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1]2003年在《小麦抗叶锈基因Lr35相关基因组DNA片段的分离与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抗病基因中的几个保守序列为依据合成寡核苷酸引物,并形成不同引物组合,通过对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材料ThLr35及其感病亲本Thatcher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同时结合ISSR标记,寻找预期的RGA片段,为克隆小麦抗叶锈基因Lr35目的基因奠定了基础。主要实验结果如下: 1.根据抗病基因NBS-LRR保守序列不同区域设计4个简并引物,形成不同组合。其中,引物组合RAF1:R2、RAF8:R2、RAF8:R5和组合RAF1:R5均能获得有效扩增,而且有一条约630bp条带几乎在各种引物组合中都存在。将根据保守序列GG(V/I)GKTT(P-loop)和GLPLAL(domain5)设计的引物组合RAF1:R2扩增获得的该DNA条带回收,并克隆,测序,BLASTn同源性比较表明,与GeneBank中一211Kb片段(AF326781)同源性达79%,而该211Kb片段为分离获得的450Kb小麦抗叶锈基因Lr10大片段的一部分。 2.根据蛋白激酶类保守序列DVKPEN(domainⅥ)和GTPWYIAPE(subdomainⅧ)设计一对简并引物RAF3:R4扩增,获得不同大小的4条片段,多次重复,表现良好的稳定性;而根据LRR类保守序列设计引物扩增,未获得有效扩增产物,说明小麦基因组中可能含有蛋白激酶类结构,而不含胞外LRR结构。 3.用小麦抗叶锈基因Lr35 ISSR标记回收片段作模板,以不同类保守序列引物进行扩增,NBS-LRR类引物组合RAF1:R2可获得一条597bp特异性条带,将其回收,克隆,测序。根据BLASTn同源性比较,与GeneBank中小麦属BAC克隆(AF459639)和一211Kb双倍体小麦(AF326781)同源性高达90%,可将该片段初步确定为Lr35相关片段。 4.根据RAF1:R2引物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摸索不同的PCR反应条件,在ThLr35基因组DNA中最终分别获得约1kb和2kb片段,而在感病亲本Thatcher中未获得相应扩增片段,可能为Lr35相关片段。
闫红飞[2]2009年在《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Lr45分子标记及抗病相关分析》文中认为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影响世界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病害之一,选育并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麦类锈病危害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38、Lr45为目前国内外有效抗叶锈病基因,本研究从Lr38、Lr45的分子标记、表达序列的分析以及蛋白质组分析等方面对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38、Lr45进行研究,为这两个基因的分子鉴定、辅助选择育种及抗病相关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1.应用中间偃麦草E染色体组的SCAR标记成功标记了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命名为Y38SCAR982,连锁分析表明为与Lr38基因共分离的SCAR标记, 120个小麦品种检测的结果表明,可方便快捷的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2.建立了Lr45基因的一个RAPD标记,并转化为稳定的SCAR标记,命名为YpSc20H1272;利用黑麦的RAPD片段pSc20H.2设计特异引物pSc20H23/24,建立了Lr45基因的SCAR标记,命名为YpSc20H750;利用黑麦特异SCAR标记引物H11R/F在TcLr45中扩增出特异片段,但连锁距离较远,该标记命名为YpScH650。以上所建立的TcLr45的3个SCAR标记,除YpSc20H750在黑麦5R染色体无检测位点外,都在黑麦的1R-7R染色体扩增出检测位点序列,本实验所用的100个小麦品种检测结果表明,可方便快捷的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3.