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结合的探析论文_杨毅翔

关于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结合的探析论文_杨毅翔

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杭州 31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有了很大进展,建筑工程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加。建筑工程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建筑美学相对比较具体,而建筑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的结合,有助于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思维,并结合人文环境、现代建筑结构以及地理位置等设计出满足居住需求的建筑。本文阐述了建筑美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建筑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对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结合的要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美学;特征;建筑设计;结合要求;应用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很多学校的建校规模不断扩大。但学校要想提高其教育质量,不仅需要完善其师资队伍和教学设备,还需要造和谐的学校建筑,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建筑美学概述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运用美学理论,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

2美学对当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影响

2.1设计师与空间使用者互动,实现视野融合

美学理论注重读者的过程。姚斯认为读者的审美活动是“由主体的整个心灵选择出来与自己类似和沟通的事物才能使人愉快而产生美,才能使人从中体验和领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是被动接收,而是带着“期待视野”在积极参与。使用者的“自己类似和沟通的事物”受传统观念、家庭背景、教育程度、风俗习惯等影响,最终形成内在的“期待视野”。因此建筑空间的审美价值能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取决于使用者的参与和体验过程。这就要求设计师要重视使用者在设计中的地位,积极与他们互动,考虑他们的期待视野和期望,关注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而不仅仅是建筑的抽象功能,努力使自己的创作视野与使用者的期待视野融合,才能更好实现建筑的空间价值。这不是要设计师一味地迁就迎合和拒绝独立的艺术创作,而是与使用者沟通交流,在使用者期待视野的基础上进行引导、二次加工设计。这种形式要求设计者本人对于使用者需求和生活方式具有充分的认识,并且需要有很强的预见性。同时两者互动能够改变设计师一贯的设计思维和经验定式,发挥使用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终作品使使用者满意,有利于设计目标的实现。

2.2充分发挥建筑物的功能,合理进行空间布局

要使建筑物达到融入各种设计理念的要求,就必须要能确保建筑物具有完善的功能,并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利用,防止出现因为建筑物规模的限制,而忽略了对其功能进行设计的情况。故在进行实际设计当中,建筑设计师就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不断的调整建筑物的空间布局,使其在布局合理的情况下,还能具有相应的功能,让其能不因为空间布局而丧失相应的美感,也能为学校师生提供完善的功能服务。如在进行某学校设计时,设计师就可在确保建筑物的基本功能不受影响的条件下,将学校某些建筑物和其周围的道路以及景观融合成一个整体,在让学校建筑物具有整体美的情况下,还让师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便利。

2.3序列性要求

首先应该设置建筑的单元,使建筑整体能够得到完整而科学地划分,以功能和结构关系定义建筑的序列,以审美的角度使序列得到有效地结合,做到完美地统一。应该在建筑序列中明确开始和结束的位置,上一序列应该与下一序列做到有机衔接,每一序列都应该自然而平顺地开始,实现整个序列的艺术和美学风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使用者填充“空白”,参与空间的生成

使用者填补设计作品框架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越多,作品的意义越完善,也就趋近使用者的期待视野实现。正如荷兰著名建筑师赫曼•赫茨伯格曾说,“如果按照固定的定义,以及随之而来的‘什么是对的’和‘什么是错的’形式符号,来进行环境的组织,住户不可能经常按照他们自己共同的意愿行事”。建筑空间应该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容器,可以提供众多潜在的可能性,而这种充满“各种潜在的可能性”和预留的“空白”正是满足空间使用功能上的延续性和人们生活变化需求的重要设计手段。

2.5设计以人的感受为主

学校建筑物的价值,都是由在其内活动的人来进行体现的,故建筑设计一定要做到以人的感受为主,在设计人情化的基础上,充分的体现建筑物美感。在建筑设计师确定好设计方案之后,为让其人情化的设计思想得到充分体现,建筑设计师也应根据其设计方案在学校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全校师生都能参与到建筑物的设计当中,然后建筑设计师再通过调查反馈的结构,来优化其设计方案,使建筑物的美感和人情化设计都能满足师生的要求。此外,在学校建筑物投入使用之后,学校也应该开通一些反馈渠道,让师生能够根据其对建筑物的体验情况进行反馈,学校再根据这些反馈意见进行建筑物的微调,让学校建筑物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6建筑环境与建筑结构

在越来越强调文脉主义创作的今天,建筑创作与所处地域环境条件的结合,被视为极其重要的考虑因素,但在冰球馆建造的20世纪50年代,只有少数建筑师脱离了国际式建筑风潮的影响,遵循有机建筑,或是接近于有机建筑的理论。埃罗•沙里宁倾向于多变的空间组织与有力的结构表现,他创造的每栋建筑都与众不同,我们能看到他体现的建筑有机性,建筑形态与环境的融合,从冰球馆到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再到杰斐逊国家扩展纪念碑,他让我们看到了建筑之美。在耶鲁大学冰球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由地面的一侧升起,底部升高至满足结构的要求和空间的要求,再平缓的下降,从土地中生长,又回归到土地,张扬又不失平和,巨大又颇显自然,让我们看到建筑形式的美感凸显出来,在这一刻,结构与环境恰到好处的互相帮衬,互相融合,丰富多彩的建筑语汇得以体现。

2.7让建筑物外观具有人文美

学校建筑物的外观是其最为直观的美感体现,故建筑设计师就必须要能重视建筑物外观的设计,使其具有更多的人文美,从而体现出人情化的设计思想。首先,建筑设计师应切记不可将所有建筑物都设计成单一的形式,要注重建筑物的多样性,并使这件建筑物能够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让学校建筑物能体现出整体的美感。其次,由于学校是进行教育的场所,故学校建筑物还需要能具有一种厚重的时代感,故设计师也应该注重将一些古代建筑物的特征融入到设计当中,从而让建筑物不能仅体现出时尚美,还能具有一定的历史韵味。最后,建筑物外观的设计还需要将人文元素结合进去,如可设计一些具有寓言意味的雕塑,让师生能在长期观看到这些雕塑的情况下,能培养出一定的人文情怀。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学把以往对设计师、空间环境的关注转向对使用者、设计师及空间环境三者关系的探讨,为空间设计带来一种新的视角,让“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注重使用者的感受、肯定使用者在设计中的地位,设计重心从以往被动、静态的物质审美行为逐步转变为积极、动态的行为审美体验,这种设计思维模式开阔了设计视野,实现了设计研究角度的根本转变,对建筑与室内设计和创作具有及其重要的开拓创新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瑛.房屋建筑设计与美学的有机结合研究[J].门窗,2014(12).

[2]冯锐.探讨房屋建筑设计与美学的有机结合[J].科技资讯,2015(11).

[3]成戍,吴金花.探讨房屋建筑设计与美学的有机结合[J].科技创业家,2014(03).

[4]冯 锐.探讨房屋建筑设计与美学的有机结合[J].科技资讯,2015,13(11):232.

论文作者:杨毅翔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  ;  ;  ;  ;  ;  ;  ;  

关于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结合的探析论文_杨毅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