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观与系统集成方法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观与系统集成方法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观与系统整合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方法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人与社会实践发展在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上正面临着一系列尖锐的矛盾。为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这些矛盾,人们在反思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新战略。本文就人与社会实践发展的历史考察,以及实践发展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的分析,针对当前实践发展的特点,从哲学意义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观,以及实践的系统整合方法。

〔关键词〕 实践可持续发展实践观系统整合方法

一 人与社会的实践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而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从广义的人与社会发展来审视主体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摆脱纯粹哲学的思辩,而且有助于哲学面向现实从深层次上去思考社会发展的主题,寻求解决生存矛盾的方式和方法。

在人与社会的实践发展中,人类总是不断谋求改造世界的良策和解决生存矛盾的方法。但在不同的时代由于人们对实践发展以及所涉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所达到的理性认识不同,便会形成不同的实践观和社会发展观。

早在古希腊时期,德谟克利特曾指出“应该热心致力于道德行事,而不是空谈道德。”〔1〕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也曾指出, “克己复礼为仁”,强调把道德实践视为一种内心的要求而非他人的强制。到了近代,人们对实践意义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达·芬奇认为,“最大的不幸是理论脱离实践”。〔2〕弗兰西斯·培根也告诫人们, “一切真实的对自然的解释,乃是由例证和经验得到的。”〔3〕18世纪后, 康德对实践的哲学探讨,强调人类理性除知识方面的用途外,还具有实践方面的作用。在这种实践观基础上,黑格尔进一步指出了劳动实践是从主观目的出发达到现实的转化程度。揭示了实践的能动性和目的性,以及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可惜这些思想融于他的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之中。费尔巴哈则把存在视为一种实践问题,并从中揭示了实践的主客体关系。所不足的是把实践活动等同于感性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主客体关系“当作实践去理解”,〔4〕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观点来对待。而实践活动的本质表现为“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它既包含有主体存在的目的性规律,又要符合于被改造客体的自然规律。在这些规律支配下,使人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具有了客观性、目的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一系列的特点。而把这些特点上升到活动整体,就可以把实践理解为真理意义的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

20世纪以后,人们对实践范畴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一种观点是把实践理解为人们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或把实践看作是人们运用一定的工具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的、能动的物质活动。但这种观点仍然偏重于把实践放在认识论领域去探讨主客体关系,而没有把实践放在哲学基础上加以说明。第二种观点是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综合各家所言提出了实践辩证法的新见解,把实践辩证法视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新起点,它所体现的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是唯物辩证法发展的新形态。〔5〕同时指出只有从实践辩证法出发,才能正确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并把它作为主体活动的准则,指导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方法论。第三种观点是从更高层次上提出的实践哲学的观点,包霄林同志在《现代实践哲学简论》一文中指出,“人类主体性的实践包涵着认识活动,认识论从属于更高层次的实践哲学之中。”实践哲学“不研究实践的具体知识,而是对实践本身进行哲学反思”,研究实践活动的优化组合、正负价值、实践后果等,从真善美的统一上对它作出理论解释。

根据上述分析,如果说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条件下,道德实践发展形成的是伦理主义发展观,那么在工业革命以来使商品经济逐步占据了统治地位,期间以物为中心的实践发展,形成了实利主义发展观。应该确认,这种以物为中心的实践发展以及所形成的实利主义发展观,在刺激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了20世纪以后,以往这种单向度价值取向已越来越不能适应人类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的要求,尤其是最近几十年人类实践发展,不仅在实践活动的优化组合、实践活动的正负价值、实践活动效果与评价等方面孕育着新的实践的变革,而且迫使发展观改弦易辙,形成以人为中心、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推动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自身生产力综合发展的新的发展观。

上述分析表明,人类实践发展以及所达到的规模和程度,决定着人与社会发展观演变和走向,而新的发展观一旦形成,又会对人类的实践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当前解决理论与现实的困惑必须返本还新,其中返本不是重蹈以住的覆辙,而是从人与社会发展的实践出发,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所达到的理性认识,重新研讨实践的哲学意义和方法论功能,完整地把握实践第一观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精义。通过返本达到开新,在发展中构建新的实践观和实践哲学方法论,以此来指导人与社会的实践发展。

