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市场化:农业贸易与农业专业化的桥梁_农产品论文

农业市场化:农产品贸易和农业专业化的桥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农产品论文,桥梁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8世纪以来,从斯密到马克思都对专业化分工作了经典论述。专业化分工的增进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理论上具有定理的性质,实践上也已被18世纪至20世纪的工业、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增长所证明。虽然农业专业化分工与工业相比不很显著,但是随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发展,这种现象愈来愈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方向。本文通过对1982-1992年我国农产品开放贸易、农业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实证分析,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农产品对外贸易是带动农业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最优选择,从我国农产品市场与流通现状看,大力推行农业市场化,发展农产品区际贸易,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才能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以更好地带动农业经济增长。

一、农产品开放贸易和农业专业化状况分析

1982-1992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区资源和要素的开发及利用以及地区间的供求差异,使得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也愈来愈明显,农业专业化和农产品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农业专业化状况(见表1)

表1 1982-1992年全国专业化区域农产品部门的专门化率、集中系数

①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5-1993)、《中国农业年鉴》(1983-1993)有关数据计算。

②本文以12省区为一标准研究区域(其他17省作为比较),根据比较优势将全国农业划分四大专业化区域:种植业产区、林业产区、畜业产区和渔业产业。其中,。此公式参阅胡兆量等著:《经济地理导论》,商务印书馆,1987,P294-300。四大专业化产区各指不同的12省区。农作物产区指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新疆;林业产区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牧业产区指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其选择是以1987年产值、产量最大的12个省区为标准。

专门化率和集中系数是衡量一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的两个重要指标。从表1看,12省区都远远高于17省区。可见,12省区有较丰裕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因此形成的比较优势促进了12省区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在11年的改革开放中,随着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不断发展,我国四大产区的农业专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它促进了区域规模经济的发展,愈来愈成为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方向。

(二)农产品贸易的状况

在1982-1992年的改革开放中,随着我国农业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市场的扩大、特别是城乡集贸市场的数量增加,中国农产品贸易愈来愈走向开放。11年间随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对贸易的依赖不断增大,农产品开放贸易对农业国民收入增长的作用也愈来愈大(见表2)。

表2 1982-1992年12省区专业化区域农产品开放贸易依存度(%)

①根据《1952-1988年中国商业经济统计资料》、《中国商业年鉴》(1988-1993)、《中国国内市场统计年鉴》(1991、1992)、《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4-1993)、《中国统计年鉴》(1984-1994)有关数据计算。

,源于小岛清著,周宝廉译:《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第239页。

从表2看,12省区区际贸易依存度,无论是输出、输入、四大专业化产区都较高,11年平均接近或超过40%;同时输出入依存度都大体平衡,这说明了区际贸易双向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出口依存度11年平均在5-10%之间,是区际贸易依存度的约1/4,这说明11年间12省区农业经济增长多依赖区际贸易而少依赖对外贸易。总之,区际贸易在12省区的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中占主导地位。

表1、表2反映的农产品区际贸易和农业专业化一致性表明:11年间农业专业化为农产品贸易尤其是区际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农产品开放贸易则也使四产区的资源和要素更加有效配置,使比较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形成比较合理的专业化分工。经典贸易理论认为: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从而贸易来源于不同地区要素禀赋决定的供求关系,也即一个“市场”的问题。一般说来,贸易引发市场的扩大,又取决于市场,市场的发育和扩张是贸易的基础;同时分工取决于市场的范围,也即只有当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随市场范围扩大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专业化生产者才能实际出现和存在。总之,市场的供求牵动着贸易和专业化,即市场化是贸易和专业化的桥梁。1982-1992年由于农业专业化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市场,尤其是专业化市场种类、数量不断增加。随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市场的供求比例在整体国民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大,它直接影响农产品区际贸易和农业专业化幅度。11年间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较快。就市场商品成交额来说,除大牲畜类有下降外,其他农产品都呈上升趋势,其中粮食、油料、家禽增幅不大,而肉蛋、蔬菜、水产品、干鲜都10-20倍地增加。就市场数来看,1992年比1982年翻了一番。这表明:市场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农产品区际贸易和农业专业化发展的晴雨表。

由上可见,以农业市场化为纽带的农产品开放贸易(尤其是区际贸易)与农业专业化共同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将成为当代中国独特的农业道路。

二、农业市场化、开放贸易、专业化前景与存在问题分析

在农业市场化条件下,农产品开放贸易和农业专业化互相促进。这在1982-1992年间表现得很明显。但是从农产品部门在整个农村的地位及与其他行业相比来看,区际贸易和区际分工相互影响水平还较低。事实上,正是两者互动在低层次上的扩散,表明了农产品贸易和农业专业化发展蕴含着潜力。这可从农村五业区际分工度看出(见表3)

表3 1983-1991年中国农村五业的区际分工度(%)

①根据《中国农业年鉴》(1984、1986、1988、1990、1992)有关数据计算。

②区际分工度公式:S=∑lAi-Bil,Ai、Bi分别为两地区i行业就业人数占各自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公式源于Krugmap:《Geography and Trade》,Leyren University Press and NIT press。区际分工度的6省区为随机选择。农村五业指:农林牧副渔业、乡村工业、建筑业、交邮业、商饮业。

