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陈 征 钟 磊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要: 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研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密度最高区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川黔渝交界地区及闽南地区的分布密度也较高。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旅游资源、市场、人口、交通、地形地貌。
关键词: 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开展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的示范工作,重点支持和引导这些旅游村镇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特色资源保护关系,并为全国村镇经济的科学有序发展提供典范。目前“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相关概念内涵、发展路径及要求、申报程序及考核办法等方面[1-3]。如何总结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将对今后旅游村镇的申报评定、规划建设及运营管理等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观察组护理质量(93.27±3.85)分,对照组护理质量(84.59±4.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31,P=0.000)。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两部委已公布的216个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作为旅游村镇的研究样本,这些旅游村镇代表了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较高水平。借助网络搜索引擎(如百度)查询全国所有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基本情况,根据其特色旅游资源情况,确定每一旅游村镇的类别,同时利用Google地图测定每个村镇的经纬度坐标及其他各种地理数据[4]。
2.研究方法
京津冀地区,人文型旅游村镇占其主要部分。例如,河北省蔚县暖泉镇还保存着不少明清风格民宅,当地的传统剪纸文化则闻名遐迩;北京市海淀区的苏家坨镇也保存着大觉寺等历史古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是全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红色旅游著名景点;河北省清苑县冉庄镇是著名的地道战纪念地;河北省怀安县左卫镇则以明代军事要塞、塞外水乡而闻名,并有保存完好的汉墓群遗迹。
三、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空间分布
旅游市场包括了旅游需求市场或客源市场,即旅游产品的经常或潜在购买主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旅游市场形成及良性发展的主要条件,往往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城市能提供强大的旅游市场。运用ArcGIS 10.0测算216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与最邻近人口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心之间的欧氏距离,发现最大值为726.30公里(敦煌市阳关镇),最小值为7.04公里(清新县太和镇),中位值为82.30公里,平均距离为119.82公里,绝大多数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位于距离大城市中心200公里以内。以经济发达区域长三角为例,当地物产丰富、交通便捷,22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中与最邻近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中心之间的欧氏距离最大值为65.19公里(崇明县竖新镇前卫村),最小值为11.02公里(吴中区越溪街道旺山村),平均距离仅为34.88公里,客源市场的经济水平是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发展的物质基础。
长三角地区的苏皖沪交界地区分布尤为集中,作为历史上的江南地区以“水乡”的传统美誉闻名,因为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水网纵横、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条件好,具有得天独厚的人居环境,从地域范围看涵盖了上海市以及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江西省的部分区域。江南良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在历史长河中孕育着众多各具特色的古村镇,例如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被誉为中国水乡第一镇,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为江苏省保存最完整的水乡古镇,浙江省兰溪市诸葛镇诸葛村的村落布局按照八卦阵布局,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保存有大量古色古香的明清、宋时期建筑,江苏省新沂市窑湾镇誉为运河古镇则保留着众多的古商会馆。
笔者运用ArcGIS10.0的ArcMap软件,将上述216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的经纬度空间数据以点状要素形式,标记在有省级行政界线并予以坐标配准的电子地图上,并结合新近出版的地图册对已标记好的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坐标位置进行逐一复核。通过运用软件的Point Distance、Density、Near等分析工具,测算以上各旅游村镇与最邻近其他村镇间的欧氏距离,并对各处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进行密度分析和缓冲区分析。
川黔渝交界地区,绝大部分特色景观旅游镇(村)位于四川、重庆辖区范围内,这些村镇周边遍布着古老的寺庙、佛洞、崖墓和建筑群,充分展示了古建筑方面的技术与艺术成就。例如四川省阆中市天宫院村,保留完好的三国及汉代古城遗址、宋代窑址等见证了当地灿烂的历史文化;重庆市合川县尧坝镇依托当地古镇文化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影视作品拍摄取景场地。
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和提高,对建筑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增多,一些地区不断被开发,但是众多建筑物的建设也给地基带来了严重的压力,极易导致地基基础下沉的状况,其中,陕西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土质类型,相较于其他地区更容易发生地基沉降的现象,本文主要对发生地基基础下沉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从中发现一些对应的策略,改善我国的整体状况,促进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推进建筑行业的现代化进程。
四、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1.旅游资源因素
又黑又壮的警卫连长陈大勇手里端着汤姆逊,腰上还别着一把匣子炮,他蹑手蹑脚走过十数米远的地方,感觉四周安全了,再朝后挥挥手。
纯粹“人工智能创作”结果的这两个层面的属性产生的条件不同,意义和价值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在法律上加以区分,以便更准确地界定其不同的法律保护方式。例如,基于人工智能创作结果的双重属性,我们得以区分数据的所有权与数据所体现的有价值表达的知识产权,并进一步区分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权利保护方式。[16]当然,这两个层面的属性也存在密切联系。数据层面的属性是表达层面的存在基础,表达层面则是数据层面的价值来源。数据层面的计算结果只有在蕴含于其中的独创性表达被挖掘出来之后才具有市场价值,因此其价值在于其作为挖掘对象所蕴含的表达,未经挖掘的原始数据并不能因为蕴含于其中的有价值表达而获得版权法保护。
首席检察官:驱逐中国家庭的行为没有违法,不再继续调查。检方表示,调查已经结束,事件中警方依据警察法第十三条采取了标准的措施,没有任何违法之处,有权把当事人放置在稍远一些的地方,中国游客被放置的位置就是警方惯例释放的点。
