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英国论文,新疆论文,中国论文,近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29.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01)03-0044-08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由于帝国主义的扩张,我国西南东三面许多国家都先后沦为各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从而使原本为中国藩篱和屏蔽的邻国,反倒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跳板,使得中国与几个帝国主义势力为邻,暴露在他们的侵逼之下。随着这些帝国主义的进一步扩张,一方面中国难免不卷入其角逐和争霸的冲突中,另一方面中国边疆地区本身甚至就直接成了他们争夺和瓜分的肉脔,这一长期的矛盾、冲突和斗争过程是中国近代史重要的篇章,也是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近代中国西北边疆就面临着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势。自从英国入主印度并变印度为其殖民地和沙俄向中亚扩张以后,新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英俄(苏)势力的包围之中,甚至英俄(苏)势力直接在新疆展开竞争和角逐。就英国而言,一方面,它为了保护所谓的英属印度西北部边疆免遭俄(苏)进攻;另一方面,为了在中国新疆进行其殖民扩张。于是,它和俄(苏)在中亚及中国新疆展开了长期角逐,可以说近代中国新疆发生的重要事件无不和英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近代新疆长期处于这种外国势力的包围、争夺和煎熬之中,英国和中国新疆的关系在这种多角的、多变的国际国内关系的交织中,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史。但是国内对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中的研究并不多,而且研究的侧重点不均,主要集中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同时国外对英国在新疆的活动近些年有不少人触及,但是大多是在研究新疆综合历史和问题时,论及此问题。下面就国内外涉及到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的研究情况作一简单概述和分析,遗漏和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国内研究
清末国内关于英国和中国新疆的研究甚少,随着英帝国主义对新疆侵略的加深,有关的报道逐渐增多,但也只流于一般性的报道。这种情况可能一方面由于阿古柏窃据新疆和沙俄侵占伊犁,这是晚清新疆边疆危机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国人对英帝国主义入侵新疆的情况了解不多。所以国内研究大致可分为从民国成立后到1949年和解放后这两个阶段。
1.从1911年到1949年
此期间研究较多,特别是三四十年代,这和中国边疆史研究的高潮相一致。形成于20年代,并于三四十年代达到高潮的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是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的。当时英国侵略西藏,俄苏长期以来侵占并分割中国北部边疆,特别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入侵,使中国又陷入新的边疆危机中。而这时的新疆又处于英日俄(苏)等列强的争夺之中,他们的势力此消彼长,使新疆始终处于动荡和危机之中。此期关于英国和中国新疆的研究较多,内容较广。涉及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的首先是帕米尔问题,这方面的文章有:允与《俄人测量帕米尔之警告》(《地学杂志》,4卷5期,1913年)是最早对帕米尔的研究,陶懋立《帕米尔形势及中英俄分界述略》(《地学杂志》,5卷3期,1914年)首次对中英俄帕米尔分界进行了研究。毕燕士《中国边疆之两大瓯脱地帕米尔和江心坡》(《新亚细亚》,2卷6期,1931年),倪志书《帕米尔与帕米尔问题》(《新亚细亚》,8卷1期,1934年7月)论述了帕米尔问题的产生,吴敬之《帕米尔应为中国属地见于中邦记载考》(《西北研究》,4卷6期,1941年11月),付角今《帕米尔应为中国领土说》(《国防新报》,17-18期,1947年12月),孙光治《英国在新疆历次发生之界务问题》(《中国边疆建设集刊》,1期,1948年3月),苏演存《帕米尔问题》《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会刊》,2期),饱锡瓒《帕米尔问题与中英俄未定界》)《水路地图审查委员会会刊》,2期)等,以上这些研究对帕米尔为中国领土说、中英俄关于帕米尔的交涉以及英俄私分帕米尔进行了探讨。杨奋武《中国在帕米尔及坎巨堤主权缩减之一段史料》(《地学杂志》,5卷3期,1930年8月)论述了英国侵略中国帕米尔及侵占坎巨堤的情况。余寄《新疆省内英俄两国之冲突》(《政治评论》,92期,1934年),孟英庾《英俄日角逐下之新疆问题》(《新亚细亚》,9卷2期,1935年2月),曾廷仲《列强在新疆势力之解剖》(《时事月刊》,13卷2期,1935年),赖徵《俄英日角逐下之新疆》(《边疆》半月刊创刊号,1卷1期,1936年8月),萧瑟《英人眼中之新疆》(《边疆》,1卷3期,1936年),孙荣元《新疆问题与英俄帝国主义》(《天山月刊》,1卷3期),江枫《英俄两国在新疆省之冲突》(《蒙藏旬刊》,88~90期),郭维屏《南疆事变与帝国主义侵略新疆之分析》(《西北问题季刊》,1卷1期)等,以上这些研究探讨了英俄或英日俄在新疆竞争和角逐的情况,可了解英国此期在新疆的竞争和侵略,但大多带有新闻报道性质。