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北京市文化消费指数实证调查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实证论文,指数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促进文化消费,是贯彻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首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满足和塑造北京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为此,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文化消费指数与调研课题组”,完成了北京文化消费指数研究和文化消费现状调查。 一、北京市文化消费指数研究设定与调查分析 课题组以首都当前文化消费的现实为出发点,从主客体多方面进行考察和设计:既考虑到文化消费的客观环境、文化产品和服务及其供给,也充分考虑到文化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引申出文化消费主体的实际文化消费行为、满意度以及后续的消费信心。课题组提出“文化消费要素链”: “文化消费要素链”即着眼于文化消费的关键因素,借鉴管理学中的供应链要素管理,旨在将文化消费的关键因素形成完整的一个“链”,以生动反映文化消费过程中文化消费主体与客体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需求、供给、行为、信心和环境”五大部分构成的北京市文化消费水平评价体系,可以涵盖文化消费的各个方面。 二、2014北京市文化消费综合指数 1.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一直领先于全国。 2013年,北京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收入达10022亿元,同比增长7.6%,从业人员达到104.7万人,是引领全国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的“火车头”。北京的文化消费也在全国基于领先地位。 2013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25.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3%。按照北京市居民月均文化消费支出(不含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费用)为355.47元,北京市常住人口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为902.1亿元,其中,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为795.01亿元。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政治中心,流动人口来京的文化消费量不可小估,2013年国内来京旅游人数达到1.475亿人次,考虑到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来京人数,北京市文化消费总量应不低于2000亿元。 2.文化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2013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19500.6亿元,经测算,2013年北京常住人口居民文化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3%。考虑到流动人口来京,北京市文化消费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低于10%(不含教育费用)。 3.潜在文化消费量与文化消费缺口 2013年末,数据显示,北京人均GDP已经达到15052美元,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低,文化消费潜力巨大。经测算,北京市目前拥有2280.42亿元的潜在文化消费量和1378.38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本研究中将居民储蓄量纳入到潜在文化消费量的计算,衡量了北京市整体的文化消费潜力。 4.财政支持度 北京市文化消费市场的财政支持度为0.1086,即每扩大1单位文化消费市场产品生产,分享政府财政投入0.1086单位。2013年,财政下拨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为48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41.18%,大多用于文化消费产品全产业链和市场建设。随着财政支持度不断增大,将为文化消费市场建设带来利好信号。 5.北京市文化消费五大特征 北京市文化消费主要呈现出以下五大特征:一是城镇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水平逐年提高;二是教育支出占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最大;三是文化娱乐用品支出呈现下降趋势;四是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迅速;五是高低收入家庭文化消费水平差异变化较大。 北京市文化消费指数综合得分71.91,其中文化环境指数得分81,需求指数得分72.66,供给指数得分65.16,行为指数得分72.88,信心指数得分66.11。 基于以上分析和判断,尽管北京市文化消费增长存在抑制影响因素,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是在北京人均GDP已经达到15052美元,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低的背景下,新一代青年消费者成为消费主力,习惯性储蓄传统正在改变,新的更适合的文化创意产品正在迅速增多。