二 实践出发点的坐标选择

人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源于实践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实践唯物主义对它全面的把握,既要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中强调社会历史一般客观基础的客观逻辑——一切从实际出发,重在人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层面上去探究实践结构的客观逻辑,又要注重实践活动的主体性,从实践活动的主体向度出发,考察实践主体的目的性行为、实践主体的价值取向、实践主体的活动效果等方面的合理性。进而对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实践活动的动态运行和社会评价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根据实践唯物主义对实践活动主客体关系的整体把握,人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应由实践发展的客观前提、实践发展的物质基础、实践发展的价值需求三个方面的要素组成。

实践发展的客观前提,在哲学意义上决定着人与社会发展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这个客观前提就是坚持实践的观点,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为实践唯物主义最一般的原则,不是观念决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观念,只有从这一原则出发,才能摆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原则与客观现实发生和发展的社会实践的关系,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实践尺度去衡量和评价实践发展。就当代中国而言,用实践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实践发展必然会受到历史与现实种种因素和条件交互作用的影响,其中存在着发展的偶然性和多种可能性,而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不能以主观愿望去要求客观现实,而只能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在实践中去摸索,在反复实践中才能逐步确定。从历史规律来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也是一个自然的、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同样要受历史发展的普遍法则的支配。坚持实践发展的客观前提,有助于从根本上防止和杜绝以往存在的从理论教条出发而不是从实践出发的逻辑颠倒,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实践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在现实意义上决定着人与社会发展实践活动的落脚点。这个物质基础就是把坚持实践的观点,或者说从实际出发落实到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生产活动上。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进程中的生产力和经济状态是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发展从根本上说也摆脱不了生产力的制约,其成败关键看它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能否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不断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实践的历史。可见,物质生产实践作为“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6〕。中国的改革实践证明, 坚持实践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抛弃离开生产力发展去空谈社会发展问题的倾向。在实践观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快发展的生产力,而在发展中只有抛弃纯粹抽象的理论原则,才能在发展中面向实际、面向人民、面向生产力,使实践发展落实到现实的物质基础上,争得自身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实践发展的价值追求,在未来意义上决定着人与社会发展实践活动的完善化程度。这种价值追求一方面表现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表现在大力发展精神生产力,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创造出能够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实践发展的价值追求,在更高层次上体现着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也不仅仅在于满足政治上的解放,而在于从一切物质的、精神的多种状态下解放出来,谋求建立一个使人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和真正属于人自身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思考人与社会的实践发展,无论是经济增长、政治改革,还是科教进步、文化建设,乃至人类的生存环境等等,都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实践发展的可持续性亦表明,这种相关性不仅表现在实践发展首先由人构成,并与其他要素共同构成实践活动系统,而且实践的目的和活动结果也要复归于人,充分体现人的生存价值。事实上,实践发展只有从人的生存价值出发,围绕人的价值需求展开活动,才真正具有改造世界的本文意义。

根据上述分析,实践辩证法对人与社会实践发展的哲学理解,一是要从实践发展的客观前提出发,把实践活动的构建落实到人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层面上,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二是要从实践发展的物质基础出发,以物质生产过程的基础来构建客观实践活动的结构,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去解决人与自身活动及其活动结果的矛盾;三是从人与社会的价值需求出发,把实践目的与价值统一起来,围绕人的生活、权利、价值的改善和提高,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由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实践出发点的坐标选择,其选择的意义在于抛弃两极对立的社会发展观,寻求实践发展的合理性。

三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观

从历史过程上看,人与社会的实践发展总是以矛盾的形式实现的,其中每一发展都与代价相伴随,有所得也有所失。尤其是20世纪以后由于现代工业的高度发展和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不断提高,其内在矛盾也日益尖锐,高科技解放了人的体力和部分脑力劳动,但又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后果;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空前提高,但工业化后果又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经济增长使社会财富增多,但并未消除区域发展的差距和社会分配不公;物质生产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但在经济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精神上的贫困和道德滑坡,……所以,要超越两极的对立,就必须在实践观上进行革命,寻求发展的合理性,就必须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一个适应于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实践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在于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既相互协调、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能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要的发展道路。依据这一思想所构建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观具有以下新的特点:

(1)在实践发展观上,实践哲学研究的意图和哲学探讨的目标, 不仅在于强化实践真理性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澄清实践研究的意义和方向,在深刻理解当代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基础上,对现实的人与社会的实践发展进行反思和批判,树立与可持续发展这一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新的实践发展观。这种内在的、总体的、综合的实践发展观,应该基于对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性的把握,进而提出实践本身发展的看法和具体要求,以求从根本上解决实践的发展问题。

(2)在实践价值观上, 可持续发展最终之意在于谋求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由此决定了实践发展的价值取向应把人本身的发展作为衡量实践发展的最终尺度。因为马克思早已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社会是个人活动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社会的完善化最终也必须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只有在社会的相互关系中去谋求发展,追求完善。因此,研究社会的实践发展不能忘记人,实践发展必须把人的价值放到核心地位进行思考。在这里,生产实践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的文化生活需求,而社会实践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由此决定了实践发展的价值取向,必须以满足人的物质的、精神的、生态等多重价值的综合指标为出发点。

(3)在改造关系上, 实践发展观在解决人与自身活动及活动结果的矛盾关系方面,力图建立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和谐的契约关系。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要求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实践发展中,既要满足当代人消除贫困和物质生活的需求,又不能为后人留下“环境赤字”,或以牺牲后人利益为代价;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又不能绝对的经济唯上,以牺牲精神文明建设为代价。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全部社会内容,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在这个意义上,实践发展观倡导不仅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要协调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4)在未来关系上,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观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它把人与社会的实践发展视为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在实践发展中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且因相互作用的差异而处于变化之中,从而为实践的未来发展留下了充分的余地。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从事任何实践活动,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社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协调能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自组织能力、社会全面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等等。其任何一个方面的功能弱化都会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所以实践发展应从全局着眼,从长远利益出发,在系统整体上思考实践活动系统的优化组合,谋求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

可持续实践发展观的上述特点表明,人与社会的实践发展虽然没有先天固定的模式,但其中却包含着发展的合理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实践意味着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同时也改造了人类自身,它一方面使客观世界向属人世界转化;另一方面又致力于使人成为不是原来的自己。它们作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是不可分离的,而是在解决人与实践活动和活动结果的矛盾中相互促进的。所以,从实践的哲学理性来理解,不管实践发展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该符合人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依据其合理性要求,使其合目的有计划的发展。而在这个意义上,可持续的实践发展观在指导人的实践发展上不仅具有基础性的导向作用,而且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功能。

四 实践的系统整合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哲学对现实世界的把握,不仅是为了科学的解释世界,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如何能动地改造世界。因此,要把可持续发展实践观落实到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哲学还必须担负起对作为工具系统存在的实践方法的研究。

从历史上看,实践方法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并在发展中形成了由不同层次诸多方法构成的方法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处于最低层次的是适用具体对象系统的特殊方法;处于中间层次的是适用于某一大的领域为对象的一般方法;处于最高层次的是适用于一切领域为对象的哲学方法。作为哲学层次的实践方法,一方面来自哲学原理的转化;另一方面来自对一般和特殊实践方面的总结和提炼,因而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方面是普适性最大的一种方法。相对于人与社会的实践活动而言,它通过向人们提供有关可操作的指向性信息和运作程序,使实践活动依据其目的性要求采取与客体现象变化趋势相一致的方式运作,由此所达到的主观见诸于客观的活动以及所反映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具有了合规律、合目的性的哲学意义。

从哲学层次对实践方法的研究,有助于把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观对当代的理解和把握而提出发展要求,转化为现实可操作的实践方法,从更为一般的意义上为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提供一种有效的探索工具。因为“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个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7〕可见,作为工具存在的实践方法, 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是一个关系范畴,同时也是联结主客体双方的中介力量。其鲜明的特性表现在:一是指向性,方法的应用具有主观选择性,选择的意义在于寻求符合实践主体目的性要求的方法,使系统按照实践的活动目标和方向运作;二是程序性,方法作为系统软件是程序化的,其应用有助于实践系统在动态发展中按步骤的有序展开,提高其组织化程度;三是可控性,方法作为一种操作技术,通过对方法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应用,在反馈控制中不断协调主客体关系,而实现其有目的性的活动;四是效益性,方法作为探索工具,其选择和应用在于以较少的投入换取较大的产出,尤其是通过对实践要素的合理组合,谋求一种具有整体优化的实践效果。