吴其玉《清季回疆独立始末及其外交》(《国闻周报》,11卷11期,1934年)是此期研究阿古柏入侵的代表作,它详细地叙述了阿古柏入侵新疆及其灭亡的过程,特别是对英俄勾结阿古柏、支持阿古柏的历史背景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对阿古柏的外交策略和外交活动作了较全面的分析。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此期关于中国近代边患和边界的综合研究也颇有成绩,例如苏演存《中国境界变迁大势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谢彬编《中国丧地史》(中华书局,1925年),葛绥成编著《中国近代边疆沿革考》(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华企云《中国近代边疆沿革史》(《新亚细亚》9卷4期,1935年4月)、《中国近代边疆界务志》(《新亚细亚》,9卷2期,1935年2月)、《中国近代边疆失地史》(《新亚细亚》7卷6期,1934年6月)、《中国边疆之勘界与失地》(《新亚细亚》2卷2期,1931年5月)等论文以及专著《中国边疆》,所有这些文章和专著对中国近代边患及边疆沿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涉及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的主要仍集中在帕米尔问题上。
带有研究性的记游,以其较强的纪实性而颇有史料价值,如林竞《新疆纪略》对英印在南疆的种种活动的记述和分析。吴蔼宸《新疆游记》(商务印书馆,1935年)叙述了他在30年代初新疆动乱时在新疆的见闻,其中有对南疆独立事件的记述。
另外,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是此期研究中国治理新疆的代表作,其中对英印和阿古柏的关系,英印和中国新疆界务及商贸均有相当论述。李寰《新疆研究》(中国边政学会发行,1944年10月)是“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的第五辑,该书简述了中国历代对新疆的治理,而对晚清及民国的新疆则分专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其中外交、对外贸易等均涉及到中国新疆和英印的关系,是一部偏重于务实的研究性专著。
2.从1949年10月至今
新疆研究和我国的边疆史地研究的总的发展情况一样,虽然经历了曲折,但是毕竟获得了恢复和深入的发展,边疆的研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的研究也取得长足的发展,从由单一地研究英帝国主义对新疆的侵略史,到多领域、多角度的综合研究,特别是一些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更是引人瞩目。首先,关于英帝国主义对新疆的侵略方面,随着该领域的研究的深入,产生了一批堪称经典的专著。丁名楠、余绳武、张振等的《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2卷)(第1卷,科学出版社于1958年出版,人民出版社于1961年出版),该书从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华的角度,使用了大量的档案和外文资料,对帝国主义的侵华历史作了全面的研究。其中关于英帝国主义近代以来对新疆的侵略,特别是英国和阿古柏的关系、英俄私分帕米尔问题,也做了详细的研究。《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编写组编著的《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是由西北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师范大学、新疆民族研究所和新疆大学共同编写的,它叙述了从17世纪到20世纪沙俄对我国西北地区的侵略,在述及帕米尔问题时它对英俄相互勾结私分中国帕米尔的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撰著的《沙俄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对英俄侵略中国新疆的领土也有深刻的论述。其次,从边防史的角度对中国近代边患和边务进行研究的著作,也涉及到了英国对我国帕米尔领土的侵略,这方面的著作有,郑汕、傅元祥主编的《中国近代边防史(1840-1919)》(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郑汕主编的《中国边防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再次,新疆地方史对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综合的研究,例如,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著《新疆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着重研究了英国对新疆的侵略,特别是领土和政治、经济上的侵略。陈慧生、陈超著的《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是第一本关于民国新疆的历史,作者对此期的新疆历史进行了综合研究,也在不同的章节里论及了英国和中国新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对民国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的较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但是从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的角度来看有关的研究仍显得十分笼统,而且有些较重要的问题上使用的材料及所持的观点并没有大的进展。在专题研究中,有相当多的论著都涉及英国和中国新疆的关系,兹概述如下。
