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转型时期物质消费中的文化现象_经济转型论文

论经济转型时期物质消费中的文化现象_经济转型论文

论经济转型时期——物质消费中的文化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质论文,时期论文,现象论文,经济转型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经过20年的大发展,已经开始由商品数量短缺的短缺经济,向商品生产和市场供应日益丰富的小康经济转变。这不仅改变了我国的经济消费结构,也在物质消费中形成了一系列文化现象,大有发展之势。人们在重视商品经济实用性的同时,变被动的物质消费为主动的物质消费,开始追求物质消费的精神质量,讲究商品的文化内含,注重消费的时尚和个性,表现了一定的时代文化色彩。这种现象的形成和演变,对我国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

所谓物质消费的文化现象,是一定文化观念影响下形成的新物质消费现象。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物质消费中的文化现象,根据人们消费动机和消费观念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容抽象,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个性消费。个性消费是在个人消费观念差异影响下所形成的个体多样化的物质消费。客观上,物质消费要以个人为基础,家庭为单位,是个体单元式消费,具有个性化要求。主观上,物质消费受不同消费观的支配和制约,会表现出个性化的多样性消费需求。但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消费主体只能被动地适应消费客体,个性消费事实上被压抑。当人们摆脱了产品短缺的困挠,消费主体从属于消费客体的关系状况就会发生逆转,个人不同的消费观其支配作用就会随之强化,个性化的多样性消费也就会随之出现,并融汇成买方市场上普遍的购销文化现象。

名牌消费。名牌消费是消费者对知名品牌和驰名品牌商品的种爱性消费,是商品从内在质地、技术性能到外在包装以及广告宣传、售后服务达到较高水准所获得的消费青睐。由于知名品牌和驰名品牌的商品销售价格往往高于甚至数倍于普通商品的价格,因而消费者进行名牌消费,更看重的是名牌使用效应,所满足的主要是它能表现消费者的经济实力、身份地位或者意欲展现某种社会形象的精神功能性需求。可以说,这正是各种精品市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时尚消费。时尚消费是不同时期社会流行的物质价值观念在消费中的反映,是消费者为了满足适应时尚的精神需求进行的物质消费。时尚消费包括对流行产品、流行款式、颜色的消费和利用流行的物质消费形式进行的消费等。

审美消费。物质消费中的审美消费,是消费者按照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选择物质产品进行的消费,即消费者在重视物质有用性的基础上,突出产品的精神观赏性和愉悦性,要求产品能够满足其审美精神需求的消费。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在物质消费中的审美消费需求将呈快速递增趋势。

特色消费。作为物质消费的文化现象,特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按其原因可以分为三类,即传统特色消费,职业特色消费和生活特色消费。传统特色消费是因民族习俗、地域习惯和宗教信仰差异所引起的不同物质消费。如对民族服饰、地域菜肴、宗教工艺品的消费就属这一类。传统特色消费早已有之,这所以能够成为经济转型时期物质消费的文化现象,是因为传统特色消费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精神需求的历史起点,也反映了精神生活追求由浅入深,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认识论规律,因而成为初步富裕起来的人们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精神满足的优先课题。职业特色消费,是因经济行业的工作性质差异所引起的不同物质消费。生活特色消费,则是因人们的社会生活领域差异等所引起的不同物质消费。身处不同职业,行业和生活领域的消费者,在物质消费中就不得不考虑自己的身份地位,塑造符合自己工作性质和生活圈特点的社会形象,以满足工作需要和交往需要。由此生成的具有职业特色和生活特色的物质消费,也就具有了满足特定消费者精神需求的文化意义,并成为社会消费文化的重要内容。

智能消费。如果说上述文化现象是物质消费者主动性和能动性增强,价值观念变化的反映,而智能消费则不同,它是科学技术发展,产品开始智能化对物质消费者提出的消费要求。作为物质消费的文化现象,智能消费不是对智能的消费,而是对智能化的物质产品的消费,由于消费对象的智能化,要求消费者要有相应的智能作基础。智能消费不仅在生活消费中已经出现,而且在生产消费中体现得更为充分。如对电子化的日用品消费和对仪表化、自动化和电脑化的生产设备的消费就是如此。智能消费是生产的技术指标高度化向消费中的延伸,是科技现代化向经济现代化和生活现代化转移的大趋势,具有新的知识经济的时代性和未来性特征,将日益成为人们进行物质消费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形式。因此,在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智能消费的点点星光,必将汇集成下世纪智能消费的星河。

(二)

人类物质文明史的发展表明,社会物质消费不仅仅是对产品有用性的消费,而且是对物质产生文化(即物质文化)的消费。物质文化是生产力各要素所包含的科技知识的总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与物化程度。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从物质文化发展的侧面考察,物质消费的文化现象的形成,是经济与技术发展推动消费进步的必然结果。

产品丰富,市场繁荣,消费能力增强,是物质消费的文化现象形成的物质基础。这既是告别短缺经济的基本标志,也是小康经济开始形成的显著表现。短缺经济的物质消费只能是一种数量型消费。随着经济发展,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物质消费也会向质量型消费转变。这是因为,小康经济较丰富的商品供应不仅包括商品数量较为充裕,而且包括商品品种和规格的多样化,使同类商品相互替代的边际效用增强,从而为商品的购销选择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同时,小康经济使人们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并形成较强的购买力。人们既可以购买更多数量的商品,也可以购买更高档次的商品,加上商品的多样性和可挑选性,人们进行消费选择就自然会越来越“挑剔”。在此基础上,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会随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从追求温饱转向追求生活质量。

