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邓小平“关键在人”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键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年前,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特别强调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快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关键在人”,言简意赅,表现出特定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在选拔人、教育人、培养人、使用人等方面的远见卓识。
一、提出“关键在人”思想的时代背景
20世纪90年代初,我党面临严峻的考验。其一,我党面临改革开放新环境的考验。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党的建设带来了难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我们党怎样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怎样更好地坚持党的宗旨,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是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还是照抄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一套?是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是搞“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实践证明,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党给出明确答案而不得有半点含混。这一方面说明了改革开放面临环境之严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其二,我党面临“八九”政治风波后西方国家“制裁”的考验。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制裁”,从中断高层领导互访到一系列经济制裁措施,多方施加压力。在这种复杂严峻的国际局势下,中国共产党是妥协退让,还是坚持原则?是锋芒毕露、针锋相对,还是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如果全面接受西方国家提出的苛刻条件,那不仅葬送十余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更为严重的是要葬送党的执政地位,葬送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站稳自己的脚跟,认真把改革开放搞下去;怎样才能做到泰然处之,维护我们独立自主、永往直前的形象,这也是党的建设不容回避的问题。其三,苏共解散给我党在思想领域带来负面影响的考验。20世纪90年代初,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东欧国家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这种大变动、大改组对中国有巨大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党的建设方面。被称作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苏联经历了70年的社会主义历程解体了,有着近百年历史且拥有3000万党员的苏共解散了,这一复杂的形势使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甚至一些领导同志的思想产生困惑。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姓“社”还是姓“资”的疑问,甚至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也产生了动摇。面对这种思想上的迷茫,我党必须顶住压力,面对困难,咬紧牙关,开创新局面。其四,我党还面临反“和平演变”的考验。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图谋,早已有之。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社会主义中国便成为他们的首选目标,他们加紧实施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图谋,企图达到“分化”、“西化”中国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讲得十分深刻:“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在,有分量,敌对势力知道变不了。但我们这些老人呜呼哀哉后,谁来保险?”[1]答案还是在人的问题上,关键在人。
二、“关键在人”思想的基本内涵
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关键在人”是邓小平同志对党的建设和干部路线十分重视的思想浓缩。“关键在什么人”——领导权掌握在什么人手里;“关键在怎么样人”——关键在选拔人,关键在教育人,关键在培养人,关键在使用人。
(一)关键在培养接班人
“关键在人”,关键在培养跨世纪的党和国家接班人。选好接班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迫切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认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早在1979年他就指出,中国的稳定、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选拔和培养接班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事业的百年大计,也是解决党和国家继往开来、兴旺发达的迫切任务。因为就当时状况而言,全国都面临一个新老交替的问题,当然,这一问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新老交替的关键年代,造就大批能够担负高层领导责任的比较年轻的中坚骨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邓小平说:“这是个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个问题,要来一次灾难。”所以,他反复强调:“解决组织路线问题,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难、最迫切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2]
(二)关键在教育人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讲道:“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就可以放心睡大觉”。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历程,特别是苏共解散的悲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解决好、处理好共产党内部的问题。共产党人要警惕西方国家搞“和平演变”的内应力量,堡垒容易从内部被攻破。在党的建设的问题上,如果听任党内腐败现象蔓延,党就有走向自我毁灭的危险。怎样才能使我党经受住严峻考验,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困难,关键在教育党,关键在教育人。“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教育后代。”[1]
(三)关键在选拔人
“要进一步找年轻人进班子”。“要选人,人选好了,帮助培养,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他们成长起来,我们就放心了。”[1]邓小平同志提出选拔人的标准就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选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强调选德才兼备的人,就是选贤任能。无德有才,其才可售其奸;有德无才,则难以担当大任。强调按照“四化”标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党内存在的干部老化、僵化的问题。小平同志身体力行,坚持退下来,“还要继续选人,选更年轻的同志,帮助培养”。干部不只要年轻,有业务知识,而且要有好的作风。邓小平同志强调“四要”:“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1]