首次对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与Lr45进行了SRAP与SSR (eSSR)组合的TRAP分析,获得了在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TcLr38中特异的长度为277bp的片段序列,GenBank比对分析表明为一新的小麦序列,但在本实验所用的100个小麦品种中普遍扩增出该序列。同时采用SRAP与RGA组合的TRAP对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与Lr45进行了分析,获得TcLr45特异的片段,GenBank比对分析与基因组DNA序列无同源性,但与EST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表明所获得的序列为表达基因的序列,其中一条序列与Lr10相似性达90%,推测可能与抗病相关。4.首次利用染色体步行NASS-PCR技术将Lr38基因Y38SCAR982片段的3′端序列延伸了1213bp,获得了一个完整的编码反转录转座子rve蛋白的ORF,编码蛋白序列为313个氨基酸的多肽。经BLASTP分析,与大麦的反转录转座子的rve整合酶核心区域蛋白序列(gb|AAV80394.1|)相似性达67%。5.首次利用2-DE技术分析了小麦抗叶锈基因系材料TcLr38与背景材料Thatcher间的蛋白表达差异,获得了在Thatcher中差异表达的蛋白点,PMF分析与放氧蛋白复合前体OEC、蛋白激酶、β-葡聚糖激酶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6.根据差异蛋白点OEC比对序列设计引物,获得了在TcLr38与Thatcher DNA中相同的1kb的条带,并在TcLr38与Thatcher cDNA以及TcLr38 DNA中相同的750 bp的条带。表明TcLr38基因组中除含编码放氧复合蛋白前体包含内含子的基因外,还具有直接转录放氧复合蛋白的序列。
张英春[3]2008年在《小冰麦33抗叶锈性鉴定及SSR和TRAP分析》文中提出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已被公认是防治此病害最为经济、安全和有效的途径。而了解我国小麦栽培品种以及重要抗源材料的抗病基因组成和遗传特点是合理利用抗病品种的基础。小冰麦33是上世纪90年代由东北师范大学与吉林省农科院作物育种研究所合作通过异位附加系等方法将468-6-7与新曙光1号杂交育成的着名小麦品种。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的优质小麦,为一种高产、高蛋白、多抗病的小麦新品种,在抗病育种和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于1995年审定推广,目前已在北方许多省份得到大面积推广。本研究以小冰麦33为材料,应用温敏抗叶锈性基因推导、成株期抗叶锈性基因推导、抗性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SSR技术、TRAP技术对小冰麦33抗叶锈性进行研究。1.利用温敏基因推导法,通过比对小冰麦33及7个温敏抗叶锈近等基因品系对4个叶锈菌生理小种的抗病反应型,推导出小冰麦33可能含有Lr18及其他新的温敏抗叶锈性基因。研究同时证明温敏抗叶锈性基因具有小种的专化性。2.利用成株期基因推导法,通过比对小冰麦33及9个成株期抗叶锈近等基因品系对13个不同毒力的叶锈菌生理小种的抗病反应型,推导出小冰麦33不含有本试验中所测试的Lr12、Lr13、Lr14a、Lr14b、Lr22a、Lr22b、Lr34、Lr35、Lr37这9个成株期抗叶锈基因,可能含有其他成株期抗叶锈性基因及未知基因。3.运用了33个小冰麦33 F_3代家系接种04-5-32I叶锈菌生理小种进行遗传分析,其分离比经卡方适合性测验符合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3:1分离比例(x~2=0.03<x~2_(0.05)=3.84),初步表明了小冰麦33对04-5-32I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4.利用微卫星技术和分离群体分组法(BSA)对小冰麦33抗01-5-X-15A叶锈菌生理小种的抗叶锈基因进行了标记,从406对SSR引物中筛选出一对位于2B染色体上的引物wmc474,此引物在小冰麦33/Thatcher F_3群体建立的抗、感基因池中扩增到一条大小约为110bp的差异性DNA片段,经F_3代小群体验证后,得出遗传距离为38cM。5.利用TRAP技术对小冰麦33进行了标记,最后发现引物对em8-fix1在438bp处揭示了小冰麦33与抗病亲本Thatcher之间的差异性,经51个近等基因验证后,发现小冰麦33与TcLr3、TcLr46具有相同的438bp扩增片段。6.通过优化试验条件,建立了一套稳定性较好,重现性较高适合于小麦抗叶锈基因STS或SCAR分子标记的程序,并对部分STS或SCAR标记进行了特异性验证。用与抗叶锈基因连锁且特异性较好的STS或SCAR标记对小冰麦33进行分子辅助鉴定,扩增结果表明小冰麦33不含有Lr1,Lr28,Lr41抗叶锈基因,含有Lr34抗叶锈基因。本试验通过多种方法发现了小冰麦33是一个含有多抗叶锈基因的品种,可作为重要抗源选育抗病品种,易于实现所育品种抗性的“多基因屏障”,能够有效防止品种抗病性“丧失”。
