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双系列白血病诊断与预后探讨论文_鲁英娟

急性双系列白血病诊断与预后探讨论文_鲁英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鲁英娟

陕西西京医院血液科 陕西 710032

【摘要】 目的 对急性双系列白血病诊断与预后进行探析.方法 临床资料选自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资料的22例急性双系列白血病患者,开展细胞遗传学、流式细胞仪细胞免疫分型等检测,以分析患者预后.结果 22例患者的CD34检测均是阳性,20例患者HLA-DR 检测是阳性,2例患者是阴性.16例患者为髓—B淋巴细胞混合占72.7%,6例患者是髓—T淋巴细胞混合占27.3%.治疗前,14例患者开展骨髓细胞遗传学检查均正常.22例患者在我院接受联合化疗,综合患者的髓系白血病、淋巴细胞,治疗完全缓解率是45.5%,治疗总有效率是54.5%.缓解持续时间平均是(9.8±2.2)个月,2例患者在诱导治疗过程中死亡.结论 急性双系列白血病的临床诊断较为复杂,需要医务人员结合多种资料,以提高急性双系列白血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提高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关键词】 急性双系列白血病; 临床诊断; 预后【Abstract】 objective:doubleseriesofacuteleukemiadiagnosisandprognosisforanalysis.Methods:theclinicaldatafromJanuary2011toJune2015inourdatadoubleseriesof22casesofacuteleukemiapatients,cellsincellgenetics,thecellularimmuneclassificationsuchastesting,toanalyzetheprognosisofpaGtients.Results:22casesofCD34testispositive,20patientswithHLA - DRtestispositive,2patientswerenegative.16patientsforpulp- BlymphocytemixGture(72.7%),6patientsispulp- Tlymphocytesmixedaccountedfor27.3%.Beforethetreatment,thebonemarrowcytogeneticexaminationwasconductedfor14patientswerenormal.22patientsinourhospitaltoacceptchemotherapy,synthesisofpatientswithmyeloidleukemia,lymphocytes,treatmentofcompletereGsponseratewas45.5%,totaleffectiveratewas54.5%.Easethedurationis(9.8+2.2)monthsonaverage,2patientsdiedduringtheprocessofinductiontheraGpy.Conclusion:theclinicaldiagnosisofdoubleseriesofacuteleukemiaisrelativelycomplex,needmedicalpersonnelincombinationwithavarietyofdata,inordertoimprovetheaccuracyofclinicaldiagnosisofdoubleseriesofacuteleukemia,givetimelyandeffectivetreatment,improvepatient'scompleteresponserate,proGlongt【hKeeypawtioerndts's】survival.  Acutedoubleseriesleukemia; Clinicaldiagnosis; Theprognosis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653-02

现阶段,利用细胞遗传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形态学以及单克隆抗体细胞免疫表型[1]等方法进行急性白血病的检测.在临床治疗中,急性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双系列细胞白血病、急性双表型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四种,其中急性双系列细胞白血病[2](aBLL)属于一种发病率较低的亚型,我国的文献报道还未对急性双系列细胞白血病与急性双表型白血病进行区分,在临床实践中,上述两种白血病类型在免疫组织、细胞形态以及细胞免疫表型均存在较大差异性.急性双系列细胞白血病是指系列来源不同的两群白血病细胞,分别是T 或者是B淋巴细胞系与髓细胞系[3].笔者以我院收治的22例急性双系列白血病患者为基础开展探究活动,以对急性双系列白血病诊断与预后进行探讨,现将探究经过与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临床资料为2013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治疗的22例急性双系列白血病患者,排除肿瘤治疗后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以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患者.未明确分型的白血病患者需利用显微镜与骨髓细胞涂片开展进一步检查.将筛选过程中,细胞形态学中出现形态大小不同的两群原始细胞,且原始细胞POX 的染色结果为不一致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22例研究对象中包括男性8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最高是65岁,最低是20岁,平均是(46.2±3.8)岁,患者WBC为65.3×109/L,22例患者的知情同意书均经过医院委员会进行审核通过.

