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反应系统原型设计与实现

快速反应系统原型设计与实现

罗绪成[1]2003年在《快速反应系统原型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攻击的趋势是攻击技术越来越复杂,自动化的、分布式的攻击越来越频繁,这些攻击真正威胁着网络使用者的利益。本文旨在对快速反应技术进行研究,建立针对网络攻击的快速反应系统,该系统具有入侵检测、攻击源回溯功能;通过报警信息的关联、攻击破坏力的分析,以及攻击的准确描述,完成对常见网络攻击的准确定义;并且根据攻击描述信息,自动对攻击进行响应,达到有效地阻止攻击的目的。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包括:“协作式入侵回溯与响应体系结构(CITRA)”、“自动入侵检测环境(AIDE)”、“基于代理的自适应入侵响应系统(AAIRS)”等。其次,根据快速反应系统的需求,对攻击源回溯技术、报警分析技术、攻击自动响应技术等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一个实用的快速反应系统原型。最后,对该原型系统进行了攻防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对受控网络中的攻击,可进行快速攻击源回溯;对可识别的入侵,依据指定的安全策略可进行有效的响应。 课题的最终成果为:设计了一个快速反应系统(包括系统体系结构、程序层次结构和系统原型),并且实现了快速反应系统原型。在系统原型中,重点研究了基于安全域的攻击源回溯技术,该技术是快速反应系统的基础。对于攻击情报的分析,则融合了攻击分类技术,报警关联技术,破坏力分析技术,从而保证了攻击响应的有效性。此外,还设计并实现了自动攻击响应子系统,可对识别出的攻击进行电子邮件报警、阻断攻击、主动反击等响应。

殷彬彬[2]2012年在《基于LabVIEW的发动机控制系统设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控制系统的功能和复杂度急剧增加,采用仿真试验和控制器快速原型等技术开展先进发动机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本文以LabVIEW为设计平台,围绕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分别开展了仿真试验研究和控制器快速原型设计技术研究。首先研究了C代码模型与LabVIEW开发环境的接口方法,实现了发动机模型的实时运行;然后基于LabVIEW软件和CompactRIO硬件平台开发了一个发动机控制器快速原型;并利用所建立的控制器快速原型和发动机模型开展了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控制器硬件在回路仿真试验研究,实现了油针位置小闭环控制和发动机转速大闭环控制。针对未来发动机主动控制技术对高频响控制的需求,进一步开展了基于CompactRIO/FPGA的超快速的发动机控制器快速原型设计研究。以一个带宽约为300Hz的快速响应模型为被控对象,对所设计的控制器原型进行硬件在回路仿真试验,实现了步长为20微秒的超快速闭环控制,验证了所设计的控制器原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LabVIEW平台可以实现高性能复杂控制器的快速原型设计,并可开展实时仿真试验研究。LabVIEW平台为发动机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的途径。

赵艳博[3]2010年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原型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突发环境事件尤其是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致使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健康受到危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目前,南宁、北京、广州、扬州、上海等城市建立了各自的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并主要表现为4大基本应急模式,但总体来说,我国多数城市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体系仍处于初级应用阶段,应急能力仍亟待提高。在整个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系统中,应急预案是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的核心,在现场应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但并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对其进行全过程管理,致使发布的预案尤其是企业应急预案存在内容不完善、操作性较差等问题,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由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支持技术的缺乏,导致预案在现场应急决策技术支持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基于上述两个方面,本文在研究相关应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全过程管理思想,以企业和政府为两个主体,构建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分为事前的日常管理、事中的应急支持和事后的后评估叁个组成部分;在已构建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利用PowerDesigner数据库建模设计软件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模块结构,并设计了系统的工作流程;在现有收集到的企业应急预案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与《上海市生产经营单位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框架,同时,在已有政府应急预案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与《上海市处置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框架,分别对企业应急预案和政府应急预案的内容进行了模块化、标准化分解,设计了应急预案管理数据库系统的具体数据表单。最后,以上海市为例,采用Access数据库软件和VC设计工具开发了上海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原型系统。系统功能分为预案信息的管理与应急支持两方面,其中,预案信息管理包括政府和企业预案两个部分,分为预案信息的添加、删除、编辑等操作;应急支持主要是实现了快速检索相应预案信息的功能,本系统将政府和企业预案信息设计为一个界面,使检索功能可以在政府预案和企业预案之间快速切换,方便决策指挥人员快速获得政府和企业预案这两部分的信息,以综合这两部分的预案信息支持现场决策,实现了快速现场决策支持的功能。