未来三年,北京文化消费将迎来新的高增长期。一方面高学历和高收入人群对文化消费拉动大,另一方面文化消费的精神需求属性越来越明显,因此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消费政策对于优化和改善全市文化消费总体环境、调整和升级全市文化产品供给结构,以及全面提升居民文化消费信心和能力具有积极影响。 三、北京市各区县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分析 1.朝阳、西城、东城和海淀四区文化消费指数处于领先地位 从文化消费综合指数情况来看,如表1所示,朝阳、西城、东城和海淀4个区县同属第一梯队,综合得分指数大于74,其中,朝阳以77.2位列第一,西城、东城和海淀分列二到四位,相互差距不大,高出北京市平均水平3-4分;通州和石景山依靠较高的文化消费需求跻身综合排名前十;丰台和昌平在文化消费环境方面优势明显,并且这两个区县分别在文化消费供给和文化消费行为上表现较好;顺义和房山两区则是依靠较高的文化消费信心带动综合排名进入前十。 2.文化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 经济较发达和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区在文化消费水平方面同样也有一定的优势。北京市城六区经济相对最为发达,文化消费水平表现也最为突出。而对于平谷区、延庆县等生态涵养发展区,经济较城六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相对落后,其文化消费综合指数排名也都相对较低。 3.北京市中心6大城区文化消费差异较大 根据北京市中心6大城区的文化消费综合指数来看,各城区也表现出来的较大的差异。朝阳区以77.2分远高于其他城区,而排名最后的石景山区的文化消费能力综合指数仅为71.73分,与朝阳区相比低5.47分,而且石景山区得分更是在北京市平均得分之下;丰台区得分也相对较低,仅有72.64分,略高于北京市平均得分水平。 四、北京市文化消费指数的结构分析 一地区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决定于这一地区的文化消费指数,主要包括文化消费环境指数、文化消费需求指数、文化消费供给指数、文化消费行为指数以及文化消费信心指数等。根据图2,从各城区的文化消费指数来看: 1.各区县居民文化消费指数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从总体上来看,北京市各区县居民的文化消费指数存在一定差距,区域特征较为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县各文化消费二级指数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特别是文化消费供给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高的正向相关关系,而且在各区县之间差异较大。但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化需求指数的差异在各区县之间较小,说明各区县居民均对文化需求存在较为相似的诉求,这正是政府大力发展文化消费产业的基础。文化消费环境指数、文化消费行为指数以及文化消费信心指数也呈现出一定差异,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区域特征。 2.北京市各区县居民文化消费环境指数差异较小 北京市各区县居民的文化消费环境指数得分几乎都在70以上,各区县差异较小。西城区的文化消费环境指数领先于其他区县,达到87.89分,高出北京市平均水平6.89分,与排名最低的房山区相比,也只高出16.53分。昌平区、朝阳区、大兴区、平谷区和丰台区的得分均在80以上,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与其良好的空气环境和愈发便捷的交通有着重要关系。这主要体现为各区县对北京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资源、非遗资源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包括自然环境、文化市场环境的期许。 3.北京市各区县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指数差异不明显 北京市各区县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指数大都集中在60-70分之间,各区县差异较小。石景山区的文化消费需求指数领先于其他区县,达到75.05分,仅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239分,与排名最低的延庆县相比,高出12分。朝阳区和西城区的得分略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说明北京市各区县居民均有较大的文化消费需求,区域特征并不明显。 4.北京市城六区文化消费供给指数领先于其他区县 北京市城六区的文化消费供给指数领先于其他区县,城六区中仅石景山区得分相对较低,仅为58.81,其他五区均在65以上,东城区和丰台区得分更是在80分以上。东城区得分较高,达到了80.82,位列16个区县的第一位。大兴区得分最低,仅为48.09分,低于最高的东城区32.73分。可以看出,城六区可以凭借良好的文化消费供给能力,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以及加强市场化运作程度,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实现文化消费能力的飞跃性提升。 5.怀柔区文化消费行为指数领先于其他区县 北京市怀柔区的文化消费行为指数明显领先于其他区县,高出第二名昌平区5.38分,与北京市平均水平相比高出11.75分,得分最低的丰台区要比怀柔区低17.76分。门头沟、海淀、朝阳、延庆、平谷、东城和顺义区的文化消费行为指数得分较高,在北京市平均水平以上。