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档案保护技术学术研究述评_温湿度论文

档案保护技术学术研究十年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研究论文,档案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档案保护技术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我们在档案保护方面的学术活动,诸如研究档案损坏规律,预防各种因素对档案的影响与破坏,以及诊治破损档案、恢复档案原件的历史面貌等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正是这些活动构成了档案保护技术这门学问的基本内容。过去的十年,档案保护技术作为档案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的发展,是生气勃勃、硕果累累的。

据全国省以上刊物(主要是档案刊物)的不完全统计, 在1986 —1995年的十年当中,公开发表的有关档案保护技术的文章共1435篇,同期在国家档案局及省、部内立项的有149项,获奖的86 项(见分类统计表),教材、专著9本。以上这些论著,特别是文章、项目生动、 及时地反映了我国档案保护技术学术研究的基本情况、问题和成果,有利于对十年的回顾。

1986—1995年

十年来有关档案保护技术文章、科研立项、获奖分类统计表

一、关于档案的抢救与修复问题 发表文章274篇,26 个项目立项,21个项目获奖。这里有三个方面的情况与成果引人注目①字迹恢复技术;②修裱技术;③修复技术中的跟踪研究。

有关字迹恢复方面的文章和立项的不多,但很有份量,它反映出了我国在字迹恢复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字迹恢复问题是国内外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人们在复制抢救褪变字迹方面曾经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然而效果并不显著或者说仍然是空白。令人庆幸的是在“七五”期间,字迹恢复技术先后有五个项目通过鉴定并获奖。其中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完成的,应用缩微摄影技术拍摄字迹扩散档案的技术,有山东省档案局与有关单位协作,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完成的DWH 型档案字迹图像恢复系统,有陕西省档案馆李玉虎研制成功的扩散、褪色复写纸、圆珠笔字迹恢复剂与保护剂,有褪色蓝墨水字迹显色固色剂。

李玉虎的创造发明,简而易行,使用它发明的恢复试剂之后,立即可以看到原件字迹(当然要针对某种字迹),不仅恢复了原件面貌,保护了原件,同时也防止了由于手工复制的错误,给以后利用者带来的困难与失误。李玉虎的创造发明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专家赛伯尔博士说:“你们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关于修裱技术,这方面发表的有关文章共180篇。 修裱技术是我国唯一用来修复破损档案的一项传统技术,这项技术在我国最少已流传了1500多年。中国传统修裱技术有许多优点,最主要的是能保护原件历史面貌,具有可逆性,可延长档案的寿命。正因为如此,这项技术受到了国内外档案部门的欢迎与运用。但这项技术也不是完美无缺,比如:工效低,修裱近现代档案有局限,在选材、技术操作方面缺少标准和规范,随意性大,经过修裱的档案有时会出现相反的效果。为了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迫切需要开展研究工作。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家档案局下发的选题指南中,列入了由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提供的一批研究修裱技术的选题,引导开展修裱技术的研究。另外在国家档案局的支持下,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组织了30多位修裱师和科技人员进行中国档案修裱技术系列研究,如:档案修裱用纸的研究,档案修裱用胶粘剂的研究,修裱过程中温湿度控制的研究,档案修裱全过程防霉的研究,档案修裱干燥技术的研究,档案修裱机械化的研究,档案修裱操作规程等,可以说,“八五”期间,在档案保护方面形成了研究总结传统修裱技术的小小的高潮。目前在群众性和带有专业性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正在筹划编写一本《中国档案修裱技术》专著。

关于修复技术中跟踪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国外修复技术不断介绍到国内,如纸质档案去酸技术、纸浆补洞技术、酶解法揭粘技术等等,不少档案保护技术科研与教学人员,迅速投入了跟踪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

论述去酸技术的文章共16篇,获奖有5项。 去酸技术中有甲基碳酸镁去酸技术、二乙基锌去酸技术、碳酸氢镁去酸技术等,特别是碳氢镁去酸技术已经在修裱工艺中开始应用。纸浆补洞机已经由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几乎同时研制成功并通过鉴定。酶解法揭粘技术,这是分离粘结成砖档案的一种新方法。酶是生物体内特有的催化剂。酶的特点是催化效率高,选择性极强,极易受温度、pH值和导致蛋白质变性因素的影响和破坏。揭粘技术就是利用酶的这些特性,选择适合的酶解剂处理成砖档案,促使粘结物迅速水解而分离纸页,揭开档案砖。这项技术已由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档案系研究试验成功。