区域旅游资源是发展壮大当地旅游业的前提和基础,其发展质量对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有着直接影响。将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的空间分布与中国1A~5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进行叠加分析,可发现在两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的关联度。以江苏为例,共有1个1A级、41个2A级、28个3A景区、44个4A景区以及16个5A景区。这些景区河流、湖泊、水域众多,形成了以自然山水为特色的旅游资源。江苏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省内不同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其各具特色的旅游村镇在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评选中更具优势,当地知名旅游景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特色景观名镇(村)的发展。
2.市场因素
利用ArcGIS10的Density工具对216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进行密度分析。核密度分析的相关参数均采用软件默认值,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在宏观层面上呈组团状凝聚分布的格局,长三角地区的旅游村镇分布密度最高,此外京津冀地区、川黔渝交界地区以及闽南地区的分布密度也比较高。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分布在29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但由于各省份间的自然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省份所拥有的村镇数量也差异较大。通过对各旅游村镇的资源禀赋进行分析,发现综合型旅游村镇有107个,数量最多,占镇(村)总数的49.54%;自然型旅游村镇有44个,占镇(村)总数的20.37%;人文型旅游村镇有65个,占镇(村)总数的30.09%。
在料液浓度、超滤时间、料液体积流量等参数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研究纯水体积流量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及酶解液体积流速百分比对超滤系统压力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
4.交通因素
旅游景区是地表供人游憩的特殊景观类型,人类作为一种可以移动的自然体在地表进行着分散与集中的活动,人群的活动使得不同区域的人口形成一种有规律的分布状态。对比中国人口密度分布与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空间分布可发现,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高密度分布地区恰好是中国人口集中的区域。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川黔渝交界地区和闽南地区作为人口密度大于400人/平方公里的人口聚集区,同时也是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据统计,这四个地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的数量占全国总量的57.87%。以人口地理界线为分界线,在人口地理界线的右侧,不但集聚着中国94.2%的人口,也分布着全中国93.06%的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因此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的布局与人口分布有着极大的趋同性。
3.人口因素
闽南地区,因受中原及外来文化的综合交互影响,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独具一格,传统聚落以土楼、古建筑、古文化为主要特色。例如福建省莆田市湄洲镇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福建省华安县仙都镇的土楼群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福建省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是著名航海家王景宏出生地,也是极具传统特色的历史古村。
交通对于旅游景区来说,就像是人体中输送血液的血管,旅游景区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交通的便利与否。通过分析中国主要高速公路及铁路分布,可以发现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分布集中的地区基本上都是铁路及公路枢纽所在地。便利的交通服务条件将满足游客快速集散到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的要求。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在布局上对铁路网、高速公路布局的依附性愈发明显。
5.地形地貌因素
旅游景区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往往展现出当地特有的地表形态,如一些景区以名山大川而闻名,另一些则以山水田园而著称,但均依赖于独特的地形构造。通过分析我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在各地形地貌上的分布图,可发现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特征也影响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分布格局:第一级阶梯仅分布有少量的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绝大多数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分布于第二级、第三级阶梯,其中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的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数量最多。采用ArcGIS 10.0中邻域分析工具,分别以两条阶梯界线作为中心线,以中心线两侧各100公里的范围作缓冲区分析,发现在阶梯界限的缓冲区范围内分布有大量的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其数量达到了全国总数量的17.6%。究其原因,各级阶梯交界处地形起伏较大,地貌富于变化,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景观资源。因此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的分布与地形地貌变化的关系较为密切。
五、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川黔渝交界地区及闽南地区的分布密度也较高。(2)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空间分布受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周边著名景点丰富的地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较多;周边客源市场的综合经济实力越强,越能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发展提供坚实物质基础;与人口分布有着极大的趋同性;对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具有强烈依附性;与地形地势变化关系较为密切。
参考文献:
[1]方明.挖掘丰富多样的特色景观?规划生态宜居的旅游村镇[J].小城镇建设,2009,(06):27~31.
[2]赵晖.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特色要求和基本要求[J].小城镇建设,2009,(06):10~13.
[3]曾博伟.“十二五”时期发展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的独特价值[J].小城镇建设,2012,(01):11~13.
[4]陈征,郭佳.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空间分布特征[J].中外建筑,2019,(05):136~138.
[注]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YBA262)[Foundation:Social Science of Foundation of Hunan Province,No.14YBA262.]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2096-3157(2019)29-0129-02
作者简介:
1.陈征,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人文地理。
2.钟磊,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