商品生产技术指标的高度化和多功能性,是物质消费的文化现象形成的技术基础。我国的经济转型时期,也是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时期,以家用电器技术、光电子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经济实用技术全面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实用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生产,实现经济转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快产品生产技术指标高度化和多功能性发展的进程,生产出更多的新技术产品。对新技术产品消费,既提高了物质消费的技术标准,也拓展了物质消费的文化内容,更直接增加了物质消费的文化含量。人们根据自己的消费需求,对同类产品的技术价值标准进行取舍,购买不同性能的产品进行消费,表现出多样化的消费意愿和动机,从而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消费选择中的作用更加强劲。

消费结构的变化,是物质消费的文化现象形成的重要契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也是我国消费结构的升迁时期,其升迁的突出表现是,在消费支出中,物质消费比重下降,精神消费比重上升,教育消费、大众传媒和文化出版物的消费、休闲娱乐消费在超过半数的家庭消费支出中已有较大比重;在物质消费对象中,传统产品如许多传统日用品和食品的消费正逐渐被淘汰,新兴产品如家用电器、新兴食品和方便食品、精美时装的消费正方兴未艾,目不暇接;在物质消费内容中,住房、交通和通讯等已成为社会的消费热点。从以上这些可喜变化中人们不难发现,精神文化消费稳步增长,物质消费的文化含量迅速增加,注重生活的精神质量,看重物质消费的精神需求和精神愉悦,是经济消费向社会化、现代化发展的标志,从而使受各种消费思潮、消费观念、消费价值和消费时尚影响的种种物质消费的文化现象,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时机和气候而勃发,而发展。

外部消费观念的启迪和洋货消费的参照作用,是物质消费的文化现象形成的催化剂。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一个政策基础。它在物质消费中的作用,是我国人民学习外部世界发展文明消费的经验,借鉴提高生产和消费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物质消费模式。洋货消费不仅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物质消费的文化现象形成提供了新的生长点,而且作为本国产品消费的参照系,具有比较效应,会使人们萌发新消费意识和动机,提出新的消费价值标准,从而汇集成新的消费时尚和潮流。由此可见,对外开放和洋货消费,既是新时期物质消费的文化现象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也是催动其生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三)

研究物质消费中的文化现象,目的在于揭示其社会作用,明确其对经济发展的诱导性。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物质消费中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与发展,既有作为物质消费的经济功能,也有作为文化现象的文化功能。但无论是发挥它的经济功能,还是发挥它的文化功能,都对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具体说来:

它为调整产业结构奠定了市场导向。市场经济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组织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借助市场中介作用,市场始终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变化的基础和导向系统。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物质消费中的种种文化现象,都是新市场观念的反映,是市场动机和市场价值发展的表现。它的形成和发展,无疑对市场有变革性的作用。首先,市场需求向产品质地优化、性能精良和智能化的转变,是产业结构调整目标高度化的取值内容。加强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武装各产业部门,生产更多质地性能优良和智能化的附加值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产业结构调整向高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产业结构由傻大黑粗、追求产品数量,向精巧细腻、名优特新、追求产品质量和效益转变的历史跨越。其次,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和观念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向产销衔接、供需平衡转变。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物质消费的个性化和观念化发展,是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的重大变化,已经并将继续演绎出一系列的特色市场。如流行产品的时新市场、民族市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消费市场、职业消费的种种专业市场等等。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产销衔接,供需平衡的道路。否则,就会使产业结构调整因失去市场拉动和消费拉动而陷入停顿,积累经济矛盾,造成经济恶化。

它为制订经济规范提供了经济导向。经济规范是规则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经济标准。建立经济规范,制订市场行为的标准,形成一整套生产销售的操作规程,实现市场的标准化营作,是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正当权益,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所形成的物质消费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新的价值取向和选择标准,表达了消费者以产品工艺、规格造型、包装注释的新需求,传达了消费者要求物质、精神消费一体化的新观念。很明显,它所提供的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标准,是形成新的经济规范的有益经验,并对经济规范的修订与发展具有启迪作用和导向作用。这是因为,反映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标准,既是经济规范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规范的基本职能,更是经济规范生命力之所在。

它为指导企业生产勾画了观念导向。获取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动态,把握市场趋势,是企业抓住市场机遇,决定生产规模,调整生产方向,进行有效生产的前提。在经济转型时期,企业如果不懂得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变化,不了解其消费观念的价值移位,不明确其消费选择标准的升迁,就不可能对市场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生产指导的盲目性,必然带来生存的危机定势。企业只有掌握了市场的观念导向,据此进行产品开发、生产出符合市场价值观念的产品,才会为消费者所认同和消费,从而创造出高效益。

它为市场促销标出了价值坐标。商品的市场促销活动,是买方市场特有的经济活动,是产品打开并占领市场的重要环节,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新经济现象。开展商品市场促销活动,不论花样如何翻新,都必须根据市场的消费价值观念来确定活动准则,筛选行动方案,设计行为方向。这既是促销要打动消费者的目标要求,也是促销要赢得消费者的成功关键。物质消费中的种种文化现象所呈现的新消费心理,透露的新消费动向,无疑,为产品促销划出了消费观念的价值坐标。

它为诱导社会消费开启了思想魔方。物质消费的文化现象不仅对物质生产,产品销售有导向作用,而且对物质消费本身的发展也有催化裂变作用。在物质消费领域,它所展开的当前市场消费的时尚和特点,预示的未来社会消费的基本走势,为经济管理部门、物质生产部门和产品销售部门理解消费市场的心理需求,把握社会消费观念的演变,并据此制定正确的经营管理的战略,诱导消费,开拓市场,扩大需求,提高效益,发展经济,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想方略,即消费者的可引导性,物质消费的前瞻性和消费市场的可调控性。适应市场和引导消费,这正是蕴含无限商机之所在。

标签:;  ;  ;  ;  ;  ;  

论经济转型时期物质消费中的文化现象_经济转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