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可行性研究论文,货币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4)01-0011-04
一、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实证研究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成功为东亚货币合作提供了参考的典范。在分析东亚货币一体化问题时,需要将东亚地区的各项指标同欧洲货币合作的指标进行比较。欧共体1979年建立了货币一体化的制度框架,所以本文从最优货币区的主要标准出发,选取了欧共体20世纪70年代的各项指标作为东亚货币合作的参考标准。
(一)对外经济开放度及区域经济依赖度
麦金农认为,对于一个开放程度高的经济区而言,浮动汇率矫正国际收支失衡的效能不高。所以贸易关系密切的开放经济区应组成一个共同货币区,在区内实行固定汇率达到价格稳定,运用支出政策来实现外部均衡。而对于与其贸易关系不大的地区,则实行浮动汇率。
首先,从对外经济开放度来看,东亚经济体的经济开放度是很高的。
表1 东亚经济体对外开放度(进出口总额/GDP)%
年份
中国
中国香港
印尼
日本
韩国
马来西亚
菲律宾
新加坡
泰国
1988
26.52
256.70
45.68
17.79
68.88
124.90
55.27
397.67 64.41
1989
24.92
284.85
46.53
19.78
62.76
140.30
58.78
380.03 72.41
1990
26.85
260.08
49.87
20.65
60.09
150.60
60.80
386.36 75.78
1991
29.59
270.72
50.53
18.73
58.77
165.70
62.18
366.08 78.47
1992
31.6
280.62
53.79
17.88
58.77
152.30
63.16
354.02 77.96
1993
30.76
274.17
50.52
16.31
58.07
164.20
71.17
348.79 79.37
1994
42.49
277.89
50.33
16.44
60.95
184.30
73.96
351.00 81.97
1995
40.34
303.24
53.96
17.31
67.18
194.80
80.54
357.52 89.76
1996
39.88
284.56
52.26
19.35
68.72
183.00
89.81
n.a
84.39
1997
41.47
266.96
56.19
n.a
76.96
187.10
108.40
n.a
93.38
1998
34.23
220.48
63.63
16.96
71.14
182.27
93.40
259.18
87.13
1999
36.37
223.25
51.45
16.24
64.89
189.24
61.55
184.93
89.02
2000
43.92
255.23
62.39
17.65
70.29
201.15
93.53
295.46
99.92
资料来源:根据《亚太经济发展报告2002》和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2002”计算。
表1沿用了传统的方法,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东亚经济体的对外开放度。从中可以看出: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对外开放度都在100%以上;泰国、菲律宾的开放度也很高;但是大国如中国、日本的开放度比较低。戴金平、熊性美以综合开放度来考察东亚经济体的对外经济开放度,即从一国贸易、投资、金融三方面来衡量对外经济开放度,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是地区性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对外开放度很高。就平均水平而言,东亚地区的综合开放度要高于西欧水平(戴金平、熊性美,2001)。
其次,从区域经济依赖度来看,表2显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区内贸易量很大。在十个经济体当中,中国、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区内贸易量都超过了50%。所以东亚地区进行货币合作的话,将给成员国带来很大的利益,直接可以降低区内贸易的交易成本。
表2 2000年东亚国家和地区贸易流向及额度(单位:亿美元)
中国
中国香港印尼日本马来西亚
菲律宾
新加坡
中国台湾
泰国韩国
进出 点进 进出 占进 进出 占进 进出 占进 进出 占进 进出 占进 进出 占进
进出 占进 进出 占进 进出 占进
口额 出口 口额 出口 口额 出口 口额 出口 口额 出口 口额 出口 口额 出口
口额 出口 口额 出口 口额 出口
总额总额总额总额总额 总额总额 总额总额 总额
比重比重比重比重比重 比重比重 比重比重 比重
(%) (%) (%) (%) (%) (%) (%)
(%) (%) (%)
中国 --
--
1615 38.9 48 5.0
855 1.0
62 3.5
14
2.0 125 4.6
303 10.8 45 3.7
312 9.4
中国香港539 11.4
--
--
19 2.0
288 3.4
67 3.7
31
4.5 143 5.3
211 7.5
62 5.1
119 3.6
印尼
74 1.6
26
0.6
-- --
239 2.8
39 2.2
8
1.3
n.a n.a
36 1.3
27 2.0
88
2.6
日本 831 17.5 368 8.9
198 20.7 --
--
301 16.7 116 16.6 336 12.3
538 19.1 249 20.5 523 15.7
马来西亚80 1.7
