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自律审美评价教育初探论文_李晓静

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自律审美评价教育初探论文_李晓静

山东省潍坊滨海中学 262737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有这样的体会,欣赏课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高一的学生因为在初级教学阶段所接受的美术教学的局限性,加之出于司空见惯的感受,在评价任何作品时都以画得“像不像”具体事物为评判标准,即:绘画作品是否体现了“再现性”;而基本不是以其画得是否勇敢执着且有奔放激情为评判标准,即:绘画作品是否具有“表现性”。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学生们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我们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我认为美术欣赏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而是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来达到自律审美评价教育。

本文主要从学校美术欣赏现状出发,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对美术教学中可以渗透并如何渗透自律审美教育展开初步的探索。

一、加强审美评价的主客观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做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

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决定性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律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二、绘画欣赏中渗透自律审美评价

例如欣赏塞尚的《苹果与桔子》,画面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种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冠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定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在学生的评价之后,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学生的第一感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启发性的,而不是权威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不是只停留在具象再现世界里的像不像的层次,而在于使学生成长为具有自律审美鉴赏力的人。

论文作者:李晓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2月总第16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4

标签:;  ;  ;  ;  ;  ;  ;  ;  

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自律审美评价教育初探论文_李晓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