杨文香[4]2003年在《Lr37、Lr44AFLP分子标记及124个小麦品种(系)抗叶锈基因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小麦抗叶锈基因Lr35相关基因组DNA片段的分离与鉴定
丁艳红[5]2010年在《28个小麦微核心种质的抗叶锈性分析》文中认为由小麦隐匿柄锈菌(Puccinia triticina Eriks)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病范围广,发生区域大,条件适宜时可造成40%甚至更大的产量损失。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安全、有效的途径。核心种质作为我国丰富育种资源的代表,是研究和利用种植资源比较理想的切入点。本研究选取在成株期表现高、中、低抗叶锈病的28份小麦微核心种质为代表,用39个近等基因系(单基因系)作为已知基因的标准,进行抗叶锈分析,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苗期对28份微核心种质进行抗病性鉴定及基因推导,推测红花早可能含有Lr14a和Lr2b,新克旱9号可能含有Lr17、Lr2b、Lr14a和Lr33,欧柔可能含有Lr16、Lr11、Lr10、Lr3bg、Lr20和Lr33,兴义4号可能含有Lr36,紫皮可能含有Lr2b。2.28份微核心种质成株期抗性较好,其中毕红穗、小白麦、小红皮、定兴寨、红粒当年老、老麦、江西早、红花早、蝉不吱、苏麦3号、车锏子、泡子麦、甘肃96、叁月黄、阜阳红、酱麦、紫皮均为慢锈类型,占测试材料的的61%;中优9507、敦化春麦、新克旱9号、欧柔、兴义4号、成都光头、红冬麦为近免疫到高抗类型,占测试材料的25%;大白皮和有芒扫谷旦为中感类型,占测试材料的7%;中农28和红芒子为高感类型,仅占供试材料的7%。3.利用20个分别与Lr1、Lr9、Lr10、Lr19、Lr20、Lr21、Lr24、Lr26、Lr28、Lr29、Lr34、Lr35、Lr37、Lr38和Lr47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正负相关相关特异分子标记对28份微核心种质进行分子辅助鉴定,结果在供试材料中扩增出了Lr1、Lr10、Lr26、Lr28、Lr34和Lr37的特异目的片段,未检测到Lr9、Lr19、Lr20、Lr21、Lr24、Lr29、Lr35、Lr38和Lr47。4.对28份微核心种质进行综合抗叶锈分析,得知新克旱9号可能含有Lr17、Lr2b、Lr14a和Lr33;兴义4号可能含有Lr26、Lr36和Lr37;紫皮可能含有Lr2b和Lr34;大白皮含有Lr1;毕红穗含有Lr1、Lr10和Lr34;中优9507含有Lr10;小白麦、红粒当年老、老麦、蝉不吱、苏麦3号和车锏子含有Lr1和Lr34;红花早可能含有Lr1、Lr34、Lr14a和Lr2b;江西早、泡子麦、叁月黄、有芒扫谷旦、阜阳红、成都光头和酱麦可能含有Lr34;敦化春麦和甘肃96可能含有Lr28;欧柔可能含有Lr34、Lr16、Lr11、Lr3bg和Lr33;此外,小红皮、定兴寨、红粒当年老、中优9507、红花早、敦化春麦、新克旱9号、欧柔、甘肃96、有芒扫谷旦、兴义4号、成都光头和红冬麦中可能含有未知抗病基因;28份种质中不含Lr9、Lr19、Lr20、Lr21、Lr24、Lr29、Lr35、Lr38和Lr47基因。本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微核心种质具有较好的抗叶锈性,含有丰富的抗叶锈基因,可为育种提供丰富的抗源,为基因的合理布局提供了依据,为微核心种质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任晓利[6]2011年在《我国小麦主栽品种(系)抗叶锈基因分析》文中提出小麦是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2009年总产量排名第二,仅次于玉米。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危害比较严重的小麦真菌病害,也是影响我国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病害。小麦叶锈菌适生范围广、生理小种变异快、发生程度受环境影响不均衡,常随着品种抗病基因的变更而不断出现新的致病类型,使推广的品种“丧失”抗性。小麦新育成品种(系)并不知晓其所含抗叶锈病基因,育种策略上也不受育种家重视,常导致品种推广和病害控制中缺乏科学依据,因此逐步搞清我国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重要小麦品种的抗性基因组成和抗性特点、寻找新的抗源材料是合理利用抗病品种的基础。