(四)关键在使用人
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邓小平同志1991年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讲道:“还有一个问题,发现和使用人才的问题……你们觉得是人才的,即使有某些弱点缺点,也要放手用。一个人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也搞不好……我们现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了没有很好地起用……总的看,我们对使用人才的问题重视不够。我建议中央总结一下用人的问题,尊重人才,广开进贤之路。”[1]他认为,我们不是没有人才,问题是能不能很好地把他们组织和使用起来。人才,只有大胆地使用,才能培养出来。对于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敢于提拔,在工资级别上,要破格提高。我们要开一条路出来,让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长,不要老是把人才卡住。他历来反对“论资排辈”的习惯势力,既要有“台阶论”,又要不拘一格。对年轻干部的使用,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的情况,做出适当的规定。任何领导干部的任职都不能是无限期的。此外,要实行干部能上能下的人才交流、管理制度。选人用人要拓宽渠道,开拓视野。
三、关键在于有一个科学的选人用人及管理机制
邓小平“关键在人”的思想,在选拔人、教育人、培养人、使用人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制度或机制的问题,制度问题是“关键在人”思想的深层次问题。
制度是大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在选拔人、教育人、培养人、使用人的问题上,仅仅依靠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是不行的,必须靠制度。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过去发生的许多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2]
在选人用人方面,我们党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但有些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一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务员录用考试等制度已经建立,其中也规定了德才兼备的标准和公开、民主、竞争、择优原则,但在具体程序和可操作性方面有待于完善。比如还要建立科学的举荐连带责任制度,要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追究制度,要明确干部推荐、考察、决策各个环节的主体和责任内容,切实解决好用人失误、失察无人负责、无法追究的问题。二要建立健全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制度。邓小平曾经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其中也包括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教育制度。当一些领导干部取得了辉煌业绩,或被提拔到一定的领导岗位后,有关部门疏于对这些人的教育与管理,致使他们中的一些人跌入犯罪的深渊。三是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如任职回避制度,干部交流与任期制度,任前、任中及离任考核评议、审计制度。这些制度,有些古已有之,有的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它一方面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制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领导干部得到较好的培养和锻炼,更有利于领导干部秉公办事、依法行政,防止“关系网”、“裙带风”的形成。只有有了科学的管理制度,组织部门和领导干部才能唯才是举,搞五湖四海,不至于只盯着眼前人和自己人。为了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必须建立必要的任前、任中及离任的考核评议、审计制度,有了这些制度,可以及时发现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一些苗头问题,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避免给党的事业带来大的损失。理解邓小平“关键在人”思想,就要根据新的实际,不断完善已有的制度,逐步建立新的制度。“关键在人”关键在制度。
四、“关键在人”思想的现实意义
风雨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邓小平同志关于“关键在人”的思想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关键在什么人”、“关键在怎么样人”仍在引发人们的思考。近年来在党的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讲”教育以及在农村开展的“三个代表”思想教育活动,无不在诠释着这一命题。把选人用人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怎么用人,对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用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事关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相当严重,跑官要官、任人唯亲、封官许愿、拉帮结伙等屡禁不止,甚至搞贿选、买官卖官、害命谋官的案件也时有发生。作为各级党委及党的领导干部,“关键在人”的警钟应常在耳边鸣响。
一是必须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选派作风好的人。要严格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在全面考察干部德、能、勤、绩的同时,突出考察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那些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拓进取、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群众拥护的干部,要委以重任;对那些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人,作风漂浮、不干实事、弄虚作假的人,因循守旧、照抄照搬、不思进取的人,作风霸道、不顾大局、闹不团结的人,任人唯亲、拉帮结伙、跑官要官的人,贫图享乐、铺张浪费、以权谋私的人,不仅不能提拔重用,而且要严肃批评教育,甚至给予纪律处分。
二是认真履行职责,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与用好的作风选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用好的作风选人对于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具有关键作用。正如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坚持任人唯贤,不准任人唯亲;坚持五湖四海,不准搞团团伙伙;坚持公道正派,不准拉关系,徇私情;坚持集体讨论决定,不准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坚持按程序办事,不准临时动议”。“五个坚持,五个不准”是对用好的作风选人要求的具体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三是认真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培养人,教育人,就是要注重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针对党的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仍是当前一段时间培养教育党员干部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