二、关于库房温湿度问题 发表文章243篇,16个项目立项,11 个项目获奖。

档案库房温湿度调节与控制是保护档案的中心环节,看来这个道理不仅已经为愈来愈多的人们所共识,同时已经促使调查研究向纵深发展,总结并介绍了许多好经验,如库房温湿度不稳定的危害,如何使库房温湿度趋于稳定的经验;结合各地区气候的特点,怎样利用自然气候的有利因素搞好通风密闭相结合的经验;如何定期检修调试温湿度仪表保证温湿度记录准确的经验;如何选择空调设备、管好空调设备、发挥空调设备作用的经验;关于研究温湿度问题的建议等等。现在已经比较普遍地认识到贯彻“库房建筑为主,设备为辅”思想的必要性,大家体会到:搞好库房温湿度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提高库房围护结构的隔热防潮性能;第二要选择符合实际需要的空调设备;第三要加强经常性库房温湿度管理。

以上两个问题:库房温湿度、抢救与修复总共发表的文章517篇, 占总数的36%,这个数字也反映出了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性,温湿度是“防”的重点,抢救与修复是“治”的主要内容。

在档案保护的其它问题上,如库房建设、虫霉防治、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新型档案的保护等方面,十年当中也成绩显著,果实累累。

三、库房建筑与设备 这方面共发表文章208篇,19个项目立项, 获奖10项。在208篇文章中,“七五”期间121篇,“八五”期间87篇,从数量上看“七五”多于“八五”,这是因为全国库房建设高潮主要在80年代,当时在建筑的选址、设计、建筑结构、施工、设备等问题上不断有所反映,到“八五”期间文章的内容多侧重于对新建库在使用过程中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有的文章还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研究,因此说“八五”期间文章数量少了,但质量有所提高。比如:四川陈代荣《试论档案库围护结构的两个热工指标》,湖北李雪杉等关于《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库房围护结构与温湿度调控的实践与研究》等。另外在库房改造方面的文章逐步多了起来,如:冯鹤旺关于《中央档案馆旧库改造的情况和体会》,湖北王贺芹《关于库房温湿度的调节、控制与围护结构的改造》等,这些文章是颇有参考价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建起了数以千计的库房,这些库房越盖越好,越盖越精,但也难免出现一些漏洞,有的甚至问题比较严重,至于更早期建的库房,有些根本不适于保存档案,因此当前比较普遍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库房改造问题。

在档案库房建设上,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在逐步深化,水平在不断提高,有志者要写一本中国档案库房建设专著的话,应当说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四、虫霉防治 这方面共发表文章184篇,立项39,获奖23。 内容十分丰富,从应用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物理杀虫灭菌到化学杀虫灭菌,从杀虫灭菌药剂的合成、提取到使用工艺、工具设备的研制。利用中草药有效成分制成杀虫灭菌药剂的不下有5种以上, 真算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这里有几件事是值得称颂的。

从1988年开始,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对档案害虫与档案霉菌种类与分布进行了全国性的调查研究。

档案害虫的调查历经七年,在全国共调查了30个省、 市、 自治区458个档案馆(室),采集虫样400余份、被害状60份,通过整理、鉴定核实,获得档案害虫54种,隶属6目19科,其中档案界新记录24种, 国内新记录2种。研究者按照危害程度对54 种档案害虫进行了分类:主要害虫、次要害虫与偶发性害虫。主要害虫有:档案窃蠹、烟草甲、药材甲、毛衣鱼以及黑胸散虫蚁。

纸质档案霉菌种类调查历经六年,共调查了30个省、市、自治区,413个档案馆(室),采集菌样1647份,经分离纯化得霉菌2253株, 共计23属92个科或变种,其中12种为我国稀有种。全国优势种共有6 属23种,以青霉、曲霉属为主,其次为芽枝霉、毛壳霉等。