本研究利用28个以Thatcher为背景的近等基因系和16个单基因系作为已知基因的鉴别寄主,选用28个具有不同基因组合的小麦叶锈单孢菌系推导分析了我国小麦主栽品种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并利用与小麦抗叶锈基因Lr1、Lr9、Lr10、Lr19、Lr20、Lr21、Lr24、Lr26、Lr29、Lr34、Lr35和Lr38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对我国小麦主栽品种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鉴定,结果表明,43个品种中可能含有Lr26;16个品种中含有Lr3bg和Lr3;13个品种中含有Lr1;12个品种中含有Lr2c;9个品种中含有Lr27+31+10;豫麦54可能含有Lr13和Lr34;04中3604含有Lr11和Lr13;新麦19含有Lr13;中梁9589含有Lr30;中梁26含有Lr19;兰天12可能含有Lr34。37个品种可能携带有不同于本研究所用已知基因的未知基因;测试的116个品种中不含有Lr9、Lr10、Lr20、Lr21、Lr24、Lr29和Lr35。以28个以Thatcher为背景的近等基因系和16个已知基因载体品系作为试材,测试了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9、Lr26、Lr19和Lr20STS标记的特异性,通过优化PCR反应体系和循环条件,构建了抗叶锈基因Lr9-Lr26和Lr19-Lr20的复合PCR检测体系,对116个小麦品种(系)所含有的抗叶锈病基因进行了分子检测。经反复验证Lr9-Lr26和Lr19-Lr20复合PCR技术结果可靠,重复性好,成本低,与上述单个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一致,可应用于小麦抗叶锈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李丽娜[7]2005年在《小麦抗叶锈基因Lr35的AFLP和SSR分子标记》文中提出小麦抗叶锈基因Lr35最初来源于拟斯卑尔脱山羊草(Aegilops speltoides),通过与T. monococcum的二倍体回交将其转移到小麦品种马奎斯(Marquis)中。该基因位于2B染色体上,与Sr39紧密连锁。其抗性在二叶期开始表达,六叶期完全表达。国内外至今尚未发现对它表现毒性的菌株存在,是一个应用潜力很大的由主效基因控制的抗病基因。因此,找到与Lr35抗病基因完全连锁或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于该抗病基因的分离、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借助于AFLP和SSR技术,以Thatcher为感病对照,利用23个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NILs)和F_2代(TcLr35×Thatcher)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采用304对AFLP引物分析了小麦抗叶锈基因Lr35在23个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间的多态性,大多数引物能扩增出清晰可辩的条带。经过初次筛选,选出68对能在近等基因系间揭示出小麦抗叶锈基因Lr35多态性的引物组合,多态性引物出现比率为22.4%。进一步将这68对引物在TcLr35×Thatcher杂交的132株F_2代群体中扩增,筛选到3个引物组合在抗感植株间存在特异性差异,并最终得到了4个Lr35基因的AFLP标记,其中两个与抗叶锈病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分别为:P-AGG/M-GGT_(251)(0.80cM),P-ACC/M-GGA_(200)(2.30cM)。将所得特异条带回收,克隆,测序。根据BLASTn同源性比较,P-ACC/M-GGA_(200)与GenBank中与抗小麦赤霉病连锁的一段AFLP序列(AF389881)同源性达95%;P-AGG/M-GGT_(251)序列中含有一个开放阅读框,根据BLASTp同源性比较,与GenBank中日本栽培稻一未知蛋白(XP 483138)有同源性。 2.采用18对SSR引物分析了两亲本TcLr35和Thatcher间的多态性。经过筛选,Xgwm501能清晰地揭示出两亲本间多态性。后经过对TcLr35×Thatcher杂交F_2代群体的反复验证,引物Xgwm501仍能稳定扩增出抗感之间的差异条带。所得片段大小为108bp,与目的基因Lr35的遗传距离为5.4cM。将其回收测序,结果并未发现重复序列。