实践方法的上述特征表明,方法作为主体生活的引渡,是人与社会实践发展不可缺少的实在要素。离开实践方法,就难以构建实践过程的主客体关系,也就没有真正的实践活动可言。正是由于实践具有方法性的普遍意义,因而人们格外重视对实践方法的研究。20世纪以后,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且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联,使人与社会的实践活动在普遍联系中耦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就要求人们以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审视现实的实践发展。由此又在实践发展中形成了系统整合方法。所谓实践的系统整合方法,就是把实践活动视为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用系统哲学的观点来分析和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观点出发,当代人类实践发展呈现新的特点,一是人类实践活动摆脱了某一形式或单一活动的局限,而是从可持续发展需要出发,比以往更加重视实践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实践发展在满足其客观前提的同时,使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强化,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更加重视主体的目的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在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人们更加注重实践活动的后果,把实践价值放到了突出的地位。上述实践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在实践发展中必须从系统整合思想出发,运用系统整合方法,达到对实践整体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实现对现实世界能动的改造。

在方法论意义上,科学的系统整合方法的应用,强调在注意实践活动整体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实践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践活动的动态运行中协调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在协调中实现实践活动的整体优化。当然,系统整合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有它特定的约定,首先是把实践活动整体作为起点,从整体上来思考实践系统的未来发展。例如现代工业生产活动,自始自终着眼于生产发展的整体目标,即生产产值和效益。其次是从整体出发,从部分入手,实现从整体到部分的转化。如上述工业生产活动中,只有从生产的整体目标出发,才能充分认识到生产过程中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合理地规定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通过动力、材料、工具、工艺、劳动者、生产管理等方面调优,实现优化组合,把握生产活动的规律。再次是从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再到整体对实践活动的把握,侧重于通过对系统组成要素相互作用方式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在系统整体上进行新的综合。这种综合不是组成实践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系统整合意义上具有单一要素所不具有的非加和性,并在整体上表现出实践活动的新质和功能。

对系统整合方法操作过程整、分、合的具体分析,不难发现它在实践活动的具体应用对当代实践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第一,有助于加强对可持续发展实践观的理解和认识。可持续发展实践观本质上是一种系统观,它把人与社会的实践发展视为由目的、手段、规则、途经等要素相互联系、彼此过渡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在自己与世界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活动。系统整合方法的应用,有助于人们用系统的观点将人与世界关系的多样性统一起来,以可持续发展实践观的观念模型为参照,通过目的环节的导入,在主体的调节控制下,实现从精神到物质,从意识到存在、从主体到客体的转换,从而加快改造世界的进程。第二,有助于发挥可持续发展实践现对实践发展的导向作用。从思想上分析,可持续发展实践观所具有的系统性,与系统整合方法所包含的系统性,二者在原则上具有一致性。因此,系统整合方法在实践中应用,可以以观念模型为参照,使实践活动合规律、合目的而具体展开,把可持续发展实践观所包含的丰富的系统思想融汇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操作和运作过程中,发挥可持续发展实践观的导向作用。第三,有助于实现从可持续发展实践观向实践的复归。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实践观,包含着对世界认识和把握,但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系统整合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是这种认识向实践转化的具体方式。是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从一般到特殊的复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系统整合方法的应用,使可持续发展实践观所具有的实践目的性和方法论功能充分体现出来,最终转化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综上所述,当代人与社会实践发展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观、实践的系统整合方法,是以实践的观点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把实践的系统性作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从发展的、联系的、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实践过程主客体之间的物质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因而具有哲学总体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意义,成为当代人成功地改造世界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

注释:

〔1〕《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8页。

〔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上卷,第311页。

〔3〕《16—18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 17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

〔5 〕赵玉瑾:《实践辩证法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江淮论坛》1993年第5期。

〔6〕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第23页。

〔7〕转引自列宁:《哲学笔记》第98页。

标签:;  ;  ;  ;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观与系统集成方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