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颖[1]2001年在《电视叙事理论刍议》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传播范围最广泛的大众媒介之一,电视自出现至今已逾7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深刻地介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给人们带来信息与娱乐,而且引起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近年来围绕电视所展开的理论研究已成为学界热点,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电视进行学理性考察。笔者所选取的理论视角是文艺学领域内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叙事学。本文从叙事学视角介入电视研究,以受众的收视行为作为基点,尝试建构一个宏观的电视叙事学研究模式。 本文分叁个部分展开。第一章阐释叙事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叙事理论对电视研究的适用性。第二章阐述电视的媒介特征以及电视叙事相对于小说叙事和电影叙事所具有的特殊性。第叁章探讨电视叙事的研究方法并尝试建构一个电视叙事学的研究模式。余论部分将涉及电子技术的发展给电视叙事带来的新变化,并试图对电视叙事学的前景进行前瞻性思考。
张亚刚[2]2014年在《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研究》文中提出在一个全球化多媒体的信息时代,媒介竞争日趋剧烈,中国电视业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热衷于采用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研究以故事化的电视新闻节目为研究对象,以传播学和叙事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并参照新闻学、电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首先分析了国外节目成功经验的引进对我国媒体视野和思维的开拓与启发,接着探讨了电视新闻节目故事化倾向产生的必然性——国内社会转型期对新闻改革的迫切诉求,还从媒体的市场化运作和新闻传播理念的转变等方面说明了这种倾向产生的必要性。本研究梳理了叙事学和电视新闻叙事发展的源流变迁,回顾了国内电视新闻节目故事化的研究现状,总结出电视新闻在讲故事时使用的丰富语言和电视新闻节目故事化的特点。本研究以我国一些有代表性的电视新闻节目作为研究样本,从新闻叙事学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电视媒介独特的传播特点,引入大量案例,并对典型节目进行具体分析,从展现冲突、设置悬念、把握节奏、突出细节等方面解析电视新闻节目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和表现技巧。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新闻故事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潜藏着许多问题和隐忧。比如,过度重视新闻的艺术性而造成真实性缺失;节目一味追求高收视率,缺乏媒体责任感,而导致的庸俗化、同质化、泛娱乐化等问题。如何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认为电视新闻节目在运用讲故事的手段时,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头脑,把握好“适度”和“节制”原则,必须要在故事化潮流中保持个性和创新性,使故事化的电视新闻节目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当然,本文尚有很多不足,希望能在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研究方面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能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具体操作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指导。
敖俊杰[3]2008年在《论电视新闻叙事表象下的意识形态诉求》文中指出近年来,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叙事类型已逐渐为新闻学界和新闻业界所认可,实践中,电视新闻“故事化”日趋盛行。在此影响下,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得到进一步体现。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了硬币的另一面——电视新闻的意识形态。其实,在这种故事化的趋势中,电视新闻的意识形态作用并不是被忽略了,而是以一种极其隐蔽的方式被“自然化”在对新闻故事的讲述过程之中。因为这种隐蔽和自然意识形态反而更容易被观众内化,从而形成虽然潜在但更加深刻和深远的影响。我们研究电视新闻叙事过程中的意识形态诉求,一方面可以提高受众对新闻的解读能力,提高对西方电视新闻节目的批判性理解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为我国的电视新闻实践提供一种理论指引,使得电视新闻在好看的同时更好地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形成良好向上的社会风气。