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成本前沿问题考察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物流成本论文,考察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物流成本的分析框架:概念、分类、特征及影响因素
物流成本的研究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简单照搬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流理念和核算结果;另一方面是不同组织机构对中国国内物流成本数据的估算、分析,无论在总量,还是企业的实际支出,甚或行业标准,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宏观物流成本是从国民经济总量的角度出发,分析国内物流活动的总开支水平,常见的指标是国内物流成本与一国GDP的比例,该比例越小,说明其物流业越发达。
中观物流成本是采用标准管理的理念,研究某个行业、产品,甚至是某项服务的“平均物流成本”数据,从而建立分行业或分产品的物流成本参考标准。
此外,为了核算和分析的方便,物流成本通常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划分:(1)以财务会计中费用发生为基础,按照交付形态的不同,可以把物流成本分为本企业支付的物流费用和向其他企业支付的物流费用,其中本企业支付的物流费用又进一步细分为企业本身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工艺费、维护费、一般经费、特殊经费和委托物流费用。(2)按照物流功能的差别,物流成本可分为实物流通费用、信息流通费用和物流管理费用三类。(3)按照物流活动的不同阶段划分,物流成本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阶段的物流成本。另一种说法是包括供应、内部和销售物流成本。
由于中国内资企业管理的粗放和融资方面存在的软预算约束,导致忽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时间价值的现象比比皆是。
由于前述的原因,物流成本最值得关注的特征主要有两点。第一,界定和核算的复杂性,由于物流活动涉及面广、关联性强,导致很多成本项目都无法准确掌握,统计时难免挂一漏万;更主要的是,企业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成本的,因此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并没有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厂内运输成本通常被计入生产成本,订单处理成本可能包含在销售费用当中,部分存活持有成本又可能算作财务费用。如此种种,不仅影响到物流成本的准确性,也制约了物流成本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可比性。第二,物流成本之间存在二律背反现象,一种物流功能的成本削减可能会使另一种功能的成本增加;对于企业物流的决策者而言,研究企业物流成本时应该着眼于供应链的整体而不是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
影响微观物流成本的因素包括物流结构、客户服务水平和物流规模三个方面。首先,单个企业的物流活动作为生产环节的辅助和延伸,受到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特点的影响,当内部的物流结构因此确定之后,物流成本也就不只是物流部门可以控制的,如过多进货或过多生产造成积压的库存费用,以及紧急运输发货的费用等。其次,物流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其本质是一种服务,不同的服务水平将会产生不同的物流成本,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的正比关系。最后,物流成本随着物流规模的变化而变化,主要针对物流配送的半径和物流中心的数量而言,适度的物流规模通常对应着最低的物流成本。
确定了微观物流成本的概念、范围、特征及影响因素之后,中观和宏观物流成本的基本理论体系对此加以引申即可得到。诚如前文所言,中观物流成本分析的对象是某个行业、产品,甚至是某项服务的平均物流成本水平,数据来源于对企业的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进而通过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来推断经验性的物流成本参考标准。因此,它的可靠性依赖于微观物流成本核算的准确程度。采集数据时,必须注意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成本主体(核算对象)的一致性,二是核算标准的一致性。特别是第二点,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中介组织在统一核算方法和标准方面承担许多基础性的工作。
宏观物流成本指的是全社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为了消除时间和空间障碍而发生的有价值的商品运动和静止行为所耗费的成本开支总额。在此,突出“有价值的商品运动和静止行为”,旨在反映物流活动创造社会价值的增值型服务本质。具体来讲,宏观物流成本包括了有形的物质成本与无形的资金成本的总和,物质成本又包含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人员管理、信息处理、物流设施投资及运营费用等各项开支。
二、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至关重要。中观物流成本实际上是不需要直接核算的,它可以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采集到的微观物流成本数据样本进行分析,从中找到一个基准,作为普遍成本改善的目标值。也就是说,它依赖于众多微观物流成本的核算结果。因此,我们只对微观物流成本和宏观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加以讨论。
由于微观物流成本与宏观物流成本在分析角度、成本改善方面的截然不同,特别是传统的企业成本会计与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之间不构成一一对应关系,所以我们认为,两种物流成本需要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
