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县红十字会医院 广西 合浦 536100)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给药方法补铁对肾性贫血维持性治疗的疗效。方法:从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肾性贫血患者中随机选择62例,按照给药方法的不同,将所有入选患者平均分成2组,即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的给药方式为直接口服,观察组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计算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对应值,即64.52%;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对应值,即35.48%,组间数据差异显著,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静脉注射铁剂药物的给药方案对肾性贫血患者进行维持性治疗时,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能得到明显改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较低,其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不同给药方法;补铁;肾性贫血;维持性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1-0312-02
肾性贫血属于慢性肾功能障碍疾病终末时期的常见并发症,该病症通常表现为面色萎黄、唇甲苍白无光泽等[1]。肾性贫血的严重程度与患者自身肾功能的减退程度存在相关性关系,即肾性贫血越严重,患者的肾功能减退程度越高。临床治疗该疾病时,常采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患者的贫血症状,并给予其他补血铁剂药物。据相关文献报道,不同的给药方法补铁对肾性贫血维持性治疗具有一定影响,科学、合理的给药方式不仅能实现药物本身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也能减轻药物对患者机体的毒害程度[2]。鉴此情况,本研究选取62例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肾性贫血患者进行分组对照试验,旨在比较不同给药方法补铁对肾性贫血维持性治疗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于我院接受维持治疗的肾性贫血患者62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入选患者均符合如下标准:患者参与血液透析治疗,且透析治疗时间不少于半年;患者的Hb(血红蛋白)水平值为60~90g/L,SF(血清铁蛋白)含量为100~300ug/L或TSAT(转铁蛋白饱和度)小于0.2,Hct(红细胞压积)为0.2~0.3;患者一个月之内未曾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或其他铁剂药物。排除标准为:对铁剂药物过敏;2个月内存在输血经历;患有肝肾功能障碍疾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营养不良、慢性感染等;处于妊娠期、脯乳期的妇女。
采用数字抽选的办法将两组患者平均分成2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给药治疗方案。观察组中,17例女性,14例男性;年龄在28~78岁之间,平均年龄(52.17±4.36)岁;透析病程6个月~5年,平均病程(2.01±1.39)年。对照组中,16例女性,15例男性;年龄在29~78岁之间,平均年龄(52.21±4.38)岁;透析病程8个月~5年,平均病程(2.07±1.22)年。将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龄及透析病程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后得出检验结果为P>0.05,该结果表明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案
均先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抗贫血治疗,包括为患者皮下注射重组红细胞生成素,使用剂量根据患者体重设定,每千克体重注射120~150单位,维持每周1次的注射频率。分别指导两组患者口服50mgd的维生素B12与10mg的叶酸片,两种药物均为每3天服用一次。
分别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给药治疗方案,其中,对照组采用口服铁剂药物进行治疗,即口服200mg琥珀酸亚铁(南京恒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043),每日1次,服药要时间应保持在午餐之后,晚餐之前。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药物的口服剂量进行相应调整。观察组采用静脉滴注铁剂药物进行治疗,即静脉滴注100mg蔗糖铁(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5)与100ml生理盐水的混合药剂,每周静滴2次,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Hb、Hct、SF、TSAT四项临床指标,观察各项指标于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此外,统计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如恶心呕吐、便秘、腹胀、全身灼热以及皮肤瘙痒等,计算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计算方法: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 疗效评估标准
治疗结束后,若患者的贫血、乏力等症状基本消失,Hb水平值较治疗前上升30g/L,Hct值上升10%,为显效;若患者的贫血、乏力等症状有所缓解,Hb水平值较治疗前上升15g/L~30g/L,Hct值上升5%~10%,为有效;若患者的贫血、乏力等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Hb水平值上升幅度小于15g/L,Hct值上升幅度小于5%,为无效[3]。计算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并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总有效率计算方法: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显效+有效+无效)×100%。
1.4 统计处理方法
对试验中所有的记录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χ2检验,以率(%)表示,当检验结果为P<0.05时,则说明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有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经统计,观察组中,12例显效,17例有效,2例无效,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中,7例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其治疗总有效率为64.5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对应值,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88,P<0.05)。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经统计,观察组31例患者中共出现3例不良反应,包括1例恶心呕吐,1例腹胀,1例便秘,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对照组31例患者中共出现11例不良反应,包括2例恶心呕吐,3例腹胀,3例便秘,2例全身灼热,1例皮肤瘙痒,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48%。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对应值,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0,P<0.05)。
3.讨论
肾性贫血患者在进行维持性治疗时常采用的不同补铁给药方式主要包括静脉滴注与直接口服,两种补铁方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贫血症状,但两者的整体疗效却存在明显差异[4]。
肾性贫血患者通过口服途径补充铁剂,药物需经过人体的消化吸收作用后才能进入体循环系统,因袭,药物的主要成分将大部分停留于消化系统中,铁元素的利用率与转化率相对低下。此外,人体铁元素的大量摄入会造成部分胃肠道功能损伤,导致肾性贫血的治疗效果大大降低。而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时,药物可直接在患者网状内皮系统中迅速释放,显著提高了铁剂药物主要成分的利用率。同时,静脉注射铁剂能为机体储存较多铁元素,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缺铁症状,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积极促进作用[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52%;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48%,组间数据差异显著,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可得出本研究结论:采用静脉注射铁剂药物的给药方案对肾性贫血患者进行维持性治疗时,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能得到明显改善,且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较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该给药方案应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光权.不同给药途径补铁对肾性贫血的疗效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6):9-11.
[2]廖冰,杨帆,王波等.蔗糖铁不同给药方案对尿毒症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影响分析[J].四川医学,2014,35(08):976-978.
[3]李小影,陈建胜,林义.促红细胞生成素不同给药方式对肾性贫血的疗效比较[J].海峡药学,2014,26(01):112-113.
[4]侯宜凯,刘兴佳,籍颖辉.铁剂的不同给药途径对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2):27-29.
[5]张建东.铁剂的不同给药途径对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4):182-183.
论文作者:王望晓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8
标签:患者论文; 两组论文; 给药论文; 性贫血论文; 药物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