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研究中心及其对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其对论文,研究中心论文,作用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48(2002)02-018-02
1 虚拟研究中心的概念
虚拟研究中心是指围绕某一研究目标和内容,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工具,把所需的各种研究资源和必要的组织功能联合在一个新的“柔性中心”中,建立一个较紧密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合作联盟。它可以由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部门、不同地区和国别的研究人员、企业家、甚至各类用户组成。其范围和规模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2 虚拟研究中心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研究机构相比,虚拟研究中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人力集成虚拟化。虚拟研究中心首先是人力资源的虚拟集成,根据各成员单位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和劣势,利用外部成员的人才资源优势补自己之劣势,“借鸡生蛋”,通过信息网络把来自不同单位的人员集成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同工作。
(2)信息网络化。虚拟研究中心是依存于信息网络的新型R&D组织形式。首先虚拟研究中心组合是建立在信息网络之上,通过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系统基础结构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人才资源迅速联合成一个虚拟整体。其次中心成员之间是利用Internet等信息网络进行沟通,交换信息,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3)并行分布式作业。在虚拟研究中心中,各成员研究开发活动在空间上是分布的,在时间上是并行的,形成并行分布式工作方式。
(4)组织结构柔性化。首先,虚拟研究中心的组织结构不是传统研究机械或企业的金字塔型结构,是分布式的网状组织结构。一方面它可以减少传统金字塔型组织的层次,缩短信息通路,加快决策速度。另一方面,网络组织有利于信息横向传递交流,使信息利用更及时,更充分。
其次,虚拟组织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组织运作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对组织结构作必要的调整。加盟组织的数量视研究目标、任务规模而定,一个成员单位可以同时或先后加入数家虚拟联盟组织,成员加盟或退出手续较简单,一般通过协商即可解决。
(5)产权模糊性。虚拟研究中心是由一些独立的研究机构、高校、企业组成的团队,不是通过法律程序注册的经济实体,不具有法人资格,只是为了某一共同目标而组成的联盟。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形成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比较复杂,极易产生纠纷,表现出产权的模糊性。
3 虚拟研究中心的组成形式
虚拟研究中心的形式按联盟成员的构成,主要分为:①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构成的“产学研”型(或由政府部门牵头的“官产学研”型);②由高校与科研院所或高校间、科研院所间构成的“协同攻关”型;③由企业间组成的联盟等形式。其构成形式可根据需要灵活多样。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均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组合效益大于分散效益之和为前提的。
(1)高校与科研院所或高校间、科研院所间组成的虚拟研究中心。我国"973"基础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863"计划等均采用该组合方式组织多学科和跨部门的联合攻关,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2)企业与企业之间组建的虚拟研究中心。不同的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等方面各有所长,通过企业之间的横向研发联盟,相关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技术积累资源等的共享和互补。其组成形式可以是技术上能力互补的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也可以是技术能力处于同等水平的企业,因受资源限制,或基于共同利益,共同开展某种技术创新活动。
(3)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组成的虚拟研究中心。高校(教学科研型)和科研院所属于知识创新系统的核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头;而企业则属于技术创新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的核心。因此,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组建的“产学研”型虚拟研究中心,意义更大,前景更广阔。
4 虚拟研究中心对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促进作用
(1)分摊创新成本和分散创新风险。表现在:①虚拟研究中心的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既保证了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又共同分担了风险,从整体上增强抗风险的能力;②虚拟研究中心是在各成员的优势领域里进行联合,其综合优势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降低了技术创新的风险;③虚拟研究中心利用各成员单位在全球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优势,共同收集各方信息,减少了信息不完全带来的决策风险。一般来说,创新项目规模越大,内容越复杂,虚拟研究中心分散创新风险的效应也越显著。
(2)实现“增值效应”,获得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优势。虚拟研究中心是网状组织结构,具有高的敏捷性,能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而且虚拟研究中心将联盟各方的优势进行新组合达到一种“增值效应”,这种增值远非传统单个企业或研究机构通过纵向一体化形成的规模经济所能实现的。因为根据系统原理,联盟后组织所具备的功能不仅仅是各方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体组织中各要素诸如人力、资金、设备等在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一种新整合,其功能超过各要素功能的总和。这种建立在敏捷组织上的规模效益优势是任何单一企业或研究机构所无法达到的。
(3)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创新系统结构极不合理,创新资源配置比例严重失衡。我国大多数R&D经费和人员集中在独立的科研机构与高校,本应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却不足50%,这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事实表明,受多种因素影响与制约,以科技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创新资源配置结构调整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但日益激烈、多变的竞争环境不容许我们慢慢等待。尤其是中国加入WTO,这将进一步加快国内市场竞争结构与国际接轨,融入经济全球一体化。客观环境逼使我们必须尽快改善目前这种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状况,其捷径之一就是组建“产学研”型虚拟研究中心,把企业的市场化优势、科技成果转化优势、资金优势及现有的其他资源优势与科研院所,高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从而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4)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虚拟研究中心以其双向或多向信息流通,共享知识、文化和对国内外的开放性,为成员提供不同学科、领域、行业间相互学习、广泛交流的机会,而各种不同背景(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成员的知识交叉、融合、就会“碰撞”产生新的知识火花,新的知识正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此外,虚拟研究中心新型的组织结构,避开了传统组织的束缚,其内部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激发人们奔放的思维和创造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育。
(5)缩短创新时间,加快进入市场速度。首先,虚拟研究中心变传统的按时间先后顺序串行研究开发方式为并行方式,大大加快了技术创新速度。其次,虚拟研究中心根据需要把科研院所或高校、企业和用户联合在一起,使R&D活动由阶梯式递进的模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变成各阶段相互交错、互为依存、互为反馈、互为促进的连续模式,提高成果的转化率,缩短产品从构思到产出乃至推向市场的时间。据有人对国内近几年来327项合作研究的调查表明,研究开发合作可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9%,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20%。
(6)提高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虚拟研究中心中各成员可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创新所带来的人力、物力、资金、技术资源上的浪费,从而提高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它以全球资源作为开发利用对象,实现异地研究开发,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配置。
综上所述,虚拟研究中心是R&D的一种新模式。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改变了传统研究机构的界限和形式,为跨越时空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创新创造了条件,对加快我国技术创新的进程,促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企业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