本文首先通过对“新闻叙事”和“意识形态”这两个概念的相关理论研究的回顾,分析了叙事理论在电视新闻实践中的体现,探讨了电视新闻的叙事特性和叙事结构,并指出电视媒介作为国家上层建筑一部分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而后分别从电视新闻的叙事视点、叙事话语和叙事结构叁个方面对电视新闻的意识形态含纳过程进行了研究。第叁章对经由视点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层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与不同类型的叙述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第四章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为主要理论依据,试图从微观的话语分析向度,探讨了新闻话语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第五章借用梵·迪克的宏观语义结构理论对电视新闻的叙事语篇进行结构分解和分析,研究电视新闻如何通过对叙事构件的组装和编排体现媒介的态度、立场和情感,即意识形态。
刘佳[4]2017年在《“天涯共此时—台海记忆”叙事艺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电视叙事学等理论对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访谈类电视节目《天涯共此时》台海记忆系列节目(以下简称“台海记忆”)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区别于已有研究中把访谈节目与其他电视节目类型一概而论的叙事研究方法,本文在充分把握访谈类电视节目自身的特质以及其所具有的电视叙事艺术的基础上,分析“台海记忆”的故事建构、电视对话以及电视策略叁大叙事艺术特色,以期深化访谈节目的研究。本文以“台海记忆”自2013年7月30日首播、至2016年9月30日播出终止共177期节目为总样本,重点研究其中的30期节目。围绕节目“对话者——传者和受者”、“对话内容——信息及效果”、“对话方式——媒介”叁大叙事主体,对该系列节目的叙事建构、对话分析、叙事时空叁部分进行具体论述。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台海记忆系列节目的故事性叙事特征,以及作为电视访谈节目的故事建构特色。对以人物为中心建构的故事中的“中心话语”作用、以事件为中心建构的故事中事件的情节扩展手段进行区分研究。区分人物“中心话语”中“亲历者”与“知情人”在叙事话语中的不同特点;分析“台海记忆”注重对事件情节扩展的叁种建构手段,即顺序性要素“统首尾”;联结性要素“设悬念”;对比性要素“定节奏”的结构要素特征。第二部分将电视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论述台海记忆系列节目由故事性向对话性转变的叙事艺术特征,分析对话关系与“传——受”关系的对等因素,从电视叙事学研究新的视阈确定“台海记忆”的叙事主体,并把对各个叙事主体之间关系的探讨集中于“对话视角”来进行分析。第叁部分是对“台海记忆”的时空叙事特色进行论述,突出分析了四个主要特征:第一,以开头为重的叙事时间:提出了“故事的话语时间短于故事时间”的观点;第二,“内外共构”的叙事空间:对“台海记忆”“内外共构”的空间叙事及特征进行研究;第叁,分析了“台海记忆”重构历史话语的特色;第四,从“对话观众”的角度研究“台海记忆”的叙事策略,即个性命题到他人话语。分析了“台海记忆”的对话立场、栏目定位对成功实现对话历史、对话观众的策略。
崔绪军[5]2016年在《网络娱乐类谈话节目《奇葩说》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奇葩说》作为2015年收视率最高的网络娱乐类谈话节目,近年来成为媒体与社会关注的热门对象。它的辩题设置、语言风格、以及选手的“奇葩”程度也引起学界的重视,但是大家对它的研究还都停留在表象,并没有认识到它之所以受到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叙事建构。《奇葩说》中叙事者可以分为外显叙事者与内隐叙事者,这两类叙事者具体到节目角色中分别包含:正反方辩手、主持群、弹幕网友与幕后制作人员、现场观众、播出前参与话题讨论的网友。他们各司其职,对自己的叙事行为负责,共同完成叙事、控制与传达的功能。叙事手段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影像造型与声音系统两个方面。影像造型方面,《奇葩说》在精心安排演播室现场布景以及出镜人员服装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后期制作对于画面叙事的作用,大量使用了幽默漫画与调侃的艺术字,这对于镜头叙事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声音系统的叙事主要包括人物对白以及音乐音响的使用,这些声音的运用在一定程度减少了视觉陈述的模糊性。网络娱乐类谈话节目的叙事时间与空间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奇葩说》中叙事是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一是故事本身发生的时间,二是说故事的时间。据此可以将叙事时间分为倒叙与预叙两种方式。叙事是一种具体的时空现象,它的发生不仅有具体的时间,也有具体的空间。“故事空间”与“话语空间”组成了《奇葩说》中的叙事空间。其中的故事空间是指叙事者所讲述的故事发生的场所或地点;话语空间是指叙述行为发生的场所或地点,《奇葩说》中主要就是指演播室。与其他的网络娱乐节目相比,《奇葩说》在娱乐的同时也注重了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传达,这种传达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叙事者对故事与话语的干预来完成。“解释”“概括”“判断”是叙事者进行故事干预的手段。对话语的干预基本都是指向节目中辩手的发言,其一是主持群对辩手话语的干预,其二是辩手之间话语的相互干预。通过叙事干预,受众不仅获得了娱乐,而且也接收到了叙事者的意识形态。通过运用叙事理论对《奇葩说》的解构,可以从根本上揭示节目中具备叙事功能的各叙事元素是如何实现叙事意图的表达的,还可以解剖《奇葩说》是如何在娱乐的同时保持正确价值观传达的。作为成功的网络自制节目的典范,通过对《奇葩说》的叙事学研究,旨在为网络娱乐类谈话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
