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艺术中意境的综合运用论文

朗诵艺术中意境的综合运用

邓鑫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摘要: 谈及播音学科,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新闻性及艺术性两大特点。而谈及艺术性,尤以朗诵艺术为显。从业界与学界两个视角观察,在这个艺术领域中,既有以徐涛为代表的“聆响行歌”团队在摸索与尝试,又如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在坚守和传承。在诸多实践中,出现了一大批纷杂的朗诵作品,水平高低有别。我们希冀在众多的作品中能发现正确的创作规律。

关键词: 朗诵;美学;意境;艺术;运用

在播音创作的转化过程中,我们常常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和酝酿从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再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形之于声。很多时候,这些技巧没有边界,肆意‘驰骋’,就会破坏原有意境。因此,要表现意境的两大基本特征,就需要使得这些技巧与特征对应联系。张颂老师言:“为了对听者负责,我们决不能满足于文字作品的浅显而把朗读单纯变成声音的流动。”[1]有了意境层面的把控,审美意识的超前,好的朗诵自然会紧随其后。

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长韦俊贤在采访中诚挚地说:“康师傅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受益者。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康师傅。”

一、内部技巧与情景交融

宗白华描述了意境创生的动人情景:即“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与景交融渗透、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渗人了更深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为景,因而涌现出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2]由此可见,景与情都是由文本生发,读者建立这种感受,是一对一的关系。诚然,播音创作出的情景交融也应当是一对一的关系,创作主体只是辅助听众感受和理解的中间介质与工具。不应该模糊文本主体,自我的‘一’应当充分融入文本及原作者的‘一’,尽可能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见图1)

在这个大的前提下,我们即可知,内部技巧所包含的:内在语、对象感、情景再现等都是为了还原文本而展开。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

图1 为诠释学美学整体关系循环示意[3]

在运用发语性内在语及特定对象感构造意境时,“床前明月光”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叙述性的场面了。我是对‘你’来说,‘你’就是我的对象,这个‘你’也代表了受众的角度;而在朗诵之前,以“你看到了吗?”为内在语,这一句“床前明月光”就显得亲切自然、赋韵于境,克服了冷淡、呆板的习惯语势。

刘润曾经写道:“在朗诵这种声音艺术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体现为一种对比关系,即运用一定的具有对比关系的语言表达技巧来实现诗歌深层内涵与特有的气韵。”[4]这种凸显对比关系的语言表达技巧其实就是播音创作的内部技巧,即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同样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贯彻绿色建筑理念。绿色建筑的概念只是为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污染、减少污染和产生噪音。这样可以提高环境质量,减少施工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提高工程形象。目前,中国高度保护环境,制定了各种保护措施,增强建筑业的政治实力。建筑业带来的污染非常严重,正在对其进行深入的处理。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倡导建设绿色无公害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这也是保证施工质量的保证。同时,在正式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管理也是对文明施工的推动,有利于工程质量的提高。

二、外部技巧与虚实相生

在运用情景再现技巧构造意境时,诗已经不是书面语。我们首先得‘理清头绪’;思考画面开头是什么?接下来如何变化?运用电影镜头语言时是全景还是中景,是俯拍还是仰拍。如“举头望明月”与“低头思故乡”就得心中有数,需要运用语气的变化将仰视与俯视表现出来。其次要‘设身处地’;朗诵主体应当就在这个情景中。但应当明确的一点是,朗诵者不是李白,也不可能是李白,就算是后来的李白也不是当时的李白。意境具有即时性,也就是张颂老师说过的时间性。只有那一刻的李白才构成了静夜思的意境。朗诵者只是在身处此情境中,他看到了李白的言行举止。然后得‘触景生情’;当朗诵者看到李白在静夜思中的所见所感,不能心如木石,而应共情,触发自身的思乡之情。思乡之情常见,但个人所见毕竟有限,必要时需得移情。最后要‘现身说法’,明确这个转化过程的任务及责任,使意与境充沛而客观。让情绪尽可能哀而不伤、意蕴绵长。

总而言之,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理想,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低,效果好,此次我们选取的患者数量比较少,观察的时间比较短,因此研究的结果存在局限性,对患者的远期治疗情况没有开展分析探讨,以后我们还会继续深入的研究,扩大研究范围,对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在临床中我们还是推介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疾病。

在运用回味性停连及对比递进性重音来表现“虚实相生”特征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句如果句句衔接读下来,也能明白意思,体会感情,但总觉得兴致不够、兴味不浓。而如果将动作与目的隔开,举头做什么,低头想什么带入诗句。尤其是在非回味性词语‘明月’之后缩短停顿时间,而在回味性内在语‘低头’之后停顿足够,就能留白从而给受众以想象空间,给人以回味的余地。同时,‘举头’与‘低头’两个动作,应运用对比性重音渲染对比气氛,深化对比感情,区分主次,‘举头’的语势上扬但声音较轻,‘低头’语势平缓但声音较重,相反相成。

在语气层面,首先要把握感情色彩的拿捏。这种可感性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感受到,而并非以竭尽全力为好。不是富有深情才能感染听众,过于投入其中反而破坏了意境的形成。低头思乡的情感要有所控制,创作主体只能感受李白,但并不是李白,过于悲伤显得矫揉造作,哀而不伤更能使其意味无穷;其次在语势的运用中,举起类语势的使用让静夜思的虚实两景更为凸显。如“疑是地上霜”,疑是二字的语势在疑问的目的支配下,应语势上扬,上至山腰,气提声止。在节奏层面,主要侧重手法,因为节奏的把控涉及音律层面,音律是与意境平行且交错的美学范畴。诚然,节奏中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又是最能表现和生发意境虚实特征的,具体对应关系不再一一论述。但总体要把握住四个字,即控纵有节,“控制时不必过于紧缩,放纵时不必过于驰骋”,[5]使技巧为我所用,而不能被技巧所支配,才能造就和谐自然的虚实之境。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7-8.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主办社,2009:212.

[3]赖贤宗.意境美学与诠释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8.

[4]刘润.紫荆傲雪——论方明诗词朗诵中的意境美[J].新闻研究导刊,2015,6 (07):198+236.

[5]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113.

标签:;  ;  ;  ;  ;  ;  

朗诵艺术中意境的综合运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