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改革的新变化和新特点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正确把握改革的新变化和新特点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正确把握改革新变化新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变化论文,正确论文,新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深化改革,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指导改革,把握改革的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树立改革新思维,探索改革新方法,夺取改革新胜利。

       一、改革对象:从经济体制转向整个现代化建设体制

       1978年开启改革时,其改革对象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破除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经济领域进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改革领域逐步拓宽。今天改革的对象已不只是经济体制,而是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体制,既包括经济体制,也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建设体制,还包括党的建设和军队国防建设体制。面对改革对象变化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正确处理“深化改革”和“全面改革”的关系。他说:“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①

       首先,全面改革要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难度空前。不能因强调全面改革而放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分散经济体制改革注意力,更不能对经济体制改革有任何懈怠和畏难情绪。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发扬攻坚克难啃骨头精神,打好攻坚战。

       其次,要正确处理改革中“全面”和“深化”的关系。一是全面改革要突出重点,不断把重要领域改革引向深入;深化改革不能单兵独进,要协同配合,带动全面改革。二要在全面改革中推进深化改革,在深化改革中带动全面改革,全面改革与深化改革两轮驱动,统筹兼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②。全面深化改革,要有战略眼光、全局观念、宏观视野,学会“弹钢琴”,要更加注重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努力形成改革合力,放大改革红利,激发社会改革活力。

       二、改革方式:从“政策主导”转向“依法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国家法律法规主要适应和服务于计划经济。改革首先要突破计划经济法律法规束缚,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法律法规。法律法规体系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盲区”与“真空”,改革基本上是“政策主导”、“人治为主”。改革需要的是“天不怕地不怕”的胆量,“杀出一条血路”的豪气,敢闯雷区的勇气。改革主要是“政策主导”、“领导决定”,“破字当头”,不仅可以“遇到红灯绕道走”、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变通式探索改革,而且“以权代法”、“权大于法”、“长官意志”等人治问题也较突出。

       今天是在依法治国背景下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国家已基本建成了比较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改革不仅不能违反现行法律法规,而且必须严格置于法治框架之内,要于法有据,依法改革。

       首先,必须依法设计改革方案。无论是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还是具体措施的制定,都要依法进行,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于法有据。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思维,提高依法改革能力,坚持在国家法律法规框架内设计改革方案、出台改革措施,做到“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从源头和“顶层设计”上确保依法改革。

       其次,必须依法实施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博弈、权力调整、矛盾冲突。改革举措实施可能会遇到阻力和压力。面对错综复杂的改革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③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依法改革意识,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改革难题、化解改革阻力、处置改革矛盾,让改革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坚决杜绝法外改革、改革违法,把“依法改革”要求贯彻改革全过程。

       再次,要处理好依法改革与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的关系。一要依法改革。“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④凡是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改革都必须严格遵守。二要对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经验和理论,要通过立法程序及时上升为法律,不断完善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三是改革中遇到“法律盲区”或“法律空白”时要大胆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不要被“法律空白”束缚改革手脚。依法改革就是按“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的要求,既要依法进行,又要突破过时法律法规束缚,更要在改革中创新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三、改革任务:从破除旧体制转向创新完善新体制

       首先,深化改革重在创新体制机制。如果说前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破旧体制机制,以破开路,先破后立。今天改革的特征重在体制机制再造和创新,创建全新的国家现代化建设体制。全面深化改革,无论是创新还是破旧,难度更大,情况更复杂,不仅需要攻坚破难的敢闯精神和壮士断腕的决心与勇气,更需要科学方法和高超领导艺术与智慧。各级党委政府在领导和设计改革时,要正确处理破与立的关系,既要继续大刀阔斧破,更要深谋远虑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建在其后。破之前要考虑立,破之后要及时立,破是为了立,破与立之间不留“真空”,更不能只破不立,要把重点放在创新和建立新体制上。“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⑤