1.2 方法1.2.1 细胞遗传学 通过吉姆萨显带核型进行分析.1.2.2 检测流式细胞仪原始细胞免疫表型 收集研究对象的肝素抗凝骨髓液标本以进行检测,选择美国Coulter公司提供的型号为EPICS-XL的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样品中检测出细胞为104/个,抗原阳性细胞使用荧光抗体标记,并对其进行计数与统计.使用法国Immunotech公司提供的小鼠抗人IgG 型单克隆荧光标记抗体进行对照分析,通过侧射光进行原始细胞确定,分化抗原则通过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造血细胞抗原如下:CD34、HLA-DR、CD45, 淋巴细胞系分化抗原如下:CD79、CD22、CD20、CD19、CD10、CD7、CD5、CD4、CD3,髓系分化抗原如下:CD117、CD11b、CD33、CD13、CD14、CD64与MPO.

1.3 阳性反应指标反应阳性:原始细胞单克隆抗体超过20%,CD117检测结果超过10%.

2 结果2.1 细胞免疫表型在本次探究活动中,22例研究对象的CD34检测结果均为阳性,20例患者的HLA-DR检测结果为阳性,2例患者为阴性.依据吉姆萨显带核型分析双表型急性白血病,22例患者中,18例患者以CD13、髓系抗原MPO 与CD33为表达,髓系表型积分均大于2,剩余4例患者的髓系积分小于2分,16例患者以B淋巴细胞抗原CD22、CD19与CD79为主要表达,16例患者的髓—B淋巴细胞混合,占比例是72.7%,6例患者以T 淋巴细胞抗原CD7与CD3为主要表达,髓—T淋巴细胞混合所占比例是27.3%.

2.2 细胞遗传学治疗前,14例患者接受骨髓细胞遗传学的相关检查,其中14例患者的染色体核型检查结果为正常,2例患者的染色体存在核型复杂性变化(易位现象),核型表现是44—46,XY,-7. 2.3 临床疗效与预后22例患者均使用联合化疗进行治疗,充分考虑髓系白血病与淋巴细胞两种,化疗药物主要包括泼尼松、高三尖杉酯碱、长春新碱、阿糖胞苷等.10例患者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是45.5%,其中4例患者在用药1个疗程后即出现缓解,2例部分缓解,治疗总有效率是54.5%.缓解持续时间在3—14个月之间, 平均是(9.8±2.2)个月,2例患者在诱导治疗过程中死亡.

3 讨论在急性双系列白血病的临床诊断中,医务人员需对患者的细胞免疫表型[4]、免疫组织化学以及细胞形态学[5]等进行充分考虑.在细胞形态学检查过程中,组选择形态、大小不同、POX染色结果、组织化学染色不同的白血病细胞两群为研究对象,在白血病细胞分化抗原检测中,结果为不同系列,即可确诊为急性双系列白血病. 急性双系列白血病属于较为罕见的一种急性白血病亚型,在细胞形态学检查中,细胞体积较小,存在淋巴细胞改变的几率就越高,细胞体积较大,就属于髓细胞形态[6].

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是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救治的22例急性双系列白血病患者,接受细胞遗传学、流式细胞仪细胞免疫分型等系列检测,22例患者在我院接受联合化疗,综合患者的髓系白血病、淋巴细胞,治疗完全缓解率是45.5%,治疗总有效率是54.5%.缓解持续时间平均是(9.8±2.2) 个月,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是9.1%,与鲁广建[7]等人的探究结果极为相似. 综上所述,本次探究治疗虽然综合了淋巴细胞系白血病与髓细胞系白血病,但临床疗效仍待提高,且诱导治疗的完全缓解率与患者的生存期存在密切关系,因此诱导治疗的缓解率是现阶段我国急性双系列白血病临床治疗中的重点,仍需进一步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1] SUN Hui-ping,范立权,WENGXiang-qin等.急性双系列白血病诊断与预后观察[J].白血病??淋巴瘤,2008,17(4):284-286. [2] 佟海侠,王慧涵,张继红等.19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及临床特征的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9,17(5):1174-1178. [3] 陈丽娟,陈万新,薛梅等.细胞形态酷似Burkitt细胞白血病的急性T/M 双表型白血病1例[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24(2):174-175. [4] 王平,邓小娟,彭贤贵等.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2例并文献复习[J].重庆医学,2011,40(30):3024-3026. [5] 杨玉琮,陈葳,程小丽等.急性白血病跨系列抗原表达特点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2):236-239. [6] 吴燕,殷网虎.2例典型的急性杂和性白血病形态学特点分析及国内文献复习[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0,21(6):94-95. [7] 鲁广建,宋志善,张群妹等.CD34抗原在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4,22(5):1226-1229.

论文作者:鲁英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6

标签:;  ;  ;  ;  ;  ;  ;  ;  

急性双系列白血病诊断与预后探讨论文_鲁英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