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崇拜论文,当代论文,偶像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2X(2006)10-0050-05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青少年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青少年可以从对不同杰出人物的认同和依恋中肯定自我的价值(Blos,1967; Josselson,1991)。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心理学层面剖析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成长历程,从心理轨迹的走向去阐述这一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及其随着心理年龄的增长而淡化或消亡的普遍规律,同时提出一定的应对措施来引导正确的趋向。这些研究大都偏重于社会层面影响因素的分析,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的实证研究。
本次调查对象选取了广州地区普通高级中学与职业类学校的学生,年龄均为20周岁以下;发放问卷800份,回收600份,男生192人,占总人数的33.68%,女生378人,占总人数的66.32%。调查基本上反应了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偶像崇拜状况。
一、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现状探析
1.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普遍性
在被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人都肯定自己有偶像崇拜的行为,认为自己从来没有偶像的人凤毛麟角,只占总调查人数的6.3%,这为我们下面将要进行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支持和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2.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现实性
为研究青少年表达自己偶像崇拜思想的方式,本研究设计了三个问题进行考察:“您会为您的偶像做些什么?”“您会为偶像投入多少金钱?”“偶像会占用您多少时间呢?”
如图1所示,总的来说青少年表达自己对偶像的情感还是比较理智的,他们的偶像崇拜行为更多地体现为个体行为,对身边人的影响也是积极的分享,而没有做出一些偏激的举动过多地影响他人,这也与青少年自身条件的限制有关,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
在金钱和时间投入上,青少年对待偶像崇拜的问题也是比较理性的,大多数人都不会为自己的偶像投入很多的金钱和时间,比例分别为84.2%、87.7%。当然,这一点和他们崇拜偶像的方式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538**。也就是说,偶像崇拜行为越偏向于个体行为,青少年在偶像身上花的金钱和时间就越少。群体中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会降低理性约束,并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使青少年产生非理性行为。
3.青少年偶像崇拜认知的离散性
青少年所崇拜偶像的特征体现了其认知偶像崇拜的感觉或理念。本研究采用四个维度来描述青少年对偶像崇拜的认知现状:偶像的性别、偶像的个数、偶像的年龄、偶像的职业。研究结果显示,过去偶像选择的指向性多数是特定的个体,而在现代的青少年中拥有多个偶像的人数比例为83.2%,而且拥有4个或以上偶像个数的比例竟然为55.6%,这似乎与我们传统所认为的偶像的唯一性大相径庭。
另外,本次抽样选取在偶像崇拜现象研究中经常采用的13个义项来调查青少年所崇拜偶像的职业类型。结果如图2所示,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等青春职业明星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最大,超过了1/2的比例。这些明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对阅历、学历的要求并不是太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跟青少年相似或是青少年所追求的特征:年轻貌美、个性张扬、健康活力、才艺超群、备受瞩目,因此在青少年当中受到极力推崇。相对而言,“劳动模范”和“历史人物”却几乎无人问津,其比例竟然低于虚幻的“卡通人物”。
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受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表现出明显的离散性。也就是说,在青少年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的情况下,其崇拜的具体对象相当宽泛。
4.青少年偶像崇拜认知的理想化
偶像崇拜作为青少年情感依托与情感表现的完美形式,是他们能够接受,同时又能充分表现自我与独立的情感依托形式。从图3可以看到,在所调查的青少年中,他们所选择的偶像所具有的特质恰好是青少年自身所不具备的,这说明他们更趋向于追求虚幻、理想化的特质,而学历和才华等这些应该是他们这个阶段所追求的、对他们人生有价值的实在因素却被忽视了。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品德”,相对于其它特质只排到了第四位,受青少年的青睐程度并不算高。
通过对影响偶像选择因素的频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青少年所向往的偶像特质是多方面的,影响其选择该偶像的特质众数为3,平均数为3.63。由此看来,当代青少年在偶像选择上过于理想化,有追求完美的倾向。
在访谈中,青少年认为崇拜偶像可以给予他们精神的触动,指引他们生活的态度和为人处事之道,甚至是他们生活的目标,因而成为他们道德的模范。还有一些人则认为崇拜偶像只是让他们消磨时间的方式。本次调查与其它学者所做的人群偶像崇拜现象研究结果相同的是:偶像已成为青少年精神上的一种向往,他们希望从偶像身上寻找自己想要具有的精神动力、生活态度或时尚信息;所不同的是,更多的青少年倾向于通过从偶像崇拜行为中学到“时尚信息”,以实现“跟潮流”的意愿(见图4)。
由此可见,青少年所追求的是一种特质、精神或是偶像所代表的信息,而不是偶像个体本身,其实质是对理想化和完美化的向往和追求。青少年偶像崇拜已经开始包含一定的价值内容,但崇拜的方式往往只是体现在对偶像特质的欣赏和模仿上,趋向于追求虚幻、理想化的特质,因此最终的行为才会表现为对其偶像形象的效仿与向往远离现实的人物形象和生活方式。
5.青少年偶像崇拜的阶段性
关于“您以前选择的偶像和现在选择的偶像发生过改变吗”这一问题的调查显示:“不确定”、“从未改变”和“已改变”三个选项刚好平分秋色,比例分别为31.9%、32.1%、35.6%。笔者将此数据与关于“请您想象一下,十年后您选择的偶像会发生变化吗”这一问题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后发现:从时间上来判断,短期内青少年对其偶像忠诚度的信心比长期更充足,从某种程度上也表明青少年的偶像忠诚度从长期而言是比较低的。他们所忠诚的是一种特质、精神或是偶像所代表的信息,而不是偶像本身。也就是说,偶像崇拜只是青少年特定心理阶段的产物,他们对心目中偶像的崇拜认知与行为从长期而言是不稳定的。