       其次,深化改革要不断淘汰和破除过时政策法规与机制。经过三十多年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已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但并不意味着只有创新没有破旧了。全面深化改革,要不断淘汰和破除过时的政策法规与机制。一要对已经建立的现行体制中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与机制进行再改革,使之与时俱进;二要对现行体制中不健全不完善的政策法规与机制进行弥补修复,以完善和提升市场经济体制;三要对以往改革尚未触动的高难度体制机制,进行攻坚破难式闯关改革,最终确立现代建设体制;四要改革和破除与计划经济体制相伴而生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对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的影响和留下的痕迹,建设与国情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制度要求相符合、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型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

       四、改革效应:从“普遍受惠”转向“利益博弈”

       前期改革主要是政府放权让利,还权于企业,让利于民众。改革给老百姓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和利益。“普惠式”改革人人受益,个个得利,皆大欢喜。改革阻力小、动力大,进展顺利,大家拥护和支持改革。

       今天的改革已过了普惠期。任何一项改革举措的推出,都是权力再调整、利益再博弈,有人受益大、有人受益小、有人不受益、有人益受损。在利益多元博弈的今天,任何一项改革举措都会有人拥护、有人反对、有人观望。受益大受益多的人,拥护和支持改革,成为改革动力;受益少受益小的人,对改革漠不关心;不受益或益受损的既得利益者,阻挠和反对改革,成为改革的对象和阻力。改革从“普遍受惠”转向“利益博弈”,加大了改革的难度、复杂度和风险。

       首先,改革难度加大。利益问题最敏感,利益调整最艰难。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三十多年前。有的牵涉复杂的部门利益,有的在思想认识上难以统一,有的要触动一些人的‘奶酪’,有的需要多方面配合、多措施并举。矛盾越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⑥过去的改革主要是理念冲突,今天的改革主要是利益矛盾。面对“突破利益固化樊篱”这一深层次改革难题,改革既要有敢于啃硬骨头的韧劲,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坚不可摧的意志,更要有不计毁誉的心理素质和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使命感。

       其次,改革复杂程度提高。面对社会利益多元博弈,不能优柔寡断,错失改革良机。改革既要有大刀阔斧的果敢决断,又要有如烹小鲜的灵活细致、周密安排。确保改革红利最大化、成果最小化。

       再次,改革风险增加。处理好改革中的利益博弈,关键是要找到各种利益关系之间的平衡点。既要确保改革让大多数人受益,又要考虑和照顾到受益小、不受益和受损群体的诉求,取得他们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减少改革阻力、增强合力,避免对立。

       五、改革方法:从地方“摸着石头过河”为主转向中央“顶层设计”统一推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后,当时对于经济体制怎么改,要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并不完全清楚,也无整体设计。中央鼓励和支持各地从实际出发自主探索,“摸着石头过河”,改一步看一步,边改边试边总结经验,改对了继续往前推进,改错了或改不下去的则退回来,再另辟蹊径,在探索中前进。改革由下而上,点面结合,遍地开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创造了许多经验和模式,如小岗村经验、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深圳速度等。中央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经验,以引导和推动全国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与过去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法规体系,而且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依法改革方略。另一方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难度空前加大;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体制改革与党的建设和军队国防建设体制改革的复杂程度前所未有。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项改革失误都可能影响全局,发生颠覆性错误。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尤为需要加强中央统一领导和“顶层设计”。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要确保中央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的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总动员。军令状已经下达,集合号已经吹响,作战指挥部已经成立,各方面军即将奔赴战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⑦“要按照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扎实开展工作,确保实现改革的目标和任务。”⑧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国一盘棋思想,增强改革自觉性、把握改革主动性、提高改革科学性、减少改革盲目性,确保中央“顶层设计”改革方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自觉做到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部门服从全局,绝不允许各取所需,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其次,要正确处理“顶层设计”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各级党委政府,既要维护中央权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顶层设计”,又要通过“摸着石头过河”方法,主动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说:“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⑨“我们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最权威的“顶层设计”,但这绝不意味着各地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了,不能有“自选动作”了。中央“顶层设计”是就全国而言的,涉及重大战略决策。但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中央“顶层设计”既不可能事无巨细“包罗万象”,也不可能把一切未知事物和变化都预测到,更不可能提出解决所有问题的现成办法。相对于各地具体情况而言,中央“顶层设计”难免有“例外”和“盲区”。各地既要贯彻执行中央“顶层设计”,又要依此制定好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次级“顶层设计”方案,更要通过“摸着石头过河”去探索和解决中央“顶层设计”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既要完成中央“顶层设计”的“规定动作”,又要积极有为地搞好本地改革的“自选动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看得还不那么准、又必须取得突破的改革,可以先进行试点,摸着石头过河,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实践中开创新路,取得经验后再推开。”(11)“当然摸着石头过河也是有规则的,要按照已经认识的规律来办……”(12)“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13)

