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简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资本论》中关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邓小平同志制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理论依据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是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国际化这个客观需要,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的形式和手段。也可以说,市场经济即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或者说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充分发育,形成了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力量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可以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也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是资本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一般,社会主义条件是特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的理论前提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够兼容。邓小平同志论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够结合的理论根据就是强调市场经济只是手段,不具有决定经济制度的性质,市场经济不能与资本主义等同。“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观点在当时的理论界有很大疑问。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例如苏联的瓦解证明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另外,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鼓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他们总是力图把二者等同起来,抹杀二者的区别。因此,只有从理论上弄清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把一般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区别开来,才有可能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利用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市场经济来加速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必须从理论上说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从《资本论》中可以寻找到非常清楚的答案。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但是在开头《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考察的是商品一般,即抽去了资本主义关系内容的一般商品,这就十分清楚的表明不能把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马克思在论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额时指出:“在这里,也象在自然科学上一样,证明了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所发现的下列规律的正确性,即单纯的量的变化到一定点时就转化为质的区别。”[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揭示了商品货币关系与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本质区别,只有出现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经济条件,商品关系才演变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阐明了资本主义是通过掠夺小私有制商品生产者,把他们变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的一种阶级剥削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二章还专门列出一节来阐述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表明从一般商品生产到资本主义生产是经过了一个质的转化过程的,转化的关键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怎样理解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呢?
(1)什么叫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呢?所谓商品生产所有权就是商品生产者直接占有自己的产品的权利。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和所有权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以自己的劳动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要占有别人劳动的产品就必须让渡自己的劳动产品,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换,这就发生所有权的转移。这就是商品所有权的规律,即商品生产的等价交换规律。
(2)什么是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呢?资本主义占有权,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权利。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和所有权是分离的。劳动者直接参加劳动却不能占有劳动产品;而资本家不劳动却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资本表现为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权力。这是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即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不付代价就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的规律,即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3)劳动力成为商品,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就必然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规律。它的特点是以等价交换为形式,以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为内容。当商品生产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对产品的所有权转变为对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时,建立在商品生产基础上的商品所有权规律必然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关键,也就是劳动者的生产资料被剥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使作为私有者的劳动者变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由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所有权转变为对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从而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4)资本家按照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把资本积累作为扩大剥削的手段。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资本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要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追加资本,即进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不仅是剥削雇佣工人的结果,而且是扩大剥削的手段。从形式上看,资本家和工人间买卖劳动力是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的,但实际上却是资本家通过资本积累用无偿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即用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不断增殖资本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占有方式的本质。尽管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资本主义生产都采取商品生产形式,但马克思却强调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生产商品,而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在其发展形式上);不是产品,而是剩余产品。”[2]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二章中,在论述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时,非常深刻地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等价交换关系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假象。他说:“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关系,仅仅成为属于流通过程的一种表面现象,成为一种与内容本身无关的并只能使它神秘化的形式。劳动力的不断买卖是形式。其内容则是,资本家用他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再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活劳动。”[3]这说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不仅不能等于资本主义,而且它还起着掩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实质的作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充分地说明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直接等同起来的观点是不正确的,阐明了这一点就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利用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邓小平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必须扫除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这一理论障碍。市场经济的特征就是价值规律成为生产调节者,并起着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十分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无疑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强调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4]从邓小平同志主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中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资本论》中关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邓小平同志制定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理论依据。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方式,市场经济的运行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的。市场机制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实现机制。因此,完善而又有效运行的市场机制对于市场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是主要依靠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风险机制等来组织与调节社会经济的形式或体制;它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机制和调节经济的手段,即全社会的资源通过什么手段或机制来运行。所谓市场机制,从本质上看,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表现在市场上商品供求关系(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平衡)和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高于价值、价格低于价值、价格符合价值)对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调节作用。市场机制从动态上看,是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相互作用的总和。这些机制各有自己的运行方式、特点,但又各与其他机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统一于市场机制这一机体之内,具有一般特征和功能。