关于阿古柏入寇新疆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研究:阿古柏这个曾入寇新疆一时的侵略者,在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中十分独特,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对象。马汝珩《试论阿古柏政权的建立及其反动本质》(《历史教学》,8期,1957年)、包尔汉《论阿古柏政权》(《历史研究》,3期,1958年3月)、纪大椿《阿古柏对新疆的入侵及其覆灭》(《历史研究》,3期,1979年)、包尔汉《再论阿古柏政权》(《历史研究》,8期,1979年)对阿古柏的侵略本质及其罪行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赵明清《平疆功臣左宗棠》(《湖南文献》,7卷4期,1979年)、王国维《左宗棠戡定新疆回乱之研究》(东海大学史研所硕士论文,1979年)、董蔡时《试论左宗棠在征讨阿古柏匪帮过程中的斗争》(《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赵春晨《清季关于新疆问题的争论》(《西北史地》,1983年第4期)、沈其新《左宗棠“西征借款”试析》(《兰州学刊》,6期,1986年)、王国平《阿古柏政权与俄、英关系述评》(《中学历史》,1期,1987年)、黄顺力《重议海塞防之争》(《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8年6月)等,这些文章从不同方面涉及或研究了此期英国对阿古柏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的支持,对清政府收复新疆的阻挠,以及左宗棠西征军借款和英国的关系。
关于帕米尔问题和英俄私分帕米尔:因英俄在中亚扩张而引起的中英俄帕米尔交涉及由于英俄私分帕米尔而产生的帕米尔悬案,长期以来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这方面的文章较多,其要者有:钱伯泉《帕米尔问题的历史真象》(《新疆社会科学研究》,2期,1982年)、郑史《俄国武装占领我国帕米尔的历史真相》(《历史研究》,1977年第6期)、黄盛璋《驳无耻的浩罕继承论》(《中俄关系史论文集》,1979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刘存宽《中苏帕米尔问题争议的历史背景》(《社科战线》,3期,1982年)、黄盛璋《清代帕米尔设立卡伦考》(《新疆历史论文集》,1982年)、苏治光《帕米尔问题的真相》(《西北民族文丛》,1期,1984年),以上这些文章对帕米尔的归属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英俄私分帕米尔的行径进行了批判;苏北海《强加在帕米尔地区的俄英帝国主义地名考》(《中亚研究资料》,1984年第2期)在考证帕米尔地名的基础上,揭露了英俄帝国主义为了达到其侵占帕米尔的目的,重新用英俄名字取代中文名字;黄盛璋《清代在帕米尔的管辖范围及其变迁》(《中亚研究资料》,3-4期,1986年;1-2期,1987年)详细考察了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中国在帕米尔主权管辖范围的变迁;赵国材《帕米尔未定界问题考误》(《问题与研究》,26卷1期,1986年)、董志勇《十九世纪英俄争夺瓜分中国帕米尔地区述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辑,1987年10月)揭露了19世纪八九十年代英俄私分中国帕米尔的经过,特别是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吕一燃《帕米尔的居民与清政府的管理》(《清代的边疆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研究了清政府对帕米尔实施的管理;朱新光《英俄私分帕米尔与清政府的立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0卷第1期,2000年3月),作者使用新刊布的国内外档案、文书,特别是《英国外交事务机密文件》等一手材料,分析了英俄私自瓜分帕米尔的过程,以及清政府的立场。以上这些文章或以沙俄侵占帕米尔为重点,或以英俄争夺并瓜分帕米尔为出发点,论述了帕米尔被英俄私分的过程。
关于英俄在新疆的角逐:近代英俄在新疆的角逐构成了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的背景,这一特点也为学者们所重视。王绳祖《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英俄在新疆的角逐》(《南京大学史学论丛》,1978年1月)、王宗维《俄英争夺中亚和利用阿古柏侵略中国西部边疆的罪行》(《中俄关系史论文集》,1979年)、马汝珩《英俄帝国主义侵略新疆的历史供状(读〈马继业在喀什噶尔〉》(《新疆社会科学》,1期,1981年)、董志勇《伊犁交涉与西方列强》(《近代史研究·中外关系增刊》,1986年)。这些文章从不同侧面分析了英俄帝国主义在我国新疆的角逐,对新疆的侵略,其论述的角度较新。潘志平的专著《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也论及了阿古柏和英俄的关系。