6.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价值依托功能
现代城市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不仅是一种普遍现象,更是青少年表现自我个性意愿的体现。他们相对稳定的偶像忠诚度表明青少年已经开始逐渐形成个体的价值观,并开始形成个人的判断标准。
调查发现,在青少年的意识里,选择偶像应该有一个模糊或是逐渐清晰的标准,一旦偶像亵渎了这个原则,偶像就不再是偶像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14%的人因自己的喜好发生了改变,而导致他们在生活当中再也无法接受偶像,也许他们认为个人喜好原本就是偶像诞生的源泉(见图5)。
7.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教育环境
偶像的教育引导是当前学校教育或是家庭教育的一大困惑。在全部调查对象中,只有2.8%的青少年的父母反对孩子崇拜偶像,认为这一行为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并且有2.2%的人的父母会采取各种方法对此行为给予说服制止;有62.6%的父母没有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这一现象表态,他们顾虑自己对孩子的这一行为表示出鲜明态度后,会让子女感到自己和父母走向了一个对立面,从而误解为和父母的看法有很大的差异,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13.6%的父母在青少年崇拜偶像的问题上是持开明态度的,除不反对外,还积极进行引导。
在学校老师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态度方面,有40.7%的青少年不清楚自己的老师在这个问题上面的态度;全部调查对象中,只有3.9%的老师反对自己的学生崇拜偶像,并采取措施试图制止这一行为;有20.6%的老师在青少年崇拜偶像的问题上是持开明态度的,其中有3.6%的老师除不反对外,还积极引导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有23.5%的青少年认为老师不知道自己有偶像崇拜。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青少年崇拜偶像的态度上,老师的态度也是不明确的。
通过父母态度与老师态度的T检验分析,笔者发现两个配对样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对偶像态度的描述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青少年的心目中父母的态度更民主,倾向于“不支持也不反对”,由青少年自己做决定;相对而言,老师的态度则比较模糊,青少年不清楚老师态度的比例更高(见下表)。
表 父母态度与老师态度的T检验
8.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可导性
调查发现,父母和老师(学校环境)尽管与青少年接触相对比较多,但是在他们的偶像选择过程中影响不大,只有少于7%的人认为会有所影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青少年学习生活“导师”的引导不力,还是由于引导方式不恰当而导致他们的反感或逆反心理呢?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教育引导提供了方向指引。同时,认为偶像选择不受任何影响的人数仅占1%。这也说明,当代青少年虽然追求个性,但是他们并不排斥外界环境的影响,并愿意接受这些信息的引导(见图7)。
“对于父母及老师的态度,您会采取什么行为”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完全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的人只有1.7%;12.9%的人表面上屈服于师长的权威,实际上是“表面接受他们的看法,私下里却不改变自己的想法”;17.4%的人则明确表示会坚持自己的选择,对父母和老师的态度“置之不理”;57%的人坦言只要“父母和师长说得有道理就接受”,他们认为在大多数事情上可以和父母的想法保持一致,因为父母和师长是他们信任的人,很多事情都能以其知识和经验为他们排忧解难,所以只要父母和师长的话言之有理,还是很乐意采纳的。
9.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环境期望
本研究从两个角度来探究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社会期望心理,一是现实中对父母或学校老师的态度反应的期望,二是青少年对周围整体环境的态度或行为反应的预期和希望。
调查表明,青少年的自主意识程度比较高,个人行为的独立性较强。从心理、生理特点上来分析,青少年正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是所有事都需要父母、教师的指点和帮助,有很多事均足以自理。同时,又因生理上的发育而导致不稳定的情绪,表现出冒险精神十足,他们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持有一种嘲讽的态度,敢爱敢恨并十分愿意去接受他们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因此,在偶像崇拜的他者态度期望上表现出更强烈的个性化、独立性。
二、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特征的原因分析
根据精神分析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笔者认为导致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九大特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情感依托与心理文化的表现形式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这一特定年龄阶段心理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它作为青少年情感依托与情感表现的完美形式,是他们能够接受,同时又能充分表现自我与独立意识的情感依托形式。青少年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殊发展阶段,有着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方式和内容。在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特殊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比较特殊的心理行为反应。亲子冲突、情感脱节、情绪波动、自尊下降、叛逆行为、从众行为等是青少年时期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而偶像崇拜只是这一系列心理行为过程的一个特殊的副产品。
2.弥补幻想与理解能力的局限
对偶像的喜爱本质上反映出了青少年心中的某种梦幻和缺憾。正是因为偶像的完美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倾向,它才常常促使青少年产生某种叛逆和反抗。当他们用理想的东西去对照现实时,对完美的苛求使他们产生对现实的失望和否定,进而导致一些迷恋偶像的青少年离开他们的学校和家庭,走上寻找偶像生活的迷途。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消极后果正是由此产生,究其原因则是他们对完美的一种苛求,这正是青少年时期最为典型的心理面貌。
