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论文_高艳芳

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论文_高艳芳

——家校共育,和谐发展

◇ 高艳芳

(宜宾市人民路小学 宜宾 644000)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何采用有效方式促进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无懈结合,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是教育取胜的关键所在。人民路小学鲁能校区小种子班,秉承“家校合心,共同教育”理念,从孩子入学伊始就高度重视家校教育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班级老师和家委会的家长们的精心筹划下,在全体家长的支持配合下,小种子班家校共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效有目共睹,得到学校、家长的一致好评。

一、搭建沟通平台,丰富交流形式

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场地,老师是组织和实施教育的主力军,通过搭建“家”“校”沟通桥梁,让家庭成为学生教育的外动力。在沟通平台搭建和交流形式选择上,我们坚持立足传统,适度创新:

(1)建立家校联系簿,详细记录老师和家长的联系方式及相关信息,确保相互间能及时沟通联系。

(2)建立家校“微信联系群”和“QQ联系群”,制定微信公约和QQ公约,让两个平台成为老师和家长灵通信息的主平台,同时又各具特色,“微信联系群”主要用于学生日常管理和特殊情况实时沟通,“QQ联系群”主要用于重要信息公示和每日作业管理。

(3)组建“家委会”,并明确分工,让家委会充分参与学校管理活动,同时作为家长代表,及时传达家长对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合理建议意见。

(4)适时召开家长会。在学期初、中、末等关键时间结点,老师与家长进行面对面充分沟通,促进相互了解。

(5)个别家访。针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出现的特殊情况或反常情况,及时家访,与家长详细沟通,找出问题关键,及时帮助学生走出困扰。

二、创新教育理念,丰富共育形式

充分认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不搞“一言堂”,广泛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中。作为班主任的我及时组织家委会召开如何开展班级工作的会议。根据家委会的家长的特长,对班级工作进行合理的分工。

(1)家校共创班级文化。开学伊始,共同确定小种子班的班名、班徽、班旗、班级口号、班级文化主题等等,并由老师、家长和学生一起,用学生的照片、学生的绘画作品、写画作品等扮靓班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家校共办主题活动日。在中秋节、元旦、春节等法定节假日,由老师、家长、学生一起共同策划主题活动日内容和形式,并邀请家长参与活动。

(3)设立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代表随堂听课,并提合理建议;有职业专长的家长给孩子上牙齿护理课、文明礼仪课等等。

(4)家校共培阅读兴趣。由学生自愿捐书设立“班级读书角”,提倡亲子阅读,并由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读写绘”创作,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5)家校齐抓文明礼仪。都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所以在教授孩子文明礼仪和良好习惯的同时,不断提示家长一定要言传身教,共同缔造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三、家校共育显成效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实践,小种子班家校共育取得显著成效。就其中一名学生---肖楚涵来说,他性格活泼开朗、积极向上,但好强、倔强、粗心等缺点也很明显。第一次的讲故事比赛,他想参加,但又信心不足,在老师的帮助下,家长的鼓励下,学生的努力下,通过一周的准备,上台前还怯场的小家伙,上台后超长发挥,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且之后就爱上了语言表演,喜欢语文学习、普通话水平也得到较大提高。还有一次,期末考试时,平时数学成绩不差的他,期末居然考了全班倒数一名,这样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也不思其解,我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并达成一致:同时把考试的空白试卷传给家长,让孩子再独立考试一次,查找丢分原因;二、家长不能不问情况、只看成绩就批评孩子。孩子再次做题,成绩直线上升,老师和家长对比两次考试丢分情况,原来,孩子对监考老师读题方式不适应,导致不解题意丢分,另一个原因就是粗心大意。找准原因后,在后来的教学中,孩子每次数学作业时,一是规定时间,二是检查正确率,三是制作纠错本,针对孩子粗心的毛病重点引导,效果明显。效果最显著的是阅读兴趣,在学校“班级文化大比拼”,肖楚涵同学担任班级“读书角”的解说员,我有意识的给孩子介绍了读书的意义,在后来的作业和寒假安排中,我也重点提出了亲子阅读和“读写绘”。家长积极配合,采纳了我推荐的适宜书籍,并制定睡前30分钟为“亲子阅读时间”,每月拟定爸爸、妈妈和孩子的阅读书目,一起阅读。在家长的带动下,老师推荐的书目孩子很是喜欢,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现在孩子已经形成睡前阅读的习惯,并且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和拼音学习,睡前阅读由最初的家长讲故事顺利提升为自我阅读,成效显著。进步还有很多,比如孩子比较倔强,但“服软”,家长把孩子的这个情况及时和我沟通,每当孩子犯错时,我就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孩子很快就欣然接受了。在老师和家长的努力下,一个多学期的小学教育让肖楚涵同学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升,这都得益于家校共育。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只有家校之间密切交流,有效沟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凝聚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论文作者:高艳芳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4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6/30

标签:;  ;  ;  ;  ;  ;  ;  ;  

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论文_高艳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