66
1.6
31
3.2 283 3.3
-- --
25
3.6 479 17.6
83
3.0 62
5.1 84
2.5
菲律宾 31 0.7
41
1.0
9
1.0 174 2.0
37 2.1
--
--
67
2.5
48
1.7 21
1.7 51
1.6
新加坡 108 2.3
143 3.5
103 10.8 272 3.2
298 16.5
52
7.5 --
--
142 5.0 120 9.8 93
2.8
中国台湾305 6.4
211 5.1
36
3.8 538 6.3
83
4.6
48
6.9 142
5.2
--
-- n.a
n.a 127
3.8
泰国
66 1.4
54
1.3
21
2.2 242 2.8
67
3.7
20
2.9 116
4.3
n.a n.a --
-- 36
1.1
韩国
345 7.3
142 3.4
64
6.7 511 6.0
69
3.8
35
5.0
97
3.6
127 4.5 33
2.8 --
--
合计50.3 64.3 55.430.8 56.8 50.3 n.a n.a n.a 43.1
资料来源:《亚太经济发展报告2002》
表3比较了东亚(2000年)和西欧(1980年)的贸易结构情况。
表3 东亚(2000)和西欧(1980)出口贸易结构 %
农业原食品
燃料
矿物和 制成品
材料 金属
中国 1.1 5.4
3.1
1.9
88.2
中国香港 0.4 1.6
0.5
1.9
95.3
印尼
3.6 8.9
25.4 4.9
57.1
日本
0.5 0.5
0.4
1.3
93.9
东亚
韩国
1.0 1.6
5.5
1.3
90.7
马来西亚 2.6 5.5
9.6
1.0
80.4
菲律宾 0.6 4.8
1.3
1.6
91.7
泰国
3.3 14.4 3.0
1.3
75.6
新加坡 0.5 2.2
9.7
1.1
85.6
德国
4.0 12.2 22.5 6.2
52.5
英国
4.1 13.2 13.5 4.2
66.5
西欧
意大利 1.0 7.0
5.7
1.7
83.7
荷兰
2.6 14.9 23.7 4.1
53.3
法国
3.8 10.3 26.6 5.0
54.0
资料来源:World Bank Database,《国际统计年鉴1995》。
我们可以发现东亚地区的出口贸易构成相似性很高,都以制成品为主,且比值要高于西欧70年代的结果。制成品和类似产品所占比重越大,贸易伙伴越愿意进行货币合作。因为如果双边汇率不固定的话,这对有差别的但可替代的产品出口影响较大。从东亚情况看,出口都以制成品为主,采用共同货币将减少由于货币竞相贬值带来的恶性出口竞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亚地区的经济开放度和区域经济依赖度还是很高的,这说明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潜在利益很大。
(二)经济趋同性和经济冲击对称性
Barry Eichengreen采用“对称冲击”(symmetric shock)作为评判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所谓“冲击”(shock),即经济体系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而失去平衡,如果冲击均匀的分散到货币区的每一个成员国,则该货币区是最佳的。而冲击是否对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否相当,是否具有相似的经济结构。相似性越高,冲击的对称性就越高。这样的一些国家可采用类似的货币政策来抵消外界冲击,因此更有可能结成货币联盟。
表4 东亚国家和地区主要宏观经济指标(2000年)
人均GDP
GDP 人均人均GNP
按购买力平
(亿美元) GNP(美元) 居世界位次 价(国际元)
日本48415.8
356203
27080
中国10799.4
840 109 3920
韩国4572.2
8910 37
17300
中国香港
1626.19
259209
255902
中国台湾
3144.21
16819n.a
n.a
新加坡
922.52474014
24910
印尼亚
1532.6
570 121 2830
马来西亚
896.63380 59
8330
菲律宾
747.33
979 102 4220
泰国1221.7
2000 77
6320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2年》;IMF"International Finan
cial Statistics Yearbook 2002"。
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差很大,趋同性较差。日本、香港和新加坡的人均GNP水平要远远超过中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使得东亚在经济趋同性方面分歧很大。
表5至表8通过比较东亚各国1979-2000年和西欧1972-1980年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来分析东亚经济冲击对称性程度。由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整个东亚地区GDP增长率的均值为5.81%,高于西欧在20世纪70年代的GDP增长率3.20%的均值,说明东亚地区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从经济增长率的相关性来看,东亚经济体除中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显示出较大的相关性,尤其是东盟核心五国。东亚各经济体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之和为21.98,平均相关系数为0.488,而欧共体为25.318,平均值为0.563。这说明从GDP增长率来看,东亚的指标和欧盟20世纪70年代的指标还有一定差距。而通货膨胀率的比较结果也显示,东亚地区的通货膨胀率的平均标准差为6.35,明显高于欧共体的3.56。
