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采集误差分析论文_文海英

文海英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中医院检验科 四川 遂宁 6292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合格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产生的原因,以提高临床血液标本检验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7年9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常规检验血液采集的300例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皮肤采血,观察组进行静脉采血。对比分析两种采血方法的误差率,并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结果:静脉采血的标本常规检验的误差率小于皮肤采血标本常规检验的误差率,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两种采血方法血液检验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均为采血时间不恰当、标本容量不够、溶血、标本存在凝块等。结论:在临床血液标本常规检验中,应尽量采取静脉采血方式,并根据产生误差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血液常规检验采血的技术误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血液标本;常规检验;静脉采血;皮肤采血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0-0234-02

在临床上,血液常规检验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检验手段,其检验结果准确与否,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在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一定的误差,从而无法为医生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参考。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临床血液标本常规检验的关注,采取合理措施有效降低其检验技术误差率[1]。为了进一步研究分析临床血液标本常规检验不合格的原因,选取了2017年3月—2017年9月期间来我院进行血液采集的300例血液标本,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将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了2017年3月—2017年9月期间来我院进行血液采集的300例血液标本,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150例,男70例,女80例,年龄为18~47岁,平均年龄为(32.5±14.5);观察组:150例,男75例,女75例,年龄为17~45岁,平均年龄为(31.0±14.0);两组血液标本采集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大致相同,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性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给以皮肤采血:准备好采血的相关仪器,之后患者采取坐位,并嘱咐其保持放松的状态。然后用碘伏对患者的左手无名指端内侧进行消毒,并进行采血,皮肤采血时局部有水肿、发绀、炎症、冻疮等病变的均不可作为穿刺部位。在具体采血的过程中,要严格在无菌的条件下操作,并按照一人一针一管一巾的方式进行。采血完成之后,嘱咐患者用棉签对采血部位进行按压,约为2~5min。则将所采集的血液放入到加有稀释液的试管中立即混匀,贴上事先准备好的标签。完成之后,进行血液标本检测分析。

观察组则给以静脉采血:准备好乙二胺四乙酸盐抗凝的真空采血管,并在试管上贴上标签,注名患者的资料,以及检测项目等。操作人员对自己的双手进行消毒。采血过程中,患者取坐位,并保持放松的状态,然后将前臂放在试验台上,使得掌心向上,并在患者肘下放一枕垫铺巾,采血人员通过看、摸、拍等方式,找到患者肘正中静脉处的充盈血管,用碘伏消毒后采血。其具体采血流程同皮肤采血相似,按照一人一针一带一巾的方式,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采血。完成之后,让患者用棉签对其进行2-5min的按压,将贴有标签的真空采血管立即颠倒混匀8次,然后送检。

1.3 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

统计两种采血方法常规检验不合格的例数,并计算误差率;分析产生不合格的原因。

1.4 统计学分析

将300例血液标本患者的相关资料,输入到SPSS17.0软件中,并进行统计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计算结果值以t进行检验。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计算结果以χ2进行检验。两种检验结果,以P<0.05为判断标准,判断其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种采血方法血液标本检验误差率对比

对两种采血方法血液标本检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如下表1所示),对比结果显示:静脉采血的标本常规检验的误差率小于皮肤采血标本常规检验的误差率,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血液常规检验已经成为一种基本和常用的手段。但是在具体的血液标本检测过程中,受到采血方法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以至于在具体的血液检测中常常出现技术误差[2]。

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提高血液常规检验的准确率:(1)规范采血方法。在对患者进行采血的过程中,应充分规范具体的采血方法,坚持“一人一针一带一巾”、无菌操作的原则,并要求采血人员,严格按照采血方法和步奏进行采血。在具体采血过程中,选取适当的采血部位,采血完毕后要及时进行密封。并且保证血液采集量要合理、恰当,避免出现采血量过多、过少的现象;血液标本采集后要立即混匀避免凝固。(2)及时送检:采血完毕之后,要在2h之内进行检验,以免停留时间过长出现凝块、溶血等,影响检验结果;(3)严格核对:送检之前,要对采血试管标签上的资料进行详细的核对,看其是否与采血者的资料保持一致,以免出现混淆;(4)选择正确采血时间:尽量避免在饱腹、运动、服药后等不恰当的时间段内进行采血[3-4]。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临床血液标本常规检验中,静脉采血血液常规检验的误差率较小,可作为临床上最佳的采血方式。并且根据血液标本常规检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以有效降低血液常规检验的误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国响.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的研究与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7(08):128-129.

[2]王桂林.有关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43):31.

[3]杨发.对于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的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09):47.

[4]杨毅.临床血液标本常规检验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09):1743+1746.

论文作者:文海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7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  ;  ;  ;  ;  ;  ;  ;  

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采集误差分析论文_文海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