农业区际分工度是专业化区际分工与区际贸易的衡量指标。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越大,区际分工度越高,区际贸易也就越发达。11年间,12省区农村五业的区际分工度最高达40%,最低在12-13%。比于工业,六省制造业区际分工度平均1983年为38%,1991年为38%,工业是农业的平均1.9-2.9倍。这一方面说明农村五业的产业结构不平衡,区际分工和区际贸易水平低。另一方面,从11年农业区际分工度的上升趋势和与工业的距离看,农业区际分工和区际贸易存在相当大的潜能。随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产品贸易和农业专业化互动水平将会不断增大。

农产品贸易和农业专业化互动水平存在着潜力,但却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其根源主要是农业市场化问题,但也有以下其他因素。

1.劳动力市场化。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经济起飞过程中,劳动力市场是充分竞争的。而当今中国劳动力市场却因过剩和分布不均衡而被扭曲。1982-1992年12省区农林牧副渔业的从业劳动力是不断下降的,其平均比重为80.6%,仍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上。其他行业总趋势是上升的,但涨幅却很小,平均比重农村工业为7.4%、建筑业3.7%、交邮业1.3%、商饮业为1.5%等。由此可见,劳动力过多集中在农林牧渔业上并不能代表农业专业化水平高。相反,只有当其他行业水平不断提高时,农产品市场总供求才会提高,才能更有利农产品区际贸易和农业专业化发展。

2.农产品交易的货币化。货币化意味着现金需求增加的市场化。这种现金市场需求会带动区际间的货币流动,从而带动了农业专业化的扩大和农产品区际贸易的加强。目前货币化方式在广大农村还是一种重要方式,但由于农村金融制度不完善,尤其是农行商业化程度低,现金在农民和银行之间不能很好地双向自由流动,因此不能形成多元的农村金融市场,它直接影响市场供求,影响农产品区际贸易和农业专业化生产。

3.技术市场化问题。即指技术商品化,它是一个技术转移、技术结构优化的过程,也是农业专业化的新经济能力形成的过程。十几年来的经济改革发展证明了技术创新和商品化是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提出“科教兴农”战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很为缓慢,其中心问题就是农业科技组织和农民的拟合程度低,农民的技术商品观念淡薄等。

4.农产品贸易体制问题。70年代末以前我国对外贸易主要局限于苏东地区,区际贸易形式是中央政府计划的物资跨区调拨,市场化的区际贸易很为落后,80年代依然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各地方扩大了对外贸易范围,却忽视了区际贸易和分工,以致出现了国内市场被扭曲的现象。一般对一个拥有广大国内市场的国家来说,区际贸易比对外贸易更直接的利益就是获得规模经济。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维护一个有效的市场结构,从而提高一国国际竞争力。因此区际贸易在许多先行国家总是先于对外贸易而得到发展,构成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次”推动。而事实上1982-1992年我国农产品区际收购制度以及农村区际间的交通等贸易制约表明了现行市场条件下,国内农产品区际贸易仍处于渐进自由化时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产品贸易和农业专业化之间的互动水平。

三、政策建议

1.在劳动力市场上。(1)政府应鼓励乡村工业的发展,继续发展“进口替代”为导向的多层次、多样化加工的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以扩散劳动力市场,走精制农业道路。(2)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尤其是使产品生产从多层次加工向深层次加工过渡,提高劳动力就业水平。这是发展中国家走向世界在农业产业化道路上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有学者认为“如果‘进口替代’产业转变为‘出口导向’的产业,其生产具有更高的劳动密集性质那么这些产业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会提高就业水平。”这将会进一步提高贸易质量,从而增强外向性程度,更好地带动区际分工。(3)改变土地使用制度,使之契约化。尤其是鼓励农民移居承包土地,以促使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4)在交通发达条件下,实施扩散性工业发展方略,即将城市一些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工业迁到农村去,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总之,产品加工双重性和空间扩散性的劳动力市场多元化是推动农产品开放贸易,加强区际分工的有效途径。

2.货币化在当前农村还不失为一种好的发展方式。为此,政府应在货币化进程中,建立良好的农村信贷体系,拓宽农村金融市场,使农民有更多资金适应技术市场化需要,以促进农业专业化和区际贸易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3.关于技术市场化在农业上的应用。需要社会构造一系列政策环境,强化农民技术商品化观念;同时引导农业生产寻找技术市场,使农村生产和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双向契约关系,从而使技术和生产在市场化中互相促进。

4.重视国内市场保护。在我国贸易还处在渐进自由化时期,大力发展区际贸易和分工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政府应健全国内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法规;同时改善农产品区际贸易的制约条件,主要体现在发展国内交通、电讯,尤其是在一些落后的农业专业化区域尽快形成区际交通通讯网,以降低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区际交易成本,扩大区际分工和贸易的利益。另外,还要消除区际间的一些非经济因素,确保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和国内贸易的自由化。

综上所述,1982-1992年农业经济发展表明:农业市场化是农产品开放贸易和农业专业化良性互动的桥梁。其间以货币化为中心环节的技术商品化、劳动力市场化是农业市场化的重要内容;农村贸易体制改革是市场化的内在条件,是农产品开放贸易和农业专业化得以平衡发展的直接因素。政府作为中国农产品开放贸易和农业专业化的主导,应在市场化进程中重视国内农产品市场资源配置,开发国内农产品区际贸易的潜力,增强全国性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从而更好地带动农业经济增长。这将是当代乃至未来中国的农业道路,也是中国农业走向世界的根本。

此文得到导师陈宗胜教授的指导

标签:;  ;  ;  

农业市场化:农业贸易与农业专业化的桥梁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