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观的体现论文_李帆

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观的体现论文_李帆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时, 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语文教育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在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过程中,发挥的是奠基性的作用,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它发生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渗透的人文教育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中学语文应该处处体现人文教育观,如,贯彻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价值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了解什么是善,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给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对道德生活的向往,而不是相反,教会他们以斗的眼光、恨的情感。所以说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是语文教育必不可少的因素。

关键词:教育;人文教育;中学语文教育

一、中学语文教育

语文分为两部分,一为语,一为文。语是语言,文是文字。小学学习了语文的基础,而到了初高中,基础打得差不多了,就应该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自主学习。每个人的爱好,擅长方向,思维模式都不相同,因材施教才是为人师者所应该做的事。现阶段的语文教育,全依赖于课本,很少可以跳出课本去学习,退一万步说,就算是为了考试成绩,也应该跳出课本,去接触更广大的天地。课本始终少了,装不下太多的人的传奇,而学生埋头于课本,无异于闭门造车,无法做到知人论世,更难以理解一篇文章,一篇诗歌,也很难写出有创新性的文章。

语文教育本来就与其他科目不同,其他课目放了一段时间,很快就可以慢慢补起来,也可以看到足与不足。而语文不行,补课看起来没有成效,放了很久也感觉没有退步。这是为什么?因为语文贯穿了我们的生活。所以语文教育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知道了生活中语文的魅力,才可能让学生发展的全面。

语文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应该把文学性、艺术性放在首位,把阅读能力放在首位,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教会了学生写那些八股的作文,却没有教会学生真正的用自己的脑子读文字作品,一个中学生如果他连鲁迅的小说都看不懂、读不顺,能写作文对他又有什么意义呢?语文教会中学生的应该是文学欣赏力,应该让他们学会阅读鲁迅、周作人、余华等现、当代伟大作家的作品。所以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应试,人文教育结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更为重要。

二、人文教育

在中国文化里,“人文”有据可查的是《周易》,《贲卦-彖传》里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不同于自然界、不同于动物性的,有精神教化意义,也就是说人类可以用精神文明成果教化自己,这是人和动物、人类文明与野蛮别野的标准。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知识分子依托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反对宗教统治,回归尊重人、理解人的传统,这些人就被称为人文知识分子,他们的研究内容被称为人文主义(humanism)。五四时期,西方人文理念被引人中国,翻译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鲁迅、胡适都是从中汲取了营养、并学以致用了的。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中西“人文”起源有所差异,但其内涵没有明显的中西之分,真正的人文主义是一种普世价值,既非西方独有,也非中国独有,是普遍存在于西方和中国的古典文化之中的理念。

人文和教育挂钩最出名的莫过于l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柯(Vico)的著作《论人文教育》(On humanistic education)。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本著作里,维柯认为自知是教育的目标“年轻人啊,要认识你自己,这样你就能获得智慧,因为你们是为智慧而生的”。教育是一个富于人性和使人具有人性的过程,智慧的义务有三项:用雄辩来驯服愚人的冲动,用审慎来引着他们离开谬误,用德性来对待他们以赢得善意,并且每个人以这样的方式,各自根据自己的能力,用热忱来养育人的社会”。维柯的意图是通过自己的演讲和让他的听众和读者回忆起伟大的传统,或向他们展示学习这些传统的重要性,因为他自己的深刻就根植在这里。

三、人文教育如何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得到体现

中学阶段语文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对现代汉语言有理解的能力,欣赏的兴趣,或者说有比较高雅的语言文学情趣,让他们对语言作品的感受并不是仅仅限于情节,不仅仅是猎奇,要让他们能够欣赏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人物性格,进而欣赏其中的思想,这也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部分。所以,应该加大中学生的阅读量。一个中学生毕业的时候,如果没有十部中国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不了解十位左右的现代文学语言大师,那么,他在语文方面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

我们当下的社会风气,已很难用有限的几个语词来形容、概括。道德滑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教育界的不作为恐怕是其中的重要一条。我们的教材编排根本没有把道德、情感、审美等素质教育范畴纳入应有的视野。初中的思想品德课、高中的思想政治课都成了法律、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内容的普及读本。应试教育下,高考成了指挥棒,包括语文在内的几乎所有学科都在忙着抢时问,搞题海战术。不客气地讲,我国的学生几乎没有受过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感、审美教育。全凭几个有良知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在进行着有限的说教。在品德、情感、审美教育出现真空的状态下,语文教育,就要铁肩担道义,承担起为学生构建一种精神底子的历史重任。而品德、情感、审美就是人文教育所涉及的方面。

中学阶段的学习,往往是被动式的,各个学科或多或少存在这种问题,语文尤为明显。教师的引导显得十分重要,提高语文的人文教育,需要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1、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立足于“普通的人”。2、教师要重视挖掘课文的人文因素,陶冶学生情操。3、教师要求甚解,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4、教师要懂得感动,关注生命,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身为语文教师,可以把教材所带有的情感、认识以及教材中的一些伟大的事迹去不断的感染学生,然后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更要学会怎么去做人。从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仔细考虑所有方面进行人文教育。

总结

我们要让中学生通过中学语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中学语文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对学生的语文教育应该是兄弟式的或者朋友式的,应该摆脱传统的师道尊严等级制的教学方式,要建立一种类似于西方柏拉图式对话那样的对话式的教学,老师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知识的助产士,而不是强调自己是道德楷模、知识源泉,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行关系,语文教育不应是压制或者压迫教育,教育的动力应该来源于学生自己。而且要让他们学好语文,就应该让他们接触社会,让他们到社会中去实践,才是人文教育观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维柯.论人文教育[M].王楠,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李帆,(1993年7月—),男,汉族,山西省阳泉市人,研究生在读,浙江师范大学,教学方向为语文。

论文作者:李帆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4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观的体现论文_李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