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香港经济的三维考察:成就、结构与体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体制论文,成就论文,结构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经济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人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考察它。例如:我们可以从其发展水平与程度上对其进行考察,这实际上就是要对香港经济的发展成就作出一番描述和分析;我们还可以从其内在构成上进行考察,这也就是要对香港的经济结构作出一定的分析与探索;我们还可以从制度安排上进行考察,这是要对香港的经济发展体制进行必要的探讨和概括。事实上,要对香港经济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与认识,这三方面的考察和分析都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姑且称为对香港经济的“三维考察”。
考察之一: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香港经济的发展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人们用美好的词语赞许它,将之誉为镶嵌在世界东方的一颗璀灿的明珠,即通常所说的“东方之珠”。实事求是地说,香港的经济发展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具体表现是:
1.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从渔港小鸭到亚洲小龙,成功地实现了“三级跳”
香港地狭人少,地域面积不过1000多平方公里,名符其实的弹丸之地;1841年英国侵占前,全域总人口不过5000多人,不少地方渺无人迹。域内基本上没有什么自然资源,连淡水也极为欠缺,第五任港督为解决水源问题,曾重金悬赏征集供水方案,后在高山建筑水库才使当时的水源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可以说,当时的香港不过是一个贫瘠荒芜的小岛,是一只十分瘦弱的“渔港小鸭”。
英国占领香港之初,其远东贸易中心设在印度,英国殖民主义者之所以要占领香港,是因为香港水路直通广州,便于与中国内地联系,亦即英国是把香港作为深入大陆腹地的踏脚石,作为向中国输入鸦片和商品的中转站来利用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建立一个便利的通商口岸。
今日香港已从一只瘦弱的“渔港小鸭”变成一条肥硕的“亚洲小龙”。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它可以说是成功地实现了“三级跳”。作为这一“三级跳”的“助跑”阶段,香港经历了从开埠到本世纪40年代末大约100多年时间的转口贸易港建立和恢复时期,大体上说,从1840年到1941年被日军占领,是香港从开埠到转口港建成期;其后经历了二战中经济遭受破坏与战后初期转口贸易的恢复期。
香港的“三级跳”是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的。大体上讲,第一“跳”大约发生在5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时期,香港由转口贸易向工业贸易(制造业)转化并逐渐达到全盛期。由于朝鲜战争爆发,西方对香港实行禁运政策,迫使香港的转口贸易港地位失去原有优势、不得不大力发展轻工制造业,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这一“跳”的结果是使香港逐渐确立了少数几种轻纺工业产品的出口中心地位,使香港经济动力由外在推动转为内在推动。香港经济的第二“跳”主要发生在70年代。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香港在这一时期实现了由工业贸易向经济多元化的转型。这一时期的香港经济不仅以原有的外贸和制造业为支柱,而且房地产建筑业、金融业、商业、旅游业等也成为支柱或重要产业。使香港的经济发展不仅只依靠一两个行业或部门,而是建立在更为广阔的基础之上。8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又实现了新的一“跳”,即实现了产业的升级换代,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过渡。顺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潮流,香港的电子计算机、合成纤维、精密机械制造等新兴工业迅速崛起,成为主导性产业,导致了香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成就惊人:高速增长,富甲一方,创造了经济奇迹
香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二战后少数几个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根据有关资料,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自50年代以来,始终保持在5%以上,其中60—70年代基本上保持在10%以上。这一增长速度,不仅远远高出西方发达国家同期的发展水平,而且也远远快于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处于经济起飞时期的发展速度。据统计,1947年至1987年的40年间,香港人均本地生产总值实际增长10倍。这一成就是英国花了200年时间才取得的;美国则从1840年至1960年,花了120年时间,人均生产总值才提高了8倍左右。与亚洲其他三小龙相比,香港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较快的。据统计,60——70年代长达20年时间内,香港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快于其他三小龙,位于四龙之首;只是到了80年代之后,由于基数加大才放慢增长速度、但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仍高于其他三小龙。
