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和城市的生态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先后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城市数目的不断增多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连绵的城市群和都市带的出现是城市化的主要趋向。目前世界已经有近一半的居民生活在城市里。当越来越多的居民享受着城市特有的精神和物质文明生活的同时,他们也不得不面对着城市化带来的种种弊端,其中最为严重的当数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由于城市范围内人口的高度集中,迫使人类强烈干预自然环境使其发生剧烈的变化。它破坏了原来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特殊的人工环境,为维持城市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各种物资和能量必须从外界输入,而它所产生的废气、污水和垃圾也往往超出了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需要及时输出,否则就会造成种种不良的环境问题。过去,由于人们忽视了它的严重性,因此出现了以下问题:
1.城市绿地面积不断被建筑物所侵占,人均绿地面积不断缩小。城市难以见到绿色和空地,不仅影响了居民的休息和健身,也难以净化空气,降低噪音,从而不利于居民的健康。
2.城市气候发生了局部变化。CO[,2]的增多,使城市的温室效应日趋明显,建筑物和沥青马路发出的热辐射更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大城市的中心地区的气温往往高出周围2~4度。每到夏天,京、沪、宁、汉、渝等城市的高温使人越来越难以忍受。高层建筑物的增多,阻碍了城市的通风,建筑密度的加大使部分城市居民沐浴阳光的机会减少。
3.城市污染不断加剧。因燃煤而释放的废气、汽车尾气等使城市的空气质量下降,一些城市的空气质量甚至低于3级标准。北京、兰州等城市难以见到碧蓝的天空,酸雨在重庆等南方城市频繁出现。污水因未加处理而直接排放使河流水变黑变臭,无法饮用。如京津唐地区70%的河流被严重污染,昆明市旁的滇池水质由一类降为五类。有的河流、湖泊因污染而使鱼类死亡。垃圾的无序排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也对周围居民的健康带来危害。
4.水源日趋紧张。许多城市的河流和地下水因污染而不能饮用。城市人口的增多又使供水日趋紧张。城市的排水系统使降水很快流入河流,难以补充地下水,形成城市荒漠化效应。而不少城市因以地下水为重要水源并过量开采引起水源危机和地盘下沉。一些城市不得不投入巨额资金跨流域调水以补燃眉之急。
5.城市工厂、交通车辆噪音破坏了城市的宁静。我国许多城市的道路噪音指数超过80分贝,不仅影响居民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严重者还可能使人情绪烦躁,甚至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6.高层建筑的增多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被局限于封闭的空间。加上城市绿地偏少,使城市居民和自然界严重脱离。
7.城市范围内各种野生动物濒临绝迹。不仅兽类早无踪影,水中的鱼类也因污染而死亡,空中的鸟类因无栖身之地而不再光临。
城市环境的恶化给居民的健康和日常生活带来影响。城市成了某些疾病的高发地区,生活上也有许多不便。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居住地环境质量,希望生活在一个舒适的、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环境里。因而,回归“绿色自然”的呼声日益强烈。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富裕家庭纷纷迁出市区到郊区居住,或者从环境污染严重的“冷冻地带”搬迁到环境质量良好的“阳光地带”居住。其次,随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好人类惟一的家乡地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1992年世界环境大会后,可持续发展现已为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广泛接受,人们的环境意识空前高涨。作为人类的主要生活场所——城市更为人们所关心。另外,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而它的发展前提就是优美洁净的环境。哪个城市环境质量好,哪个城市在引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时就占有优势。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是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它代表了国际城市的发展方向。近几年来建设生态城市的口号不断见诸于报纸、杂志,成为一些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城市领导的施政纲领。
究竟什么是生态城市呢?笔者认为,生态城市应该是:在城市及其周围的地域空间内,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高度和谐,人工建筑、基础设施和自然景观完美的统一。在系统内生产生活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良性循环,各种废弃物被严格控制在环境允许的承载力以内,不对“生态平衡的人工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人们生活在一个舒适、清洁和宁静的环境里。
生态城市首先应该是一座绿色的园林城市。城市绿地覆盖率较高(50%以上)。市区内遍布公园、街心花园和草坪广场,住宅庭院化、街道林荫化。点、线、面连接成片。市区周围的山丘也为绿树遮掩,海滨、湖滨和河流旁形成一条条绿色走廊,二者共同组成统一的绿化网络,为人们提供休息、游玩的良好去处。
生态城市又是一座环境质量良好的城市。空气清新,有害气体的含量保持在最低水平(污染指数在50以下,即一类空气标准),不对居民的健康带来危害。无酸雨、扬沙之虑。河水清澈,水质应保持1~2级,可供居民安全饮用和鱼类生存。城市垃圾经无害化处理后被安全输出。城市通风良好,排水顺畅。
生态城市还是一个宁静的城市。生产和车辆发出的噪音被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工厂、铁路等噪音源和居民区之间被森林、高墙等隔开,不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影响。