关于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侵略:杨建新、马曼丽《外国考察家在我国西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集中论述了七个外国探察家在新疆的活动,其中包括斯坦因,并认为这些考察家大致可分为间谍、文物掠夺者和考察家三类。杨建新《斯坦因和我国西北史地的研究》(《西北史地》,1983年第1期)分析了斯坦因和我国古代西北史地学研究的关系,作者既肯定了斯坦因在促进西方对我国西北地区考察、研究上的作用,又抨击了他大肆掠夺我国文物的侵略行径,以及对我国文物造成的无法挽回的损失。饶国旗编译《斯坦因三次西域探险及有关探险报告的介绍》(《青岛师专学报》,第9卷,20期)介绍了斯坦因的三次探险情况和考察报告。王冀青《斯坦因对东方学研究的贡献》(《西北史地》,1986年,第3期)对斯坦因的生平作了简单的介绍,对其学术研究成果作了较全面的梳理,特别是对斯坦因关于中亚、南亚和西亚地区的研究论著和考察报告。董志勇《阿古柏入侵期间英国对我国新疆的入侵》(《西北历史研究》1986年号,陕西三秦出版社,1987年)研究了英国勾结阿古柏,大肆对新疆进行政治、经济的侵略。陈慧生《杨增新主新时期的对外贸易》(《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对杨增新时期新疆和俄(苏)及英国的贸易进行了研究,认为“由于政治、经济、交通等原因,新疆与英印、阿富汗等国的贸易,终杨增新主新结束进展都不大。”董志勇《阿古柏入侵前英国对我国新疆的侵略》(《西北历史研究》,三秦出版社,1990年)研究了英国对新疆进行经济、文化侵略的早期情况。纪大椿等《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在新疆传播的历史考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3年第3-4期合刊)认为1933年南疆的动乱和帝国主义,特别是英帝国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从另一个角度考察了英国和中国新疆的关系。潘志平《清季俄英殖民主义势力对新疆的经济侵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3期),论述了英俄在新疆贸易的发端、清季英俄在新疆的贸易争夺,认为英俄对新疆贸易侵略的结果使新疆的对外贸易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并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魏长洪《近代西方传教士在新疆》(《新疆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探讨了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者,包括英国殖民主义者东侵中,基督教各派从东西两路入侵新疆的情况,对天主教堂和耶稣教堂在新疆的设立、传教活动及其与当地人民的冲突做了初步的研究。周泓《近现代帝国主义列强对新疆的文化侵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论述了近代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英俄帝国主义对我国新疆进行意识形态上的侵扰和文物的掠夺。王冀青《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察所持中国护照析评》(《西域研究》,1998年第4期)详细分析了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时所使用的护照,认为它是投机的、非法的,证明英国驻喀什噶尔的领事机构在近代新疆文物外流过程中扮演过极不光彩的角色。王海仑《斯坦因从新疆地区搜集的钱币》(《西域研究》,1997年第3期)对斯坦因从新疆所搜集的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钱币进行了初步的系统研究。
其他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前被忽视的领域又被学者所重视,如关于此期的英国档案、中印(巴)边界的形成、英国驻新疆(总)领事馆及其总领事等。这方面文章有崔延虎《研究近代新疆问题的重要史料》,作者对于20世纪60年代开放的英国图书馆远东及印度事务部收藏部所收藏的关于新疆的档案进行了介绍,认为这批不太为人了解的档案“对于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前的新疆社会、政治、外交、民族、经济、军事以及中俄(苏)关系、中英关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房建昌《近代中国与巴基斯坦边界史初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3期)详细介绍了中巴边界的地理位置及其形成过程,特别探讨了清政府对洪扎的宗主权,指出这是中英关于洪扎交涉的重要依据。房建昌《近代俄苏英美三国驻新疆总领事馆考》(《新疆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对英国驻新疆喀什噶尔总领事馆和驻迪化领事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历任喀什噶尔总领事及迪化领事的人员及任期作了介绍,指出英国驻新疆领事馆及其领事人员“通过‘合法’的外交手段,从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角度对新疆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的侵略,干涉新疆内政,挑拨新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崔延虎《英国驻喀什噶尔首任总领事乔治·玛喀特尼(马继业)评述》(《新疆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对马继业的身世及在喀什噶尔的情况作了初步的研究。