由于增长速度快,香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据有关资料,香港经济实力在全球排名榜上的位次逐年上升,1995年本地生产总值为1425亿美元,跃入全球前30位。人均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排名更为靠前,而且近几年不断攀升。据统计,1990年人均生产总值为10960美元,1995年为2.3万美元,1996年为2.45万美元。不仅高于亚洲其他小龙,而且高于西方国家的西班牙、爱尔兰和新西兰,在全球排名第六,在亚洲仅次于日本排名第二。
3.获得了举世瞻目的国际地位:成为重要的国际经济中心
香港不仅经济发展成就惊人,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国际地位,已成为多功能的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经济中心。其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国际贸易中心。香港同世界170多个国家开展贸易往来,有8种产品的出口值或出口量名列世界第一。对外贸易额从1947年到1993年的46年间,从27亿港元增加到21188亿港元,增长了近765倍,平均年递增15.5%。90年代的前4年平均递增速度更达17%,大大超过全世界同期的平均增长速度。外贸总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为3.6%,居世界第十位,在亚洲仅次于日本而超过其他三小龙,居第二位。1993年人均贸易值351968港元(约45124美元),超过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仅次于新加坡而居世界第二位。
(2)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是仅次于纽约、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各类银行200多家,分行、营业所不计其数。外国银行在港代表办事处142家,名列世界前100名的银行中,有77家在港设有分行。在港外国金融机构数仅次于伦敦和纽约。香港银行业的总体资产和负债、有60%以上是对外的,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第四大银团贷款中心,是世界第四大股票市场,是世界四大黄金市场之一,外汇市场在亚洲仅次于东京和新加坡,期货市场、保险市场、租赁市场和基金市场也十分活跃、在国际上均占有一定的地位。
(3)国际轻工业制造中心。香港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最大的部门为服装、纺织、电子、塑料和玩具,手表也占有相当地位。服装向高档和纺织品靠拢,是目前世界上生产最高档、质量最好的服装中心之一;服装业1975年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占领导地位的行业。电子业起初主要生产半导体收音机,现生产精密的供消费使用的电子设备,包括电视机、电脑等。塑料工业从生产假花和其他简单塑料产品开始,70年代中期发展到高峰并成为世界最大的玩具生产者。钟表从供应瑞士手表附件开始,现成为世界主要的钟表生产基地。产品以出口为主,约80%外销,制造业以生产日用消费品而闻名于世,1983年便有10项产品出口被列为世界第一,被公认为是世界新兴的工业地区之一。
(4)国际航空航运中心。维多利亚港与美国的旧金山和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同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60多个港口有运输和贸易往来,有19条主要航线通达世界各地。启德机场是世界上最繁忙、效率最高的国际机场之一,航线遍及世界各地,航班多,空运量仅次于东京成田机场,居世界第二;年旅客运载量2450万人次,居世界第四。正在建设中的新机场更大,设计能力为启德机场的4倍。
(5)国际旅游中心。香港作为东西文化荟萃之地,有迷人的人文景观。素有“购物天堂”的美称,贸易自由,商品充裕,物美价廉,进出方便,据《经济学人信息》对全球11个旅游点的15项典型旅游商品价格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香港商品平均价格最低,比其他城市同类商品平均售价约低15%、为全球商品价格最具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是国际知名的商务、会议活动中心之一。旅游者中以中国为目的者占有一定的比例。重游率高,据多年统计约为50%。
(6)国际信息中心。信息事业机构、信息传播系统及信息技术水平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电话密度居世界前列,平均每百人拥有65部。全世界有90多家国际新闻机构在香港设立亚太地区总部、分社或办事处,有400多家著名的跨国公司把香港作为其在亚太地区和世界各地沟通信息的通讯中心。
香港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成就,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下列原因:
第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从区位上看,香港面向东南亚,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远通世界各地,为东西半球和南北交通的交汇点。从自然条件看,香港拥有世界三大最优天然深水港之一的维多利亚港,水深港阔,终年不结冰,港口设施先进。航运四通八达;吃水12米的万吨远洋船舶可自由往来停泊。港区可同时停泊150艘万吨轮。香港在地理上紧靠中国大陆,具有得天独厚的腹地优势。