胡亚亚[8]2011年在《14个小麦品种(系)抗叶锈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由小麦叶锈病菌(Puccinia triticinia)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病害,短期内可造成大面积流行,严重发生时可造成5%~45%甚至更高的产量损失。由于病原菌新致病小种不断产生或者次要小种上升为流行小种,致使抗叶锈基因“丧失”抗性。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锈病最经济、有效、安全的方法。因此,广泛开展抗病基因的鉴定、聚合多个抗病基因和品种培育成为有效防控小麦叶锈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任务。我国小麦的育种资源丰富,为作物育种和遗传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遗传基础,但是对小麦抗叶锈基因鉴定与定位的研究开展较晚,因此有关的小麦抗叶锈基因信息还很匮乏。本研究选用14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叶锈性和基因的鉴定,旨在明确其抗叶锈性及含有的抗叶锈基因。通过研究,获得如下结果:1.苗期选用16个具有鉴别能力的小麦叶锈菌对14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病性鉴定和基因推导。结果表明14个小麦品种(系)对16个不同毒力的小麦叶锈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性,其中9916-8-18和9916-8-6的抗叶锈性较弱,其他测试材料均非常抗叶锈。9916-8-18、9916-8-6、00-55-3-1-1、96104-1-5-1c2、9524-1-2-2-1、97167-1-2-1-1-2-1和9629-03A-4-1-1与测试的任何一个近等基因系的侵染型模式均不同,推测这7个品系中含有本实验使用的已知抗叶锈基因以外的抗叶锈基因或多个抗叶锈基因;1R35和s98351-2-2-2-1可能含有Lr3a和Lr50;免中438和919-20-2c2可能含有Lr42;9589可能含有Lr24、Lr28和Lr38;1R17和1R13可能含有Lr19、Lr24、Lr28和Lr38。2.成株期选用16个小麦叶锈菌的混合菌对14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9916-8-18、9916-8-6和00-55-3-1-1的侵染型为“4”,病情指数小于30,属于慢锈型,占测试材料的21%;1R35、1R17、1R13、免中438、9589、96104-1-5-1c2、9524-1-2-2-1、919-20-2c2、97167-1-2-1-1-2-1、9629-03A-4-1-1、s98351-2-2-2-1的侵染型为“;”或“1”,属于近免疫或高抗类型,占测试材料的79%。3.利用21个分别与Lr1、Lr9、Lr10、Lr19、Lr20、Lr21、Lr24、Lr26、Lr28、Lr29、Lr34、Lr35、Lr37、Lr38、Lr42和Lr47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对14个小麦品种(系)进行分子辅助选择,结果发现,在14个小麦品种(系)中扩增出Lr1、Lr10、Lr24、Lr26、Lr28、Lr34、Lr37和Lr38的特异性片段,未检测到Lr9、Lr19、Lr20、Lr21、Lr29、Lr35、Lr42和Lr47。4.对14个小麦品种(系)进行综合抗叶锈基因分析,结果表明,1R35含有Lr10和Lr34,还可能含有Lr3a和Lr50;1R17可能含有Lr24和Lr38;1R13可能含有Lr24、Lr37和Lr38;00-55-3-1-1含有Lr1及其它抗叶锈基因;96104-1-5-1c2可能含有Lr28或其它抗叶锈基因;9629-03A-4-1-1可能含有Lr37及其它抗叶锈基因;s98351-2-2-2-1可能含有Lr28、Lr3a和Lr50;9916-8-18、9916-8-6、免中438、9589、919-20-2c2和97167-1-2-1-1-2-1除含有Lr26外还含有其它抗叶锈基因。所有品种(系)均不含有Lr9、Lr19、Lr20、Lr21、Lr29、Lr35、Lr42和Lr47基因。试验结果表明测试的14个品种(系)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抗叶锈基因,品系材料免中438、9589、96104-1-5-1c2、9524-1-2-2-1、919-20-2c2、97167-1-2-1-1-2-1、9629-03A-4-1-1和s98351-2-2-2-1抗叶锈性优秀,将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1R35、1R17、和1R13可为育种与生产提供丰富的抗源。