       六、改革路径:从先易后难的“主动破题”转向“问题倒逼”的攻坚闯关

       纵观三十多年的改革,基本路径是问题导向,改革因问题而起,为解决问题而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14)虽然改革同是问题导向,但改革面临的问题和问题产生背景并不相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也不一样。改革初期面临的问题,是长期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和“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妨碍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问题。问题指向明朗、导向明确,这种先易后难“主动破题”的改革路径,易达成社会共识和凝聚改革力量。

       今天改革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难度与以前大不一样。一是问题具有潜伏期和隐蔽性。当问题一旦显露,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以及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难点。二是问题产生原因更具复杂性。今天面临的问题大多是由于改革不到位,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产生的,如国企高管薪酬和垄断行业收入畸高问题。三是解决问题更具艰难性。我国渐进式改革,先易后难,易改的都改掉了,剩下的都是难改而又非改不可的高难度重大问题,如权力寻租造成的腐败高发多发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的是密集而复杂问题的倒逼。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15)不仅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而且要有抓主要矛盾的智慧,主动破题改革的能力。首先,要增强改革紧迫感。问题倒逼,迫在眉睫,不改革或改不好会酿成影响大局的更大的社会问题,要求改革不拖延不懈怠,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危机感使命感推进改革。其次,要增强改革责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16)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感,以“一分政策,九分落实”的负责精神,全面落实中央“顶层设计”改革方案。

       七、改革视阈:从主要“立足国内”转向兼顾“国际接轨”

       前期改革,无论是破除旧体制,还是创建新体制,主要是立足国内,自我完善,实行国际接轨的要求并不十分明显和突出。通过三十多年对外开放,我国已完全融入世界经济,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世界的依赖程度,还是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程度都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考虑世界环境与国际背景,深入研究国际接轨问题。

       首先,要充分认识国际接轨的必要性。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快的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资本、商品、技术、人才流动日趋频繁,“地球村”效用日益凸显。经济体制改革越是向纵深发展,受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影响和制约越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更开阔的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国家现代化建设体制改革与创新上,无论是政治体制、文化体制,还是社会管理体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军队与国防建设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同样不能游离于世界之外,要考虑国际背景,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而不能关起门来封闭式改革。

       其次,要正确把握国际接轨的准确性和方向。改革要国际接轨毋庸置疑,但在怎样接轨问题上要保持清醒头脑。一方面,凡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为国际社会所公认和接受的,并且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规则、经验原则、体制机制,我们都要学习借鉴、积极采纳、主动接轨。但也不能生搬硬套,简单嫁接,更不能整体移植,而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国情要求加以改造、变通、整合、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不顾国情照抄照搬别人的制度模式,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且还会因水土不服造成严重后果。”(17)另一方面,凡是国际上资产阶级用来统治、压迫、欺骗劳动人民,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切制度、原则、体制、机制,不仅不能接轨,而且要坚决抵制与反对。