第二,特殊的发展背景与历史机遇。香港自开埠以来,150多年时间政局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中国内地历次动乱,大量资源流入香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几次世界经济危机期间,香港成为东南亚诸国资金与人才的避风港,据统计,40—70年代,东南亚流入香港的资金约100—110亿美元,内地移居人口约250万。香港长期得到祖国的支持,大陆长期以优惠、稳定的价格供应香港大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香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碰到了几次幸运的大好机遇:在建设转口贸易港时,碰上了内陆商品需要中转出口,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建立中转站的机遇;在向工业贸易转型时,碰上了资本主义国家因技术发展,需要进行产业调整,放弃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重点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新兴工业部门的机遇,因而在世界经济结构中出现了一些轻纺工业方面的“空缺”行业;在自己产业升级时,碰上了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给传统产业的转移找到了广阔的出路。
第三,有利的体制与人才优势。香港是世界有名的自由港,实行的是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充满活力。拥有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和劳动力队伍。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锻炼出较高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涌现出诸如李嘉诚、霍英东、包玉刚、邵逸夫等一大批世界富翁。
考察之二:独具特色的多元化经济结构
分析香港经济发展的成就,对于认识和了解香港经济的发展水平或程度是十分必要的,但这还只是一种表象的考察,尚未深入到香港经济的内部中去,要对香港经济作出内在的考察,就必须对香港的经济结构作出一番考察与分析。
考察香港的经济结构,可以从产业结构和资本结构两个层面上着手进行。产业结构是着眼于从物质层面上进行的考察,资本结构是着眼于从价值层面上进行的考察。
1.三产高度发达的服务型多元化产业结构
从三次产业的情况来看,香港的一产(包括农业、渔业、林业和采矿业等)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小,且呈下降趋势。据资料,1961年为3.7%,1990年下降到0.3%,到1995年则只有0.2%;就业比例从1961年的8%下降到1990年的0.8%。可以说,一产在香港是微不足道的,这是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相同的。
二产(包括制造业、电力、煤气、供水和建筑业等)所占比重略大一些。香港虽在50—60年代经过工业发展阶段,但制造业所占比重并不太大;即使制造业发展最盛的1970年,也不过30.9%。其后则逐渐下降,1985年为21.9%,1990年仅占16.7%。整个二产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80年代前半期约为30%左右,1991年约为23%,1994年仅为16.9%。
三产(尤其批发零售业、饮食业、酒店业和运输业等服务性行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70年代开始占60%以上,1990年为75.3%,目前为83%。就业比重也较大,大约在一半以上,目前已达80%。可以说,三产是香港经济的命脉或生命线。这是一个典型的服务型城市经济产业结构。
再从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情况来看。首先是制造业,它是香港经济的基础。制造业作为单独产业,其产值在香港所占比重并不算大,但就业人数所占比重则为35%左右;而且这一产业及其附带发展的行业总的贡献是较大的,约占本地生产总值的近一半。因此,它是香港经济的基础。其次是对外贸易,这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龙头。香港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以转口贸易为主,其所占比重一直占贸易总额的八九成左右。香港对外贸易对社会再生产的贡献比一般资本主义国家要大得多,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充其量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20%,而香港1987年的对外贸易值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210%。再次是金融服务业,它是香港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港府统计,1988年金融业产值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18.6%,1989年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总数的7.8%。服务业的设施、水平被公认为是国际一流的,服务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约为80%,从业人数所占比重为83%,在全球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经济体系排名榜上超过美国而名列首位。此外还有旅游业,它也是香港的重要行业。港府的税收以旅行社、酒店、娱乐场所、商店为纳税对象,因而旅游业是港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房地产业也是香港的支柱产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近些年一直在20%左右,它也是港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约为10%左右。总之、从重要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情况来看 香港经济是以制造业力基础,以对外贸易为龙头、金融、商业、服务业、旅游、房地产等行业齐发展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2.世界罕见的多元化资本结构
香港虽为弹丸之地,但却汇聚着多种不同来源、不同性质和规模的资本。其中,既有大型的财团资本,也有中、小资本,既有垄断资本,也有自由资本。
从来源上看,香港拥有来自多国多方的资本。在香港几乎可以找到世界上除独联体、东欧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像这样汇聚大量多国多方资本的地方,不仅在第三世界难以找到,即令在发达国家中也不曾多见。其资本构成主要有:
(1)英资:包括以英国本土为基地的英国财团或企业的资本,以及长期扎根在香港的英国财团的资本,约360亿美元;
(2)华资:即香港本地的华人资本,从数额上看,与英资相差不远;
(3)中资:至1993年直接投资总额累计约200亿美元;
(4)日资:截止1993年3月直接投资总额累计115亿美元;
(5)美资:截止1992年底直接投资额累计85.4亿美元。
此外,还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包括来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如亚洲其他“三小龙”的资本等。
香港之所以形成如此主富多彩的多元化资本结构,其根本原因在于香港具备优越的投资环境。据概括,香港优越的投资环境主要表现在 ①地理条件优越,②政冶局势相对稳定,③劳资关系比较协调,④长期坚持自由港和自由经济政策。⑤税率比较低,税制也比较简单,⑥拥有完善、先进的基础设施;⑦法治环境较好:⑧有一支勤劳、熟练的劳工队伍和各种专业管理人员等。
考察之三:高度开放和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
对香港经济结构的考察是着眼于从香港经济的内部构成上所进行的考察,更进一步的考察表明,给予香港经济的这种内部构成及其运作机制以支撑的是香港的市场经济体制。
香港的市场经济体制总的说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却自有特点,别具一格,被称为“港式资本主义”。概括地说,它是一种开放度和自由度都相当高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表现是:
1.贸易高度开放和自由
在香港,进出口贸易基本上没有管制,进出货物不受地区、数量和价格限制;不存在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实行少税和低税制,仅烟酒等少数商品进出口征收关税,其他征收进出口商品从价费,办法是,4000元以内征2元,每超过1000元加征0.5元,仅够支付政府有关部门处理进出口文件的行政费;贸易手续简单快捷,只要在进出口后14天内报关,一般无须事先批准。港口、机场使用不受限制,进港船只一般免检,船员自由上岸。
2.企业经营高度开放和自由
除市政基础设施(机场、铁道、港口、码头、邮政、海底隧道、市区高速公路等)由政府直接投资和经营外,加工制造业,电力工业、煤气、电话、电讯、市内交通等都由私人企业自由经营。私人申请成立公司极为自由和便利,根据香港法例,只需要港币2元以上的注册资本即可注册成立公司。投资自由,无国籍和投资比例限制;外国企业与本国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公平竞争。经营决策自由,经营方向、内容、方式,政府一概不予过问。除少数商品外,一般商品实行自由定价。
3.汇兑高度开放和自由
现已取消对外汇和黄金的管制,资金、黄金自由进出,各种货币和黄金可自由兑换。港府不设中央银行,货币发行权授予汇丰、渣打和中银三家银行,实行100%的准备金制;吸引大批外资银行在港设立分行,金融机构在经济上享有很大自由,可以灵活调动资金,自由确定经营业务的规模和期限,外资银行与当地银行平等竞争。汇率实行“钉住”制,即港币与美元保持一定比价关系,保持固定汇率(1:7.8),币值随美元波动。
港府实行的是积极的不干预政策,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一是直接管理。港府直接控制房地产市场,实行高度垄断;大米市场实行私营官管,工商署对粮食进口商和批发商实行总量控制,对每家商号的进口量、进口时间、仓储、所收佣金实行严格管制,零售则全部放开。
二是采用经济立法手段。港府制订大量法规,尤其是靠经济法规管理经济活动。据统计,经立法局批准通过的500多项成文法规中,经济法规约占45%,由政府机构制定的补充法规更多。
三是适当运用利率、税收和财政政策等经济杠杆。利率是被港府视为唯一可以使用的货币政策。由于港府不直接控制货币供应,因而利率主要是由发钞银行与其他银行协商制定的;但自1981年成立银行公会后,改由作为银行总代表的银行公会与财政司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磋商制定银行存款利率,港府的意图在此过程中得到一定的体现。在税收方面,港府实行的是简单税制和低税政策。税种不多,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类,直接税包括薪俸税、物业税、利得税、利息税和遗产税等;间接税包括关税、差饷、车辆税、专利税、特权税、博彩及彩票税、娱乐税等。税例不复杂,标准税率为15%。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制定预算案得以体现。港府的财政预算案并不具备“职能财政”的功能,不成为经济发展的总规划,只用于控制港府财政收支,也可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香港经济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面临着新形势下的严峻挑战。如由于香港轻工制造业向内地的转移,因而发达国家普遍呼吁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已相当突出;香港经济始终不是建立在自身强大的经济体系的基础之上的,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与冲击;由于东京、新加坡国际金融业务的迅速拓展和上海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逐步确立,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等。但香港经济毕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香港经济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世界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香港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的,香港经济的未来繁荣不仅符合香港人民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
标签:生产总值论文; 香港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