党的十四大根据改革开放实践的要求和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为我们从《资本论》中研究与掌握马克思所揭示的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资本论》研究面临着新的机遇。《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动规律的;但同时《资本论》也是市场经济的百科全书,研究市场经济没有哪一本书能够比得上《资本论》。《资本论》的作用不仅规定了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时也提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资本论》不仅是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世界的理论武器,对于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是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否则就不成其为市场经济;但它又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般,社会主义条件是特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经济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在政治上由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且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运行的,因而又必然形成一些自身的特点,或者说具有某些重要的特性。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的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跟公有制相联系的,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跟私有制相联系的,是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由于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所以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非常明确地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1995年9月28日发表的《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要求在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要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使成千上万的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有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鼓吹“市场经济增长一分,国有经济就萎缩一分”,他们从公有制和市场经济不能相容这一前提出发,认为改革就是取消公有制、实行私有化。他们鼓吹这种观点的政治意图是十分明显的,是非常错误的。就其方法论而言,是把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混同了,没有把公有制同它的具体实现形式区别开来。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不是公有制本身,而是公有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国家统一经营、统负盈亏的政企合一的那种实现形式,因而改革的内容不是取消公有制本身,而是要改革公有制的不适应市场经济这种运行机制要求的具体实现形式。我们的任务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探索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市场主体的最基本特征是自负盈亏,只要分清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实现真正的自负盈亏,就可以形成正常的市场主体。那种认为只有私有制基础上才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进而把我国改革的矛头指向公有制本身,而不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上的言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有害的。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从我国改革的实践来看,在“国家所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下,具体的经营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共同富裕为原则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另一个特征,是在分配制度上,要体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并存,要实现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在社会分配领域中,通过初次分配反映效率差别,通过再分配反映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存在合理的收入差距,但又避免两极分化,最终将要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区别的又一个特征。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二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5]。“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6]。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的走了邪路了”。[7]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物质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既然共同富裕包含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两个方面的规定性,这就从质的方面规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目标。邓小平同志还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现实前提:一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邓小平同志十分明确地指出:“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8]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没有公有制为主体不行;要“消灭剥削”,没有公有制不行;要“消除两极分化”,没有公有制为主体不行;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没有公有制也不行。在邓小平指出的坚持社会主义的两个根本条件中,最根本的是第一条,即“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这是保证实现第二条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的前提条件。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运行的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有条件搞好宏观调控。我们要全面的认清市场经济的长处与短处;在充分肯定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大作用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万能论和万岁论也是十分错误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一方面是西方国家诱导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是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的理论武器。就当前美英新自由主义主流学派而言,其主要观点:在经济理论方面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在政治理论方面强调三个“否定”,即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在我国,十多年来,也有某些经济学家一直企图用新自由主义误导我国改革开放的方向。他们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宣扬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观点;鼓吹私有化,反对公有制;鼓吹市场万能,否定加强宏观调控;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把国有资产变成特权者的私产。正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所说:“西方国家在国内甚至国际经济生活厉行国家干预政策,但要求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模式和经济政策。取消国有企业,取消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管理特别是计划管理,洞开国内市场,与西方国家牢牢控制的世界经济接轨,其目的无非是要在发展中国家恢复殖民主义统治,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演变为资本主义,或外国资本主义”。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国家颁布的市场经济法规、实施的有关经济政策、制定的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进行的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等,都要切实地体现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显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一特性来源于国家的性质。
第四,在当代,《资本论》依然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锐利武器,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的准绳;也是我们批判西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说的强大理论武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资本论》很有用。《资本论》不仅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南,它还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资本论》也是我们批判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锐利理论武器。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山口勇教授在东京发表了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哲学思想》的论文,特意向中国提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和类似西方的矛盾的产生,为了科学地分析和克服这些矛盾,就要加强对《资本论》的研究。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伊藤诚教授曾经强调指出,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在于克服新自由主义的思想障碍,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见解。新自由主义是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因而新自由主义所反映的不仅是一般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不仅是垄断资产阶级和国家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主要反映的是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政策主张,在当前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华盛顿共识”。当前,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有少数经济学家著书立说,积极鼓吹个人主义价值观,这是新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世界观;他们鼓吹私有化,主张国有企业退出一切竞争领域,私有化是新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们采取偷梁换柱的手法,把股份制企业不分青红皂白地通通称为“公有制”企业;他们在借口“经济全球化”的幌子下,鼓吹与西方“全面接轨”;他们认为公平与效率是替代关系而贬低社会公平;神化自由市场而轻视国家宏观调控。他们的这些理论主张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十分不利的。为了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我们就应当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否定新自由主义。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资本论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 公有制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新自由主义论文; 市场规律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