程大艳[6]2016年在《叙事学视角下《法治在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视法治节目是伴随我国法治建设而新生的节目类型,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传播法律知识的重要责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要求电视法治节目不仅要当好普法“宣传员”,还要在更高层次上宣扬法治精神、培养公民的法治理念、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切实参与到国家法治建设中来。在法治节目发展的繁荣期,《法治在线》这档电视法治新闻类栏目应运而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该栏目以其新闻时效性、法治思想性和法律服务性等特点,成为展现我国法治进程的代表性节目。本文以央视新闻频道《法治在线》2015年102期节目为研究样本,在叙事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下,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法治在线》叙事符号的运用、叙事话语建构、叙事模式进行分析,并对《法治在线》现存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期望对其它电视法治节目的发展提供参考。文章首先对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相关文献资料作了介绍,梳理了叙事学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概述了我国电视法治节目及《法治在线》栏目的发展。文章主体部分运用叙事符号的相关内容,分析了《法治在线》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叙事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及不同叙事符号所承担的叙事功能;以探讨《法治在线》叙事话语构建为重点,分别从叙事时间、叙事声音两个方面分析该栏目在“讲故事”过程中的叙事策略、叙事视角和聚焦。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法治在线》在叙事时间上注重对场景的呈现,追求真实的现场感。在叙事声音上,采用复合视角进行叙事,呈现多元化的叙事声音。文章最后通过分析《法治在线》栏目中不同新闻题材的报道特点,归纳出了《法治在线》五个基本的叙事模式,并对该栏目叙事中存在的感官主义倾向、法理与故事的融合度较低等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胡少红[7]2016年在《档案揭秘类电视节目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档案类电视节目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入大众的视野后,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壮大。它的发展与传统的“历史热”、人们的信息化需求和档案本身的真实性、揭秘性等原因密不可分。本文运用文献分析、个案分析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档案揭秘类电视节目进行叙事分析,剖析出这类节目成功因素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档案揭秘类电视节目的故事和话语两方面的分析发现,《档案》节目在叙事题材上具有重大性、揭秘性的特点;紧跟社会热点节庆点;叙事视角的独特性和挖掘的深度性,这些是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节目现场使用各种特色道具,缩短了观众的距离感;场景的“真实”再现营造了特地的历史时空;合理设置悬念和主持人“游走式”式的讲述方式也促使节目成功。档案揭秘类电视节叙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叙事题材的雷同,过度的故事化叙述和主持人表演痕迹过多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措施,比如扩大叙事题材、平衡主持人主持和表演双重身份和适度的故事化叙事。
陈昌杰[8]2017年在《叙事学视阈下的体育新闻脱口秀节目《陈言网事》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在叙事学分析理论框架下对体育新闻脱口秀栏目《陈言网事》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首先,叙事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叙事主体,其中主持人陈怀杰对栏目的重要性体现在栏目的制片人、节目的制作、发展走向等方面,这对一档栏目来说,既是好事也是隐患。另外,因为网络媒介平台的缘故,叙事接收者与叙事者之间较强的互动,成为了《陈言网事》不同于一般央视体育频道栏目的特色之一。栏目的微信公众号逐渐打造成了一个集公益、电视栏目为一体的网络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栏目带来了更多的忠实受众。在叙事文本方面,故事性和正能量是较为明显的特征。《陈言网事》涉及题材较为广泛,致力于突出其“网络天下事”的特点,并且时常关注普通运动员、注重人文情怀的内容。叙事策略方面,陈怀杰将近期发生的热点体育故事进行拆分,再通过自己对体育的理解对事件进行重新的构建,整个叙事策略方面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娱乐化、通俗化、人文化的特点。纵观现今的电视体育栏目,大多都以竞技化、娱乐化较强的体育栏目为主,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陈言网事》并没有披着竞技和娱乐的外衣去迎合主流,而是以故事性、正能量独树一帜。