3.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必经阶段
我们知道,个体出生后就开始社会化的过程。其中人格的社会化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人格偶像崇拜阶段、第二人格偶像崇拜阶段和独立人格阶段。对独立人格影响最直接、最早、最深远的是第一人格偶像崇拜。第一人格偶像,是指家庭成员特别是双亲所具有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在子女心目中产生的一种人格楷模。对父母的崇拜从学前期开始,它产生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角色和地位,是一种自然依赖情感的流露。到了青春期,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思维独立性的发展,他们开始摆脱父母的限制,在追求和实现独立的社会性行为时,选择和确立新的偶像,这种新偶像又称第二人格偶像,是青少年对自己未来人生道路和成就的朦胧或无意识的企盼,是走向社会前的一种人生准备。
4.同一性冲突与重新建构自我的特殊形式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同一性混乱和同一性形式相冲突从而获得新的同一性时期。有些青少年热烈地寻找崇拜对象,这有助于他们获得稳定的自我同一性。这一时期,青少年对偶像的理想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他们重新自我确认中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对偶像的认同对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和冲突,进而认同自我和接纳自我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因此,可以说,偶像崇拜是在自我否定期追求自我肯定和理想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有助于青少年投身自我以及重新建构自我。
5.从众心理的影响
青少年由于知识、经验都比较欠缺,对许多事情都还没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同学和朋友之间容易产生相互影响;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另外有部分青少年因害怕与众不同而被同伴孤立、视为“另类”,希望与群体保持一致而免于群体的压力。而青少年群体偶像崇拜就是这一心理的重要表现形式。
6.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效应
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为明星们的星光闪烁制造了独特的“天空”。同时,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动取向。价值观念变化使人们精神世界的偶像类型表现为从崇拜政治型偶像、道德型偶像、神圣型偶像向崇拜成就型偶像、生活型偶像、个性化偶像的方向转变。这正是那些气质迷人、有所成就的明星受到当今青少年青睐的重要原因。
三、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教育方法
依据偶像崇拜行为的特点来看,我们只有在尊重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将他们纳入现存的社会制度中,使他们承担适当的社会角色,从认知疏导和行为控制两方面把握好教育内容,才能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疏导,进而避免出现问题,使青少年顺利渡过这一成长“狂飙期”的难关。
第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主要围绕德、智两方面发挥作用,应适当增加一些适应流行趋势的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文化欣赏能力以及文化判断能力。同时要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评价方式,加强素质教育。
第二,要加强家庭教育。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其人生信念的确立、对社会规范的内化等在很大程度上依据家庭成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因此,创建家庭内部的良好环境,加强亲子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偶像崇拜教育的重要一环。
第三,构筑和谐的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区风、社区特色等都是陶冶学生心理的重要环境。社区应该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辅导服务机制,并针对社会发展和青年问题的特点开展心理、学习、生活、交往等各类辅导服务,使青少年在心智、道德、社交及审美能力上得到较为完善的发展。
第四,减少媒体效应的负面影响。偶像崇拜得以存在的前提是它与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密切关系。大众媒体报道应该谨守新闻道德,做到实事求是并在新闻报道中呈现正面的教育意义。媒体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法规去打击和制裁那些操纵和利用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侵害的利益群体和个人。公众人物更应该了解自身言行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发挥正确的影响和良性的向导作用,并正视其作为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
最后,要注意学生的自我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高、职中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迅速变化,自我意识得到较快发展,这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良好时机。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要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启发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将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愿望。
偶像崇拜现象说到底是一种文化信仰问题。如何看待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实际也体现了我们对现代文化生活的理解深度。从教育的角度讲,我们如何评价青少年的偶像生活和文化崇拜,实际也反映了教育自身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信仰。因此,对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文化判断力,不能让他们在偶像的光环下瓦解了自己的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