许多学者还从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方面研究东亚经济体经济冲击对称性问题。Bayoumi和Eichengreen(1994)引用了Blanchard和Quah(1989)首创的向量自回归方法来研究货币一体化问题,提出了欧元区、美元区和亚元区这三大可能的货币区。Hazel Yuen(2000)沿用此法提出东亚的货币合作应当从子区域先开始,即先实现东北亚、大中华和东南亚三个子区域的货币一体化,等到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最终融合成一个货币区。国内的谭庆华(2002)选取了1960年至1999年的数据,通过对东亚经济体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考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东亚作为一个整体在现阶段实现货币一体化是不适宜的,但可先组成一些更小的区域的“子货币区”,如东北亚(日本和韩国)和东南亚(马来西亚和泰国)。
表5 东亚(1979-2000)和西欧(1972-1980)GDP增长率比较%
东亚
西欧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中国
9.47 3.30
丹麦
1.87 2.79
中国香港 5.80 4.36
法国
3.12 1.66
印尼
5.01 4.50
德国
2.71 2.22
韩国
6.84 4.21
希腊
4.51 3.77
马来西亚 6.49 4.33
意大利 3.81 2.63
菲律宾
2.64 3.70
荷兰
2.87 1.80
新加坡
7.27 3.97
英国
1.94 2.93
日本
2.77 1.94
比利时 3.29 2.51
泰国
5.96 4.86
爱尔兰 4.69 2.39
资料来源:根据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2002”计算。
表6 东亚国家经济增长率相关性(1979-2000)
中国
中国香港
印尼 韩国 马来西亚 菲律宾 新加坡 日本 泰国
中国
0.088
中国香港 1.000
0.091
0.044 0.137
-0.010 -0.557 -0.081 -0.121
0.446
印尼 1.000
0.634 0.472
0.517
0.234
0.538 0.435
0.776
韩国
1.000 0.502
0.812
0.263
0.571 0.481
0.686
马来西亚1.000
0.514
0.102
0.336 0.403
0.747
菲律宾
1.000
0.402
0.857 0.374
0.241
新加坡
1.000
0.456 0.125
0.561
日本 1.000 0.297
0.609
日本
1.000
泰国 1.000
资料来源:根据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2002”计算。
表7 西欧国家经济增长率相关性(1972-1980)
丹麦
法国
德国
希腊
意大利 荷兰 英国
比利时 爱尔兰
丹麦
1.000 0.764 0.968
0.625 0.621
0.192 0.741
0.600
0.031
法国 1.000 0.875
0.265 0.817
0.477 0.777
0.781
0.412
德国
1.000 0.512 0.746
0.224 0.823
0.603
0.274
希腊
1.000 -0.100 -0.153 0.697
0.080
0.201
意大利 1.000
0.523 0.466
0.775
0.012
荷兰
1.000 0.111
0.717
0.010
英国
1.000 0.381
0.465
比利时
1.000
0.005
爱尔兰
1.000
资料来源:根据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2002”计算。
表8
东亚(1979-2000)和西欧(1972-1980)通货膨胀率比较 %
东亚
西欧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中国
5.57 5.91
丹麦
10.3
2.08
中国香港 6.53 5.74
法国
10.59
2.08
印尼
15.10 14.80
德国
4.96
1.24
韩国
7.41 6.13
希腊
15.02
4.88
马来西亚 5.51 5.92
意大利 16.08
4.57
菲律宾
11.51 9.82
荷兰
8.32
2.76
新加坡
2.50 3.48
英国
14.62
5.93
日本
1.22 1.92 比利时
7.42
3.11
泰国
4.68 3.39 爱尔兰
14.51
5.42
资料来源:根据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2002”计算。
(三)生产要素流动性
彼此间生产要素高速流动的国家和地区适合组成一个货币区,各成员国的货币相互实行固定汇率或采用共同货币,而对区外的货币实行浮动汇率。只要区域内的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是高速流动的,那么成员国之间出现商品和劳务供需失衡时,生产要素的高流动性就可以保证成员国之间的商品价格和劳务成本维持基本稳定。成员国之间没有必要通过浮动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
