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发展,强化水保意识,书写泗水山川秀美篇章论文_贺广燕,吕晓,吴东方

坚持绿色发展,强化水保意识,书写泗水山川秀美篇章论文_贺广燕,吕晓,吴东方

泗水县位于济宁、临沂、泰安三市交界处,总面积1118.96平方公里,辖13个镇(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97个行政村(居),63.8万人,是济宁市唯一的纯山区县,低山丘陵面积占66%。由于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属鲁中南强度侵蚀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830平方公里,属淮河流域和国家级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

一、政府主导 成效显著

近年来,泗水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将水土保持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全县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至2017年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先后完成小流域治理10余处,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平方公里。流域通过综合治理,完善了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建设,整体防御功能大大增强,水土流失进一步得到了控制;增加耕作层厚度,增强了土壤入渗能力,涵养了水源,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经果林面积,优化和调整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经济收入,有力地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较为显著。治理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2%。治理区内林草覆盖率达70%以上,项目区内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90%以上。

二、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1、坚持规划先行,引领水保发展

在沂蒙山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规划上,委托水科院研究所进行实地调研,对全县小流域统一进行规划。同时,在每年的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中,组织水利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走访群众,了解老百姓的实际需要,根据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在规划中确定水土保持措施布置,让群众参与到工程规划、建设、运行、管护的全过程,让他们当主人、唱主角;倾听群众意见、注重群众参与、突出群众地位,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2、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级责任。

实施好重点建设工程,组织领导是关键。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县水务局为责任主体,层层签订项目建设目标责任书,并纳人年度目标考核,同时成立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建设管理处,具体负责工程的建设验收等工作。建管处及时协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到了领导重视、分工协作、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有力的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3、加强项目管理,完善建管机制

严格规范的建设管理,是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开展的关键。项目从申报到工程实施的整个过程,都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和要求,全面落实以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项目公示制、资金报账制“五制”管理。

4、加强工程管理,充分发挥效益

工程竣工后,后续管理工作是否到位,事关项目效益能否有效发挥。一是工程建设完成前,在项目区,通过发放“明白纸”、组织培训、进行公示等形式,深入宣传“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的政策。二是工程建设完成后,及时进行移交,产权移交给以群众为主体的协会管理,群众成为产权拥有者和直接受益者,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和人员经费,确保维护、修理及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几点体会

2013-2017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在泗水县北部山区的实施,使区域内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治理,成效十分显著,也为下一步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积累了经验,我们深刻体会到,水土保持规划必须统筹乡镇、村综合规划,必须做到与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相结合,与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与水系生态建设相结合,才能在流域内建立起完整、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

1、水土保持必须注重经济效益,才能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助推精准扶贫。

我县的贫困村大多数集中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丘区。多年来,始终将水土保持作为让穷山恶水变成绿水青山的根本性措施来抓,一是水土保持与群众增收致富相结合,大力发展经果林,二是水土保持与25度坡以上的荒山治理相结合,大力发展水保林。

通过实施小流域建设,调整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加大了经果林比例,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有效推动了项目区扶贫开发工作。西头村位于我县北部片麻岩山区,有2700多人,因荒山裸岩面积大,缺水少土,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西头村列入国家水土保持2016年度工程,按照“山顶松柏戴帽,中间果树缠腰,山沟层层拦蓄,山下高效农业,”的治理模式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沿山沟至上而下建设拦蓄工程3处,拦蓄地表水10万方,新建高标准梯田30ha,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林,种植桃、苹果等名优特品种,并成立了七彩种植合作社,村中43个贫困户一是土地参与入股,二是扶贫资金用于合作社的管理经费,合作社利润按比例对贫困户进行分红,三是贫困户优先到进社打工,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全部实现了脱贫致富,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2、水土保持必须结合土地流转,才能巩固治理成果

土地流转是水土保持工程经济林建设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在水土保持三大措施中,林草措施主要是指经济林建设。即通过发展果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林草覆盖率,不仅达到保水保土的目标,而且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自2013年实施北山项目区小流域治理工程以来,共实施了四期,每期均有经济林建设任务,经济林建设的对象有三种:一是由村负责发动,栽植的经济林分别在各农户自己的责任田中,受益也在农户。二是实施了土地流转的企业或合作社,三是部分实施了土地流转的种田大户。从治理效果看,只有实施了土地流转的经济林成活率才有保障。一方面没有实行土地流转栽植的经济林,由于每个农户栽植的果树数量不同,有点多,有点少,甚至只有几十棵,尽管知道效益好,但由于数量少,不值得管理,导致很多农民积极性不高,个别村领导班子强的,统一灌溉、打药、管理,也有管理下来的,效益也不如实行土地流转栽植的经济林效益好。

通过总结探索,只有实现了土地流转,经济效益才能实现长久化,自2013年以来建成的青龙流域华鑫核桃种植合作社、西仲都村鹿鸣园,圣水峪镇土洞村核桃园、星村镇南陈村的圣天香黄金梨梨园、都是通过土地流转并投入水保工程的大户,对于引导群众增收致富,起到了积极的带动示范作用。

3、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才能构建生态家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结合起来,推动水系整治、水土流失治理、人居环境改善,实现了山青、村美、民富。青龙小流域青龙村,多年了坚持搞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从上世纪90年底开始,首先进行荒山的绿化治理,目前林草覆盖率达到90%以上,在此基础上在房前屋后栽树、种花、种草,道路主干道两旁建绿化带,修建公共休闲广场,整治坑塘,发展乡村旅游,每年仅菊花节、长生果节就接到游客近10万人,经济效益可观。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典范。

4水土保持必须与生态水系建设相结合,实现水清、岸绿、景美。

近年来,在水土保持重点建设中,针对部分沟道,应用水土保持新理念,将疏浚、筑堤与堤岸生态护坡相结合,通过绿化、恢复植被等措施,实现了水净、岸绿、景美的河道。如圣水峪镇南仲都村,在沟道治理中,采取生态护坡新工艺,除险工段采用浆砌石护坡外,大部分河段采用格宾石笼网护坡,使河道成为会呼吸的河道,绿化上采用乔、灌、草、花科学搭配,解决了堤、岸水土流失问题,既节省了投资,又美化了河道。

论文作者:贺广燕,吕晓,吴东方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6

标签:;  ;  ;  ;  ;  ;  ;  ;  

坚持绿色发展,强化水保意识,书写泗水山川秀美篇章论文_贺广燕,吕晓,吴东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