本研究为合理布局小麦品种、合理利用育种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张翠茹[9]2001年在《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的RAPD分子标记》文中研究指明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标记技术,本研究利用这种技术对Thatcher及已知的21个以Thatcher为遗传背景的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NIL)及7个不同的小麦品种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建立了适合本实验室应用的小麦RAPD分析的优化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研究以29份小麦基因组DNA为模板,对RAPD反应程序中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摸索和优化试验,通过与以前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提出小麦RAPD分析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影响扩增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整,建立一套适合本实验室使用的应用体系及反应程序。本研究所用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为:25ul反应体系中含有10mM KCl、8mM(NH_4)_2SO_4、10mMTris-HCl(pH9.0)、NP-40、2.0mM Mg~(2+)、200μM dNTP、45ng引物、20ng模板DNA、1.5U Taq DNA聚合酶。反应程序为第一个循环基因组DNA经94℃预变性5min,后40个循环改为94℃变性30sec,37℃退火60sec,72℃延伸90sec,最后一个循环完成后,在72℃下延伸8min,最后在4℃下保温。 2.筛选出一个与Lr38抗病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S33-800。本研究采用160个随机引物对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进行了分析,其中绝大多数引物均能扩增出1~9条明显可辨的条带。第一次初选时,有4个引物S13(TTCCCCCGCT)、S30(GTGATCGCAG)、S33(CAGCACCCAC)和S196(AGGGGGTTCC)在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的抗、感近等基因系间表现多态性,但在随后对此4个引物的重复实验中,只有引物S30和S33经5次以上重复,均获相同的结果,表现了较好的扩增稳定性,其多态性标记分别命名为S30-200、S33-800。当用这两个引物对已知含Lr38基因的抗病材料远中4号及其它不含Lr38基因的感病材料进行检测时,标记S30-200不能将不同遗传背景中的Lr38基因检测出来,表明引物S30-200的特异性差,同时说明S30-200的结合位点与Lr38基因不连锁。而标记S33-800可以从抗病材料远中4号中检测到这一条800bp的多态性片段,而在其它感病材料中,这条800bp的条 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的MPD分于标记带表现缺失,表明标记533-800与Lr38基因连锁,该RAPD标记与Lr38基因连锁的紧密程度尚有什于通过F。分离群体分析进一步确定。 3.回收了一条800hP 的特异性片段。采川热溶化-苯酚-氯仿抽提法对引物533在Lr38/6*Thatcher中扩增出的800hp的特异性片段进行回收,回收片段经相应引物进行扩增后,用琼脂糖电泳检测,结果显示,条带清楚,特异性好,反应物中的引物和非特异性产物已去除干净。
周会欣[10]2012年在《两个中国小麦中抗叶锈基因的基因定位及等位性检测》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分布范围广,发病严重,条件适宜可造成40%甚至更大的产量损失,同时严重影响着小麦籽粒的品质。随着气候变暖,小麦叶锈病的危害有可能会更加严重。采用化学防治对环境污染比较大,且易产生抗药性,生产实践证明,培育和利用抗叶锈品种是防治小麦叶锈病危害最为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方法。要想利用抗病基因控制小麦叶锈病,需要进一步了解现有主要推广品种及高代品系中的抗病基因,发掘及定位新的抗病基因,因此深入研究小麦抗叶锈遗传规律,持续不断发掘和标记小麦抗叶锈新基因对抗病育种和病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小麦品系内江977671是内江市农科所培育的一个优良的小麦品系,对叶锈病有较好的抗性。