贾建飞《英国驻喀什噶尔领事馆首任总领事马继业来华的背景及其早期的活动》(《欧亚学刊》第2辑,2000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对马继业的身世、来新疆的背景及其早期的活动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马继业在喀什噶尔的早期活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认为对马继业我们尽管不能完全否定,但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马继业来华及其在喀什的所作所为仍然是英国对华侵略的一部分,他扮演的仍然是一个侵略者的形象。云帆《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新疆进行分裂和颠覆活动》(《新疆社会科学情报》1991年第8期)叙述了200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新疆进行的分裂和颠覆,指出了1933年英国策划在南疆成立“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阴谋。另外,高鸿志的专著《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1637~1912》(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探讨了200多年来英国和中国边疆危机的关系,其中涉及英国在中俄伊犁交涉中的活动,它从另一个角度对19世纪后半叶英俄在新疆的角逐进行了研究。
关于人物研究方面:蔡锦松的《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利用多种研究成果,特别是作者多年悉心收集的档案及口碑资料,对盛世才这一有着严重争议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其中也涉及到对1933年底到1934年初南疆的伪“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及其与英印的关系。
除了上面这些研究外,马大正《20世纪新疆考察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3期)则从考察的角度对20世纪国内外人士在新疆的考察活动作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和论述,其中涉及到此期英国在新的考察者及其活动。厉声《新疆近代史研究回顾》(《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2期)对近代新疆(1840~1919)史的研究作了总结性回顾,分别从新疆近代政治研究、新疆近代对外关系与边界研究、新疆近代经济与社会文化研究、新疆近代历史人物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回顾,自然对英国与中国新疆的研究也进行了综述。王庭恺《日本研究新疆简介》(《新疆社会科学情报》,1987年第4期)、《英、法、德、匈、意、瑞典的新疆研究》(《新疆社会科学情报》,1987年第10期)、《苏联研究新疆情况简介》(《新疆社会科学情报》,1987年第7期);王大刚《国外新疆现代史研究概况》(《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简况》,1989年5月)对国外关于新疆近现代史的情况作了初步的总结与介绍,特别是英、美、日等国的研究、研究机构和著名的研究者及其主要著作作了评介。这些研究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的情况,便于资料的掌握。
必须提及的是,作为国内研究的一个方面和资料、信息积累的重要途径,对国外有关研究和资料的翻译和出版一直没有间断,并于80年代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有大量涉及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的。张觉人译《中国西部边疆的英国主义》(《边事研究》,1卷6期—2卷2期),周天骥译《英俄在新之角逐》(《边疆》,1936年),杨奋武译《中国在帕米尔及坎巨提主权缩小之一段史料》(《时事月刊》,3卷2期,1930年8月),斯坦因著,向达译《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初版,1987年再版),斯文·赫定著,李述礼译《亚洲腹地旅行记》(上海印书馆,1949年),以上这些为国内第一个研究阶段内涉及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的主要译著。L.E.弗力奇特琳著,朱杰勤译《十九世纪英国与沙俄角逐新疆考》(《中外关系史译丛》,1981年);彼得·霍布科克著,杨汉章译《丝绸之路上的魔鬼》(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对近代以来到新疆考察、探险的代表人物的活动进行了介绍,并对他们的行为作了批评;路·弗·弗雷希特林著,董志勇译《1863~1881年英俄在东土尔克斯坦的竞争》(《西北历史资料》,1期,1983年);斯文·赫定著,凌颂纯 王嘉琳译《马仲英逃亡记》(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珍妮特·米斯基著,田卫疆等译《斯坦因考古与探险》(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2年)系斯坦因的传记;魏长洪、何汉民编《外国探险家西域游记》(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奥里尔·斯坦因著,殷晴等译《沙埋和田废墟记》(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贡纳尔·雅林著,崔延虎、郭颖杰译《重返喀什噶尔》(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宿白为总主编的《新疆探险考察大系》(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其中有不少涉及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奥里尔·斯坦因著,刘文锁等译《西域考古图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是斯坦因新疆考古的代表作,从中可以了解斯坦因新疆考古的活动情况及其所搜掠去的文物。