策导向催生的专利需求,即单纯的专利产品需求。不涉及后续服务是指由于发展或知识产权意识水平的局限,企业认为后续服务不是理所当然的。即在企业引进专利后,如果高校提供了后续服务,则企业会获得满足感;若没有,也不会有失落感。
3.2.2 期望型需求
期望型需求是指企业专利需求延及服务的一种需求。延及服务是指企业认为高校理所当然地应该在企业引进专利技术后提供后续服务,否则企业就会感觉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产生失落感。
3.2.3 战略型需求
战略型需求是指企业对高校专利的需求延及企业战略层面的一种需求。企业专利战略是指企业充分运用专利制度,通过专利技术开发、专利技术实施、专利许可证贸易、专利信息应用等专利运作,谋求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整体策略[10]。专利战略日渐成为企业占据和维持竞争优势、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经营战略之一[11]。对专利战略型需求的关注是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 高校专利产品与服务组合选择矩阵与转化模型
尽管专利产品与服务的组合效应对高校专利发展的作用途径较多,但实现组合效应的机理相对明确,主要通过明确企业专利需求层次,合理匹配高校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后续服务模式。只有准确把握高校专利后续服务模式与企业专利需求层次的动态匹配,专利产品与服务的组合效应才能得到持续、良好的发挥。
4.1 专利产品与服务组合选择矩阵
不同类型、规模及产业化资源的企业对高校专利的需求表现为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与战略型需求的不同组合。设基本型需求为A,期望型需求为B,战略型需求为C,其中A[+]表示较高的基本需求,A[-]表示较低的基本需求;B[+]表示较高的期望需求,B[-]表示较低的期望需求;C[+]表示较高的战略需求,C[-]表示较低的战略需求。此外,专利自身的技术性能,包括专利创新度、技术发展趋势、技术成熟度、技术适用性、技术复杂度和技术替代性等对后续服务模式选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基于此将专利技术性能设为D,D[+]表示较高的专利技术性能,D表示较低的专利技术性能。最后,考虑到企业的产业定位与规模对其专利需求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科技型企业对专利较非科技型企业有更多的需求,大型企业较中小型企业有更多的需求,且所有企业对专利的需求随着企业发展呈现递进式增长。通过对6种专利需求层次的随机搭配,可以得到26种不同的专利需求组合,基于企业类型与规模对专利需求的影响,最后筛选出A[-]、A[+]、A[+]B[-]、A[+]B[+]、A[+]B[+]C[-]、A[+]B[+]C[+]6种专利需求组合。结合高校的专利技术性能与企业的不同专利需求组合,构建了高校专利产品与服务组合效应选择矩阵(见表2)。
企业对专利的需求层次决定了高校后续配套服务的整体水平,而高校专利技术性能的高低则会在纵向层面对其提供后续服务的水平产生影响。专利自身的技术性能与企业专利需求层次为高校后续模式的选择奠定了基础,通过准确定位客户对象的产业类型以及规模,能帮助高校及时调整策略,从而选择最适合的后续服务模式,在专利转化中发挥产品与服务的组合效应。
4.2 专利产品与服务组合转化模型
企业发展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它决定了高校在专利后续配套服务模式的选择上也是动态变化的。选择适当的服务模式不仅可以帮助高校最大限度地利用技术资源,还能够为企业带来应有的经济利益。不同产业对后续服务的需求程度不同,而企业规模大小与其产业化资源条件则会从更微观的角度影响服务模式的选择。因此本文从企业角度出发,将产业背景、企业规模与企业产业化资源作为约束条件,构建了专利产品与服务组合转化模型(见图2),为高校在专利转化过程中配套服务模式的选择提供指导。
图2 高校专利产品与服务组合转化模型
(1)自助服务向咨询服务转化。企业发展初期,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市场规模都处于较低水平,而专利产业化进程与企业发展现状是紧密关联的。自助服务具有简单、方便的特点,且成本较低,非常适合企业发展初期使用。随着企业的发展,它越来越需要更为细节的服务,自助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此时通过咨询式服务,和技术提供方直接交流能够有效解决企业的问题。此外,企业产业背景的转变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对专利的需求,从而引起对专利服务模式的选择变化。
(2)咨询服务向跟踪服务转化。专利的产业化资源是制约企业运用专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专利在企业中运用层次的表征。当企业专利产业化资源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对专利需求服务的要求更为专业,需要企业与技术提供方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跟踪服务就是应对这种需求而产生的,其在咨询服务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助服务,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利后续服务。
5 结语
通过调查分析高校服务的不同模式和企业对专利的需求层次,针对双方的现时需求,创建了高校专利产品与服务组合选择矩阵,对于高校在专利转化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实现产品与服务的组合效应是一个有益探索。同时指出,企业产业类型、规模以及专利产业化能力是影响企业选择何种高校后续服务模式的潜在动因,可以为高校适时调整服务模式提供积极参考。
众所周知,有关路径的研究需要考虑众多因素,加之高校专利的转化过程极其复杂,因此,虽然本文的研究侧重借鉴现有研究结论以及实践操作,通过有效融合满足自身研究的需要,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高校协同其它举措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包括:①完善链接产品与服务的支持平台建设。高校作为提供后续服务的主体,相关支持平台的完善是实现产品与服务组合效应的关键,支持平台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规章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②建立“组合效应”的定期反馈与纠偏机制。后续服务建立在企业与高校彼此交互的基础之上,而交流作为一种交互的重要手段,其有效性关乎服务质量。如果说高校一线服务人员与企业的非常态化交流,可以为企业专利需求带来满足感,从而为高校带来短期组合效应,那么定期的、常态化的反馈与纠偏机制则会从制度层面给企业带来物超所值的享受,为高校带来长期的组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