1.微观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
就企业物流成本而言,目前介绍较多也比较完善的统计工具有两个,分别采用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和作业成本会计体系。
所谓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也就是利用现有的财务报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而企业的两个主要会计报表是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分别反映的是一个企业在特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收入及费用成本。在此情况下,体现在现有会计报表中的物流成本属于可视成本开支,即显性成本。然而,在部分学者看来,它只是企业物流成本的一部分,另一类隐性成本,如库存积压降价处理、库存呆滞产品、回程空载、产品损耗、退货、缺货损失等,也应该计入企业物流成本的范畴。
结合中国企业计算物流成本的实践,我们可以按照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统计物流成本的完备程度,把它们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指物流核算只考虑了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和向公共仓库支付的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而不考虑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这反映了国内大多数企业对物流成本的认识层次,对于现代物流成本的核算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第二等级是在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框架内不仅包含了运输费(包括包装费与搬运费)、仓储费(仓库的固定资产折旧、设备折旧),也包含了直接人工费、利息费用、办公费、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和存货损失等,尽可能地把企业发生的显性成本都涵盖了进去。即使如此,对企业总的人工费、办公费在多大程度上用于物流活动,归入物流成本,仍然存在着一个如何剥离的问题。第三等级是同时囊括了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在内的企业物流总成本,这对于单个企业的物流管理来说,无疑是极有助益的,它是物流概念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趋势在成本领域的反映,但限于一系列操作上的难题,像如何界定和量化隐性成本等,在现有的成本核算体系内还难以实现。
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就是在于实现物流管理的优化,被列入管理会计的范畴。
作业成本会计体系,又称为ABC(Active-Based Costing)成本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美国会计大师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直到1988年,美国学者库伯(Robin Cooper)和开普兰(Robert Kaplan)发展了斯坦布斯的思想,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并在过去10年中受到广泛的关注。
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是基于如下理论基础,即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换言之,它突破了产品这个界限,而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它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并把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
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时,通常会发现核算结果要比基于传统会计体系核算的结果大出许多,这被间接地当作前者优于后者的依据。不过,根据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的逻辑流程来看,至少可以证明一点,即由于它是从作业层次入手,把成本按活动分类,因此便于企业分析成本结构,暴露物流流程问题,改进管理水平。
尽管作业成本法被认为是确定和控制微观物流成本最有前途的方法,但是它的有效使用首先必须有一套能够控制物流活动过程的预算体系和物流服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相配套;其次,在核算过程中,资源成本分配和作业成本分配环节会牵涉到分配方法和工作量的问题,大多数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才能完成。
目前,对于微观物流成本的核算,除了介绍和应用较多的传统成本会计、作业成本会计之外,也有一些学者基于供应链的思想和隐性成本难以度量的考虑,提出了其他物流成本的统计办法。比如基于成本指数的物流成本评价体系,通过模糊分级办法构建评价指标,确定相应的状态指数和指数权值,进而计算出成本指数;或者在分析隐性成本时引入模糊聚类分析法等。它们都是把模糊数学的思想应用到微观物流成本统计的典型例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我们感到,由于其中包含了定性分析的成分,免不了受研究人员主观因素干扰的嫌疑;再者,其可操作性和说服力都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因此,这类方法也只限于对前两种定量统计方法作补充使用。
2.宏观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
如果说研究微观物流成本是为了方便企业开展物流管理的话,那么核算宏观物流成本则是为了制定物流政策、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宏观物流成本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而言,给以高度重视并尽早开展研究应该是题中应有之意。而这恰恰折射出中国以往在有关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