密云、西城、通州和丰台的文化消费行为指数排名最低,均不到68分。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一个地区的文化消费行为指数并不具有显著影响作用。 6.大兴区文化消费信心指数领先于其他区县 大兴区文化消费信心指数得分高达84.93,明显高于其他区县;平谷区以78.92位列第二;密云县和东城区的文化消费信心指数最低,均不到60;其余区县均在60—70之间,差异不大。城六区中没有一个区县的文化消费信心指数排名进入前五,最高的石景山区也仅列第七位。可以看出,文化消费信心指数最高的区县基本上都是位于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这与城郊型休闲旅游快速发展直接相关,更多的城郊休闲旅游产品和形式的出现以及大量文化消费产品涌入城郊,激发了北京市周边区县的文化消费信心。 五、北京市文化消费特色指标分析 1.组织化程度 各区县组织化程度差异不大,石景山区和丰台区的组织化程度较高。 由上图可以看出,北京市各区县的组织化程度差异不大,反映了各区县居民参与组织消费程度的不同,也说明北京市居民组织型消费越来越普遍。 石景山区和丰台区的组织化程度较高,平谷、大兴和怀柔的组织化程度稍低。根据社会学相关理论,在现代社会,当公司或企事业单位成为社会最典型的组织并参与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组织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活动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石景山区和丰台区的文化消费水平排在北京市前八位,这与这两个区的组织化程度较高有着密切关系。 供给指标本身就是一个鲜有的研究指标,与之相应的二三级指标也力求能全面反映市场的供给能力和效率。这主要从产品/服务、设施、结构、渠道和市场化程度五个方面衡量。 (1)城六区文化消费市场产品/服务供给状况明显优于边郊区县。各区县文化消费市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状况,从总体来看,城内六区整体水平高于边郊区县,通州和延庆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成长性高,在10个边郊区县中领先。城六区的结构差异仍然存在,石景山区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落后于其他五区。 (2)文化类设施城六区供给状况优于边郊区县 北京市各区县文化消费设施的供给状况总体呈现以城六区为中心,边郊区县为外围的结构。其中城六区中,石景山区的文化类设施供给较低,房山和昌平的文化类设施供给较其他边郊区县显示稍强。 (3)文化消费市场供给结构朝阳区最优,各区县差异较大 文化市场的供给结构主要考量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八大类产业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文化消费市场中的结构问题。由图11可以看出,各区县高低走势不一,朝阳区的供给结构最优,文化消费市场规模也较大。城六区中东城区的供给结构较单一,各产业门类结构问题仍有改善余地。 (4)各区县文化消费市场供给渠道状况差异较大,朝阳区显示为优 文化消费产品供给的渠道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产品和服务能否传达给受众。由上图可以看出北京市各区县的渠道状况,朝阳区以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高水平的广告会展业排在第一位。平谷、延庆的渠道状况稍差,没有形成有效的宣传和沟通渠道,使消费者能够便捷和及时地在该地区进行文化消费。 3.文化消费信心 (1)各区县文化消费市场满意度存在差异,边郊区县的满意度较高 消费满意度是个相对指标,不一定消费水平高、供应足、区位好的区县就当然满意度高。相反,从综合创意、行业服务水平、质量和价格满意度可以看出北京市各区县文化消费综合满意度排名不再呈现城六区高于边郊区县的走势。房山区、大兴区和怀柔区等边郊区县的满意度均超过了城六区。这反映了各区县消费者不同的心理预期与期待值。 (2)各区县居民预期乐观度差异较大,平谷区最高 各区县居民预期乐观度差异较大。平谷、延庆和通州区居民的预期乐观度最高,房山和密云居民的乐观度则较低。各区县居民对于文化消费的预期乐观度反映出居民对未来一年内加大文化消费支出和对文化消费市场繁荣的乐观度情况。 4.线上/线下文化消费支出比例 (1)城六区线上/线下文化消费支出比例相当 城内六区的线上/线下文化消费支出比例相当,分别占50%左右。城内六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文化程度较高,居民在文化消费支出上线上支出的比例较大,海淀区的线上支出比例甚至超过了线下支出比例,其他城内五区的线上/线下支出差距也较小。 (2)边郊区县的线上/线下支出比例差异较大,总体仍以线下文化消费为主 边郊区县的文化消费方式总体仍以线下的文化消费为主,各区县的支出方式差异较大。门头沟区、密云区和房山区的文化消费方式差异最大,但通州区和大兴区的文化消费支出方式差异较小,线上文化消费支出超过了线下文化消费支出比例。 5.支付方式选择的比例 (1)北京市文化消费的支付方式以现金为主 北京市居民文化消费的支付方式仍以现金为主。现金支付方式占居民各类支付方式的42%左右。石景山区、密云和门头沟区的现金支付方式比例最大,为45%左右。 (2)PC端支付和移动支付各区县差异不大,移动支付发展迅速 各区县PC端支付方式占居民支付方式的比例达到了25%左右,移动支付的比例达到了15%左右。其他的支付方式包括组织购买的支付方式以及购物券、各种支付券等支付方式也占到了将近10%左右。在这些众多的支付方式中,移动支付的迅速发展使各区县居民有了更新、更快的支付体验,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移动支付文化消费支出的方式是文化消费领域一个新的变化,应得到充分重视。2014年北京市文化消费指数实证调查与分析_文化消费论文
2014年北京市文化消费指数实证调查与分析_文化消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