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推拿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1)
【摘 要】目的:分析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4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41例以及对照组41例。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手法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针灸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后,观察组患者19例优、18例良、2例中、2例差,治疗总有效率为95.1%(39/41);对照组患者6例优、12例良、14例中、9例差,治疗总有效率为78.1%(32/41)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于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而言,在治疗过程中选择手法治疗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针灸治疗,手法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中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骶髂关节半脱位;手法治疗;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844-01
髂骨以及骶骨耳状面共同组成了骶髂关节,该关节面凹凸不平,两者之间结合相当紧密。骶髂关节有骶髂前韧带、后韧带、骶结节韧带以及骶棘韧带,但这些关节较为坚硬,不能活动[1]。骶髂关节在分娩以及妊娠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属于典型的滑膜关节,存在微小的活动[2]。产妇在分娩时极有可能发生脱位。骶髂关节脱位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属于一种多发病。其中腰肌劳损、慢性腰腿疼痛以及产妇妊娠等均有可能导致发生骶髂关节半脱位。本次研究将分析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方法及效果,现将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41例以及对照组41例。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手法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针灸治疗。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12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8.3±20.1)岁;观察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50.3±21.3)岁。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经过我院确诊为骶髂关节半脱位,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同,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取患者俯卧位,对患者的骶髂关节、臀部机头、腰骶部以及大腿肌肉进行拍打或按摩,放松肌肉。选择患者关元俞穴、腰阳关穴、患侧环跳穴、委中穴和阳陵泉穴进针,从髂后上棘后直接刺入,留针时间25min。共治疗3疗程(1疗程为1w),隔天1次。
1.2.2观察组
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方法主要有3种,视患者病情不同选择适当的手法治疗,
1.2.2.1骶髂关节前正骨法(右侧为例)
使患者健侧处于卧位,使左下肢伸直,右侧下肢尽量屈曲,将患者右侧下肢夹住,将患者右侧坐骨结节用左手掌根抵住,肩关节用医者右手扶按住,双手用力,腰椎旋转至最大限度后,突然发力,听到关节复位响声。
1.2.2.2骶髂关节后正骨手法(左侧为例)
使患者健侧保持卧位,让患者右侧下肢伸直,屈曲左侧下肢且伸直,将患者左侧下肢用力夹住,将患者左侧髂后上棘用医者右手掌根抵住,对患者肩关节扶按住,将患者腰椎旋转至最大限度,突然发力直到听到关节复位响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3分离正骨联合耻骨手法
取患者仰卧位,十指交叉将双侧膝关节抱住,屈髋屈膝;医者屈曲左膝关节,用左膝关节将患者左侧髋关节抵住,将患者右侧髋关节用双手扶住;将患者膝关节用左前臂抵住,极度屈膝屈髋,对患者的骨盆进行用力挤压,重复5次以上。共治疗3疗程(1疗程为1w),隔天1次。
1.3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将治疗效果分为优:患者疼痛症状消失,未感觉有牵掣感,能够进行正常活动,日常生活能够自理。良:患者在进行大幅度活动或过度用力时有轻微的疼痛但能忍耐,基本未发生相关临床症状,可以正常生活工作。中:患者临床症状部分得到改善,但无法久站或久坐,疼痛在忍受范围内。差:治疗后患者病情并未得到改善,甚至发生加重情况,日常生活无法自理。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后,观察组患者19例优、18例良、2例中、2例差,治疗总有效率为95.1%(39/41);对照组患者6例优、12例良、14例中、9例差,治疗总有效率为78.1%(32/41)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优 良 中 差 总有效率(%)
观察组(n=41)19(46.3%)18(43.9%)2(4.9%) 2(4.9%) 95.1%(39/41)
对照组(n=41) 6(14.6%)12(29.3%)14(34.2%)9(21.9%)78.1%(32/41)
3 讨论
骶髂关节是脊柱和下肢联系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由骶骨以及髂骨的耳状面组成的,是一种微动关节。目前由于骶髂关节病变导致的腰腿疼痛患者人数逐年呈现上升趋势使其成为了临床最受关注的话题。我国传统中医学认为,骶髂关节半脱位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暴力损伤、肝肾不足、气血不足或患者筋骨未得到保养而导致的[3]。本次研究中我们对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方法治疗,其治疗效果不如手法调整,我们对其原因分析认为:针灸治疗仅能够单纯起到祛瘀止痛、舒筋活血的效果,只能单纯的疏通患者经脉,虽然对骶髂股关节半脱位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并不能有效的对错位的骶髂关节进行纠正[4]。但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手法治疗则能够很好的对骶髂关节前后错位的情况进行复位以及调整,从而使患者骶髂关节动力稳定性以及静力稳定性得到恢复,最终使得骶髂关节脱位情况得到纠正。手法治疗可以对患者的肌肉组织力学特性进行改善,从而帮助患者软组织进行修复,提升骶髂关节稳定性[5]。但是由于耻骨以及骶髂关节属于微动关节,直接力臂短,所以研究中以患者下肢为接力臂传导,提升了复位力矩,也保证了治疗的成功率。
采用手法调整复位的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在治疗后需要提升臀部以及腰部的锻炼,尽可能使骨盆周围以及臀部和腰部的肌肉得到放松,使骶髂股关节韧带具有弹性,避免发生关节脱位情况[6]。
综上所述,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后,观察组患者19例优、18例良、2例中、2例差,治疗总有效率为95.1%(39/41);对照组患者6例优、12例良、14例中、9例差,治疗总有效率为78.1%(32/41)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说明了针对于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而言,在治疗过程中选择手法治疗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针灸治疗,手法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中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盛.三步手法治疗产后骶髂关节半脱位合并耻骨联合分离22例[J].中医正骨,2013,25(5):57-58.
[2]刘建新,黄阳,张挥等.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与治疗[J].颈腰痛杂志,2013,21(2): 118-120.
[3]谷福顺,信金党.摇髋屈伸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220例[J].天津中医药,2012,23(4):299-299.
[4]刘鹏,谢彬.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83例[J].陕西中医,2008,29(4):436.
[5]程宏刚.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J].吉林中医药,2012,22(4):40.
[6]李云峰.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手法治疗[J].按摩与导引,2013,23(8):37.
论文作者:王国强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3
标签:患者论文; 关节论文; 手法论文; 下肢论文; 对照组论文; 针灸论文; 韧带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