虫霉问题在四川、湖北、上海、江西也都先后对本省、市范围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另外重庆市档案馆,对我国南方危害最严重的档案窃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掌握了该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确定了该虫各虫态的发育起始温度和有效积温,这为档案窃蠹的防治,特别是生态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虫霉的调查研究,比较深入地了解与掌握了虫霉的种类与分布、对档案的危害及发生规律,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标本和资料,这对虫霉防治、档案技术管理和对虫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的基础性材料。

五、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的研究 发表文章179篇,立项14个, 获奖11个。这里有两点需要提出:第一,进行了理论性的研讨,如关于纸张老化、字迹褪变的原因:生产过程中施胶、漂白的影响,保管环境中温度、光、有害气体的影响等。关于纸张、字迹耐久性的探讨:一些字迹为什么耐久,一些字迹为什么不耐久,为什么要禁止使用铅笔、圆珠笔书写文件等。研讨的问题虽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但要提倡参与,希望在此基础上步步深入,因为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问题的研究太重要了,这是档案保护技术方法的理论基础,只有提高基础理论水平,在科学指导下进行防治才能“防”“治”到点了上去。第二,关于耐久纸、耐久复写纸、耐久墨水的研制等就是属于应用研究,这也是需要提倡的。如湖南省档案局技术研究室与湖南造纸研究所合作研制耐久书写纸取得了成功。该纸的主要特点是中性施胶和碳酸钙加填,经测试其寿命比普通纸张高6倍以上。 浙江嘉兴市档案局与民丰造纸厂研制成功档案专用纸,该纸为中性纸,不易返黄、发脆,具有一定湿强度和防霉作用。浙江省衢州市蜡纸厂研制了耐久性复写纸,该复写纸色泽鲜艳,着色力强,耐光、耐水、耐酸碱,不扩散,经国家档案局检测鉴定认为:性能优良,耐久性能优于国内其它厂家的蓝色产品,并兼有美、日、法、德等国产品的优点。国家档案局科研所研制成功碱性耐久墨水,也是令人欣喜的事。目前市场上的墨水都是酸性墨水,对档案保护十分有害,其酸性严重的能将笔迹下的纸张完全烧透。碱性墨水的问世,将会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档案制成材料的质量是延长档案寿命的内在因素,是保护好档案的前提条件。事实证明:档案部门与有关部门协作,逐步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可能的,投入一些人力、财力是值得的。

六、新型档案保护 十年当中,这方面文章最少,只有40篇,说明提倡不够。但情况正在好转。“七五”期间只有3篇文章, “八五”增加到37篇,上升了十几倍。据了解,1995年国家档案局下发的选题指南中已作为重点课题列入,不久也将会掀起一个小小的高潮。

七、关于综合类 发表的文章共179篇,内容十分庞杂, 许多文章从宏观上对档案保护技术的方针、任务、指导思想进行了议论、总结、调查研究,谈体会,说道理,讲教训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综合性的讲话、会议记要和报告。这里要特别介绍两个情况:①中央档案馆用了两年时间,山东省档案局用3年时间对馆藏档案进行了抽样调查; ②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等单位进行了苏州虎丘塔、瑞光塔封存千年经卷的比较研究。

山东省档案局在统计专家的具体参与下,对全省150 个三级国家档案馆310万卷档案(其中重要档案180 万卷)进行了抽样调查。 抽取了15个样本档案馆,共采集样本档案23970卷, 收集到各种信息几十万条,根据所得信息进行分析计算,在重要档案中,各种不同情况、不同程序损坏达28.6万卷,占全省重要档案的15.4%。他们在抽样调查基础上,制定了17年(1994—2010年)档案抢救计划,及抢救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计划在17年内,有步骤地将全省现有破损、变褪档案抢救完毕;同时制定出措施,对档案进行预防性保护,使档案破损程序和数量降到最低限度。

档案是我们保护的对象,档案的状况与问题是我们采取措施的重要依据,只有掌握馆藏档案的基本情况,档案保护工作才能分清轻重缓急,有效地进行抢救治理。山东省采用抽样调查的科学方法,用小的投入取得大的战果,并提出了今后的对策,这项工作做得比较完善,经验可取,如果各省都学习山东的做法,我们相信档案保护技术将会出现新的局面。

