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资料数据库建设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思考论文,数据库论文,资料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我国新闻资料数据库的发展状况
新闻采编流程的计算机化给新闻资料实现自动化管理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借助于激光照排技术下生成的全文数据这一强大优势,历经近10年的艰苦创业,众多新闻单位的资料信息部门相继完成了从纸质型资料向电子型资料的转轨,传统落后的人工检索已被高效先进的电脑检索所替代,新闻资料数据库的数量、内容不断地扩充,发展规模也日益壮大。例如,本报目前已拥有《解放日报》,及其所属的《新闻报》、《报刊文摘》、《申江服务导报》等全文数据库,党政、经济、文教、国际、人物、法律法规等专题数据库,共50多种、100多个,入库文章200多万篇,数据量近20亿汉字。新闻资料数据库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报刊资料长久保存、自动化管理和快速查阅的问题,满足了新闻单位内部采访和编辑的需求,而且由于其更新速度快,特有的新闻性及内容丰富、覆盖面广,适应了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资料数据库走上了社会化、网络化服务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新闻单位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向网络用户提供新闻资料数据库产品;许多新闻单位也纷纷推出报纸历史数据库光盘,如《人民日报50年光盘》、《参考消息42年光盘》和《解放军报40年光盘》等,向社会提供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信息,新闻资料数据库建设进入了良好发展的态势。
2新闻资料数据库的精品建设
随着信息量的日益增多,衡量一个数据库水准的高低不再以传统观念上的文献量的多少为标准,而是其为用户快速提供信息服务的质量和能力。每个用户对信息资料的需求都有其目的性,让他们在无限的信息海洋里寻找适用的有限信息,势必要横向跨库多重检索,十分费时费力。而经过深加工的二次文献库或专题数据库替用户完成了初步的信息筛选过程,把数据分门别类地提取出来,让用户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检索。因此,这类数据库具有以一当十的使用价值,为迅速准确地完成检索任务提供了方便条件。例如本报新闻资料数据库除了报刊全文数据库外,还开发了一些经过二次加工的专题数据库,像香港库、澳门库、浦东库等。实践证明,这些精品数据库深受用户欢迎,适应市场的要求。今后信息服务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精品之争,新闻资料数据库建设的重点要从先前的单纯数据积累转向深层加工,在多年来积累的原始数据(一次文献)基础上,着力开发那些使用价值较高的、具有特色的精品数据库。
3新闻资料数据库走上互联网
近两年来,许多新闻单位的数据库产品纷纷走上国际互联网。知名度较高,比较成熟的网站有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日报等。用户可以在这些网站上对其所有的数据库进行全文检索,并且配有版面和图片信息。这标志着国际互联网已经开始成为我国新闻资料数据库参与市场竞争的主战场。数据库的上网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如何收回投资成本、创造盈利,是新闻单位信息中心或资料室面临的首要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充分利用新闻资料数据库的网上服务阵地,大力开展网上广告业务,便是一个有效的解决之道。网上广告业务的成败往往是跟网址的知名程度有密切关联的。网站的浏览人数越多,越受大众的欢迎,来登广告的人也就越多,这和办报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把网站办得有特色、吸引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胜人一筹。首先,硬件技术上要过关,网站的响应速度要快,不能让用户等得没有耐心。其次,网页设计要多下功夫,信息内容丰富、更新快。再次,数据分类要科学高效,使用户便于查找。网络用户不是专业的情报资料人员,所以分类可不必太细致,要让人一目了然。此外,还可以多做一些专题数据库,开展网上有偿新闻和信息服务,除了免费浏览区外,对某些针对性强、资料价值高的数据库可发展专门的收费用户等。
4新闻资料数据库的共享及标准化
信息资源浩如烟海,新闻资料信息机构又往往面临着人力匮乏、投入增大、资金短缺的困境,所以新闻资料数据库的建设必须走集约化、联合开发的道路,通过资源共享来解决问题。当前,新闻单位之间、新闻单位跟其它专业单位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或者花钱引进现成的信息产品,这些避免重复建设迅速扩大数据量的做法,可以说是联合建设的萌芽状态。21世纪初,国际互联网将世界各个角落联系在一起,我们已处在“地球村”的时代。因此,在新闻资料系统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乃是大势所趋。而我国现有的新闻资料数据库在检索软件、标引格式、分类表等方面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良好的兼容性,此乃阻碍资源共享的极大障碍。有效的措施就是进一步加强新闻资料信息部门的大协作,尽快制定出中国新闻资料分类标准和中国新闻资料数据格式标准,抓紧对数据库规范化、标准化的改造,统盘考虑新闻资料数据库建设,从而早日实现新闻资料信息资源共享,创造出1+1>2的经营效益。
5新闻资料数据库光盘工作
报刊数据库光盘的产生,一为不能联网检索的用户提供了方便、高效的光盘检索途径;二适应了资料部门的馆藏变革。报刊数据库光盘给文献资料的保存和查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在它的制作和应用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光盘前期制作开发投资巨大,制作周期长,势必造成其高价位,削减了社会对它的购买力;其次,公众对报刊数据库光盘的需求远不及教育类、娱乐类光盘普遍。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也使部分读者直接转向了网上检索;再次,由于报刊资料数据规模庞大,往往由多张盘片存储,使用时需频繁换盘,再加上检索平台、操作系统各异,用户感到难以掌握,使用不便。而可容纳多盘片的光盘塔、光盘库价格昂贵,这样的硬件设施一般单位难以承受。种种原因,使得光盘制作的投入与回报在短期内还是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这对报刊数据库光盘事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很大的阻力。
要使报刊光盘事业真正走向市场经济,我们必须正视在数据库光盘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跨越障碍,寻找解决和克服困难的措施和方法。在光盘制作工作中,必须了解当前制作报纸数据库光盘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寻找高技术、低成本的最佳合作伙伴。如《湖北日报》采用了先进的中文信息处理加工技术,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花了200万元就制作成50年光盘,而且质量很好,不仅可以进行全文检索,还可以还原成原始的版面。目前,DVD光盘已逐渐成为光盘媒介的主流。它的信息容量是普通CD光盘的七倍,这就意味着数据库光盘的制作成本将大大降低,使用效率也大大增强;此外,必须借助于当前先进的光盘网络技术,使报刊历史资料光盘数据库尽快上网,这样用户不出家门就可通过网络浏览器直接访问安装在新闻资料部门的光盘库。这意味着,网络化将大大提高光盘数据库的知名度及其利用率;在光盘开发种类上,可以开发那些短小精悍,收效快,能满足特定用户群的需求,有很大的潜在市场的专题型数据库光盘,比如广告索引光盘,工商企业登记公告光盘等。这类光盘,配上报纸历史数据库光盘,再加上网上与实时同步的报纸数据库,将形成一个完整的报纸信息资料体系,必然吸引更多的用户前来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