本研究以抗病亲本内江977671与感病亲本郑州5389杂交获得的F_1、F_2群体和F_3代家系为材料,利用基因推导、抗性遗传分析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内江977671中抗叶锈基因进行分子定位。另外本研究对毕麦16中抗叶锈基因LrBi16进行了AF_LP分析,找到了距离LrBi16更近的AF_LP标记,同时对LrBi16与其附近的抗叶锈基因Lr14a进行了等位性检测。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利用12个不同毒力的叶锈菌生理小种苗期接种内江977671及19个已知抗叶锈基因品系,进行抗叶锈鉴定,结果表明内江977671中的抗叶锈基因与所有已知基因的抗谱不同,可能含有新的抗叶锈基因。2.用叶锈菌流行小种FHNQ接种抗病亲本内江977671,感病亲本郑州5389及其杂交获得的F_1、F_2代群体及F_3家系,鉴定结果表明内江977671表现高抗,郑州5389表现高感,F_2代群体符合3抗病:1感病的理论比例,F_3家系符合1纯合抗病:2抗感分离:1纯合感病的理论比例,表明内江977671对生理小种FHNQ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LrNJ97。3.利用SSR技术和分离群体分组法(BSA)分析F_2群体和F_3家系,进行抗叶锈基因分子定位,作图软件MapManager QTXb20用于抗病基因的连锁分析和遗传图谱的构建。结果表明内江977671携带的显性抗病基因LrNJ97位于2BL染色体,该基因与位于2BL染色体的5个SSR标记barc159、wmc317、wmc500、wmc356和gwm547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2.2 cM到25.4 cM,其中在LrNJ97两侧最近的SSR标记为barc159和wmc317,遗传距离分别为2.2 cM和4.2 cM。4.目前定位于2BL染色体的已知抗叶锈基因有Lr50和Lr58。在苗期用12个叶锈菌种对内江977671和TcLr50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Lr50对所有叶锈菌小种表现为感病,其抗性不同与LrNJ97。此外,LrNJ97与Lr50和Lr58的来源不同,因此认为LrNJ97是一个新的抗叶锈病基因。5.本研究利用AF_LP技术对毕麦16与Thatcher杂交获得的F_2代单株的DNA进行了连锁分析,找到了一个AF_LP标记P-ATT/M-CGC_(173bp)与LrBi16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0.5 cM,相比原来同侧的标记gwm344缩短了2.4 cM。6.利用叶锈菌小种FHNQ苗期接种毕麦16与RL6013(Lr14a)杂交获得的809个F_2单株,结果显示全部单株表现抗病(IT;-2),表明Lr14a同LrBi16很可能为等位基因或紧密连锁。
参考文献:
[1]. 小麦抗叶锈基因Lr35相关基因组DNA片段的分离与鉴定[D]. 王海燕. 河北农业大学. 2003
[2]. 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Lr45分子标记及抗病相关分析[D]. 闫红飞. 河北农业大学. 2009
[3]. 小冰麦33抗叶锈性鉴定及SSR和TRAP分析[D]. 张英春.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4]. Lr37、Lr44AFLP分子标记及124个小麦品种(系)抗叶锈基因鉴定[D]. 杨文香. 河北农业大学. 2003
[5]. 28个小麦微核心种质的抗叶锈性分析[D]. 丁艳红. 河北农业大学. 2010
[6]. 我国小麦主栽品种(系)抗叶锈基因分析[D]. 任晓利.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7]. 小麦抗叶锈基因Lr35的AFLP和SSR分子标记[D]. 李丽娜. 河北农业大学. 2005
[8]. 14个小麦品种(系)抗叶锈性分析[D]. 胡亚亚. 河北农业大学. 2011
[9]. 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的RAPD分子标记[D]. 张翠茹. 河北农业大学. 2001
[10]. 两个中国小麦中抗叶锈基因的基因定位及等位性检测[D]. 周会欣. 河北农业大学. 2012
标签:植物保护论文; 小麦论文; 分子标记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基因组论文; 引物设计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科学论文; 科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