从东亚地区的情况看,目前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包括语言、法律、文化、政治等等非经济性的障碍,这都使东亚整个地区劳动力的流动程度很低。Holloway(1990)认为东亚地区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东亚不适合采用单一货币。但一些学者也提出了相反的意见。Bayoumi和Mauro(1999)提出东亚的劳动力市场比欧洲灵活,因为虽然亚洲扰动因素的规模比欧洲大,但是亚洲的调整速度比欧洲快,这说明亚洲地区比欧洲各国更容易对扰动因素做出反应。
其他一些生产要素的流动,如金融资本,虽然东亚之间投资活动频繁,但是总体来说资本的流动还受限制。象香港、新加坡等金融化程度较高,所以不存在资本流动的障碍,但东亚的大国——中国、日本和韩国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致使整个东亚地区的资本流动性不高(戴金平,熊性美,2001)。
二、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虽然东亚地区在目前还不具备成立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货币联盟的条件,但是各方面条件还是和欧洲20世纪70年代的标准很接近。比如经济开放度、经济依赖度、GDP增长率等;一些标准虽然还和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有些差距,但随着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差距在缩小。而且东亚的一些子区域,比如东盟核心五国,更接近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从实证分析来看,尽管存在着诸多障碍,但东亚货币联盟并非只是一个憧憬。
从欧元区的实践来看,成立共同货币区毫无疑问将给东亚地区带来巨大的利益。在当今金融全球化、国际资本频繁流动及金融危机频频爆发的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才能保持本区域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目前很多学者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共同货币篮子钉住、次区域货币合作等建议。在此,本文主要指出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1.中国应当积极参加东亚货币合作并发挥领头作用。中国近些年的经济增长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2000年,东亚国家和地区进出口贸易占我国总量的50.3%。1999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有70%左右来自东亚国家和地区。东亚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反观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对中国造成的冲击情况,1998、1999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连续下降,出口对外资的拉动作用减弱,中国引进外资的协议和实际金额连续下滑。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周边地区的稳定是密切相关的。中国积极参与东亚货币合作并起领头作用,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确保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2.中国具备了参加并领导东亚货币合作的能力。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经济状况良好。2002年,我国的外汇储备额已超过280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中国完全有能力挪出一部分财力组建货币合作基金,支持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早在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经济学家鲁迪·登布森教授就在德国《明镜》周刊上发表文章,他指出20年之后,这个世界上将肯定只剩下为数不多的集中货币。在北美和南美,美元将通用;在亚洲,中国的人民币将有可能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其他地区欧元将成为主要货币。由于日元的国际化进程缓慢,很多经济学家看好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推动作用。
3.中国参与领导东亚货币合作将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我国目前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资本项目的开放也只是时间问题。中国参与领导东亚货币合作,使人民币成为东亚地区的支付货币,就可以提升人民币的地位。人民币成为周边国家的贸易结算货币,也能增加铸币税收入。由区域重要货币再向世界货币延伸,能直接增加中国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因此,中国参与领导东亚货币合作,使人民币成为东亚支付货币,是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一极的必然选择。
收稿日期:2003-12-01
标签:货币论文; 香港论文; 中国货币论文; 新加坡经济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