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保企业的成长、问题及对策_环保产业论文

我国环保企业的成长、问题及对策_环保产业论文

我国环保企业的成长、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我国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0多年来,我国的环保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并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保企业在企业规模、产品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提升国际竞争力,缩短同发达国家环保企业之间的差距,是一个应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环保企业的成长历程

1.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73年~1990年)

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开创了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环保企业也就应运而生。在此之后的20世纪70~80年代,我国环保企业90%以上为乡镇企业。一些提供适用价廉设备的乡镇企业一度成为我国环保市场的主力军,主要以江苏宜兴的企业为代表。但是,由于这些企业规模较小,且没有技术开发能力,因而在大型环保项目上无法与设计院进行竞争,只是在一些设备市场和小型工程中占据着一席之地(李星文,2002)。事实上,这些企业基本上是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没有涌现出能够体现行业水平、影响和引导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因此,从总体上看,在这一阶段我国环保企业表现出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人才和战略规划的特征。

2.第二阶段:稳固发展阶段(1991年~2000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环境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市场竞争的不断规范,特别是“九五”时期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我国的环保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从1993年到2000年的8年间,从业单位数增加了1.1倍,从业人数增加了69%,年收入总额则从1993年的311.5亿元大幅度增加到2000年的1689.9亿元,增长了约4.4倍,人均收入从1993年的1.66万元/人增长到2000年的5.32万元/人,增加了2.2倍。参见表1。

表1 我国环保企业的发展情况

项目

 1988年  1993年  1997年  2000年

从业单位数(个)  2529

8651

9090

18144

从业人数(万人)  32.1

188.2

 169

317.6

户均固定资产总值(万元) 119.8

520.3

792.2

4676.3

户均年收入(产值)总额(万元)

149.9

360.1

505.2

931.4

人均收入(万元/人)0.94

1.66

2.72

 5.32

户均年利润(万元) 32.8

47.3

63.9

 91.9

年收入总额占GDP比例(%) 0.25

 0.9

0.71

  1.9

资料来源:根据李宝娟(2002)计算整理。

截至2000年底,全国已有8500多家企业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2000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108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300亿元,占27.8%,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80亿元,占63.0%;环境服务产值100亿元,占9.2%。环保产业总产值占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77%。环保设备(产品)的年制造能力达到了250多万台(套),工业固体废弃物年综合利用量达到了3.5亿多吨,综合利用率为48%(国家经贸委,2002)。

该阶段环保设备企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门类体系,环境服务类企业和资源综合利用类企业也都处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但是,我国环保企业依然没有摆脱规模小、数量大、技术和服务水平低的局面。

3.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新世纪的环保产业正在成为投资的热点。

表2 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与环保市场情况

项目 2000年2002年 2003年

 亿元

亿元

亿元

总额

1060.7

100 1363.4

100  1627.3

100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561.3  52.9  785.3  57.6

1072  65.9

老污染源治理

 239.4  22.6  188.4  13.8

221.8  13.6

新建项目污染治理

260  24.5  389.7  28.6

333.5  20.5

环保产品与服务市场,亿元

450~580

  600~750 730~890

比2000年市场增长,% 约28

约53

资料来源:王玉红等(2004)。

近期,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对940家环境保护产业从业单位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40家单位的从业人数10.5万人,环保产业固定资产原值260亿元,年内固定资产投资18.4亿元,技术开发投资7.8亿元。由此推算,2003年我国环保产业年产值(收入)超过2300亿元,相关产品实现销售产值1500亿元,实现利税约250亿元,产值年均增长率约15%~20%。全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约2.2万家,从业人数近320万人(王玉红等,2004)。

表3 2003年环保企业抽样调查情况(940个单位)

产业领域

 单位数 户均销售产值 户均收入 户均利润 户均出口创汇

 (个)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美元)

环保产品生产  40.00  23325.00

21450.00 2075.00

102.58

洁净产品生产 128.00

3679.69

 3669.53  374.22

13.05

资源循环利用 582.00

436.43

  408.93

58.42

 0.09

环境服务业

464.00

1045.26

  724.14

75.86

 0.16

资料来源:王玉红等(2004)计算整理。

注:因产业领域有兼业单位,合计单位数不等于各领域分项单位数之和。

该阶段我国环保企业发展表现出总体规模迅速扩大,环保装备(产品)品种不断增加,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环境服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的特征。同时,一批具有科研、生产、设计、施工、运营和服务一体化的工程公司正在迅速成长。

二、我国环保企业的阶段性瓶颈

我国环保企业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要。目前,主要存在企业规模偏小、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开发能力弱、融资渠道单一发展的市场环境欠公平等方面的问题。

1.企业规模仍然偏小

目前,大型环保企业只占总数的2.8%(其中约65%为兼营),近90%都是小型企业。我国最大的环保企业年销售额只有3亿元人民币,而进入世界500强的专门从事废物处理的美国惠民公司,2000年的营业额已超过130亿美元。

2.产品结构不合理

表现为产品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较为突出。目前,我国环保企业所生产环保设备在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化程度较低,缺乏标准化、配套化、系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产品。以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为例,发达国家污水处理设备目前已达到高度现代化水平,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设备已实现标准化、定型化、系列化和成套化,已构成门类齐全、商品化程度高的水处理设备工业;二是水处理单元设备,如沉淀、过滤、萃取、吸附、微滤、电渗析等已形成专业化规模生产,品种、规格、质量相对稳定,性能参数可靠;三是城市污水成套设备向大型化发展,工业废水处理设备随着工艺的成熟而趋于专门化、成套化;四是与水处理相配套的风机、水泵、阀门等通用设备已逐步实现专门化设计,并能组织生产,以满足特殊需要(崔俊华等,2005)。

