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文化价值领导力之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班主任论文,领导力论文,价值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领导力是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具有影响性的相互关系,领导力是竞争优势的来源。班主任领导力是在特定的领导体制、领导环境下,班主任个人素质与团队领导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种综合作用力。在班级教育改革发展中,班主任的角色是“学习型组织”的设计者和建设者。班主任以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设计与建构将直接影响一个班级的发展方向。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说过:“那些堪称教育家的校长(班主任)和普通校长(班主任)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具有很强的价值领导力,而后者则可能连价值领导的意识都没有。”
在实践工作中,如何实现班主任的文化价值领导力呢?我们认为有三条有效的途径。
一、教育思考应有现代维度
作为一个班主任,仅有出于爱心和责任心的不遗余力是不够的;教育需要理性思考,才能产出持续良性的教育结果。
1.班主任应有适应于当下价值的教育理念与管理理念
学校考评班风,大多通过“班级量化考评表”,但如果一个班级还处在没有形成良好班风的阶段,班级量化考评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成效,反而会使班主任“戴着镣铐跳舞”。
班级管理既要注重过程也要注重结果,班主任工作的好坏和素质高低不在于他盯班多少、来班级多少次,而重在看其班级事务是否井然有序,重在看学生培养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班主任在确定一个班级的发展前景时,必须适应当下价值并适当超越当下价值,做价值的引领者,才能使班级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当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有一次举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公开课,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从连加向乘法的过渡。他出了一道题目:7+7+7+7+7+7+3=?赞可夫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得出“7×6+3”的方法。但出乎意料的是,一开始就有一个同学说:“我可以用‘7×7-4’的方法来计算。”在《教学与发展》这本书中,赞可夫回忆到:当我听到这一方法的时候,我非常激动,这个孩子非常了不起,她看到了一个不存在的“7”,她发现了数学的本质。既然孩子们已经具备了认识数学本质的能力,我们为什么还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呢?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的发展水平,忽视学生发展的潜力,就等于是犯罪。于是他推翻了自己准备的教案,就从这个不存在的7讲起。[1]这里既表现了赞可夫的教学机智,更表现了他对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即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主人。班主任在工作中应充分认识教育的这一本质属性,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需求,带领学生走向价值。
2.文化价值领导力的形成,必然要求班主任具备当代文化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多元而又错综复杂的文化交融与文化争辩中,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规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旧的文化体系被打乱了,但新的文化体系尚未建构起来;旧的价值系统崩解了,而新的价值系统尚未被认同;旧的规范式微了,新的规范还未建立起来。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现状下,学生的文化选择势必陷入困惑,班主任的文化价值领导因此就具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当代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对“人”的价值的反思与对“人”的个体意义的肯定。但我们当下的文化选择中出现的个人化的创作向度,又使学生看到了“个人价值”的极端化,这就需要班主任能适时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如,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个“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研究课题,给予学生一个学期或更长的时间,使他们在课内与课外的自我丰富与自我反思中,形成对当下文化价值的判断与选择。这样的文化价值引导过程,往往比班主任一味的价值说教更具有实际意义。
二、构建基于内部逻辑的班级文化精神
帕斯卡尔说,活着却不知人是什么,这真是糊涂得不可思议。教育的根本是要让受教育者获得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获得生命的尊严与完美,获得支持这样的人性与生命的精神张力。爱默生说,我们的一举一动、一思一想,都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痕迹;我们怎样想,就成为怎样的人。决定人一生发展最核心的因素不是别人,而是他自身的主体力量。班主任领导的班级文化建构只有让每一个学生形成最佳的主体状态,才能使他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因而班主任文化价值引导的根本问题其实就是生命教育的问题和精神引领的问题。
基于内部逻辑,就是肯定人的真实,肯定生命的尊严与生命需求;就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工作起点与工作目标的班级文化建设策略。我们强调生命教育,强调教育要为学生的人生积淀幸福,但我们的学生却在形而上的知识攀爬中走向了生命的荒疏。今天的学生,他们对自我的需求与定义茫然无知,他们不了解自己,就像他们从不曾了解他人,他们成为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人”在知识教育过程中的历史性消失,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警醒与反思。
班主任构建基于内部逻辑的班级文化精神,就是要寻求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接受心理与人性需求的文化构建方式,引导学生在班级文化精神的建构过程中形成人的主体意识,享受自我实现的生命快乐。譬如,在我们学校开展的“学生活动承办制”、“班名命名”活动等,都是为调动学生内驱力、实现班主任文化价值领导力的有效方案。不仅如此,班主任还可以引导学生与别班联合,将本班的内部活动推至更广范围,从而形成全校性的文化价值引导。以下为全校性联合的学生活动承办竞标会的片段:
“我们真诚地希望用自己的汗水和激情,给第22届艺术节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请大家投上您宝贵的一票支持我们!”2010年3月3日下午,一场由学生全程组织策划、充当主角的“温州中学第二十二届艺术节颁奖晚会”竞标会,面向全体学生公开举行。
由该校高二(12)班、高一(12)班组成的“12联盟”和高二(7)班、高一(11)班、新疆部高一(4)班组成的“Dragon f]y联盟”,通过现场解说,结合PPT放映的方式,向大家呈现了他们精心准备的两个风格迥然不同的竞标方案。从班级介绍、申办理由到承办理念、承办特色、颁奖晚会现场流程,甚至到晚会承办的种种细节,同学们都考虑周详、分工明确,给列席竞标会的各校校长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素质教育的系列活动中,该校的“班名命名”活动和学校活动班级承办制一直颇富特色。在学校艺术节、体育节、社团文化节、迎新文艺晚会、新年音乐会等各类校园大型活动中,组织者、评判人、活动流程操控者都是学生,各校园活动均按照“自我设计、自我准备、自我主持、自我总结”的原则,由各个班级竞标承办。但每一个活动项目,中标的班级只有一个,要想拿到承办权,就必须拿出足以压倒群雄、不拘一格的承办方案才行。所以每次的竞标活动都是对每个班级创新思维的一次考验。
从最初由学生投票、师生联合投票到如今由师生组成的专家组投票,班级活动承办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正是内驱力被极大调动所产生的良性发展,也是班主任基于内部逻辑构建班级文化精神的一种成功尝试。
三、正确辨识多元价值下的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21世纪中国泛娱乐时代的价值虚无主义和后现代性的支配下,基础教育面临重重窘境:学生个体意识既突出又茫然,集体观念薄弱而散漫;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等候依赖心态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淡漠。学生接受的有纸文化现象是韩寒、郭敬明、李傻傻、安妮宝贝;接受的娱乐文化现象是校园草根偶像、“后舍男生”、恶搞系列;接受的哲学态是“在路上”……
在这样一种世俗文化观的牵引下,班主任如何领导学生正确辨识多元价值下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间的关系,是班级核心竞争力与发展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体现班主任文化价值领导力的重要方面。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辨识多元文化间的关系,不妨建构一个平等、开放的价值讨论空间。在这样一个空间里,既要有利于多元文化的沟通、互动与整合,也要有利于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与阐释。从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看,班主任可以搭建一个自由声音的平台,如设置“班级大讲坛”,由师-生-专家共建,以一种立体、多元、开放的形式,为主流意识形态和草根文化的和谐共融提供展示平台。在这样一个氛围里,文化的多元性与个体的文化价值倾向性形成了一个没有阻力的争辩。以一次晚自修课前为时5分钟的“文学雅俗辩”为例:
学生主持以一则材料作为本次争辩的激发点:
巴尔扎克的小说《搅水女人》中描写两个老妇人议论约瑟学画:“阿伽德对自己的儿子约瑟在画室里对着模特儿写生大为吃惊,她对台戈安女人说:‘你才不知道画室是怎么回事呢!艺术家竟然招留裸体的女人。’心地善良的台戈安女人说:‘他们总该生个火吧。’”
提出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生活雅俗与文艺雅俗?”
以下是学生争辩的结果:
生1:与古典小说创作群体殊异,以草根文化形式的小说来承载宏大的时代命题、探讨人性,是现当代精英文化群体自觉的文化责任。如何取舍雅俗,是现当代小说生态的另一重要命题。雅俗,不是文学题材的问题,而是作者思想纯净度的问题!
生2:这则关于雅俗问题文学形式的探讨蕴含了这样的审美要则:其一,勿将艺术的真实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其二,只有提高自我的艺术修养,才能鉴别高雅文化与庸俗文化。
班主任总结:经历淘洗的现代小说作品,多诞于精英文化群体之手,在其时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者的政治激情远多于文化激情,其主旋律是积极进取的,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但尽管如此,文化的政治激情毕竟仍是一种文化形态的情绪,现代小说其人文的品性仍多于政治的品性,因而我们的课堂操作上还是要力求避免过多政治教化。但当代小说创作者的构成则相对复杂,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国内文坛,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加之网络时代无纸文化的盛行,为当代小说草根性的彰显提供了发展的可能。一时间,当代文坛“私小说”写作、“身体”写作,“70后”作家、美女作家……令人目不暇接。因而,明辨真伪、澄清雅俗,就应当成为当代小说教学之急务!
班主任对优质文化的引入也是形成文化价值领导力的重要方面。设立书架书柜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般选择,但如何进行良性引导,使书架与书柜不仅仅只是物质性的摆设?考验的乃是班主任的管理智慧。不妨尝试专辟一个读书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以寝室六人为单位或以同桌二人为单位,结成一个微型读书兴趣小组,在每天的午休时间前后或晚自习时间前的5~10分钟内,开展一个简短的书评活动。书评内容可自由选择,形式也可由学生自行确定,目的就是要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辨识能力。通过这样的读书活动,学生突破了课内有限学习的时空局限,不仅看到了“他山之石”,更被激发了博闻广识的读书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发挥文化价值领导力,引导教育主体确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调动他们对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之间正确关系的认同非常必要。因为,“价值”是最能表现一个人的视界、修为、内涵的字眼,也是普遍存在的人生命题之一。班主任的“价值”文化领导,对班级文化的形成具有具体而实在的引领作用,真正触及了“价值”的思维深度,使个人的生存意义与集体存在意志之间达到了发自内心的平衡。这样,由初始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制度管理走向具有内在趋向性的民主管理,乃至走向“无为而治”的人本管理这一终极目标,也就有了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