另外,吴泽霖译《帕米尔及其附近地区历史、地理、民族英文参考资料汇编》(油印本,1979年),该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及中央民族学院的一些研究人员于1963~1964年根据所搜集到的英文资料编辑翻译而成的。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研究所编译的《新疆历史资料》(第八集),该资料集主要是从俄文翻译过来的,其内容均是关于新疆近代史的文章,例如从纳罗契尼茨基《1860~1895年资本主义列强对远东的殖民政策》中摘译的英国对南疆的深入及英俄在亚洲的矛盾,以及波林诺夫的《英日帝国主义在新疆的阴谋活动》等。关于中印边界的译著不多,其中内维尔·马克斯韦尔著,陆仁译《印度对华战争》(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3月),对中印边界的形成进行了详细研究,中印边界的问题是近代以来英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对外扩张的结果,其中有对印度西北部中印边界的研究。
台湾对近代新疆的研究颇多,涉及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的不少,其中通史有广禄的《新疆史》,蒙藏委员会出版的《新疆史》,周昆田的《五十年来之新疆》。另外张大军在其所写的大量的关于新疆近代史论著的基础上,又于1980年出版了500余万字的《新疆风暴七十年》,作者利用了从新疆带走的省政府的档案资料,以及大量的报刊、回忆录和他本人的采访及调查资料,该书资料丰富,研究全面,是港台地区研究近代新疆的代表作,其中对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也有较全面的研究,如领土、勘界、商贸和英侨等。此外台湾关于新疆的对外关系史研究也颇丰,特别是关于和俄苏关系史,如外交丛书社编写的《新疆问题》、蒙藏委员会编写的《新疆涉外关系》对新疆的对外关系作了研究,尽管反映的都是台湾国民党政府的官方观点。台湾过去研究的不足是未能利用大陆的有关资料。另外李信成《杨增新在新疆(民国元年至民国17年)》(国史馆印行,1993年),该书虽为人物研究,但论及到杨增新时期新疆对外交涉诸事。
二、国外研究情况
近代以来,被称为“亚洲枢纽”的中国新疆一向为外国势力所觊觎,加上长期以来英俄或英日俄(苏)美在新疆相互争夺,作为在“大角逐”中的老牌演员,英国的表演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对象,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一研究更为广泛。这些研究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是不同国家的旅行者、考察探险者在其游记中对当时英国和中国新疆的关系及英国在新疆的活动的记述和研究,这种游记或考察报告相当多,我们更偏向于把它们看作文献资料,加上本文的篇幅所限,故此处就不再赘述。二是学者的专门研究,这是我们在此要加以详述的。
1.英国学者的研究
英国非常注重对中亚及中国新疆的研究,除了为数可观的论文外,还有一批重要的专著,限于篇幅,兹就关于新疆近代史的重要著作简述如下。H.罗林森(H.Rawlinson)《英国和俄国在东方》(England and Russia in the East)(伦敦,1875年),对当时中亚的政治、地理、历史及英俄在此的形势和竞争进行了研究。莱特·霍恩(Right Hon)、乔治·寇松(Goerge Curzon)《帕米尔和奥瑟斯河源》(Pamirs and the Source of the Oxus)(伦敦,皇家地理学会,1896年),该书对英国前往帕米尔的经过有综述,对帕米尔奥瑟斯河进行了研究。C.考林·达维斯(C.Collin Davies)《1890~1908年西北边疆的问题(附1849年以来政策概述)》(The Problem of the North-West Frontier 1890~1908 With a Survey of Policy Since 1849)(伦敦寇松出版社,1932年初版,1975年修订、扩充版),该书对1890年至1908年英属印度的西北边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探讨了当时的形势、部族分布及英国确定边界的过程,特别是对英属印度的政策作了具体的分析。安德鲁·D.W.福倍斯(Andrew D.W.Forbes)《中国中亚的军阀和穆斯林:1911~1949年民国新疆政治史》(Warlords and Muslims in Chinese Central Asia:A Political History of Republican Sinkiang 1911~1949)(剑桥大学出版社,1986年),该书使用了大量英国解密档案,详细研究了民国时期新疆各种军阀的活动,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英国当时在新疆的活动。C.P.斯克林、帕米拉·奈汀格尔(C.P.Skrine and Pamela Nightingale)《马噶特尼在喀什噶尔:1890~1918年英国、中国和俄国在新疆活动的新情况》(Macarteney at Kashgar,New Light on British,Chinese and Russian in Sinkiang,1890~1918;Methuen & Co.Ltd),该书是研究马继业的第一本著作,作者使用解密的英国档案,对马继业在喀什噶尔28年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作了全面的研究,此期新疆的重大问题及英俄角逐的情况都有反映。乔治·威勒(Goerge Wheeler)《1810~1895年英俄在中亚的对抗》(Anglo-Russian Rivalry in Central Asia:1810~1895;Britain,1981)探讨了英俄在中亚(包括新疆)将近一个世纪的竞争。B.M.瑞德(B.M.Reed)《新疆:帝国交汇的十字路口》(Sinkiang:Crossroads of Empires),叙述了新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英俄对新疆的觊觎和染指,特别是对杨增新统治下的1916~1924年的政治、经济作了论述。