高传贵[4]2016年在《Android设备远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移动终端设备硬件性能和运营商网络速度明显提升,同时各类移动办公应用也应运而生,如移动OA办公系统、移动点餐、银行移动微贷、公安移动执法等移动应用,利用智能终端设备进行移动办公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单位的员工将摆脱固定办公位置的约束,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来处理日常事务,移动信息化时代已然到来,移动信息化条件下的网络管理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区别于传统信息化时代的个人电脑,移动信息化的基础是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和移动性强的移动智能终端,移动设备体积小,容易丢失或被盗,带来新的管理和安全问题。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机制,将是移动信息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作者在本文中完成的主要工作有叁个方面:(1)完成了移动智能终端远程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和相关技术研究;(2)设计并实现了系统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系统,包括用户管理、设备管理以及移动应用管理等系统关键功能模块;(3)分别在系统功能和性能方面验证和测试了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系统,分析系统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本论文的研究课题以MDM(移动设备管理,Mobile Device Management)技术为基础,实现了用户管理、设备管理以及移动应用管理等功能,并且系统充分考虑并设计了移动信息化网络管理的安全方案。系统经过功能和性能测试验证,能够满足移动智能设备远程管理的需求,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准备建设移动设备管理系统的单位提供参考。

董学杰[5]2013年在《基于情感模型的辩论谈判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商务的普及和流行改变了传统商务活动行为的模式,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处理越来越多的商务问题。采用多Agent技术和方法,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人完成商务活动,可以大大提高人们处理商务问题的速度和效率。目前已经有大量应用多Agent技术的系统在商务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商务谈判作为商务活动的关键环节,会耗费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因此,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和多Agent技术提高企业商务谈判的效率,减少人力和物力成本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采用多Agent技术的辩论谈判理论与方法,允许Agent在谈判过程中交换除提议以外的额外信息,丰富了谈判内容,更加接近人工谈判的实际情况,其结果对谈判方来讲也更具吸引力,从而成为自动谈判领域研究的趋势之一。心理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脑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表明:情感是人类智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人们的身体状态、日常行为和决策问题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利用计算机模拟和实现人类独有的情感智能,增强计算机和Agent在复杂动态的环境下处理问题的能力方面,已有一些利用情感理论和情感模型的方法和工具,开始应用于某些领域,并取得了显着进展。本论文试图将情感理论和情感模型应用到辩论谈判环境中,通过借鉴相关领域研究成果,提高在复杂和动态环境下谈判Agent的决策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把情感理论与情感模型引入辩论谈判领域的问题,主要是:(1)基于期望效用的情感产生和评价模型研究在分析应用情感理论与情感模型应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基础之上,针对谈判过程中情感的产生问题,通过对谈判伙伴行为预期,根据预期与实际值的不同产生情感,将生成的情感用于Agent对提议和辩论的评价,并用谈判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应用效果。(2)情感决策模型研究通过对情感在决策中作用分析,设计了谈判Agent的情感决策过程图,将情感决策分为认知评价、情感更新、目标调整和决策行为产生等四个阶段。根据这一过程模型,结合目前经典的情感理论,将OCC情感模型、PAD情感模型和OCEAN个性模型相结合应用到Agent情感决策模型之中,使情感作为Agent内部决策要素影响谈判Agent的决策行为,并通过本文设计的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效果。(3)情感辩论和谈判策略问题研究将情感视为影响Agent行为的外部要素,把情感作为辩论内容形成情感辩论来影响Agent的推理、策略和行为,建立了情感辩论的形式化模型,并探讨了应用情感辩论的谈判策略问题。通过多属性谈判的实例,应用情感辩论策略进行谈判,结果表明了论文提出情感辩论策略的有效性。(4)基于情感模型的辩论谈判系统原型设计和实现在分析了谈判环境和谈判过程的基础上,采用JADE多Agent开发平台,Netbeans开发工具,将论文中提出的情感决策模型和情感辩论策略结合到具体的商务谈判实例中,设计和实现了原型系统。对这些模型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证明了本文思路的可行性和模型的有效性。论文对在辩论谈判中应用情感理论和模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建立情感产生和评价模型,分析情感决策过程,对谈判Agent从感知、事件发生到谈判行为产生的过程及相关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情感作为外部要素对谈判影响,基本解决了限制情感理论应用的障碍。原型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论文的研究成果对辩论谈判领域的研究以及情感理论应用研究有一定程度上的推动,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俞必忠[6]2014年在《基于智能手机的导览系统交互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本文以基于位置的服务的技术为基础,针对旅游行业导览服务的现状和需求,系统分析了十叁陵景区的旅游资源特点和景区对数字旅游服务的需求。通过对游客的游览活动的研究分析,通过对国内主流移动终端旅游服务应用的功能和特点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不同于其它移动旅游服务的利用智能手机提供智能导览服务的概念和应用解决方案。本文介绍了从改善游客体验角度设计导览服务应用的程序和方法。介绍了交互设计工作流程中从创意构思、概念设计、原型设计、优化完善各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思维方式,涵盖从需求分析、交互行为到界面视觉效果处理等交互设计所涉及的诸多方面内容,突破传统静态界面的设计思考方式。从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交互的角度出发,探索交互设计在移动终端界面设计中运用和表现形式以及设计方法。本设计为利用交互设计方法改善区域旅游服务拓宽了思路,旨在通过设计更吸引游客的服务和交互应用,让高科技回归人性,更好地满足游客深度了解景区的需要,提升游客游览品质。