生态城市的建筑风格应该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并讲究高尚的文化品味。建筑密度较低,留有充分的空地,高层建筑被严格限制,保证城市的通风和采光条件。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城市建设中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按照国际现代化城市的标准人均应有22m[2]的绿地,许多城市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首都远远超过这一标准。如莫斯科人均绿地在30m[2]以上,华沙人均达到78m[2],巴西利亚城市绿地覆盖率在60%以上。坎帕拉、华盛顿也素有花园城市之称。即使像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人均绿地也达到14m[2]。伦敦则规定建筑物、道路和绿地应各占1/3,发达国家在六、七十年代为发展经济付出了污染环境的沉重代价后,随着民众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的不断高涨,城市行政当局都下大力气治理污染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如伦敦因尘埃减少而使冬季雾日减少、泰悟士河水质改善鱼类重新出现等都已为人们所熟悉。各国还着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淘汰、迁移污染较重的企业;进行工艺改革,推行清洁化生产;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推行对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这些措施已经使西方国家许多城市的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地提高。
我国是一个经济和城市化都在快速发展的国家。新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在祖国大地上出现,旧城市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基于生态城市是21世纪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国政府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对世界的承诺,凡有远见卓识的城市决策者和规划者应从长计议,在城市的建设和改造中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作为重要议题加以考虑。
一般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化的过程被称作城市的生态化。城市的生态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充分利用保护好城市周围的自然环境。把城市周围的山岭以及河流、湖泊周围加以绿化和美化。植树种草、整治水体,营造青山碧水的风景区,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城市自然保护区,不仅为广大市民提供休息之地,也可以吸引外地旅游者。更重要的是它和市区组成统一的生态系统,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状况。我国的一些园林城市都得益于其周围美丽的自然环境,如南京有浓荫覆盖的紫金山,杭州有水光潋滟的西湖,厦门和大连有碧波万顷的海滨。没有条件的城市也可规划建造环城森林带等。
2.搞好城市规划,精心安排市区绿地,建设花园城市。新规划城市应留出相当比例的空地用于绿化。如深圳有45%的土地用于绿化,珠海人均占有绿地115m[2],被誉为南国的花园城市。老城市则应结合城市改造,舍得拿出空地搞绿化,以改变原有的城市形象。如大连就在市区新增1300万平方米的绿地,杭州、西安的动作也较大。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密度极高的国家,现在过分强调人均占有绿地面积还为时尚早,但是在城市用地中保证一定的绿地比例还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决策者应走出现代化城市以“烟囱林立”、“高楼林立”为标准的误区,在新世纪更多地强调以生态环境作为指标。今后的城市建设要严格控制高层建筑的数量,降低建筑物的密度,保证道路的宽敞和绿荫化,改善城市的通风条件和排水条件。
3.大力建设生态住宅小区。住宅是城市居民生活和休息的主要场所,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居住条件及极其周围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住宅一旦建成,几十年难以改变,因此开发者必须有超前意识,不能再延袭那种见缝插针、高密度建房的短期行为。新建一般住宅小区绿地比例不应低于35%,高档住宅小区更应在50%以上,使居民走出家门就进花园,生活在一个空气新鲜、整洁优雅的环境之中。
4.环境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环节,蓝天碧水是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建设中必须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工厂必须实现清洁化生产:污水、废水和噪声只有达标后才允许排放,垃圾必须经处理后安全输送出城市。对那些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则应毫不留情地加以关闭。城市决策者应走出“先污染(破坏),后治理”有理的误区。因为:(1)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尤其是水、土地、森林等)十分贫乏的国家,且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面积十分广大。资源被破坏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环境一旦被污染(和破坏)后,治理须付出巨大的代价,且很难恢复。如上海的苏州河、黄浦江下游被污染后,不仅对周围居民的健康造成影响,而且不得不到黄浦江上游和长江去找水源。为治理污染,上海市政府最近还关闭和搬迁了3000多家企业,苏州河的水质才稍有好转。昆明为治理滇池也准备投入几十亿资金。我们绝对不能再走这条路了。
5.要积极使用清洁能源,改变我国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大量使用未经处理的煤造成了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和酸雨。我们今后应多开发水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代替以煤发电,以天然气发动汽车,以太阳能供热等。并组织力量开发煤的洁净化处理技术,以减少因燃煤而引起的空气污染。
6.要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变废为宝和高效率使用资源。如将污水集中处理后循环复使用,采取人工措施将城市周围的降水蓄住或补充地下水。将工业废渣用作建筑材料,将生活垃圾送入专门工厂封闭焚烧用来发电和生产有机肥料,用生活垃圾和土壤多层覆盖于废弃的荒地以重建荒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