2.美国的研究
美国研究中亚问题最著名的专家当推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他从2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新疆,1929年因《通往土耳其斯坦的荒漠道路》而一举成名。1950年他主持编写《亚洲的枢纽:新疆和中俄亚洲腹地的边疆》(Pivot of Asia:Sinkiang and the Inner Frontiers of China and Russia,Boston,1950),该书认为1800~1917年间,此地一直是英俄两国争夺的地方,而且1918年后日本人又加入到这一竞争中,从而使新疆成为“世界新的重心”。该书是美国研究现代新疆的权威之作。艾伦·惠廷(Allen Whitting)《新疆:是抵押品还是枢纽?》(Sinkiang:Pawn or Pivot?)(密歇根州立大学出版社,1958年),该书是惠廷和盛世才合写的,书的上下两篇分别由二人独立完成。它是了解1933~1949年新疆历史的重要著作。费正清(J.Fairbank)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第10卷、第11卷:《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l.10,vol.11,Late Ch'ing,1800-1911,)(剑桥大学出版社,1978年),以及第12卷《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l.12,Republican China)(剑桥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几卷对晚清和民国时期英国在新疆的活动都有叙述。除此之外,美国关于新疆研究的学位论文也有不少,不过这些论文大多研究中俄(苏)在新疆的关系,涉及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的有L.A.富兰克林(L.A.Franklin)《中国对英俄侵入中国西北的反应》(The Chinese Response to British and Russian Encroachment in Northwest China)(博士学位论文,密歇根大学,1978年),该书分析了近代以来清朝政府面对英俄蚕食中国西北时的反应,以及英俄当时的政策。G.N.杰克梅兹(G.N.Jakimetz)《俄苏(特别是1851~1955年)在新疆经济—政治政策阐释》(An Interpretation of Czarist-Communist Economic-Political Policy in Sinkiang;With the Years 1851~1955)(硕士学位论文,密歇根大学,1981年),该书可以提供此期英俄争霸新疆的背景。
3.日本的研究
日本人一直关注中国新疆,对新疆的研究也是多方面的,对英国近代在新疆活动的研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比较活跃,而以后的研究多注重于中俄(苏)关系、新疆民族等方面。富士辰马《围绕新疆的英俄中关系的今昔》(《东亚》,6卷11期),内藤智秀等《英国经营新疆的过去与现状》(《回教事务》,4卷1期,1941年),村山公平《英国的新疆侵略与新阶段》(《蒙古》,11卷3期,1944年)等,论及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
4.其他国家
前苏联对中国新疆研究的很少,几乎没有专著,仅有的是为数不多的论文;研究英国与中国新疆的也没有,只有一些研究帕米尔问题的文章涉及英国在新疆的活动,而这些内容基本都翻译过来了,前面已经提及。瑞典L.E.尼曼(Lars-Erik Nyman)的《1918~1934年间英国和中国、俄国和日本在新疆的利益》(Great Britain and Chinese,Russian and Japanese Interests in Sinkiang,1918~1934)(斯堪的纳维亚大学,1977年),该书对英国此期在中国新疆的利益作了对比与分析,书中所用资料丰富,资料来源较广,除了英国的有关档案外,还使用了瑞典、德国档案,同时还使用了有关国家研究的大量文献、期刊及谈话材料。J.A.达布斯《新疆探察史》(History of the Discovery and Exploration of Chinese Turkestan)(海牙,1963)对新疆的探察做了系统的梳理,其中英国在新疆的探察活动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另外还有印度方面的研究,虽然我们研究的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和新疆种种关系,但是印度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仅有的一些多是有关印度北部边疆的,例如拉姆什·赛格维(Ramesh Sanghvi)《印度的北部边境和中国》(India'S Northern Frontier and China)(当代出版社,孟买,1962年),对印度北部边界的形成进行了论述,不过显然带有很强的民族感情和倾向。贡德克·纳拉亚纳·拉奥(Gondker Narayana Rao)《印中边界:一种重新评价》(The India-China Border,A Reappraisal)(亚洲出版社,孟买、加尔各答、新德里、伦敦、纽约等,1963年),对中印边界的各段都作了研究,进行了新的评价,认为中印边界争端是中方出于更深的政策原因所致。