刘安森[7]2018年在《纸质地图的增强现实表达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图是人们进行空间环境认知的有效工具,纸质地图作为地图的一种常见形式,具有可宏观展示地理环境、易折迭、便于携带、便于标绘等特点。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中,纸质地图具有明显优势,例如,在战场环境中,使用特殊材质的纸质地图相较于电子地图,适用性更强,不易受到电磁干扰等因素的影响。然而,信息时代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传统纸质地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纸质地图的缺陷和不足日益突出:交互功能不足、表现形式固化、更新周期长、信息载负量有限等。因此,亟需一种方法或技术手段对传统纸质地图进行增强,丰富纸质地图的内容,提高纸质地图内容的现势性和表达的动态性,拓展纸质地图的应用。增强现实作为一种基于真实环境的附加信息迭加技术,能够有效弥补纸质地图的缺陷和不足。本文基于河南省中原学者项目以及总部任务,将增强现实技术与传统纸质地图结合,对纸质地图的增强现实表达设计与系统实现进行研究,实现了纸质地图与增强现实的有效融合。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分析了传统纸质地图的不足与缺陷,总结了增强现实技术与纸质地图结合后的优势和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增强现实与增强地图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引出本文研究的目标和重点,最终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思路。2.分析了地图信息传输的一般模型,并结合增强地图信息的概念和特点,构建了增强地图的信息传输模型,为增强地图的表达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3.分析了增强地图符号的交互表达特点和信息注释的构成元素,利用问卷调查、视觉感受实验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顾及人机交互功能的符号区分性设计方法和面向用户体验的信息注释布局设计方法,提高了用户的认知效率,降低了操作难度,为今后增强地图内容表达设计提供了参考。4.构建了顾及人因特性的增强地图人机关系模型,提出了增强地图界面引导功能设计方法,降低了用户的操作难度,解决了使用过程中的认知“迷路”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增强地图的信息传输效率。5.优化了纸质地图的增强现实配准方法,实现了纸质地图的增强现实原型系统,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功能性引导、低认知负荷、低学习难度、用户满意度以及交互与反馈适应性六个维度验证了系统的可用性。

张利辉[8]2006年在《基于移动协同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群体性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需要相关部门立即采用应急措施,减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用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和最少的资源投入,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因此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对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系统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系统是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成熟,尤其是与空间信息技术的集成,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本文基于移动技术和虚拟地理环境,设计移动协同交互模型和应急处置信息系统的整体框架,重点实现基于移动设备的应急处置信息系统原型,实现指挥中心与现场处置人员之间的实时交流,与相关领域专家的协同会商,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开展提供信息交流和辅助决策的平台。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建立协同交互工作模型:把移动技术纳入虚拟地理环境系统平台框架,建立移动协同模型进行协同交互工作,实现四种不同的交互模式:S2S(Static to Static)实现分布在不同地方的指挥中心及相关领域专家参与讨论和问题决策。M2S(Mobile to Static)现场处置人员通过移动设备把采集的现场信息传输到决策端。S2M(Static to Mobile)指挥中心把处置方案及时反馈现场处置人员。M2M(Mobile to Mobile)现场处置人员间进行交互,共享有效的处置信息。 (?)基于移动协同的应急处置信息系统设计:基于虚拟地理环境技术平台,集成3S技术、计算机支持协同、无线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移动协同模型的支持下,设计公共卫生应急反应信息系统整体框架;进行应急处置信息系统设计,对移动终端部分进行详细设计。 (?)系统实现及现场应用测试:以自然疫源性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为例,基于系统详细设计,实现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信息原型系统。在研究人员的野外调查中,进行现场系统测试系统运行稳定,效果良好,并对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