另外,环保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环境保护服务提供上的相对滞后,2002年,我国环境服务业产值仅占总产值的13.3%,而发达国家环境服务业一般要占到50%左右。同时,低水平重复现象仍然存在。据一项调查资料显示,正在生产的3000多种环保产品中,约1/5的产品需要淘汰,约2/5的产品需要改进。过剩与短缺的问题同时存在,一方面是常规产品、“点源”治理设备相对过剩;另一方面,一些急需的污染治理设备又严重短缺。

3.技术开发能力较弱

我国环保技术开发力量主要分布在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一些高端产品的知识产权往往归属于国外企业所有。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点领域的还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以及关键设备的制造技术。据调查显示,我国主要的环保机械产品只有4%达到国际水平。从科研投入情况看,从事产品技术开发的研究人员不足行业职工总数的0.5%,用于产品开发的经费不到产品销售收入的0.6%。

我国环保高技术企业的发展还是主要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能力,有相当数量的产品还停留在进口零部件组装或劳动密集型加工阶段。同时,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严重滞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不足(康伟平,2004)。

4.融资渠道单一

除了有限的政府财政资金、尚不健全的环境相关收费和企业自筹资金等渠道外,环保企业的银行贷款、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融资渠道并不十分畅通。对于中小型环保企业而言,则更是如此。“十五”项目的中期评估结果显示,全国重点环保工程项目1066项,计划投资2297亿元。截至2002年末,实际完成投资643亿元,投资完成率仅27.97%。近两年,投资虽然有较大的增加,但根据预测,到2005年底,投资完成率也不会超过70%(章轲,2005)。

三、加快我国环保企业发展的对策选择

根据我国环保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政府管制和企业管理两个层面出发,提出相应对策。

1.健全法律法规,为环保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一,需要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保市场为指向,健全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尤其是针对当前地方保护隐蔽性强的特点,在制定《反垄断法》、《行政许可法》等规范市场主体和政府行为的法律及其他法规时,应对地方保护的形式做出尽可能具体的法律界定,并制定严厉的惩处条款。从而打破环保领域地方行政性垄断的局面。第二,依据国家产品质量标准、招投标、反不正当竞争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机制。例如,美国已经建立并完善了一套强有力的执法机制,即由政府监测-查证-执法和公众投诉-查证-执法两条路线的并行实施来构成。实际上,美国政府正是通过完善的环保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执法机制,不断提高了人们对环保技术和产品的要求,这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亦冬,2003)。第三,建立和完善我国环保产品标准体系,尽快制定和颁布主要环保产品标准,包括制定部分重点环境工程项目技术标准和规范。第四,建立规范的环保产品认证制度。环保产品认证不同于一般产品质量认证,不仅要对产品加工制造进行认证,而且要对产品使用(现场使用,如污染物排放)性能以及产品本身的环境保护性能(如控制产品本身的噪声和二次污染)进行认证(易斌等,2004)。

2.政府引导与企业自主相结合,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环保企业集团

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环保企业集团。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制定和组织实施环保产业政策,鼓励发展先进、经济、高效、市场急需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产品),限制发展落后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产品),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引导环保企业的发展方向。美国政府在促进环保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就很好的运用了这一原则。例如,克林顿政府推出了环保技术产品出口战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保产业的国际竞争,并成立以商务部牵头的促进中心,帮助美国公司在海外赢得合同,以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获胜。再如,2002年布什推出了其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强调政府各项政策的协调,以帮助更多的企业(当然包括环保科技企业)获得融资、相应的技术协助以及市场信息,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亦冬,2003)。

3.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提升环保企业技术开发能力

可以说,技术创新是环境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环保企业从国外引进了许多先进技术,我们应以此为基础,抓紧技术消化和后续开发工作。第二,多渠道利用发达国家技术资源。例如,从单纯的技术引进走向“技术外取”。第三,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是技术创新战略有效实施的保证。当前,我国环保产品加工制造企业呈现出中间(加工制造环节)大、两头(研发和市场营销)小的“橄榄型”特征,这是导致我国环保企业生产能力过剩,技术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促进企业向研发和市场销售环节比重大、加工制造环节比重小(即所谓“哑铃型”结构)的转变,为企业在技术上实现突破提供组织保证。第四,从政府角度看,应对致力于R&D的环保企业在税收和信贷上给予政策优惠,鼓励技术创新。

4.综合利用多种方式,拓宽环保企业融资渠道

第一,拓展银行贷款渠道。对于环保企业的融资,不仅应停留在商业银行上,还应更多地利用政策性银行和国际信贷的支持,尤其是发展政策性银行对于环保企业的融资支持。第二,发展债券融资的方式。环保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信誉和经营业绩进行企业债券融资。同银行贷款和股票市场融资相比,企业债券融资的方式更为主动,融资成本较低。第三,积极运用BOT、资产证券化(ABS)等方式融资。

标签:;  ;  ;  ;  

我国环保企业的成长、问题及对策_环保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