苏州虎丘塔、瑞光塔封存千年经卷的比较研究,从立项到鉴定历经7年。该项目是对两部在塔上保存的千年经卷:一部完好如初, 一部完全损毁的实例进行比较研究。该项目通过对内因——纸张、字迹的仪器分析,了解纸的成分和加工过程,分析了胶矾并测试研究了胶矾对纸张耐久性的影响;通过对外因——封存地点大小环境的调查,两塔有关结构、材料热物理性能研究,取得大量数据,得出了许多可贵的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证明了纸质档案,即使纸张当中存在有一些有害成分,但如果在温湿度稳定的条件下保存,也可历经千年以上而完好如初。相反,如果温湿度无控制,在自然状态下保存,即使没有其它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免不了在不适宜温湿度的影响下引发纸张内部存在的有害成分的破坏作用。事实还证明:这种有害成分即使较少,也会使档案遭到损毁。千年的史实说明了控制库房温湿度是多么重要。

这项研究是一次采取现代科学技术,挖掘、研究、总结历史实际的成功的尝试。我国历史悠久,有不少古代档案保存至今,其中的经验应当说是丰富的,我们应当善于捕捉这类课题,从中可以得到现代实验中无法取得的数据、材料和结论。

总体说来 回顾过去十年,成绩显著。从分类统计表上也可以看出,档案保护技术知识和观点的扩散和普及,令人高兴。比如“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十年期间发表的1435篇文章中,直接讨论“防”的文章达千篇以上。在国家档案局或省、部内立项最多的课题是虫霉防治和抢救修复,共65项,占全部立项的24.6%,这正好说明了大家是按照“防治结合,抢救第一”的思想办事的。

十年当中,档案保护技术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显著成绩呢?主要原因是:

第一,国家计委每年拨给一定经费(三项费用)支持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其中包括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国家档案局科技处从下发选题指南到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批准立项、鉴定等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序与制度。十年当中申报立项149个,获奖86 项(包括省部的立项获奖数)。

第二,国家档案局专门建立有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下设档案保护研究室,很长一段时间所的研究重点是档案保护技术。属于应用基础等重大课题,往往由他们承担。此外一些省档案局馆也设有研究所,其中专门研究档案保护技术的有陕西、四川、重庆等地。

第三,中国档案学会下边专门设有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这是群众性的学术组织,是“纽带”,对下组织引导学术交流与研究,对上提供合理建议。在“七五”和“八五”期间,委员会召开过三次全国性档案保护技术学术研讨会,一次专题经验交流会,这些会议除了进行一般学术成果研讨交流之外,重点放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库房温湿度调控,一是档案修裱技术。编辑出版过两本研讨会论文选编。

第四,在我国各类档案教学计划当中,档案保护技术是必修课。自从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开办本科开始到目前全国20多个高校档案专业以及中专等,都把档案保护技术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干部培训班、夜大、电大乃至档案干部考核,也都必须学习档案保护技术。国家教委和国家档案局还专门组织编写档案保护技术教学大纲和教材,供教学使用。这种宣传教育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第五,虽然档案保护技术目前还没有办起专门的刊物,但全国省以上30多种档案刊物上,均设有档案保护技术栏目,发表文章、成果的渠道是通畅的。

第六,自局馆合一领导体制改变以后,对档案保护的领导工作,统一由局馆合一后下设的技术部归口管理,改变了过去那种大家管,管不了的局面。档案保护,属自然科学范畴,这项工作管理指导的专业技术性很强,过去把这项工作分散在由几个司或处去管,实际没有完全管起来。现在的技术部,既是档案保护实际工作的机构,又是档案保护业务指导和科研管理机构,便于理论结合实际,能够管到点子上去。我们认为这样的档案保护技术的领导体制是合理的,相信它的优越性会不断地显露出来。

本文“分类统计表”中资料主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资料室侯俊芳主编的《档案学论著目录》以及资料室编制的有关卡片汇集而成。在挑选卡片时,档案学院有七位研究生参与了工作,在此对资料室与研究生的热情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标签:;  ;  

近十年来档案保护技术学术研究述评_温湿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