       在国际接轨问题上,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理性,谨防受骗上当被忽悠。既不能因为强调阶级性、民族性、意识形态特殊性而排斥他国先进经验和人类文明成果,拒绝国际接轨;也不能在体制机制改革上不考虑阶级性、民族性、意识形态性全盘西化、全面接轨。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不断推进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更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18)“我们不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19)总之,无论是国际接轨,还是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经验,都要以发展、壮大、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而不是改变和演变社会主义,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而不能让人忽悠,被人利用。在这一前提下,该接轨可接轨的要坚决而大胆接轨,不该接轨不能接轨的要坚决抵制,决不能接轨。

       八、改革目的:从侧重经济发展转向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并举

       以往改革以推动和加快经济发展为宗旨,改革方案的设计,改革措施的制定,衡量改革的标准等都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增长。以发展经济为主旨的改革功不可没。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民生改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虽然仍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以推动经济发展为重点,但更注重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民生改善,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国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提高。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0)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改善民生,没有经济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不错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不偏离。但发展经济只是手段,改革不只是追求经济发展和增加GDP,而是为了更好地改善民生,满足群众需要,不可本末倒置,把手段当目的。全面深化改革,要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以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优良为宗旨。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21)全面深化改革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从改革前期的强调效率优先,转向把促进公平正义、改善民生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本不偏离。国以民为本,只有民众幸福安康、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2)全面深化改革要从改革前期的鼓励部分先富转向建设全面小康、推进共同富裕,打好全面脱贫攻坚战。全面深化改革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围绕改善民生进行“顶层设计”,把增进人民福祉、改善民生作为深化改革的硬道理、硬任务、硬目标,检验改革得失成败的硬指标。

       九、改革环境:从社会阶层固化、矛盾少发转向社会阶层分化、矛盾多发

       改革前期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稳定,社会矛盾相对少发平缓,改革主要是化解计划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经济短缺不能满足群众需要的矛盾和改善民生。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分层、利益多元。我国已进入社会矛盾多发高发期,社会不和谐加剧,维稳压力大。

       三十多年的改革,我们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现代化路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必须清楚看到,发达国家上百年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浓缩到这几十年之中来了,如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富悬殊、腐败频发、诚信缺失等,城乡、阶层、干群矛盾多发、高发、群发。

       矛盾多发的改革环境,使改革风险增大,成本增加。全面深化改革,一要增强改革勇气和风险意识。改革风险越大、难度越高,越考验决策者智慧。全面深化改革既要重视风险,敢冒风险,更要不怕风险、规避风险、化解风险、驾驭风险,把风险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使风险最小化,降低和减少改革的风险成本。二要提高领导改革的水平和能力。在高风险背景下改革,尤为要提高领导水平,增强驾驭改革的能力,依法改革,科学决策,完善“顶层设计”。

       十、改革核心:从增强企业活力转向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或核心,已由“增强企业活力”,转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23)时隔三十年后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4)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由“基础性”改为“决定性”,虽然一词之变,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5)。

       首先,要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建立,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范围、领域、力度还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和限制,仍然存在政府直接配置资源过多,不合理的干预太多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其次,要按照“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监管体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绝不是否定或弱化政府作用。虽然市场配置资源富有效率和活力,但决非万能。西方学者早就指出了“市场失灵”问题。如果过度市场化,不辅之以政府科学的宏观调控与监管,资源配置就会出现无政府状态,国民经济比例就会失调,就会加剧地区和行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社会劳动浪费。老百姓所说的看不起病、住不起房、上不起学的新“三座大山”,不能不说是在资源配置上,政府不到位,过度市场化的结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必须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配套,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的作用。要解决好政府职能定位不清,越位、缺位和不到位并存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既积极主动放掉该放的权,又认真负责管好该管的事,从‘越位点’退出,把‘缺位点’补上。”(26)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7页。

       ③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12月4日。

       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9日。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7页。

       ⑥⑦⑧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0、144、151、43页。

       ⑩(11)(12)(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8、33、43、51页。

       (13)《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新华网,2015年2月27日。

       (14)《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4日。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页。

       (17)(18)(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1、21、22页。

       (20)(21)(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6、96、96页。

       (23)《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民日报》1984年10月21日。

       (2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16页。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5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正确把握改革的新变化和新特点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