徐阁甫[9]2016年在《基于柔性电子技术的可穿戴产品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可穿戴设备得到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深入挖掘可穿戴产品的运用价值并运用其改善人们的生活,是一个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课题。本文针对智能穿戴产品的发展趋势展开研究,以可穿戴产品与柔性电子技术为对象,通过分析典型用户角色,提出了可穿戴系统的概念。在分析其可行性后提出基于柔性电子技术的模块化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实践并作出设计分析,并对其运用领域和发展前景作出预测。首先,针对现有的智能穿戴产品,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趋近成熟的市场及相关产业链,概述了其产业的现况与发展前景。引入了柔性电子技术,对该技术的产业发展现状和技术原理进行分析并概述其优势,运用系统设计方法和要素划分的策略,从多个角度研究了穿戴式设备中的人机交互方式。其次,进行了用户调查和深度用户访谈,建立典型用户角色模型来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将不同功能的可穿戴产品整合为一个系统的概念,着重探讨了可穿戴系统的定义、技术可行性与发展前景。然后,针对使用柔性电子元件的可穿戴系统,运用模块化设计方法来对其进行快速原型设计。基于该设计思路进行了可行性实验,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作出可穿戴系统原型方案设计并对设计过程进行分析,分析了其中运用的设计思路与策略,并论证了其可行性。最后,探讨了今后可穿戴系统的运用领域、发展前景与潜力,为智能穿戴设备的人机工程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并于此指出未来进一步设计研究的方向。

朱栩颖[10]2016年在《基于A高校IE实验室人机环境风险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A高校工业工程(IE)实验室为研究背景,以实验室人机环境风险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人机环境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了下述的六个问题。第一,高校实验室的安全风险管理多为静态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理论方法比较老化;第二,没有直接针对高校IE实验室人机环境的特点对风险识别、风险量化和风险评级这叁个环节进行模型和算法的系统化设计;第叁,没有算法可以针对这叁个环节进行拆分与组合运用;第四,没有模型和算法的设计是可以从风险源状态变量的输入直接得到风险因素评级的输出;第五,没有算法统一过这叁个环节的数据接口问题;第六,没有以模块化输入的设计提高算法的柔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人机环境风险问题中的风险识别,风险量化及风险评级这叁个环节构建出了叁个模型和算法。下面将对这叁个模型和算法进行组合式地介绍。人机环境风险因素识别模型构建与算法设计。首先,从工作包的输入变量开始,通过WBS结构的工作分解形式,得到与每一步细化工作相互对应的风险源。然后,通过风险源转化成风险状况,进而又转变为风险因素。最后,设计了人机TI分析模板及其计算方法,通过人机容忍度指标过滤得到被识别的风险因素。人机环境风险量化模型构建与算法设计。模型是以要素关系进行构建的,以递进式的方式进行因素转换。通过构建了人机环境叁维坐标,以坐标形式对数据进行唯一标识。首先,计算出被识别风险因素“F”的位置坐标。然后设定每个维度的权重值“W”以及被识别风险因素“F”在叁个维度上的对应分数“Jx,Jy,Jz”。最后,通过一系列的算法转化,得到输出变量风险值“K”。人机环境风险评级模型构建与算法设计。模型采用了双起点输入的架构方式进行设计。首先通过量化数据“K”建立“F”的风险值排序,通过“W”和“J”这两个叁维坐标变量建立“F”的综合度排序。然后,用“F”的综合度排序对风险值排序进行修正,继而得到“F”的修正排序。最后对修正排序进行评级划分。本文通过A高校工业工程实验室的《ZCJ-A型展开式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装配入库实验》对上述的叁个算法进行了验证,证明了算法的通用性及有效性,解决了实验风险动态管理,叁个环节系统设计,算法的拆分与组合使用,数据接口统一化以及从风险源的输入直接输出评级结果的问题,达到了预期目的。最后针对A高校IE实验室人机环境风险系统,利用SQL数据库及VS开发平台进行原型开发,为A高校人机实验动态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应用基础。

参考文献:

[1]. 快速反应系统原型设计与实现[D]. 罗绪成. 电子科技大学. 2003

[2]. 基于LabVIEW的发动机控制系统设计技术研究[D]. 殷彬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

[3].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原型设计与开发[D]. 赵艳博.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 Android设备远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高传贵.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6

[5]. 基于情感模型的辩论谈判系统研究[D]. 董学杰. 北京工业大学. 2013

[6]. 基于智能手机的导览系统交互设计与实现[D]. 俞必忠. 北京工业大学. 2014

[7]. 纸质地图的增强现实表达设计与实现[D]. 刘安森.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8

[8]. 基于移动协同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利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6

[9]. 基于柔性电子技术的可穿戴产品系统设计研究[D]. 徐阁甫. 江南大学. 2016

[10]. 基于A高校IE实验室人机环境风险系统研究[D]. 朱栩颖. 昆明理工大学. 2016

标签:;  ;  ;  ;  ;  ;  

快速反应系统原型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