由于存在“合成的谬误”,宏观物流成本显然不能用微观物流成本数据简单相加而得。因此,发达国家在核算宏观物流成本时,都采取了另起炉灶的办法,在已有统计体系的基础之上,构建一个包括主要物流功能在内的分析框架。接下来,我们分别探讨美、欧、日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1)美国宏观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
美国的宏观物流成本由存货持有成本、运输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存货持有成本除了包括仓储成本、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费用外,还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其中利息是当年美国商业利率乘以全国商业存货总额得到的。仓储成本测算时涉及到公共仓库和企业自有仓库这两块。公共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可以从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的《服务业年度调查报告》中获取,而企业自有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则是德兰尼先生自己测算的。此外,全国商业存货总额涵盖了农业、采矿业、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所有行业门类的数据。
第二部分,运输成本是直接从美国ENO运输基金会出版的《美国运输年度报告》中得到的货运数据。分为公路运输、其他运输方式与货主费用三个类别。公路运输包括本地卡车运输费用与城际卡车运输费用。其他运输方式包括铁路运输费用、水路运输费用、油料管道运输费用、航空运输费用、货运代理费用。货主费用包括货主企业运输管理部门的运营费用和货物装卸费用,这项成本虽然数额较小,但究竟是如何估算的,目前还不得而知。
第三部分,物流行政管理成本,是按照美国的历史情况由专家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存货持有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总和得出的,分别包括订单处理及IT成本、市场预测、计划制定及相关财务人员发生的管理费用。美国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在物流成本总额中的比例一般为4%。
(2)欧洲宏观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
物流产业在欧洲已经步入了成熟发展的阶段,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扶持性政策。但在欧洲,宏观物流成本的测算尚没有规定的范式,相关的研究主要是根据调查和预测。从统计学的意义上讲,欧洲的宏观物流成本是指包括了运输、仓储、包装以及基础设施投资等费用在内的全社会物流总成本。下面让我们分项说明。
首先是运输成本,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轮船运输、航空运输、货主运输等形式,将这些不同形式的运输方式所形成的费用累加,就得出了运输成本。
其次是仓储成本,包括人工费用(工资)、占压资金成本和利息、货物损毁、保险费用等。同样,仓储成本既包括公用仓库,也包括私人仓库。
第三是包装费用以及仓储、搬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投资的费用,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的费用既包括资金方面的投资,也包括设备方面的投资。
从现有的资料分析比较,欧洲的宏观物流成本核算并没有把管理费用单列,而是将其分散在仓储和包装、搬运等各个方面。但其测算方法与美国基本上是大同小异。
(3)日本宏观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
日本对宏观物流成本的核算主要借鉴了赫斯凯特最早提出的方法,即由每年公布的就业统计和库存统计等各种数据来推算出总体物流费用,此外也参考了德兰尼的推估法,站在货主的立场来推算部分国内物流成本。具体核算时,是将宏观物流成本分为运送费、保管费及物流管理费三者来统计。
一是运送费,分为营业运送费和企业内部运送费,前者又包括卡车货运费、铁路货运费、内海航运货运费、国内航空货运费及货运站收入等项开支,各项累计之和为运送费总额。
二是保管费,将经济企划厅编制的《国民经济计算年报》中的国民资产、负债余额中原材料库存余额、产品库存余额及流通库存余额的合计数乘上日本资材管理学会调查所得的库存费用比例而得。这项保管费不是狭义的保管费,它不仅包括仓储业者的保管费或企业自有仓库的保管费,还包括仓库、物流中心的库内作业费用和库存所发生的利息、损耗费用等。用公式表示为:保管费=(原材料库存余额+产品库存余额+流通库存余额)×原价率×库存费用比例。其中,库存费用比例=利率除外的库存费用比例+利率。
三是物流管理费,由于无法用总体估计的方法求得,所以依据《国民经济计划年报》中的《国内各项经济活动生产要素所得分类统计》,将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产出总额,乘上日本物流协会(JILS)根据行业分类调查出来的各行业物流管理费用比例0.5%计算得出。
三、促进国内物流成本研究的思路及建议
通过对相关问题的一番全景扫描、甄别和思考,我们初步提出以下思路和建议:
1.加强合作,通力攻关,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物流成本分析框架和数据库,并由政府授权的权威统计机构定期发布物流成本评估报告。
2.尽快统一中国微观物流成本的核算规则和方法。
3.加强对现行国民经济统计信息体系的物流管理数据接口研究,同时改革企业会计准则,推进物流成本科目的试点。
4.开展对物流成本分行业、分地区、分类别的细化考察。
5.在具备科学可比性的前提下,加强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的国际比较和国际交流,加强国内物流成本实际状况变动的实时跟踪监测。
6.物流成本研究和对策要同国民经济流程优化紧密结合,制造业物流成本的实际状况应当是研究和对策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