杨青瑕[9]2016年在《电视新闻系列报道《绝对忠诚》的叙事学分析》文中指出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电视媒体“一屏独大”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为争取更多受众市场,湖南广播电视台近年来对新闻报道进行叙事创新,制作播出多个现象级“新闻大片”。2014年4月,在《湖南新闻联播》推出的大型系列报道《绝对忠诚》,就是一个范本。该节目获得很高的社会关注度和业界口碑,并获2015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绝对忠诚正气歌”响彻整个社会。“内容为王,形式是金”,《绝对忠诚》的成功与其叙事艺术是分不开的。叙事学与新闻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为新闻传播学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新观点与新内容。本文试从叙事学的视角分析《绝对忠诚》。基于传播过程的“5W”模式,本文从叙事者——谁在说,叙事符号——说什么,叙事策略——怎么说,叙事接受——对谁说等方面对《绝对忠诚》的叙事内容和叙事形式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绝对忠诚》节目的成功在于其形式与内容上立体多元的叙事艺术,包括陌生题材与重大主题的统一,运用原型话语实现意识形态承载任务,以影像纪实的方式呈现视觉盛宴,多元视角立体凸显“人民英雄”形象,通过叙事元素的二元对立、设置悬念、利用细节说话、运用陌生化手法等文学表现手法丰富故事张力等,采用组合拳创新节目编排形式,共同打造“新闻大片”。《绝对忠诚》共播出四季,本文以这四季节目为分析样本,使微观与宏观研究相结合,技术层面与意识形态相补充,对《绝对忠诚》这一现象级新闻报道进行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叙事学分析,寻找其成功的新闻叙事规律,以给当下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写作提供有益借鉴。
徐春霞[10]2017年在《《金星秀》节目的叙事学分析》文中提出脱口秀起源于国外,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节目形式。《金星秀》作为脱口秀的后起之秀,自2015年1月28日播出以来,获得了不俗的收视率,节目中产生的话题、话语、表情包经常登上各大媒体的热搜榜,形成全民讨论的热潮。究其原因,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除了其线上线下的互动模式、节目求新求变的形式设计外,在内容上,其成功的叙事能力满足了受众的不同需求,使《金星秀》在众多的脱口秀节目中脱颖而出。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传播学、电视叙事学、符号学等理论,对《金星秀》节目的叙事进行研究,总结其在激烈的电视市场竞争中找准定位、寻求创新之道。具体而言,以《金星秀》为文本基础,分别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叙事行为和叙事语言四个角度出发,研究节目如何“讲好故事”,从而梳理出它的叙事特征和社会传播价值;同时探讨《金星秀》节目存在的启示和不足,希望通过对节目的叙事研究,为未来脱口秀节目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借鉴作用,也为叙事学在脱口秀方面的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 电视叙事理论刍议[D]. 周颖. 厦门大学. 2001
[2]. 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研究[D]. 张亚刚. 云南师范大学. 2014
[3]. 论电视新闻叙事表象下的意识形态诉求[D]. 敖俊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4]. “天涯共此时—台海记忆”叙事艺术研究[D]. 刘佳. 四川师范大学. 2017
[5]. 网络娱乐类谈话节目《奇葩说》的叙事研究[D]. 崔绪军. 辽宁大学. 2016
[6]. 叙事学视角下《法治在线》研究[D]. 程大艳. 新疆大学. 2016
[7]. 档案揭秘类电视节目的叙事研究[D]. 胡少红. 新疆大学. 2016
[8]. 叙事学视阈下的体育新闻脱口秀节目《陈言网事》研究[D]. 陈昌杰. 成都体育学院. 2017
[9]. 电视新闻系列报道《绝对忠诚》的叙事学分析[D]. 杨青瑕. 湖南师范大学. 2016
[10]. 《金星秀》节目的叙事学分析[D]. 徐春霞. 西北大学. 2017
标签: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论文; 新闻与传媒论文; 电视新闻论文; 电影叙事结构论文; 网络新闻论文; 叙事手法论文; 叙事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