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教育优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_文化论文

利用网络教育优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_文化论文

利用网络教育优势 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民族论文,网络教育论文,优势论文,文化论文,弘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必须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必须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渐明显,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运用网络手段,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这些年来,在国内逐渐出现了民族文化复兴的可喜势头。尽管人们对此见仁见智,评价不一,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振兴民族文化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多方面的意义。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民族文化得不到发展而逐渐消解,民族精神就会逐渐衰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是培育和发展民族精神的载体,担负着传承民族精神的庄严使命。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是新世纪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举措和重要保证。

二、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

中国两千年历史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厚。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希望建立一个“天下有道”的社会,追求着“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理想政治,后来儒家把它发展为“大同世界”的理想,并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这一理想。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理想,希望通过“无为”政治来使之付诸实现,“无为以静,天下将自定”。但是,他们所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和社会理想,往往都难以实现,最后反而被用作粉饰现实的工具。因为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主义,往往都是一种空想,是一种主观的愿望。但古代的思想家们所追求、设计的社会理想,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一种人本主义倾向。中国古代的人本主义尽管在“天、地、人”中强调人可以“参天地、赞化育”,具有其内在的主体性,主动性;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人本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与动物关系上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价值,而进入社会领域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则十分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很少谈到个人的独立,个人的权利与地位。这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那种反对神本主义,讲究独立人格、天赋人权,强调个性解放,具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人本主义。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实际上只规定了人在“五伦”道德关系下的主体性,缺乏人对社会的权利与个性独立、个性自由。它决不可能导致西方的那种民主自由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辩证思维比较丰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易经》就系统地提出了天和地、乾和坤,阴和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变的辩证法思想观点,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而道家的老子则提“道”的理论学说,阴阳相对而生万物,阴阳转化而有万物发展,提出了“有”和“无”,“无为”与“有为”,刚与柔,动与静等一系列概念范畴及其相互之间联系转化的认识,影响着后来我们整个民族的思维。可以说从先秦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就形成了一种注重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求取和谐统一的思维方式,这当中当然也包括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具有相当丰富的辩证法因素,尤其是强调和谐统一,反对“过”与“不及”,在一定条件下有是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养成了整个民族中庸求和,注重事物相互联系与动态发展,求稳定,求统一的思维方式,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伦理学发达,注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讲求人际道德关系与社会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有合理性一面,但有别于西方哲学,西方文化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冲突和矛盾斗争,主张人定胜天,研究自然,战胜自然,自然科学发达。但是这当中也有两点必须看到,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它以道德伦理融化一切,突出“伦理本位”与“道德中心主义”,过分注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不太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对后世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往往是从总体性去把握联系,不注重分门别类的具体分析,它是笼统的而不是深入细致的,直观和表浅成分、臆想与猜测成分比较重,它在对待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混沌的,笼统的,造成了近代科学的落后。

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性主义十分发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革,文化空前活跃,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先秦各家授徒之说,百家争鸣,得以从商周神巫文化中解放出来,这是对以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孔子说过:“文五既没,文不在滋乎?”事实上后来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弘扬中发展,具有现实的理性。这种理性既没有走向从容的抽象思辨之路,也没沉入厌弃人世的追求解脱之途,而是执著于一种实用的理性主义,同时也是一种道德理性主义。它特别强调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是一种“伦理本位”、“道德中心”,它关注“人”的主体性,人的“心性”只是要求把做人的道德建立于理性的基础上,社会实践主要只限于单一的道德实践,它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人的道德价值”研究方面,在伦理学方面十分发达,具有独创性,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可是它却不能将人的主体性用到物质世界,用到经济科技上去。中国传统文化往往也把人对自身的认识和人的道德价值反射到宇宙中去,“尽性、知命、知天”,但并没能把“天”与“人”严格区分开来,缺少对社会经济和科学的研究。

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在全球化趋势的世界中,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关于西方文化,它是在多元化政治、多元化政党和多元化信仰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以自由、平等、尊重、法制、人权等价值观为核心的稳固的道德价值体系和民族文化的,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文明成果。我们知道,任何民族文化要延续发展,就要勇于和善于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要对世界上其他文化采取开放的态度、兼容的态度。

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西方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才能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道德文化和民族道德心理。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同时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教育优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尤其是基于网络条件下的新型高等教育,如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函授教育等,更有了充分施展优势的途径。

首先,在远程开放教育的文化建设中,应该大力提倡“以人为本,求实创新”的现代文化建设方针,强调在远程开放教育中重视人的和谐发展,强调在远程开放教育中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在素质教育中,必须重视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为人的发展服务,而完整的个体人表现出的是“人的和谐发展”,这是教育的目标,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其次,在远程开放教育的文化建设中,应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远程开放教育部门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建立“在线学习平台”,帮助学生养成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网上自主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网上自主学习平台与学生实时互动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远程开放教育部门可在自主学习平台上设置课程资源,并整合、调整多种媒体资源,实现一站式服务,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在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又采取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在网上进行相互交流,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这既增强了师生间、同学问的感情,又形成了和谐、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

再次,在远程开放教育的文化建设中,应该将追求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生活价值观,创造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民族道德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放在重要的地位。例如,远程开放教育部门可利用网络优势,牢牢把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动权,营造健康向上、和谐有序的网上舆论氛围。建设弘扬民族文化、加强道德教育的网站,突出主旋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建设和谐文化、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组织好网上正面报道。如许多远程开放教育部门在道德教育网站上大力宣传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开设“学习八荣八耻专题”,对“八荣八耻”教育展开网上讨论,掀起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的高潮。又如利用道德教育网站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宣传,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注重人文关怀。再如加强网上舆论导向,对网上一些不良信息及言论,及时跟帖,澄清事实,撰写有说服力的评论文章,参与网上讨论,以形成良好的网络氛围。这对优化学生人格,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今时代,民族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现代教育,正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发挥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通过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民族文化精髓,转化为人们的精神素质,培养与提升人们的民族意识,形成具有民族气节与时代精神的理想人格。

标签:;  ;  ;  ;  ;  ;  

利用网络教育优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