三、小结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近百年来,国内外对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这些研究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就国内而言,第一个时期的研究特点主要是:1.其出发点大多是英俄在新疆的对抗以及防止英俄入侵新疆,着重于对当时的实际情况的考察和分析;2.边界争端和界务的研究受到较多的关注,这是学者们对英印和中国新疆段边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这和当时国内的形势分不开,因为当时日寇入侵,国难当头,地处边远的新疆也面临着英日苏等势力的争夺;3.关于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的研究带有一定的新闻性,使用档案极少,但是重要的论著都使用多种历史文献,有的甚至使用不少国外的研究资料,例如吴蔼宸的《新疆游记》就使用了不少关于新疆的英、德文书籍和中国历史文献资料。所以,在此期的研究高潮中,虽然关于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的研究面较窄,涉及领域有限,但是无论如何,随着对新疆诸种问题的研究,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的研究得以实际上的开拓。在第二个研究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后,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的研究从帝国主义侵华史的角度开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80年代后逐渐到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有关的资料译介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资料的使用上,大量使用中文档案;同时随着英俄有关档案的解密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使得研究者能够运用更广泛的资料。与此同时,台湾有关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不少问题上我们的研究并没有太大的进展,仍停留在较为笼统和简单化的层面上。
就国外而言,对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大多是在对新疆进行宏观研究的时候所涉及的;而且其研究面也并不宽,主要在英俄(苏)日角逐的研究上,这包括对阿古柏的争夺、对帕米尔的争夺、对新疆进行政治和商贸渗透的争夺;其次是英俄对新疆的影响,以及对首任英驻喀什噶尔总领事的研究;对英印与中国新疆段的边界也有所涉及。不过从研究的趋势看,研究的方向已渐趋广泛和深入。在资料的使用上,主要是非中文资料的使用,特别是近代以来外国探险、旅游者所写的游记、实地采访的一手材料,以及解密后的英国档案资料,例如艾伦·惠廷除了使用大量的台湾及日本档案外,还采访了许多国民党要员及曾经到过新疆的外国人;福培斯则主要使用了英国外交部、英国英印事务部、英国国家档案馆、印度外交与政治事务部等档案材料。另外,有的研究者还使用少部分的瑞典、德国、俄国资料。需要指出的是,外国的研究者对中国的档案使用很少,特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的有关档案几乎没有人用过;对台湾的资料有所使用,但也不多,主要是艾伦·惠廷使用了一些。
随着学术研究的繁荣,认真地梳理和综合研究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史,显得十分必要和富有意义,就学术方面而言,无论是作为中外关系史的一部分,还是作为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内容,系统地研究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政治、经济、边界、考古和探险等多方面的是非曲直、来龙去脉已经成为必然,它在丰富中外关系史及边疆史地研究的同时,无疑还有益于西北边疆探察史、舆地学及中国新疆和其他有关国家关系的研究。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的研究也有其现实意义。新疆被称为“亚洲的枢纽”和“亚洲的心脏”,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流的要冲,近代以来它更成为各列强觊觎和竞争的地方,除了英国之外,俄(苏)、日本、德国、美国,甚至瑞典等国都染指其中,而且由于宗教和民族等多方面的联系,土耳其、阿富汗等国家也曾搅入这一角逐的大漩涡中,其企图无非是分裂中国,占据这一战略要地。所以,当前在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在中亚五国独立后所形成的新的国际环境中,研究近代角逐于此的英国和中国新疆的关系,分析和总结英国和中国新疆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疆在国际地缘政治中的战略地位,有助于我们更充分地认识维护新疆的稳定和加速新疆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收稿日期]200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